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71
    • 经验9107
    • 文章129
    • 注册2006-02-20
    [原创]春秋战国曾、随、楚的关系
      春秋战国曾、随、楚的关系
                               曾令恒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曾、随、楚的关系留有悬案,今给以探索,望能解开历史之谜。                                                                                                                                                                                                    
        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有以下一段记述:“毋从诡随,以谨天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前四句亦见《大雅.民劳》。由注解知其意思是:“不要纵容诡人随人,这样才能谨慎对待天良。要用办法遏制抢劫虐杀,抢劫虐杀曾人是随人干的,是不为明法者,要用猛政才能纠正治理得了。”西晋杜预注解:“惨,曾也。”
        为消除随患,不久,曾同楚及诸侯用武力教训了随(也就是用猛政),曾与随以厥(左旁加三点水)水划界而居。曾已成为楚的侯,叫曾侯。曾侯延续了三代至曾侯乙。三代曾侯都铸造有大量兵器戟,从曾候乙墓中戟的铭文看,前面两代铸造的戟比第三代曾侯乙铸造的戟数量多,但曾侯乙铸造的戟比前面两代的戟精美。(参考《曾侯乙墓》、谭维四著,以下同。)春秋中期至战国,大国兼并小国很激烈,最后剩下了七国;曾如果在这时候立国必然很快被兼并,曾作为楚国的侯是明智的。曾侯乙墓中的遗策(竹简)上记载有:“曾侯乙去世后送车、马等馈赠品的有楚国的王、太子、官吏和封君等;曾候下设的官职名称是用的楚国官职名称。从曾人对楚王的称呼看,曾侯完全附属于楚。”春秋大小国家中除了周称王外唯有楚称王,周还有天王的称呼。周初公、侯、伯、子、男的分封制度已经开始瓦解,子、士、伯、公、候、君、天子、天王、登帝的制度开始确立;最后秦灭了六国秦王登上帝位称秦始皇(帝)。小国的“君”在大国只能是臣,当时曾在楚封为侯已经是很高的地位了。
        楚从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灭滑开始,约百年时间里陆续灭了北方的三十个小国,随国以城固守得以延续生存。古人云,灭即杀也,这一带也就成为了人口稀少的地区,曾人这时候来到这里填补了这里的人口空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楚三次伐随,随以城固守,楚取随成(田方十里为成)而还。随失去生存的土地,逐渐成为诡人,抢劫虐杀成性。
        曾驻守在今湖北随州、安陆、京山、枣阳及河南新野一带,从宋朝起在这一带发现了铸造有曾的铭文的青铜器,曾人的驻地过去有一部分是随的土地。山东的鄫国,姒姓,夏少康帝次子曲烈受封鄫国,春秋时全国需要增加姓氏,鄫国人以封地为姓,在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亡时鄫人去邑为曾流亡到随这一带。随地一带,即楚国的北方,周封有三十个小国在这里,以屏宗周,防范南方的楚国;这些小国大多是姬姓国,有个别姜姓国,其中随国(姬姓国)最大。随,地处当时的南北通道随枣走廊的要冲,楚需要召人扼守这里。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齐崔氏之乱,申鲜虞来奔,仆质于野,以丧庄公,冬楚人召之。遂入楚为右尹。”楚灭诸姬毁掉了周防楚的屏障,楚要在这一带建立起保卫自己的屏障,召之、安置是重要的政策,前后陆续有他国之人奔、迁楚国,楚给予安置,曾是其中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子产对上述事件有所评论。子产曰:“大适小,则为坛。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大适小有五美:……小适大有五恶:……不然,则重其币帛以贺其福而吊其凶,皆小国之祸也。焉用作坛以召其祸?所以告子孙,无召其祸焉可也。”曾是以悄然的方式离开鄫地,同样以悄然的方式进入楚国,曾携带有大量黄金、青铜和玉,曾还携带有鄫国的宗器,鄫的宗器理当是禹的旧物,真的是不要声张以免召其祸可也。鄫国灭时鄫太子巫奔鲁去邑为曾,史籍中也没有记录,仅曾氏族谱作了记录,不也是隐去了的吗?左传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春,顷王崩,周公闵与王孙苏争政,故不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则不书;惩不敬也。”这是左传记史的原则。本文开头引左传文也是当年记录时有意隐去了曾的,其目的是“无召其祸可也。”曾参可能参与了左传的编撰。
        春秋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这时候的楚与随的关系很好,西晋杜预注解:“吴之入楚,昭王奔随,随人免之,卒复楚国。楚人德之。”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06年(楚昭王10年),因为楚昭王奔随,得到随人的保护,后来才得以恢复楚国,楚对随有报答,楚随关系就好起来了。同一事件在曾侯乙墓中有记载,曾救过楚昭王,所以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特别送曾侯乙鎛钟让曾侯乙永世享用。曾、随都同时保护过楚昭王,当时可以这样理解:“吴军追杀楚昭王,昭王向随跑去,昭王先进入曾,曾抵挡吴军,昭王渡水退到随国,得到随的保护,拖延了时间,秦军赶到才救出楚王,吴军撤走,楚国得以恢复。”历史沧桑,在以后的大小战事中曾人口不断损耗减少,曾最后消失了;随也不例外,在战争中人口消耗殆尽,也消失了。曾与随一水之隔,相处了一百多年,曾与随在后段时间里关系应该是不错的,不过曾侯乙墓中没有随的踪迹,随可能比曾先消失。
        从春秋一百二十多个大小国家看,周封的姬姓国最多,夏留下来的姒姓国最久远。姒姓国与姬姓国文化内涵相比较,各有特征,是便于区分的重要内容。湖北随州擂鼓墩于1978年发掘出曾侯乙墓,曾侯乙墓下葬于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的文化内涵带有显著的夏文化特征,而且有特色的曾文化,曾神是古代崇拜的神,曾墓中曾神的内容很浓;曾的部分器物呈现出夏物特征,如黑陶缶;彩绘的神话故事多表现远古神话传说以及曾的先祖,譬如:“后羿射日、伏義女娲交欢图、天马行空、夸父逐日(参考《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郭德维著。);夏后启上天得乐图、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的神话故事(参考《曾侯乙墓》、谭维四著)。”就科技文化艺术水平来比较,曾的水平远高于周的姬姓小国。近年来有不少的专家认为,曾是由北方迁徙而来,这个北方应该就是山东的鄫国。因为没有把曾氏族谱放在历史典籍中去阅读,要解开春秋战国时代有关曾、缯、鄫的谜团,往往得出许多的悬案。曾侯乙墓中兵器青铜戟头有三件铭文曾字用的是古曾字,即曾字去掉下面的曰字只有上部分,古曾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刻有,商代(含商代)以前才用古曾字,可见这三个戟头年代久远,属于古鄫国之物,一直在曾流传到曾侯乙。三件戟头有两件是错金铭文(用金丝嵌字)可能出自商代,没有错金铭文的戟头可能出自夏代。
        推测:曾人埋下曾侯乙墓以后,估计仅余下二百多人,他们骑马重返山东,在山东埋下遗马坑,不知其去向了。上世纪末山东发现大型不知名的埋马坑,坑内马匹间隔同向摆放整齐,马匹数量二百多匹与曾侯乙墓遗策记录的马匹数相当。曾墓发掘时考古专家苦不知墓的遗马坑在哪里,因为战国大墓前一般都有大型遗马坑,曾侯乙墓中遗策记录有205匹马。
        天下一曾无二曾,历史悲壮有时甚至十分惨烈,曾在此划上了一个时代的句号,由曾巫奔鲁繁育的后代至此时又开创出武城曾的新纪元。曾由曲烈封曾到此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
                       二○○八年元月于重庆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79德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7
      • 财富5
      • 积分5563
      • 经验52204
      • 文章6754
      • 注册2006-06-19
      很用心
      收藏
      仔细看
      湖南涟源,湘中皇管族曾氏。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76繁(龙山:台)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3
      • 积分2526
      • 经验129521
      • 文章2698
      • 注册2005-04-25
      值得详细研究研究.

      [em40]
      [IMG]http://i216.photobucket.com/albums/cc174/siewwei_chan/cswa.jpg[/IMG]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71
        • 经验9107
        • 文章129
        • 注册2006-02-20
        上文说明:出现古曾字一段话可能有误,经多次辨认图,曾徽(书中认为是古曾字)我认为不是古曾字而是曾神。又不知是否还有图或字没有发布出来?表示歉意!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