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LINE-HEIGHT=140%][P][ALIGN=center][B][LINE-HEIGHT=140%][FACE=黑体][SIZE=22pt]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涌边村曾氏家族[/FACE][/SIZE][/LINE-HEIGHT][/B][/ALIGN][/P][/LINE-HEIGHT][P][/P][P][LINE-HEIGHT=140%][B][SIZE=3] 【开篇语】[/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数百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定居在中山,繁衍生息。生活在中山的你可知道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寻找各家族的源头。[/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宗祠,一直被视为一个家族的象征,不仅是供奉、祭祀祖先,举办宗族事务的场所,也是一张巨大的家族地图。读懂一个家族的宗祠,也就基本可以回答“你来自哪里”、“为什么会来到这里”的问题。[/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可惜,中山尽管拥有成百上千的宗祠,但由于大多历史久远而又疏于修缮,很多宗祠已遭到严重破损,有的甚至只剩下一个空壳。本期开始,《中山观察》将推出“城市家谱”系列报道,通过深入村落解读宗祠,寻找城市家族的历史与文化源头。[/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沙溪的涌边村是个有上千人的村子,其中包括300名曾姓村民,一直把孔子的学生曾子作为家族的“老祖宗”供奉。但鲜有人知,曾氏宗族的分支为什么会来到中山,这期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位于涌边村的曾氏宗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几年前,宗祠经过曾氏后代修葺焕然一新,遗憾的是,经历岁月的洗礼,宗祠很多珍贵史料已难以寻回。我们试图通过仅存的资料,寻访知情者,再现曾氏家族在中山发展的历程。[/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宗祠[/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直头狮、鼓台国内少见[/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曾氏宗祠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因为出了“大人物”,让它变得与众不同。[/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从涌边村牌坊通往村中的是龙澳街,在燥热的夏日,村里的妇幼和老人都来到大树下乘凉。与龙澳街交接的三条旧街分别是上街、中街、下街,贯穿涌边村的东西。曾氏宗祠就位于中街入口处,与人气较旺的龙澳街相比,宗祠显得安静无比。[/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宗祠坐南向北,面积一亩有余。从面积上看,这只算得上规模较小的宗祠。但是,祠堂的装饰却尽显与众不同。“薪传东鲁,学懋南丰”的黑字红底对联十分醒目。一进入宗祠,抬头就可见到“翰林院编修”的牌匾,根据落款,这是清朝道光皇帝赐予曾氏后代曾望颜的。[/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曾望颜在中山可谓家喻户晓。宗祠内的碑记记载,曾望颜会试登壬午科进士第殿试,考取二甲第十名,后被御赐授翰林院编修。曾望颜的仕途几经曲折:“补江南道监察御史,署河南道事,掌山西道事转刑科给事中,兼署户科给事中,迁任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晋顺天府府尹,擢福建布政使,护理福建巡抚,代办闽浙总督,调署四川总督。同治四年(1865年)授内阁侍读学士。”“被咸丰、光绪、同治三个皇帝尊为老师,这比较少见。”熟知家族历史的老人曾铁汉说,曾望颜被曾氏家族视为最大的骄傲。[/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曾氏宗祠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原本只是一个用于祭祀祖先的普通祠堂,但因出了“大人物”令该祠堂变得与众不同。当年,身居高位的曾望颜回乡后,便提议乡亲重修宗祠。如今见到的曾氏祠堂,是经曾望颜重修的。[/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据介绍,曾氏大宗祠的“大”字很有文章,并不是所有的宗祠都能称之为大宗祠,古代做官做到一定位置的人,后人修建的祠堂才能称大宗祠。其次,宗祠顶上立着两个“直头狮”,威风凛凛地直视前方,据说普通祠堂不能用,“起码是中了状元以上才能用直头狮子。”此外,祠堂大门有两个石质的“鼓台”,若高官荣归故里,乡亲便在门口敲鼓迎接。“我曾经走访了国内很多宗祠,但很少见到同时拥有直头狮和鼓台的祠堂。”曾铁汉说。[/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2002年,破旧不堪的祠堂被曾氏家族出资重修。如今,除了直头狮和鼓台仍保持原貌外,祠堂内的大多饰物都被翻新,例如“翰林院编修”的牌匾。据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被村民拿去用做灌渠的木材。[/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溯源[/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尊曾子为家族大祖宗[/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广东是曾氏人口较多省份之一,可谓“无县不曾”。[/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涌边村约有1000多人口,其中曾姓村民大约有300多人。“我们一直把曾子作为大祖宗来供奉。”宗祠管理员曾昭强介绍。那么,中山的曾氏到底来自哪里?[/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曾姓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禹有三子,幼子夏王少康于公元前2079年中兴夏朝后,封次子曲烈于鄫。公元前567年,鄫国被吕国消灭。太子巫便逃到鲁国,感叹“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便以国名“鄫”去邑成“曾”作为姓氏。[/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曾姓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西汉时开始迁居湖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汉末约公元8年,王莽篡汉,曾子第十五世孙曾据祖,由于不愿意为王莽当官,遭到王莽迫害,于是开始南迁,自山东武城迁至江西庐陵(现在的江西吉安),现在的曾姓族人大多由此一脉相传而来。[/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到唐代末年,黄巢起义。公元880年,身为唐团练使与光州府刺使的曾延世,率家族攻打福建,并于886年定居于晋江泉州城龙头山。据《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曾氏最大规模的南迁主要出现在唐宋两代,特别是宋代由于政治局势长期不稳定,大批中原、江南人南下逃避战乱,不少为官、经商的曾氏也随之而来广东定居。[/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这一曾氏家族的分支,通过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再分衍广东各县市,至今广东可谓“无县不曾”,有调查显示,广东是全国曾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曾昭强称,曾子是孔子学生,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四大圣贤”之一,因此他一直被作为家族大祖宗来祭拜。[/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后代[/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多个分支进入中山全市约有5000人[/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姓曾的人不可以通婚。”[/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南迁的曾氏是如何来到中山的?根据现有记载,曾氏的始迁祖为曾季青,他是亚圣曾参第六十一世孙,因避战祸,来到南雄珠玑巷定居。至今,南雄县仍有曾氏宗祠和古屋,常常有曾氏宗亲前往寻根问祖。[/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曾季青的六世孙名叫曾汝富,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来到香山赏游,被这里肥沃的土地而吸引,定居在这里。据曾铁汉介绍,由曾汝富而衍生出家族的四个分支,其一是前往如今石岐区的员峰村,至今大约100多人;其二是前往岐头乡,即如今石岐区委员会一带,至今也有大约100多人;其三则在沙溪镇的涌边村,至今大约300多人;还有一个分支分布在珠海,至今大约有1000多人。[/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据介绍,当年进入中山的曾氏还有很多其他分支,例如目前古镇、濠头村等地区都有不少曾氏后代,不完全统计全市大约有5000人姓曾。曾昭强说,其他镇区的曾氏和他们虽不是同一个家族分支,但也算是同一家人。“在我们曾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姓曾的人之间不可以通婚。”[/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 而在曾昭强的记忆中,过去中山各地的曾氏后代还常常有来往,“他们见到我们这里有个祠堂建得这么好,都前来观看,联络宗亲情谊,但如今很少举办这样的活动了。”每年,除了清明的家族祭祀,祠堂内外热热闹闹,其余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祠堂都显得寂静无比。今年已经61岁的曾昭强说,在他这一代,能深入了解家族历史的人已不多,在年轻的村民中,这一段历史已渐去渐远。[/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与微博:[/SIZE][/B][/LINE-HEIGHT][/P][P][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涌洲农隐新浪博客:[/FACE][/COLOR][/SIZE][/B][B][FACE=宋体][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B][/P][P][B][FACE=Arial][COLOR=#2e3092][SIZE=12pt][URL=http://blog.sina.com.cn/u/2649708170][COLOR=#800080]http://blog.sina.com.cn/u/2649708170[/FACE][/URL][/COLOR][/SIZE][/COLOR][/B][/P][P][B][FACE=Arial][COLOR=black][SIZE=12pt][/FACE][/COLOR][/SIZE][/B][/P][P][B][FACE=宋体][SIZE=12pt]涌洲农隐新浪微博:[/FACE][/SIZE][/B][/P][P][LINE-HEIGHT=140%][B][FACE=Times New Roman][SIZE=12pt][URL=http://weibo.com/2649708170/profile?topnav=1&wvr=3.6][COLOR=#800080]http://weibo.com/2649708170/profile?topnav=1&wvr=3.6[/FACE][/URL][/SIZE][/COLOR][/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可惜不能上传电脑中图片。)[/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40%][B][SIZE=3][/SIZE][/B][/LINE-HEIGHT][/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