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8
    • 经验1869
    • 文章22
    • 注册2007-05-22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以海为田的科学家曾呈奎
    [ALIGN=left]来源:闽台宗祠网

    ▇ 编导手记

    [/ALIGN][ALIGN=left][B]沧海桑田[/B][/ALIGN][ALIGN=left]● 陈 戬[/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17.jpg[/IMGA][/ALIGN][ALIGN=left]在办公室

    第一次见到曾老是在厦门大学的80华诞上。记得当时曾老在女儿的陪同下,时而和老同学、老校友们聊天叙旧,时而忙着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利索的行动、清晰口齿,一点也没有年逾九旬的老态。那时侯只知道曾老是中科院资深院士,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奠基人,也是摄制组准备要采访的人物之一,其余的了解并不是太多。后来,陈总编导告诉我们,曾老堪称我国的“紫菜、海带之父”,因为他我们今天才能吃上物美价廉的紫菜和海带,心中顿时对曾老肃然起敬。

    曾老的一生,可以说直到“文革”结束,都是在动荡中度过的。早年求学时恰逢军阀混战,在异国他乡搞科研的奋斗倍尝艰辛,回国后又遇上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满腹踌躇却难以施展。但是70年来曾老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海洋科学的追求,为的就是年少时立下的“泽农济世”的誓言。对自己的鞭策和爱人的支持,使他度过了一段段苦难的岁月。参观过曾老在青岛的家和办公室,成柜的海洋科研材料和研究报告、书籍,是他一生孜孜不懈探索的见证。

    对曾老的一张照片印象非常深刻。照片上的他站在渔船上,双手提着丰收的海带,脸上带着喜悦和满足的表情。这种表情,在采访中我们也时常见到——在每当谈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时候。这是一颗深深爱国的心,“中国就是根了。我们出国就是为了回来,回来开展这个事业……”[/ALIGN][ALIGN=left][B]以海为田的科学家曾呈奎[/B][/ALIGN][ALIGN=left]厦门华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稿  陈戬执笔

    中国之所以能够从北到南大量人工栽培紫菜、海带等藻类植物,或者说,我国的老百姓之所以能够吃上物美价廉营养丰富的紫菜、海带,应该特别感谢一个人、记住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海洋事业的开拓者、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先生。他是厦门人,今年已九十二岁高龄,是大型纪录片《闽南人》第一批拍摄的33人中五位九十岁以上高龄的老人之一

    [B]立志“泽农[/B]”

    1909年6月18日,曾呈奎诞生在福建省厦门市灌口镇李林村的一户华侨世家。小时候,由于父亲担任轮船公司经理的关系,曾呈奎全家搬到鼓浪屿定居,从此大海就融入了他的生活。到了二十年代后期,他的父亲又转营钱庄和公共汽车公司,经常外出,家里的大小事务全由母亲林水清一人担起。母亲的才干还有那正直、公道、慷慨助人的精神给年幼的曾呈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呈奎6岁时进入学校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从初小到中学,呈奎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加上他就读的是教会学校,师长、环境的影响更加深了他心中早已萌芽的爱国、爱人、救世思想。到了中学毕业时,祖辈的爱国传统已使他成为了一名坚定、热情的爱国主义者。革命思想的熏陶,科学思想的启迪,使他决心用科学救国、强国。当他看到广大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便决心研究农业科学,用先进的农业科学使农业增产丰收,以解决劳动人民的温饱问题,进而走向富裕。他将此作为自己的使命,自号为“泽农”,以明心志,激励自己、鞭策自己。[/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2(36).jpg[/IMGA][/ALIGN][ALIGN=left]青年曾呈奎

    1927年夏,曾呈奎进入了当时还属私立的厦门大学就读,为了贯彻自己“泽农”的理想,他选择了比较接近农业的植物系就读。到了1929年,在修习钟心煊教授主讲的藻类学时,他对海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厦门是一个海岛城市,在海滨曾呈奎常常可以看到附近的村民采集紫菜、海萝等海藻进行食用。得到启发的曾呈奎激发出灵感,一个关于“海洋农业”的构想在他的脑海里诞生。变沧海为桑田,这与他泽农济世的理想是吻合的。从此,他身体力行,以海藻研究为起点,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远征。

    [B]大海情缘[/B]

    曾呈奎开始对厦门海域的藻类植物进行采集、调查、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他向国外许多大学发出了申请,希望能去深造,然而回信都是令人失望的,因为那时全世界研究海藻的人专家也是屈指可数。然而曾呈奎并没有放弃,1932年他进入广东岭南大学研究院深造,在刻苦攻读之下,两年即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之后,曾呈奎分别在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岭南大学任教,从1930年到1940年,他南从海南、东沙岛,沿着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北到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对中国沿海进行了海藻调查。当时正值兵荒马乱的年代,许多地方人烟稀少、道路阻隔,曾呈奎却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在这十年间,就是以这种“寻宝”的精神,曾呈奎采集了数千号的海藻标本,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写出了《厦门的海萝及其他经济海藻》、《厦门的海藻研究》、《海南岛海产绿藻研究》等多篇具有开拓性价值的论文,为我国的海藻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B]异国求学[/B]

    1940年,曾呈奎获得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奖学金,踏上了他异国的求学历程。在开往大洋彼岸的轮船上,他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近百年来被欧美列强压迫的历史,痛心疾首,立下了“此番赴美,定当刻苦攻读,学成归来报效国家”的誓言。[/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9(15).jpg[/IMGA][/ALIGN][ALIGN=left]曾呈奎和导师[/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12(10).jpg[/IMGA][/ALIGN][ALIGN=left]采集标本

    到达美国后,曾呈奎师承泰勒(Taylor)教授门下。在研读期间,为了赶进度和充分利用实验室,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四五点,然后回宿舍休息三四个小时,紧接着又投入到白天的学习中去。从那个时候起,曾呈奎自小就养成的分段休息法发挥了作用,在课堂上他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养神,同时耳朵却是“醒着”,一字不落地听老师讲课。直到多年之后,他回到母校去看望老师时,老师还不禁要问:“Mister曾,你现在还会那样休息吗?”。凭借着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仅用了两年的时间,曾呈奎就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理学博士的学位,同时又获得密执安大学博士后奖学金。为了全面掌握海洋科学知识,以便回国后建立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体系和实现他“沧海桑田”的理想,曾呈奎选择了世界上名气最大的海洋科研单位——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进修物理海洋学和海洋化学,同时继续开展海藻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也默默期待着重新返回祖国的那一天。[/ALIGN][ALIGN=left]





    [B]情归祖国[/B]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阻挡曾呈奎回国的战争乌云已不复存在了。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生物系主任童第周教授受校长之托,聘请曾呈奎为山东大学教授,同时出任植物系主任、水产系主任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同年12月,曾呈奎又踏上了祖国的土地。“我们出国就是为了回来,回来开展这个事业,不是为了在国外享受。”当摄制组问起曾呈奎院士为什么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国时,他不假思索地这么回答道。回国前,他用学校汇去的款和自己的积蓄,购置了一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最新的图书资料,带回青岛交给学校。他还走访了美国一些高校和海洋研究单位,请求给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赠书,得到一些学府和单位的响应,使学校的图书馆得以充实。回国后,曾呈奎一面教书一面做科研,积极组织植物系、水产系和海洋研究所,还亲自管理仪器和图书,向国外收集书刊资料,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然而,他的一腔热情却在国民党挑起的内战的枪炮声中灰飞烟灭了。由于政府的腐败,倾全力去打内战,曾呈奎的科研工作根本无人过问,虽然他多方争取,但是科研的人员、经费完全无法得到落实。报国无门心难平,曾呈奎既愤慨又失望,对国民党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同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曾呈奎终于迎来了他所企盼的科学的春天。1949年7月,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社、中国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老解放区的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联合发起,在北平召开了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会议筹备会。其目的是要加强科学界的团结,总结科学工作经验,以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谋福利,同时为成立全国统一的科学组织准备条件。这充分体现了党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曾呈奎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与会期间,曾呈奎找到了竺可桢先生,向他汇报了建立全国性海洋研究所的想法,讲述了我国进行海藻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竺可桢先生的理解和中央的支持。1950年,中国海洋研究所的前身,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童第周任主任,曾呈奎、张玺任副主任。研究室就像一颗星星之火,迅速点燃起新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燎原大火。

    [B]沧海桑田[/B][/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7(25).jpg[/IMGA][/ALIGN][ALIGN=left]严谨治学

    几十年过去了,在风景秀美、碧波荡漾的青岛汇泉湾畔,耸立着我国目前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从当初的仅有28人白手起家,到如今发展壮大成拥有一千多名研究人员、取得了四百多项重大研究成果的科研机构,其中倾注了曾呈奎大量的心血。[/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13(5).jpg[/IMGA][/ALIGN][ALIGN=left]大海探密

    在研究室草创之初,室领导们都十分重视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工作,于是曾呈奎在30年代自己单枪匹马调查的基础上,亲自带领一群科技人员对包括我国沿海在内的北太平洋西部的海藻进行调查,完成了我国沿海的海藻分布和区系特点、北太平洋海藻区划的调查任务,为我国的海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成就曾呈奎少年时候的理想,实现“沧海桑田”计划使老百姓直接受惠的,就是让紫菜海带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了。[/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4(37).jpg[/IMGA][/ALIGN][ALIGN=left]与助手在实验室研究

    紫菜是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食用海藻,但过去紫菜一直是自然繁殖,产量很低。直到20世纪50年代紫菜种子从何而来还一直是一个谜,就连当时紫菜养殖技术位居世界前列的日本,也只能靠自然繁殖手段对紫菜进行培养,受客观因素影响很大。曾呈奎和他的助手张德瑞经过长期研究,终于确定了紫菜种子和壳斑藻的关系,弄清了紫菜的生活史,找到了紫菜种子的来源,由此结束了养殖紫菜靠自然“恩赐”的历史,并创造了紫菜的人工培植法。由此大面积人工栽培紫菜成为可能,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紫菜栽培业的一场革命。[/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16(2).jpg[/IMGA][/ALIGN][ALIGN=left]海带培育(右1)

    海带富含营养,有“长寿菜”的美誉。但过去海带只能在北方生长,每年只能在秋天育苗,在海里自然成长。1951年,曾呈奎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实验,首先弄清了培育海带幼苗所需的适宜温度范围、光照长度和强度、营养盐等,在这一基础上发明了海带的夏苗培育法,使海带的产量提高了一倍,降低了成本。而后,他又受搪瓷茶杯散热功效的启发,发明了给贫瘠海域栽培海带的科学施肥法—陶罐施肥法,获得成功。这样一来,我国大面积全海域栽培海带变成可能。由于海带夏苗的优越性使海带在我国南至海南岛的沿海各省也能够大面积栽培。

    [B]不懈进取[/B]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正是国际上海洋科学大发展的时期。在我国,中科院海洋所也已发展成具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多学科的海洋研究机构。然而正当大家要攒足劲大力发展我国海洋事业的时候,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的风潮席卷而来。海洋所的工作全面停顿下来,曾经出国留学的曾呈奎也在劫难逃,被打成“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接受批斗。当看到国外海洋科学迅速发展,而自己则无法开展工作,无所事事地度日,曾呈奎心中非常痛苦。1970年,当我国的缺碘问题凸显出来的时候,他以一片赤子之心上书周恩来总理痛陈心迹,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回到了科研工作中。[/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1(45).jpg[/IMGA][/ALIGN][ALIGN=left]与美国总统卡特于白宫

    1975年中美建交三周年之际,中科院派出一个科学家代表团赴美访问,由周培源任团长、曾呈奎任副团长。当时的美国总统福特也是毕业于密执安大学,当他听说曾呈奎是自己的学长时非常高兴,特别邀请代表团到白宫座谈,并与曾呈奎握手、合影留念。之后,代表团奔赴美国各地,到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参观、学习、访问,在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曾呈奎又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同事们。通过这次访问,曾呈奎看到了包括海洋科学在内的美国科学的进步,回想起这几年国内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和几近瘫痪的研究工作,感到十分痛心,但他并不灰心丧气。终于乌云散去,在“四人帮”垮台后,中国濒临崩溃的科研工作又回到了正轨。[/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15.jpg[/IMGA][/ALIGN][ALIGN=left]接受外国记者采访[/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11(12).jpg[/IMGA][/ALIGN][ALIGN=left]曾院士的外国“弟子”

    曾呈奎对工作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对同事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对下属亲贤爱才、奖携后进。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不管你这个人的脾气如何,人缘怎样,只要是工作上的事,只要你是要工作,曾老都会指点你,即使是在文革中批斗过他的人,甚至打他的人,他都不计较。而且曾院士十分爱惜人才,早年在美国的时候他就曾全力资助与自己过非亲非故的赫崇本。而且,就在曾老访美期间他还见到了两个与他颇有因缘的美国藻类学家——戴维•福克斯和马克思•霍姆罗桑德。原来在戴维和马克思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他们就经常看见当时还在斯克利普斯海研所工作的曾呈奎在海边采集标本,好奇的他们在问明白曾呈奎采集海藻的用途后,两人对海藻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此他们经常跟在曾呈奎身边,帮他采集标本、做实验,以至于后来两人都选择了海藻研究这个职业。昔日跟在自己屁股后面的小鬼头如今也成为学有所成的藻类学家,令曾老倍感欣慰。[/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6(25).jpg[/IMGA][/ALIGN][ALIGN=left]丰收的喜悦

    风风雨雨一个世纪,在五十年代初曾老就提出在我国建立“海底藻林”的设想,六十年代又提出以海为田的“耕海”口号,明确提出“浅海农业”的概念,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除了在海洋农业方面,他在海洋工业、藻类药物应用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人的一生中能够从小立志泽农济世,并且七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己的信念,百折不挠地实践自己的理想,最终美梦成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B]相濡以沫[/B]

    曾老如今已是九十二岁的高龄了,但只要是有空,他天天都会去海洋研究所走一走看一看。当我摄制组问起曾老身体至今还这么硬朗,是不是有什么养生秘诀时,曾老动情地说:“因为家里有一个好太太,她照顾得比较好啊。”在青岛京山南麓采访时,我们也有幸见到了这位总是在曾老背后默默支持他工作的伟大女性。[/ALIGN][ALIGN=left][IMGA=0,absMiddle]http://www.zongci.com.cn/UploadFile/8(22).jpg[/IMGA][/ALIGN][ALIGN=left]曾呈奎夫妇

    曾老的夫人张宜范老师是一名标准的贤妻良母,刚一见面她就向我们演示起她所“发明”的扫帚使用方法:“扫把不绑一下以后很快就掉了,绑一下使用的时间比较长、比较好用。”之后,在娓娓道起她所熟知曾老一生的坎坷经历,谈到他们的相识和之后的共同奋斗,两位老人相互携持,脸上都流露出温馨的笑容。在年轻时,张老师除了支持爱人的工作外还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妇联、政协、侨联的活动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近年来由于上了年纪的关系,张老师也逐渐减少了社会上的活动,安心在家照顾曾老的生活起居,以享天年。

    曾呈奎出生在厦门,工作在青岛,当问起他是否想告老还乡时,他的回答是意味深长的:“中国就是根了。因为厦门和青岛这两个地方都是好地方,我生在厦门,来到青岛还靠海,所以我一生中都跟海打交道。听说这几年厦门变化更大,有机会我想回去看一看。”美丽的鹭岛,期待着这位人民杰出科学家的到来。

    曾呈奎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世界水产养殖学协会终身荣誉会员。

    一九五六年“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一九七八年“海带人工养殖原理”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一九八五年《中国常见海藻》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九八七年“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一九八七年《海藻栽培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获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颁发的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侨届十佳)奖

    一九九零年“紫菜属的细胞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一九九二年“藻类蛋白工厂化生产试验”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九九五年六月在第十八届太平洋科学大会上被授予“井新喜志(Shinkishi Hatai Medal)奖章”

    一九九六年八月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生物志集体奖”

    一九九七年九月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URL=http://www.qdio.ac.cn]http://www.qdio.ac.cn[/URL]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徐鸿儒著《曾呈奎传》 1996年学苑出版社

    原文地址:[URL=http://www.zongci.com.cn/2007/6/5/news_2290.html]http://www.zongci.com.cn/2007/6/5/news_2290.html[/URL]
    [/ALIGN]
    家族数字博物馆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79德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7
      • 财富5
      • 积分5563
      • 经验52204
      • 文章6754
      • 注册2006-06-19
      中科院资深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奠基人,曾老好厉害!
      张老年轻时候也好帅的!
      湖南涟源,湘中皇管族曾氏。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