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73昭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86
  • 财富8
  • 积分4292
  • 经验1135886
  • 文章8150
  • 注册2005-04-19
一个忠贞不渝的书魂
[P]中国,有一支沿袭诸侯国号为姓氏的家系,大号谓,曾。
    历史上,曾氏家族的命运曾经像犹太族一样,可谓多灾多难。他们虽为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甚至不乏皇亲国戚,也未曾因此而幸免。

    从西周到西汉,他们不断地被迫颠沛流离,不断地惨遭异族欺辱与追杀,整个家族走过了一千多年的流亡生涯,饱尝了人间难以想象的艰辛。然而,不管历史给予他们是金章紫绶的福祉,还是痛彻心腑的灾难,这个家族总是义无反顾地将传承中国儒文化的家风进行到底。

    一代宗圣曾子,是中国儒学的第一传人。他为民族奉献《孝经》、《大学》,且用“忠恕”二字精炼地概括孔子的全部学说,使亿万中国人从中吸取儒学精髓。从而,带来了中国一个大时代儒文化的开启。

    无独有偶,曾氏家族又奇迹般地出现封建末世最后一个大儒,大清王朝一代奇佐——曾国藩。 一介儒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魅力的人物。他不是皇帝,却当朝上下只知有国藩,不知有国君。他身为文员,却统领千军万马。他官至一品,有高官,却没有厚禄。他稳驾政坛,历尽宦海风波,却安然无恙。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为千古第一完人。


    这是世界上一个问渊详尽的家系,它起源于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帝王世家”,是远古黄帝的脉裔。自春秋,这个家族凸显一代继孔子之后的文化巨匠——曾子,从此,在国人眼里他们堪称书香之族,这就是中国曾氏。

    自古曾氏家族的传说,令世人拭目倾耳。这个家族诚信、礼仪、忠孝的处世三部曲,还有他们那个让地球人都知道的“通天谱”,是一个永远也述说不完的话题……

    曾经有人说:“三个曾姓人聚到一起,他们促膝相论的是曾子文化、曾国藩书牍和朝廷敕封给曾家那个铁打的五十代辈序。”

    恪守“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曾氏家族,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朗朗的读书声。继而,一个书香曾氏在中国悄然兴起。曾家八百学子下江南,将曾子文化及儒家思想传遍大半个中国,这不难看出是曾氏家族对中国汉文化一种独到的贡献。为此,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皇帝敕封曾子为宗圣曾子,从而,并列“皇封五圣” ①。

    据史料记载:“曾氏,源于黄帝与正妻嫘祖(西陵氏女)生子昌意之后裔”,从黄帝、昌意、颛顼、鲧、大禹、夏启、仲康、帝相、少康,这九代之中,曾经七人称帝,史称“帝王世家”。

    编撰在历代教科书中的“大禹治水”,曾经有过“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神奇传说,就是曾家远祖大禹治理黄河的丹书铁卷。

    大约公元前20世纪,夏朝的王室秩序恢复后,黄帝第九代裔孙少康登了上王位,他凭借自己劫后余生所练就的胆略与智慧,把中国带入历史上著名的“少康中兴”时期。

    时至夏朝后期,少康让长子帝杼继承王位,将少子曲烈分封于今河南方城县一带建立鄫国。《世本》有这样一段记载:“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曲烈被封为鄫国子爵,并以封国为姓,从此,一个以姓氏为权力象征的独立族群诞生了。
①孔子——至圣、颜子——复圣、曾子——宗圣、子思子(孔伋)——述圣、孟子——亚圣。

    家族的良好遗传基因,打造了曲烈聪慧的先天,他在鄫国发明了较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从而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使鄫国日趋繁荣。随着一代一代的接力,一个富饶美丽的鄫国一直维系到商朝末期。 历史上,曾氏家族可谓多灾多难,生活在中原河洛及鲁西南一带的曾氏族人,虽然祖先给曾家留下了一个显赫门第及高贵血统,也未曾使他们逃出厄运。从西周到西汉,他们不断地被迫颠沛流离,不断地惨遭异族欺辱与追杀,整个家族走过 了一千多年的流亡生涯,饱尝了人间难以想象的艰辛。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然而,正因为长时期的颠沛流离,使他们学到了如何面对逆境、如何顺应生存法则,也为这个家族后来能成为名门望族而营造了一个历史大背景。

    西周末年,平王一心想扩大自己的疆域,下令将鄫国迁至今河南柘城县境内,鄫国面临重建城的艰难,同时平王又增加了鄫国的捐税,从此鄫国一蹶不振,逐渐临近崩溃的边缘。进入春秋,鄫国又不断受到邻邦郑国的侵袭,被迫再次迁鄫国于今山东苍山县向城镇一带,以至造成了历史上的“鄫国三迁”。一个弱小的鄫国,历经迁国三次的折腾,已经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可有谁料到这时的莒、邾两国在一旁虎视眈眈,妄图吞灭鄫国。在一次诸侯会议上,莒国向鲁国发难,迫使鲁国解除鄫国的附庸国关系,跟着鄫国的厄运也就开始了。

    公元前567年秋,这是鄫国历史上一个蒙受耻辱的日子,莒国发兵进入鄫国,杀害了鄫国国君时泰。从此,一个历经夏、商、周、春秋四朝,传位(曲烈、炫忠、坤仁、禄、浩源、富材、焜、伯基、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瑞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柰、杞、惟熹、埙和、成锐、一倩、椿、炯、垣、销、福波、时荣、炳、均柞、铃、浤仁、一松、炱、墅、镇玉、浥、祥博、炷、方星、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54代,历时1500余年流亡生涯的鄫国宣告结束。鄫国太子鄫巫在表哥的帮助下,投奔鲁国。为雪国耻,随着鄫巫一声“国亡矣,邑宜去矣!”的叹息,他将鄫字去耳为曾。中国曾姓就从这里翻开了她史册上的第一页,曾巫成为天下第一曾姓人。


    鄫国的结束,却诞生了一个书香曾氏。曾巫投奔鲁国后,继续发奋读书,子孙三代为官鲁国,无疑也为劫后的曾氏家族重整旗鼓而垫基铺路。

    公元前542年,曾巫之孙曾阜生下曾点,曾阜谨记祖父的教诲:“鄫国亡矣,曾人精神亦存矣。”几代的官宦生涯,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振兴曾家,只有读书。为此,他把曾点送进了孔子开办的第一所私学,在孔子私学求知的几年里,曾点专心读书,终于名列孔门七十二贤。

    公元前505年,曾点37岁,他大龄得子,生下曾参(曾子)。曾子自幼随父亲一边读书识字,一边参加劳动,16岁那年师从孔子。曾子尊师好学,得到孔子宠爱,成为得意门生。公元前487年跟随孔子周游陈、蔡、卫等国,这次列国之游,曾子受益匪浅,他总结出一些独到的修养和学习方法: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心诚意?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

    曾子独得孔子传道,且论著颇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成为历代朝廷施政纲领的重要文献,后来逐渐形成了曾子思想。

    他的非凡才学,博得孔子认同,为此孔子将其孙孔伋托付于曾子门下,曾子谨记恩师重托,传道于孔伋。学成之后的孔伋又将曾子文化及儒家思想传道于孟轲,这样才孕育了后来的孟子文化。因此,中国的孔子文化及儒家思想是曾子承上启下才传至今天。

    据史料记载:“曾子卒于约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但曾子死后葬于何处,至今还是个谜。在山东历史上称武城就有两地之说,即今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及嘉祥县满硐乡武城。

    据山东省编撰的《曾子志》及《平邑县志》载:“曾参墓位于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费县志》载:‘莱芜侯既葬武城,曾参未闻他徙,亦葬武城。’”认定曾子葬于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

    据《嘉祥县志》载:“南武城即在本县遂山社地也”。又据成化元年(1465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一穴中,得悬棺,其前有石碣,镌‘曾参之墓’,奉诏封树丘陵……墓在嘉祥始此。”后又于明正统九年,宪宗皇帝下旨在嘉祥武城重建曾庙、曾墓。因此,今天曾参之墓是平邑还是嘉祥,尚无定论,历史又给曾氏后人留下了一宗“悬案”。 这个学术界的问题,作为曾家后人也不必过多争议,既然宪宗皇帝已下旨在嘉祥重建曾庙、曾墓,总有他一定的道理。曾家人对先祖的敬仰,只需留下这份执着与心仪。

为追记曾子对中国汉文化的重要贡献,历代皇帝给曾子留下御赞: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
诏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御制曾子赞
百行之极  三才以孝  圣人序经  曾氏如教
恙谓手足  动称颜貌  事君事亲  是则是效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甲子(1144年)御制曾子赞
夫孝要道  用训群生  以纲百行  以通神明
因子侍师  问答成经  事亲之实  代为仪型
为期格至  诚正均平  以惟至德  要道百行
所基纂承  统绪修明  

宋度宗咸淳三年丁卯(1267)正月诏
    孔子独称颜回好学,固非三千之徙所同也;而其学不传,得圣传者独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轲。忠恕两语,深契一贯之旨;中庸一书,不阐前世之蕴。而孔子之道益著,向非颜、曾、思、孟相继衍绎,著书垂训,中更管商杨墨佛老,几何基不遂泯哉。今大盛殿,惟颜孟侑食,曾、思不与,尚为阙典。先帝迹道统之传,自伏羲以来著十三赞,孔子而下颜、曾、思、孟昭然具在,非以遗我后人呼。可令礼官,议可升曾、思有侑食,并议可升十哲者以闻。

元文宗至顺元年庚午(1330)秋闰七月诏
   朕惟孔子之道,曾氏独得其宗,盖本于诚身而然也。观其三省之功,卒闻一贯之妙。是以友于颜渊而无愧,授之思孟而不湮者欤。朕仰慕休风,景行先哲;爰因旧爵,崇以新称。于戏!圣神继天立极以来,道统之传远矣;国家化民成俗之功,大学之书俱焉。其相予之修齐兹式,彰于褒显;加封郕国宗圣公。主者施行。

明成祖御制赞曾子诗
养  志
(一)
养亲唯在悦亲心  亲悦心安孝足钦
自古几多为孝者  当时谁复似曾参

(二)
三釜娱亲志自怡  千钟不及使心悲
敬心为大全归日  履薄临深谨自持
孝  父  母
人家养子甚艰辛  养子方知父母恩
若使爱亲如爱子  世间人子尽曾参

明成祖御制曾子论
    夫人子之事亲,非惟丰衣食以养其口体而已。贵能委曲承顺,以悦其心志也;若曾参之养,岂非欲以承顺父母之心意者哉。观其临终而启手足,以著其全归之难;则其平日之孝信,非人所能及,岂但能养与能悦其心意而已哉。呜呼!欲尽事亲之道者,当审于斯。

明成祖三省诗二首
(一)
曾子尚忧三者失  自言日致省身功
如何后学不深察  便欲传心一唯中
(二)
用功事上实根源  三省真传入道门
理即是心随事显  事能尽理始心纯

明世宗皇帝嘉靖十八年(1539年)敕封曾子为宗圣曾子
    皇帝敕曰:朕少读子书,长行其道,无非景仰,往吉以佐治也。自昔以来,达而在上,三代传列圣洪模舍这,则藏六经。仰前贤雅范,溯渊源于泗水绵道,胍于武城《大学》篇章,载面世治平之。要《孝经》问答,具万民感化之。省身严于日三,慎其独出。传道捷于唯一,妙乃贯也。故超赐非也而有余,即并颜庶乎,而无愧精英。自乾坤钟毓赫然,为含灵秉耀之。宗神爽之。宗神爽与日月光辉炜矣,称通明普照之。圣兹尊为宗圣曾子。钦承荣封,以照师表。

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闰二月十六日御制宗圣赞
洙泗之传  鲁以得之  一贯曰唯  圣学在兹
明德新民  止善为期  格致诚正  均平以推
至德要道  百行所基  纂承统绪  修明训辞 [/P][P]
清高宗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二月十五日诏
    朕东巡,躬谒阙里,致祭先师。颜、曾、思、孟四贤作配殿庭,虽从与厚;但闻其故里各有专庙,应分遣大臣恭奉香帛前往祭献,以展诚敬。朕向在书斋,制四贤赞,景仰之忱积有日矣。其勒石庙中,致朕崇重先贤之意。钦此。

清高宗御笔制宗圣赞(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颁发嘉祥宗圣庙)
宣圣辙环  在陈兴叹  孰是中行  授兹一贯
曾子孜孜  惟圣依归  唯而不疑  以鲁得之
会友辅仁  任重道远  十传释经  超商轶偃
念彼先子  沂水春风  渊源益粹  笃实春容
临深履薄  得正以终  三千虽多  独得其宗

从孔子文化、曾子文化、孟子文化的“文化三部曲”,最终逐步完成了中国汉文化的良型转轨,形成了中国汉文化的主流。


    追溯曾氏渊源,都称山东嘉祥为第一发祥地,江西吉水为第二发祥地。但殊不知在曾氏姓氏诞生之初,还有一个曾家之根的源头,那就是中原河洛一带的先祖。公元前19世纪少康将少子曲烈分封于今河南方城一带建立鄫国,这就标志着曾氏早在公元前就在河南开创了华夏文明,也许在那里还生活着一世祖以前的曾氏血脉后裔。毋庸置疑,中原是曾氏家族受姓的根。

    据河南省文物局在推荐八里桥遗址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材料中载:“八里桥夏商遗址是目前豫西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保存较好一处二里头文化遗存,为晚期夏文化分封制以及少康之子曲烈封地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

    少康之子曲烈分封方城后,历经夏商周,或兴或衰,几经分封,几度迁徒。曾姓人在众多的族群中可算是一个家族意识很强的姓氏族群,他们一代接一代地传祖训、立家规,为的是保存本家族祖辈的传统文化及诚信、礼仪、忠孝的曾氏家风。在这个家族的档案中,竟可找到远古时期的祖训及清代同治十一年立的曾氏家规(见本书附录)。 这些曾氏先祖留下来的祖训与家规,都已成为后来曾氏族人处世做人的金科玉律。

    这个家族的成员,谨记“天下一曾,同祖共根”之祖传,无论他们走到世界哪个地方,都会把自己的名字和本家族紧紧连在一起,他们创造了约达1000万人的曾氏家族共一个家谱的世界奇迹,也就是由皇帝赏敕辈序、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曾氏家族“通天谱”: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惟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彝肇常 蔚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就这样沿着历代君王为老祖宗定下的这个辈序格调,于明万历年间,曾质粹裔孙曾承业,从承字排辈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曾承业也就成了中国曾姓第一个使用辈序的曾家人。


    西汉末年(公元9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故,赫赫大汉王朝从汉高祖到孺子婴,传位13代,历时214年,在王莽奸诈叵测的笑声中宣告结束,历史上称谓“王莽篡汉”。 王莽为了巩固他的皇位,打着安邦富国的旗号,诏曾子第十五传嫡孙曾据入朝为相,不料遭到曾家拒绝。曾据谨遵“忠君爱国、驱邪匡正”之祖训,不与王莽同流合污,愤然弃官离朝,从而一贯“忠君爱国”的曾氏家族也终于有人敢对“皇上”说不。 这是曾氏家族继公元前567年鄫国结束后又一个蒙受耻辱的日子。曾据的抗旨,引来了灭族之灾,王莽下旨,将山东武城的曾氏家族斩尽杀绝。

    公元10年11月11日,为避灭族之灾,曾据率曾氏家族两千余人远离山东武城,历尽艰辛,渡江南下,徙居江西吉水县仁寿乡(现吉水县城)。据吉水吉阳房曾氏族谱载:“曾子,鲁国(山东)南武城人,传十五世曾据不仕新朝,挈族渡江,徙居江西吉水镇,族人二千余,多读书为士。”在古代,这种家族迁徙之遥远,规模之宏大,年代记载之详细,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的孤例。

    对于曾氏而言,他们选择吉水并非偶然。据吉阳曾氏族谱记载:“公元四年,曾侯据公带兵平乱于吉水,曾曰:‘吉水乃南国富庶之邦,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水陆畅通、商贸云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想不到江南如此之美,我若不是有令在身,真想把家安在这里’。” 然而,在当时这个荒诞无稽的社会里,是曾据正确的抉择,才成就了曾氏家族后来的辉煌。 南迁的曾氏后裔把老祖宗教书育人的传统带到吉水,他们在这里设教讲学,传道解惑。从此又开始了曾氏家族的书香生涯。 这次大迁徙,客观上为曾氏家族重振旗鼓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转换过程:曾姓人要是没有良好的智商,没有优秀的文化根基,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由一个被追杀的家族又发展成为一个书香家族,也正是这一而再、再而三的灭族之灾,使得曾家人的智商与应对生存中的逆境达到了完全的合拍。“实行改制”的新朝,不但没有改变原来的严峻形势,反而加剧了全国局势紧张;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王莽又发动了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境内少数民族的战争,使得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来造反、起义。汉高祖的嫡系血脉刘秀兄弟带兵杀入皇宫,一举推翻新朝。从此,天下改王复刘,称谓东汉。在刘秀称帝时期,历史上称为“光武中兴”。这个太平盛世,使曾氏家族迎来了南迁后的第一个“小阳春”。光武帝刘秀为奖赏曾据“忠君爱国,驱邪匡正”之义举,诏曾据入朝为官,辅佐朝廷。

    曾据接过御诏,心潮久久不能平静,一边是大汉天子难却的恩敕;一边是吉水黎民难舍的恩泽,就在这进一步为大汉将相、退一步则是乡野草民这个大相径庭的岔路口,曾据没有忘记吉水当年接纳曾家这份情,他难以割舍为他遮风避雨的“吉阳老屋”,对吉水这块神奇的土地充满着爱,更充满着感恩。最终他选择了后者。为此,曾据斗胆面奏皇上,呈明留居吉水的理由,光武帝听后,觉得曾据肺腑之言情见乎辞,不但不怪罪,竟欣然准奏,谕允曾据留居吉水,并敕封曾据为吉阳王,敕封原配夫人陈氏、继配夫人刘大家为吉阳郡主,同时赏赐黄金三百两、白银两千两,以褒奖他当年对大汉王朝的赤胆忠心。

    曾据回吉水后,他想,当年曾家是一个险遭灭顶之灾的家族,是吉水的父老冒株连九族之险接纳了曾家,这未曾相报的昊天罔极之恩,永远是曾家人心间一块没落地的石头。后来曾据用这三百两黄金为吉水办了十六所曾子私学,让所有愿读书的吉水人免费读书。至今吉水还流传着“曾家黄金三百两,只买吉水读书声”的口碑。

    据吉阳曾氏族谱记载:“汉建武十一年乙末(35年)八月二十四日,曾据在吉水县仁寿乡老屋(现吉水县城东门村)病故,享年七十八岁。” 吉水的曾氏后裔,为了铭记当年曾为曾家避难的“吉阳老屋”,他们在曾氏家族的史册上记下了“吉阳老屋”八景,座落在老屋周围的翠岗烟霞、平岗风月、前山笔架、后墅文峰、东岭樵歌、南岭伏虎、西溪渔唱、北苑行狮,八景今天仍历历在目,并已载入吉水历史史册(吉水县志1989年版第98页)。它成了曾氏家族第二个发祥地一个永远的象征。吉水是曾氏家族设教讲学最早的地方,他们把曾子文化带到这里,促进了吉水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在古代,一个人口不多的县,历代朝廷命官就达1626人之多,流传至今的“朝士半江西、翰林多吉水”及“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是吉水当时人文盛况的写照。吉水人至今没有忘记是曾家给他们带了“文章节义之邦”之誉。为此,他们在曾据当年率两千余族人南迁吉水登岸的地方,修建了一条大街,并以曾氏吉阳房系命名为“吉阳路”。

    公元二〇一〇年初,吉水县行政中心移址城北新区。是年,为迎接搬迁后的第一个春节,一副巨幅春联悬挂在大楼东大门,上面写着:“东来紫气,气势若虹,春风浩荡沐吉水,心系吉阳,阳光如缕,伟业恢弘耀万民。”吉水古代曾称庐陵、桓亭(新莽时)、吉阳、石阳,唯独吉阳使今天的吉水人如此动情……


    自黄帝开篇至中国第一曾姓人的诞生,其间历经63代的传承。之后,从曾巫、曾夭、曾阜、曾点、曾参(曾子)、曾元、曾西、曾钦、曾碍、曾羡、曾遐、曾炜、曾乐、曾凂、曾旃、曾嘉、曾宝、曾琰、曾据、曾阐、曾植、曾耀、曾培、曾德、曾询、曾涣、曾梓、曾勰、曾端、曾铉、曾海、曾璜、曾兴、曾隆、曾钧、曾谋、曾丞、曾圭又经过了37代的繁衍生息,前后走过了长达100代的生命接力,终于走出 这个家族行程中的谷底。这时,曾家无论从人口、官爵、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较强的势头,仅曾圭、曾旧、曾略兄弟就相继封为平江侯、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曾圭、曾旧、曾略也就形成了后来的曾氏“老三房”,从此,他们在吉水打造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唐曾氏。在这之后,曾家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开始了小范围的迁徙,曾略迁抚州西城甘山,后又迁南丰县南城瓦子巷,称谓南丰房系。曾旧迁吉水云盖乡(现为乐安县望仙乡),称谓乐安房系。曾圭留居吉水,称谓吉阳房系。大唐后期,吉水“吉阳”房系第三十七代曾庆,吉水白芒塘(亦称芦荻塘)曾家人(《吉水县人物志》第21页载),生二子,即曾伟、曾骈,父子三人官至御史大夫。第三十八代曾伟因时任吉州押衙(吉州郡设在吉水醪桥固州村)而留居吉水,后称谓曾氏南宗祖;曾子第三十八代曾骈从吉水白芒塘迁至上查庄,至宋初,曾骈从上查庄迁永丰木塘源,后称谓曾氏东宗祖,曾氏的南宗和东宗就从这里开始。

    曾伟于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大龄得子,生下曾辉。曾辉长大后从吉水白芒塘又迁至吉水上查庄,后升任吴镇南节度使。宋初,曾辉又带着妻室儿女,从吉水上查庄迁永丰睦陂村。从此曾辉房系在睦陂进入了“人丁兴旺”时期。

    曾辉在永丰睦陂段将四个儿子分居于东、南、西、北宅。长子曾崇鼎为东宅,居睦陂;次子曾崇邺为南宅,居和风里;三子曾崇德为西宅,居堡上;少子曾崇祯为北宅,居罗源。形成了曾氏家族发脉的一支主流,这就是历史上曾辉房系的曾氏“大四房”(亦称东、南、西、北宅)。

     以盛产贡橘而闻名的南丰县,向朝廷送了几辈子贡橘的南丰人,也没跑到一官半职,自从唐建中年间曾氏家族来到南丰,才使这个地方有了转机。

    南丰县仅曾姓一族就有以著书闻名于世的曾致饶,后被封官为中书舍人。词人曾纡,封官大中大夫。词人曾协,官封永州知府。还有江西派诗人曾德,独秉国政的宰相曾布,官文并显的吏部侍郎曾肇,吏治清明、坚持抗金的礼部侍郎曾开、曾几兄弟,官至吏部尚书的曾懋。仅曾洪立一家五代,为官者竟达30人,其中4人受皇帝封赠,当时就享有“江南仕宦之家”之誉。一个家族在一个地方就有如此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及词人,在中国实属罕见。

    最值得南丰人骄傲的是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散文家曾巩。曾巩一生著述颇丰,藏书二万卷,南丰人给他挂上“南丰先生”之荣。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在纪念曾巩的挽词上写道:
皇受命而熙治兮,实千祀而一时。
协气郁而四塞兮,与盛德其俱升。
麟凤出而旁午兮,犹氤氲而扶舆。
笃生书豪我公兮,以文章为世师。
公神禹之苗裔兮,肇子爵而鄫封。
逮去邑而为氏兮,季叶汩其南征。
祖骞翔而绩著兮,考譔 而文鸣。
公既生而多艰兮,踵祖武而好修。
既轻车又良御兮,遂大放乎厥词。
发天人之奥秘兮。约六艺而成章。
元气含而未泄兮,洞芒芴而椇冥。
挽天河而一泻兮,物应手而华昌。
揖扬马使先路兮,咸告公曰不敢。
彼崔蔡之纷纷兮,孰云窥其藩翰。
辰来迟而去速兮,固前修以跋 。
方盘礴而上征兮,逐相羊而补外。
皇揆公之忠诚兮,即商墟而赐环。
抽史牒乎东观兮,裁诰命乎西垣。
典章绝而复作兮,世争睹而快先。
正经纬乎终古兮,配维斗而昭然。
变化诡而难常兮,虽司命其或昧。
忽遭艰而去国兮,遂御哀而即世。
述作纷其具存兮,怅爽灵之焉诣。
信百年才斯须兮,遽电灭而椇逝。
天不璟遗一老兮,固缙绅之所伤。
矧不肖以薄技兮,早获进于门墙。
路贯江而修阻兮,曾莫奠乎酒浆。
悲填膺而淐郁兮,聊自托于斯文。

 是一代先贤名哲对曾巩的敬仰与思念,也是曾巩的人生写照。

    曾略及其后裔,他们先迁抚州、临川,后又迁南丰,这不但是一个家族的迁徒,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延伸。曾家教书育人的传统在那里一直传承到今天,使抚州、临川成为今天的才子之乡而名扬天下。今天的南丰人因为有了曾家,而感到荣耀,在他们的史册上记载着曾家的辉煌,在他们的土地上为曾家人树碑立传、建馆修堂。


    北宋中叶,曾氏家族开始了大范围的迁徙。他们先后从江西吉水、永丰、乐安、南丰移居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安徽、云南、浙江、江苏、陕西、河北、海南、香港、台湾及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曾圭裔孙曾延世,时任光州刺史,他奉旨携家入闽,在泉州晋江县龙头山一带定居,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后称龙山房系。入闽后的曾家不但人丁兴旺,而且文风极盛,其后裔曾会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殿试中榜眼,曾会的六个儿子中,就有四人中进士(曾公度、曾公亮、曾公爽、曾公定),后又出现了曾愈、曾轸、曾怙、曾从龙等19人中进士。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福建龙山房系二十五岁的曾从龙榜上登极,成为曾氏家族开天辟地的第一位状元。

    曾从龙原名曾一龙,其试卷送至宁宗皇帝赵扩御览,文章之大气,引起了他的兴致。他边看边想,文章能提出许多理政之大谋略,此人乃天下之贤才。然而,当宁宗皇帝看到卷终落款出现曾一龙三字,不由得紧锁眉头、为之一震,大宋只有一龙,那就是当朝皇帝赵扩,怎么又出现一个曾一龙?曾一龙三字对宁宗皇帝可是犯了大忌,况且曾一龙三字竟出现在大宋的御卷之上,按朝纲曾一龙三字可招来杀身之祸。但到底是一代明君,他没有问罪于曾一龙,却想出了一个画龙点睛般的万全之策,宁宗皇帝将一字改成从字,一龙即为成龙,从龙即为护龙,从成龙变为护龙,一字之差,天地之别,是宁宗皇帝的大度才成全了这位大宋贤才。后来赵扩在《御笔改名敕》中写道:“望子成龙,乃天下父母之心也,且不降罪,朕今敕他从龙,勉其为国而谋……朕观御卷,有经纬之文章,乃天下之贤才,具经纶之猷略,作上国之利宾……” 当年宁宗皇帝对曾从龙的御赞、御旨这样写道: 一佛出世,八座攸宁。词章玉洁,诗赋金声。文成月露,策为天适。龙门鼓浪,鳌头独擎。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宋庆元己未造)翰院乃文章之府,职任非轻,学士掌制诰之臣,才名至重,欲称兹选,其难其人。兹尔曾从龙,学问藏身,才华希国,诗赋有声金之妙,词章若玉洁之容。蚤掇魏科,清誉素驰于翰墨,顷居基宪,严威独振于朝纲。伟哉!礼乐之英卓尔,文章之杰是用,为翰林院左春坊大学士。汝宜尽摅素蕴,益竭丹衷。石室细书,宜仿谨严之笔;王堂草诏,尚期启沃之资。汝宜。钦哉,朕命。

    从北宋榜眼曾会至南宋状元曾从龙,后又出现了同朝“一门四宰相”(即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及一门三尚书(即户部尚书曾孝户、刑部尚书曾孝蕴、刑部尚书曾注)的盛况。以至民间曾流传“曾半朝”及“琼林宴罢花半壁,御苑归来笏满床”的曾氏盛世誉赞。

北宋后期,一支来自江西乐安曾旧房系的曾氏家族,他们先后在广东蕉岭、长乐(五华)一带安营扎寨。直至元朝中后期部分族人随曾启溪(弘基)迁移到广东揭西东北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并以本家族通读“四书、五经”的书香家风,将这个栖息之地取名叫五经富村。也不知是巧合,还是五经富这地方天生就是一块风水宝地,使得曾家在这里开启了历史上两个先河:其一,繁衍了一个高达三万余人的曾氏大村落;其二,仅曾家一村就开办了“文友轩”、“三近轩”、“三益轩”等十九所私学,为此,他们赢得了“人文荟萃地”、“诗书传家邦”之誉,这种不多见的人文盛世让人叹观止矣! 江南“文献世家”是宋时江西吉水八都兰华曾氏家族显现的文擅雕龙,曾三聘、曾三复、曾三异、曾三英兄弟四人,号称“江南四才子”,他们分别著有《闭户集》3卷、《冈南别居论》40卷、《仔斋记》33卷、《拟志林》10卷、《药问》5卷、《无玷文集》11卷、《南北边筹》18卷、《蒙史》10卷、《因活灵》10卷、《本朝新旧官制通考》20卷、《独醒杂志》10卷、《通释》10卷等,在当时的大宋王朝还有哪个书香门第著书可与此伦比?

    曾家人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本着曾氏文化人的特点,在那里设教讲学,教书育人。永丰龙潭曾家,至今还保留着曾氏家族建于北宋年间的曾氏武城书院遗址。吉水石濑曾家、栗头曾家,建于古时的“文昌阁书院”、“朗山书院”,由于曾家人一代又一代的修缮,仍犹如一代“之乎也者”,在那里倾听后人的读书声……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时任广西道安抚史兼琼州府总兵第四十九世曾有昌奉旨从福建莆田坎头村起程,横渡琼州海峡,为保大宋南海而效力。曾有昌成了曾家第一位赴琼的朝廷命官。这位曾家入琼始祖,后人没有忘记他,大明名臣邱浚为曾有昌留下一副楹联:
问渊源,孝宽学士居闽穷究经史,不愧福中硕望;
考世系,有昌帅府镇琼抚艾黎庶,允为海外功臣。

    继曾有昌之后,又一位曾氏后裔,曾克思随父从福建莆田巷头村渡海入琼,落根琼山县新坡镇(现为海口市美兰区新坡镇)北宅村,北宅虽为一方乡僻,随着曾英、曾鹏父子等相继登第,小小村落却营造了一个“一年两捷报、四代五登科”的往昔佳话。

    在海南儋州中和镇还有一个叫水井村的地方,是神童曾开的家乡。曾开自幼“生而颖异、过目成诵”。相传,一天儋州史太府来到考场察看童生试,恰逢曾开离场外游,赏景撷花。史太府有意考考曾开,即曰:“曾童生袖藏春色。”曾开含笑而答:“史太府目察秋毫。”曾开的妙对引起了史太府的兴致,他又出一联曰:“曾童生中间加四点,称为鲁国贤士。”曾开对曰:“史太府头上添一横,实成吏部天官。”史太府惊喜地声称:“妙!妙!。”

    从南宋嘉定年曾有昌、曾悦,至清咸丰年曾虎、曾宪树等,先后共有28位曾氏族人举家赴琼。衍徙文昌、琼山、定安等县,他们在海南打造了一个多达500多个村落拥有10万人口的曾氏大家族,孕育了以曾对颜为代表的一代教育家、思想家,从而一个享有“儋目硕士”、“翰院名魁”、“水井学府”的书香家风誉满天涯海角。


    元至正七年(1347年),江西曾略房系第五十六世曾福仲,祖籍江西泰和圳上里,为官潭州(长沙),随着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是年举家迁邵阳东乡太平里老君塘(今邵东杨桥镇)。曾福仲的第十九代世孙曾星垞,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他不但对自己严谨,并经常训示身边的人:“长者勤俭,勿偷安,勿铺张;少者勤学,勿浮躁,勿懈怠。”曾星垞在任知州期间,朝廷每年给他的俸禄不建房,不置地,然而用他的全部积蓄,藏书十万余卷,也就打造了后来的太平书香曾氏。

    曾星垞书牍五车,告老返乡后,他突然着手选址建房。破土动工那天,大家顿生疑窦,不是说曾星垞一生不建房、不置地么,怎么今天也大兴土木?当大楼落成那天,一块悬挂门楹的大匾上刻着:“菜香藏书楼”,这时,族人才恍然大悟,曾星垞他没有为自己雕樑画栋,却给十万卷藏书筑造了一个书册楼阁。

    “菜香藏书楼”十万卷藏书分年代,类别共三百余箱,其中的二十四史就有三册(铜板、殿板、御版各一册),每册八百余本,历代名人的诗文刻本齐全,并有王羲之的千字文手卷,苏东坡、黄道周、赵孟、唐伯虎、郑板桥等的书画作品,它是一个集文、史、诗、书画为一体的精典书库,更是一个启迪后人的书山墨海。

    后来的太平曾家人,他们沿着老祖宗开创的这条书香之路,办起了敕书楼、杨塘书院、稽古书院、守约轩、养吾轩、培基轩、化鲁轩等族学,悬挂在稽古书院门前那副“做工非专门为我,读书是预备做人”的祖训,将提示着一代又一代的曾家子孙。


    明永乐二年(1404年),曾晞颜于北宋咸平年间从永丰新陂举家迁永丰龙潭曾家村。他的裔孙曾棨十年寒窗后,凭着多年在龙潭曾家武城书院积淀的才华,赴京殿试,考场上曾棨下笔如流,将御卷一挥而就。成祖皇帝朱棣阅卷后,大为惊奇,欣然在曾棨的试卷上御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文明,尚资启沃,惟良显哉。”并点曾棨为状元。这次殿试,永丰曾棨中状元,吉水周述中榜眼,周孟简中探花,同郡三人同登龙虎榜,这是中国古代殿试中的特例。一年后,成祖皇朱棣有意考考曾棨的才华,在一次上朝时,口谕曾棨一天内以梅花为题,作诗一百首。次日,当曾棨向成祖皇献上梅花诗一百首时,朱棣阅后对曾棨说:“曾棨,你是我大明继解缙之后又一奇才啊!” 这部百首梅花诗至今尚存永丰龙潭曾家村,成为龙潭曾家的镇村之宝。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江西泰和曾鹤龄、成化十四年(1478年)江西泰和曾彦,继曾棨之后又先后登上状元及第。曾鹤龄在翰林院为官的二十年中,文章之美,中外称之,正统皇帝朱祁镇是这样评价他的: 国家文学侍从之臣,朝夕左右备顾。问资讲读兼有春宫辅道之荣,非得学优履正之士,不足以副简畀。尔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讲鹤龄,以明经擢魁,选列官史局,纂述惟勤。迁职经筵,谋猷足献;经年滋久,劳效良多。比进辅于春官;仍兼荣于翰苑。顾其端方易直,益懋操存,宜锡宠,以昭旌异。特进尔阶奉政大夫,锡之诰命,以示褒嘉。夫讲读之职,以懋于谠言;辅道之臣,在先于正谊,往其诋慎,称此茂思。钦哉。

朱祁镇并留下御赞:
冰镜玉壶,浑金璞玉。经筵静修,翰苑陶淑。
龙榜首标,鸿渐旷陆。仙桂一枝,昆山片缘。
    再来看看成化皇帝又是如何称赞曾彦这位屡试不第、其志不休的大明状元。曾彦不但才华横溢,且为人质朴坦荡,为士林所称道,当时的皇帝朱见深是这样御赞于他:

     国家简文学之士列职于翰林。而修撰编修检讨则谓之史官,所以备记载之,公而传信于天下后世也。兹惟遴选,不轻卑人。尔翰林学士曾彦,发身贤科擢魁,廷选任以史职。克举厥官,顾其宽厚。亮宜以褒嘉,兹特锡之敕命,以进尔荣。于戏!古之论良史者: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知,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伍,可得而称,非徒优游以养荣名而已。往益勤懋,光我训词。尚有显秩,以需汝效。钦哉。

成化皇帝朱见深还为曾彦写下御赞:
卓哉臣卿,宿学鸿才。经亟龙骨,云披豹赅。
名钦九鼎,位列三台。流芳史册,猗欤休哉。
    这样在明朝,曾氏家族同朝同郡就出了三位荣登及第的状元,可谓亘古未有。

     嘉靖年间,山东嘉祥武城(今南武山)曾氏自西汉末年南迁江西吉水后,武城再无曾姓人居住,以至于造成宗圣曾子庙、墓长期无人看守。为此,朝廷下旨吏部:“速差人寻访曾子后裔,明确看庙守墓一事,不得有误。”吏部奉旨,令左侍郎、詹事府掌府事兼翰林院学士顾鼎臣前往江西吉水、永丰等地寻访曾子后裔。

   嘉靖十二年(1533年)江西永丰木塘源曾子第五十九代裔孙曾质粹奉旨东归,从此,山东老家,这个曾氏家族的发祥地,久违一千多年后,又开始有了曾姓人的足迹。

    按曾氏祖规,身为曾氏支裔的曾质粹,本无缘回山东嘉祥看守先祖庙、墓,但这位孝顺厚道的曾氏支裔,凭着一纸向曾氏嫡裔的世袭借约,带着他的子孙一直在那里尽孝尽忠。为此,朝廷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敕封曾质粹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并在嘉祥为曾家兴建曾府。之后,曾质粹的子孙被历代皇帝敕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者达十九人之多。

    随曾质粹前往山东嘉祥的还有曾子第六十代裔孙曾才英,据江西永丰木塘源曾氏族谱记载:“五十九代曾质粹徙居嘉祥,六十代曾才英徙居武城。”这位勤劳孝顺的曾家后生来到武城后,独自一人,三百六十五天扫庙、护墓不辍。不是出于对先祖的忠孝,有哪个年青后生扛得起这份孤独,守得住这份与香烛相伴的寂寥。

    几年后,曾才英娶同村吴氏为妻,并生三子,取名继恩、继志、继思。就这样曾家和同村的吴家世代相融相生,两个家族酿造了武城历史上一个“曾吴不分家”的动人传说。

    明天启四年(1642年),福建漳州府海澄曾延世后裔曾振吻渡海入台,成为曾氏家族第一位入台垦荒人。至今,台南市南区府治大南门外管事园公墓,曾振吻的墓碑上仍清晰看到:“曾振吻,漳州府海登县人,荷兰占据台湾时入台,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卒、葬于此,子若龙、若凤立。”

    《台湾省通志》载:曾氏家族大举移居台湾是自康熙至光绪年间的曾才、曾机禄、曾瑞文、曾国鹄等30多人。但从《台湾省通志》收录的入台曾姓人物仅仅是见于正史的资料,实际上同一时期移居台湾的曾姓族人要远远多于此数,仅福建晋江新市《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就记载有康熙到道光间迁台者达280人之多。从迁徙来台曾姓族人的籍贯来看,以福建、广东居多,且多系龙山房后裔,如新竹县竹北多莰顶曾氏的祖先,就是第67代裔孙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自福建同安渡海入台。

   随着台湾曾姓居民的增多,自然也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村落,如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还有在全台湾仅有的30座水库中,竟有一座以姓氏命名的曾文水库,从而,打造了台湾浓厚的曾氏文化。

    1953年—1954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住民828804户中,有曾姓12002户,占全部户数的1.45%,居全省737姓的第16位。

    台湾除龙山房系外,还有兰溪、大湖山、龙潭、西门濠口、太平寨、清源、惠安等房系,他们在宝岛台湾繁衍了一个近200万人口的曾氏大家族。今天台湾的曾家人为台湾的繁荣、为祖国的统一而鞠躬尽瘁。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宝岛台湾至今还有一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曾氏宗圣奉祀官——曾宪祎。据曾约农、曾清诚撰:“曾宪祎,字伟生,号曲窗氏。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二月二十五日。

    民国三十年(1941)宗圣曾子奉祀官悬袭,当时曾宪祎就读于安徽省阜阳大学政治系,因知识渊愽,人品端正,经合族公推,南京国民政府批准,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一月,曾宪祎奉国民政府令:‘准予承袭宗圣奉祀官’。

    民国三十一年(1942)七月,曾宪祎时年二十一岁,因公赴山东,返回途中,被驻益都日军掘井野战部队所劫,囚于地牢两月之久,险为日军所害,后经三次越狱,始得脱险。为奖勉曾宪祎,山东省政府电赠‘三省之光’四字慰勉,国民政府明令嘉奖,文曰:‘守身这道,远承宗绪’。据史料载:“当时前方后方,报章公布,全国人心为之振奋,起而抗日者,不知凡几,其捨身为国,实为移孝作忠之楷模,为我曾氏之荣之”。 曾宪祎在台湾曾任辅仁大学、淡江大学教授,现已退休,定居台北。也许他将成为曾氏最后一任宗圣奉祀官。大家可能早已从主流媒体获悉,在台湾还有一位曾子后裔,他就是现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曾永权。曾永权,1947年11月1日出生,台湾屏东县人,逢甲大学毕业,硕士学历。2008年11月22日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

    曾永权曾多次访问中国大陆,2008年12月他在参加中共中央台办海研中心和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时说“会议认为,今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性机遇,在两岸人民共同期盼与两岸双方努力下,两岸协商得以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多项便民利民的措施陆续实施。然而岸事务经纬万端,有待解决的问题众多,轻重缓急各不相同,亟需两岸各界加强对话、密切沟通、凝聚共识。在此新形势下,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举办的环境比以前更好,所形成的共识比以往更有条件供两岸制定政策参考。论坛应成为两岸各界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扩大参与,集思广益,务实探讨当前问题,前瞻未来发展契机,创造互信互利条件,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9年8月,曾永权携夫人陈丽芬赴嘉祥寻根问祖。在嘉祥期间,中共济宁市委及中共嘉祥县委各级政要陪同曾永权夫妇前往南武山拜谒曾庙,曾永权面对故土,欣然命笔,写下“曾子故里”,以表他对家乡的眷恋。


    话说康熙十年(1671年),朝廷出台“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一时间各地移民纷纷流入四川,当然曾家人也在此列。时至雍正五年(1727年),因自然灾害造成湖南、湖北又以“日以计千”的灾民涌入四川,曾家人又随入川人潮一并西行。这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

    相传魏晋时期就有曾子第二十三世孙曾曜西渡入川,也许他就是入川的始祖。据现存能够见到的四川成都曾氏家谱载:第三十五世曾宽后裔曾纪祥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从湖南武岗徙宁乡县黄家冲立基,之后,曾国旭,曾明道、曾宪让、曾庆溢、曾庆溶、曾庆生以及广东长乐(五华)隆昌的曾廷云、曾文高、曾任理、曾瑞学、曾传炱、曾庆伟、曾日新等又相继入川。大部分曾氏后裔都分布在四川的金堂、新都、青白江、广汉、什邡、新繁、彭县、简阳、华阳、中江等县市,成为造福于天府之国的一支重要力量。

    道光十年(1830年),曾贯万与其弟从广东五华前往香港新界沙田东部一个叫山下围的地方立基,后来在该地繁衍成一个曾姓大村落,故得名叫曾大屋村。开始兄弟俩在筲箕湾开打石方,20年后,在沙田东部隔田村买山购地,于19世纪中期兴建了一座占地6500平方米的城堡式山下围大屋,建筑方式以屋连屋、围成一个长方形村寨,是典型的客家人围笼建造方式,大屋四角建有茶桶耳型碉堡和高大围墙,以抵御外敌入侵。

    大屋内别具一格的是家族大祠堂,上头写着“曾氏家族议事厅”。曾家的重大事宜,都得通过这个象征家族最高权威的议事厅而定论。

    当然不好确定曾贯万就是入港始祖,但可以说曾大屋是香港一个立基较早而且人口较多的曾氏村落。清王朝末年,中国出现了一个力挽狂澜、救扶大厦之将倾的晚清重臣曾国藩。

    曾国藩生活在皇室秩序乱腾的晚清社会,而他却于乱世中十年七进,青云直上,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曾国藩在朝廷危难时,以在籍侍郎身份任湖南团练大臣,以礼治兵,组建了一支独特的湘军。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在他的领导下极富儒家色彩,且转战十年,成功击败了几乎取代清廷的洪秀全军队,而湘军总数也多达三十万,以“无湘不成军”之势铸就了曾国藩政治生涯的顶峰。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天下的曾国藩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成为世人推崇的封建末世圣人。

    面临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岁月,曾国藩在那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恪守祖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谆教,以一介儒生克平世乱,成为“中兴第一名臣”,获得官场上的成功。可以说,曾国藩的崛起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但与之相应的是,他权倾朝野,竭力维护封建纲常,却受到朝廷猜忌;他在封建王朝面临危急之时挺身而出,忠心不二,却因对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深恶痛绝而郁郁寡欢,常有归隐之志。这种种复杂矛盾之处,加上世人对曾国藩荣辱兴衰的诟病不绝,使得这个乱世重臣的一生都极富传奇色彩。而曾国藩其人其文,更是于无形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把中国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治学、为官、从政和智慧与谋略演绎得淋漓尽致。

    新中国开国元首毛泽东,他十六岁就读完了光绪年间的《曾文正公全集》。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至今还珍藏着毛泽东曾拜读过的《曾文正公全集》,并在这部书上留下了他的手书“咏之珍藏”。 毛泽东对这位湖南老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8月23日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

    还有蒋介石,他一生不太爱看书,但对《曾文正公全集》却爱不忍释,他竟把这部书放在他的案头作为座右铭。蒋介石不但自己读,而且叮嘱自己的部下、子女“应多看曾文正书牍及家书”。 曾国藩这辈子还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1864年,曾国藩攻破南京后,可谓威震朝野。当时有“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之说,湘军权势达到了极峰。

    全国上下只知有国藩,不知有国君,曾家几乎成了天下第一家。那时曾国藩集东南半壁江山军政大权于一身,湘军总数达30万,仅曾国藩直接指挥的军队就有12万人,这是一个谁也不能发号施令、只听命于曾国藩的“曾家制造”武装。全国总督共8个,湖南就占了5个,是曾家继宋朝之后又一个“曾半朝”。在曾国藩的部下看来,此时曾国藩要立万人之上,真有“万事俱备而不欠东风”之势,只要曾国藩点点头,天下就是曾家的,但曾国藩却偏偏没点这个头。

    在一次庆功会上,李次清借贺功向曾国藩献了一句诗:“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意思是说,曾老爷子,老天爷的这场雨落到你们曾家的田里了,天下轮到你们曾家了,点点头吧。左宗棠为劝进曾国藩又一次和他对联说:“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避而不对,把“似”字改成“未”字交给左宗棠,以表心志。

    眼看这位天下“文武全才”不吃软,王闿运就换了个硬法子,于是他怂恿曾国荃、彭玉麟、鲍超等自立派的代表人物前去“会谈”,给曾国藩来了个“兵谏”。几个人半夜时分来到曾国藩的房间里,直言要他起兵反清,“入主紫禁城”。但曾国藩任凭他们劝说,自己却一言不发,最后写下两行字,把笔一扔,便回房间去了。曾国藩用那刚劲有力的行书写道:“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老百姓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叫:“升官发财”。然而,曾国藩为官一生,甘守清贫。身为一品大员,本应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每日粗茶淡饭,一身官服竟穿了三十年之久。曾国藩一生没有留下任何积蓄,女儿出嫁,全部嫁妆不足一百两纹银,大家说他太抠,对此,曾国藩也只是无奈。

    南京攻克后,曾国荃(曾国藩胞弟)把部分缴获的财物装上船,准备运回湖南老家天子坪,消息传至曾国藩,他立马打轿江边,下令将全部财物上交国库。曾国荃气愤地说:“哥,你可知道吗,家乡人都说你为官一生,从未沾你半点光。”曾国藩说:“我何常不知道,谁叫我是曾国藩呢。”看来中国现代成语中“廉洁奉公”这四个字用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头上,并非张冠李戴。

    他还为后辈立下家教:“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八本堂”。他将其祖父“考、宝、早、扫、书、蔬、鱼、猪”的治家之规改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治家八字方针。这些以读书为主的治家之本,不但留给了曾国藩的家世,也留给了中国人。

    当然,曾国藩也不是完人,他一生也有犯错的时候,就处理串子会哄抢长沙米行一案,曾国藩将抢匪十三人全部处以极刑,以致招来有人说他是“曾剃头”…… 曾经有人说:“一千个人眼里,一千个曾国藩。”但他一生的功绩与他的过错相比,孰重孰轻,孰是孰非,孰功孰过,还得由历史去定论。

    曾国藩的前辈们,亦耕亦读,休养生息于白杨坪,而他们所倡导的书香家风,却实实在在哺育了一个能左右中国封建政治大局的人物。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从此,一面代表国家尊严的五星红旗在中国大地迎风飘扬,她让13亿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五星红旗的设计者就是曾氏后裔曾联松。

    曾联松,浙江瑞安人。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经济系。后参加抗日救亡联合会,投身革命。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地下活动。1949年,全国政协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国徽的图案。曾联松从报上获知后,设计了“五星布成椭圆形,大星导引于前,小星环绕于后,恰似众星拱北斗的五星红旗”。1949年9月25日,五星红旗得到毛主席的肯定,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国旗议案,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诞生了。

为表彰曾联松对国家的贡献,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写给曾联松的信中说:

“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500万元(合现人民币500元)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曾氏家族出了一位共和国部长,他就是曾山。

    曾山祖籍江西吉水八都兰溪下宅(现八都兰花村),据吉水八都兰溪曾氏族谱载:“曾子第四十六世裔孙曾敬文于北宋至道光元年(995年)卜居庐陵儒林乡十一都锦源荷叶湖(现为吉安县永和乡锦源村)立基。”

    曾山的父亲曾采芹在白色恐怖下,以教书为掩护,担任中共吉安县委地下交通站的秘密联络工作,多次为党传递过重要情报,他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但宁死不屈,守口如瓶,终于实现了他永不叛党的誓言。

    曾山的哥哥曾延生,是吉安早期马列主义传播者,中共党团组织在吉安的主要创始人,曾借白鹭洲中学教师之名进行地下工作,被捕后与其妻等13人在赣州从容就义。

    曾山的弟弟曾炳生,与曾山一道赴九江发展组织,建立工会、农会、学联等革命团体。1927年因叛徒告密而被捕,8月5日惨遭敌人杀害,血染九江沙河。

    1962年10月,曾山回老家吉安锦源探亲,面对故土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家慈五男二女留独子,先父三难一死为人民。”看似简单的两行字,里面却包含着曾山一家为新中国解放的赤胆忠心。

    这个堪称井冈赤子的革命家庭,却出于世代书香门第。曾山的祖父曾广祥为1876年县城榜魁;父亲曾采芹是清末秀才,锦源小学第一任校长;哥哥曾延生是吉安白鹭洲中学教师。就是这个教育世家,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甘洒热血。

    2002年,随着中央新的一届领导集体的诞生。曾子第七十五代裔孙曾庆红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

    曾庆红是共和国老资格部长曾山之子。按常理,曾庆红大学毕业后,可平步青云,凭借毛泽东曾称赞曾山一家“满门忠烈”这句话,曾庆红可谓又红又专。但他没有撑着这把大红伞为自己遮风避雨,仍和普通百姓子女一样下放到广东、湖南两地参加劳动。 进入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班子后,他经常深入基层考察工作,特别关注老区的经济发展及学校、交通、水利建设。曾多次赴延安、井冈山两地调研,为老区人民排忧解难。

    一位毕业于中国最高学府的曾子后裔,2002年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200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

    曾培炎从国务院副总理职位上退下一年后,2009年,时已71岁的曾培炎再度“出山”。这次,他有一个新的身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这个新机构,云集许多原中央金融系统的领军人物,被中外媒体誉为中国超豪华阵容的高级智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成立,便列出了当年要重点研究的19个课题,并计划在北京举办一次“全球智库峰会”,邀请200~300家全球知名智库和全球500强企业领袖,为摆脱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出谋划策。从此,曾培炎又开始了他报效国家的一个新起点。

    一部经典名著《太阳从东方升起》在上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重印9次,累计达37.2万册),这部名著被评为当代青年最受欢迎的小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与《红旗谱》《红岩》《红日》等著名小说一并收入国家经典书库,其作者就是江西吉水石濑曾家村的曾秀苍。

    曾秀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理事、著名作家,有着如此身份的他,总是以礼仪的曾氏家风为人处事。与人交往,忠厚友善,事事不离“谦恭”二字。

    在编辑《孙犁文集》中,涉及孙犁同志当年写给曾秀苍的两封信,原文抬头写的是“秀苍兄”,但他一定坚持改为“秀苍同志”。大家说,那是孙犁同志书信的原文,不过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称,不改也没关系。可他执意不肯,说:“他那自然是一种尊称,但在我,怎么敢担待?”结果还是改“兄”为“同志”。

十一
    随着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政府辱国丧权的《南京条约》终止日期悄悄临近,英国首相为此专程访华。公元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人民大会堂会客厅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与那位号称“铁娘子”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笑风生,但当谈到主权问题时,邓小平严肃地对“铁娘子”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小平同志的这番话,让中国人听起来舒坦;小平同志的凛然正气,使中国赢得了尊严。1997年6月30日,建于1851年的港督府,随着那米字旗在香港落下帷幕,送走了它最后的黄昏。

    1997年7月1日,香港如期顺利回归祖国。 在香港,一位勤勉于香港政坛多年的曾氏后裔,经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名,中央人民政府先后任命他为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政务司司长。2005年6月他赢得了港人的绝对支持率成功当选,并经国务院任命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他就是曾子第七十四代裔孙——曾荫权。

    曾荫权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九江镇上西乡龙迴新基村。据曾荫权家谱载:“东汉初,十五世曾据迁徙江西吉阳(现吉水县),而后三十四世曾旧移居江西云盖(现乐安县),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2年),从江西迁徙广东南雄,南宋末年五十二世曾遁郊几经迁徙后定居香港。”

    曾荫权出身警察家庭,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管束,他经常风趣地说:“我后天那严谨和不服输的性格是出于那个与现代教育所不容的‘藤头严打’独家秘方。”

    香港人不会忘记,曾荫权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力挫以索罗斯为首的“投机大鳄”,将香港经济带出底谷,此后,特区政府入市炒作而赚得的丰厚基金,以出售官股盈富基金方式,还富于民。

    在他宣布参选后,香港多家媒体头条报道:“曾荫权先生在表明参选意向以来,香港社会反映是热烈和正面的。曾荫权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民意支持度一直比较高,他参选特区行政长官,是符合香港民意的。”曾荫权涉入政坛,他清正廉洁,勤政务实,因曾荫权多年来竭诚服务香港,成绩卓著,特区政府授予他香港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曾荫权从一个普通的药业推销员到香港特区政府的顶尖人物,这个历史的跨越,见证着他勤奋与智慧以及所具备的“香港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他把忠诚都献给了中国香港。

    上世纪60年代初,广东梅县扶大镇所里珊全村一个普通农家的学子,他靠政府每月3元钱的助学金,直到完成大学学业。他就是今天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曾宪梓说,当时他入境香港,在进入罗湖桥的这一刻,他思绪万千,忍不住回过头,看看身后那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顷刻间眼眶湿润了,他默默发誓,祖国,是你养育了我,我这辈子一定要报答您。曾宪梓没有辜负祖国对他的培养,兑现了这个一言九鼎的承诺。 这位毕业于中国名牌大学的学子,他懂得民富国强、教育为本。为此,曾宪梓于1992年出资1亿港元,在北京设立了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之后,又为国家的卫生、体育、航天、慈善及其他公益事业先后共捐资逾8亿人民币,他常说:“我若把我的产业留给我的后代,只富了我一家;而我若用我的产业来培养祖国新的一代,将来就能使整个国家富裕起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北京的一次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走到曾宪梓跟前语重声长地说:“曾宪梓啊,你为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党和人民感谢你啊!”

    香港特区政府根据曾宪梓长期推动香港市民爱港爱国,为内地和香港的经济建设和繁荣、促进香港回归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授予他香港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国家根据曾宪梓对国家、社会的卓越贡献,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协会审议,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第3388颗星命名为曾宪梓星,从此在遥远的天际中率先亮出了一个姓曾的太空“族人”,它就是曾家留在太阳系永恒的骄傲。

    在香港还有一位曾子第七十二代后裔,香港沿海绿色家园集团主席曾文仲。曾文仲祖籍福建,生于缅甸仰光,12岁那年远赴英国读书。多年的海外生活使他感到祖国的强大与个人尊严的密切关系。在两岸统一问题上,有着闽南人和“台湾女婿”双重身份的曾文仲一直认为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他在两岸之间奔波。曾文仲身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侨联常委等职,他经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竭力宣传祖国的和平统一。他说:“两岸统一的问题,基本上是人心问题、信心问题。两岸同胞本来就是一家人、一家亲,情如手足,血浓于水。我虽然出生于海外,后来移居香港,又成了台湾的女婿。由于商务的需要,我经常要在两岸三地飞来飞去,不断奔波。但无论是在大陆、香港、台湾,我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我想台湾绝对不能从中国分离出去。”这就是一个中国人对和平统一祖国的期待。

     2007月2月1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推出《墨迹》一书,这一下让中国人看懂了作者曾子墨。她那诙谐的语言,微妙的风格以及所展示的才华令读者惊叹。 曾子墨‘湖北武汉人,生于北京0现任香港风凰卫视《社会能见度》、《我的中国心》和《经济制高点》节目主持人。 1991年曾子墨因“总分永远第一”获得了保送中国人民大学的资格。次年,18岁的曾子墨以660分骄人成绩夺得北京市第一,被常青藤盟达特茅斯学院录取,毕业后在美国华尔街摩根斯坦利从事投资银行。1998年加入摩根期斯坦利亚洲分公司,一年后升任经理。这时,正处事业巅峰时期的曾子墨,却作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我不想用自已的生命,去点亮别人罩在我头上的光环”。毫无新闻采访经验的她毅然加人了凤凰卫视资讯台担任财经节目主播。然而,这种被常人认为是患得患失的跳槽,也许正是一位中国才女“别出机抒”的胆识。 让人刮目相看的是,站在新起点上的曾子墨出人意外地迎来了好戏连连,2002年曾子墨荣获中国电视节目“最佳财经类节目主持人”;2007年又获截南方人物周刊》杂志主办“中国魅力50人”奖……被文化界誉为是继林徽因之后的又一范儿。 曾子墨,一个才华横溢,有着巨大能量的曾家窈窕“书”女,她在成功的路上继续走自己的路。

    与香港一衣带水还有一个姊妹小岛,它继香港回归后的第二个年头顺利回到祖国怀抱,在中国历代的版图上称谓澳门。澳门虽小,自从这里有了曾氏,小岛却凸显出一族曾氏“神像雕刻”大家。身为澳门“神像雕刻”的第三代传人,曾氏神雕有限公司掌门人曾德衡、曾德荣兄弟,他们在澳门从简单的木艺雕刻一直做到大型佛像雕刻,创造了大型佛雕的世界之最。今日澳门曾氏的“神像雕刻”艺术,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曾氏“神雕”成为澳门首个独立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了澳门独立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零的突破,让澳门人为之骄傲。

十二
    在中国,一个长期被人们关注的“无曾”演艺圈,一直困惑着整个曾氏家族。也许曾氏族人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被诸姓所发问:“你们曾家怎么没有一个搞艺术的啊?在电影、电视中几乎很难找到一个曾姓演员。”这个问号连曾姓人自己都不得不认账。 是老祖宗没有搞艺术的遗传基因,还是曾家人只有从文而不从艺的祖传?有时候他们也怨曾老夫子只留下文化基因,而没有留下艺术基因。为此,曾家人也开始着手改变这个让世人称之为没有艺术细胞的姓氏族种,不少人把稍有文艺天赋的子女送入各种艺术院校学习深造,为的是今后演艺圈内能有曾姓人的一席之地。不料父辈的心愿对这些曾家“不孝”子孙如纸上谈兵,他们学成后却都成了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或政治家。真不是搞艺术的族种!这是父辈们的叹息。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了,跟着这个步伐,港、台影片开始蜂拥中国大陆,这时一个令曾家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了,电影、电视屏幕上一个曾姓人的名字频频亮相,他就是香港著名喜剧演员曾志伟。在曾志伟的档案中有这么一段记录:“曾志伟生于1953年,香港人,出身于足球世家,他从小喜爱足球,父亲是足球教练,中学毕业时,在香港足球界已小有名气。后来他参加香港职业球队,是华南队的一员大将,多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欧洲参加足球大赛,是香港专业足球运动员。”1973年,曾志伟告别足坛,步入艺坛,开始做龙虎武师与编剧,以后在片中担任主角。他主演过近百部电影电视,执导过10多部影片,还做过许多节目主持人。1992年获得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1997年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体育与演艺本是两个相差甚远的门类,曾志伟后来为什么从足球领域步入演艺圈呢?是他那滑稽与诙谐的谈吐和那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幽默面孔打动了演艺界,还是因为曾家被世人称为没有艺术细胞的原因所致?令人匪夷所思。

    步曾志伟之后尘,香港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艺坛新星,她就是曾志伟的女儿曾宝仪。这颗新星格外引人注目,她是集影、视、歌、节目主持四栖明星,这在曾氏家族中可称得上只此一人了。

    进入新世纪后,一对深受观众喜爱,能吹能唱的两栖歌星组合,在各大舞台上闪闪发亮,曾格格与冯小泉已成为当今歌坛上最火的夫妻档;紧接着,媒体又传来歌手曾轶可荣获“湖南卫视快乐女生全国前十名选手”,成为曾家又一颗备受关注的新星;2012年新年伊始,央视《中国文艺》节目中一个《凤凰传奇》的故事,讲述着歌手曾毅和来自草原上美丽的姑娘玲花的传奇经历,他们把歌声从地方唱到军旅,终于唱响了中国最炫民族风。 这就是演艺圈里的曾家人,这就是曾被国人称为没有艺术细胞,中国艺术界顶尖的曾家人。

十三
    从《左传》《史记》至《唐书》《宋史》《明史》《清史》无不记载着这个家族曾经有过的金声玉振。在中国古代,这个家族无论是在人口、文化、经济或政治上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据史料载,曾氏家族在历代科举中:“中举者600余人,中进士415人,中状元4人”,一门三进士、一门三御史、一门四才子、一门四宰相、五代殿馆阁…… 是这个书香家族历史上显现过的人文盛况。

    在中国现代史上,据不完全统计,曾氏有民国将军60人,共和国将军35人,各学科院士13人,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原子能专家,导弹专家,法学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农、林、水利专家,教育家,文学家,企业家……尤其值得后人怀念的是为国捐躯的3000多位共和国英烈,他们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斗中出生入死、前仆后继,在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留下了他们的血染风采。

    从曾子师从孔子,到曾子传道于孔伋,孔伋传道于孟子;从曾据率两千族人下江南,到曾家 “一门三进士”、“同郡三状元”、“江南四才子”;从江西吉水东汉设教的十六所曾子私学,到广东揭西五经富明清时创立的“文友轩”等十九所私塾;从江西南丰唐宋八大家曾巩藏书二万卷,到湖南太平曾氏曾星垞十万卷“菜香藏书楼”;从曾巩著书百余卷到曾三聘、曾三复、曾三异、曾三英撰书百余卷:从山东嘉祥的武城书院到江西吉水石濑曾家的文昌阁书院、栗头曾家的朗山书院、永丰龙潭曾家的武城书院;从江西永丰大明状元曾棨一天即成的百首梅花诗,到江西吉水著名作家曾秀苍撰写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一个书香世家的传承与延伸,是曾氏家族的书魂。

    回顾曾氏家族上下五千年走过的全部行程,犹如演绎了一场震撼人们心灵的历史大剧。但不管历史给于他们的是福祉、还是灾难,曾氏家族总是持一定之规,义无反顾地将传承本民族儒文化的家风进行到底。  
(摘自《曾氏春秋》序章)

作者简介:曾义久,笔名:曾经,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曾氏春秋》、《谷村,最后的裸耕》、《大元山空事密码》、《那山、那河,那小城》、《五月,我踏步巴黎》……
剧本:《新官上任》、《家园梦》等。 [/P]
[ 此贴最后由曾昭演在2014-3-21 17:52:08编辑过 ]
家广东佛山。QQ328772539;邮箱:zhaoyan@zengshi.net  
[GLOW=255,RED,2]点击进入:[URL=http://blog.sina.com.cn/zeng163]昭演的博客[/URL][/GLOW]
宗旨:研究曾氏历史  弘扬宗圣公思想  团结曾氏族人!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七十六派 繁字辈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财富2
    • 积分1334
    • 经验76072
    • 文章1316
    • 注册2008-11-17
    呵呵 谢谢演公上传 不知道作者是谁啊?
    湖南嘉禾太平坊武城曾氏后人

    崇德——澄修[41]——肃——知温——载阳——锐——与道——彦舆——谌——梓——沅和——光[51]——士中——茂材——砚——添麟——富英——思衡[57]——泳胜——应寿、应枻----广义——昭盛——宪智——庆德——繁星[76]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湖南曾氏77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
    • 积分1996
    • 经验222863
    • 文章2065
    • 注册2009-02-08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满天[/U]发表的内容:[/B]

    呵呵 谢谢演公上传 不知道作者是谁啊?[/QUOTE]
    看题目:[B]曾义久朗诵诗《 书 魂 》[/B]
    先世族谱兵燹无稽——益--贯(明洪武己酉二年旦落常宁县南甲山)---选(湘常宁东乡官庄开基祖)    
    我的QQ:602727577
    家族邮箱:zax@zengshi.net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3040
      • 经验91188
      • 文章3771
      • 注册2009-01-06
      一篇歌曾氏发展光辉的历程、颂曾子文化传承伟绩的史诗。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财富1
        • 积分469
        • 经验40452
        • 文章469
        • 注册2008-06-19
        学习了,谢谢上传!我们大家一起朗诵诗《 书 魂 》,让曾子思想发扬光大,让曾氏家族再创辉煌!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00
          • 经验37750
          • 文章245
          • 注册2006-03-12
          就怕永丰曾宪石又来妖言惑众,说据公是在永丰,说吉阳八景在永丰,我见到这鸟人说话我就看不起他
          曾宪杰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武城曾氏族谱研究会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0
          • 财富4
          • 积分4333
          • 经验575036
          • 文章5045
          • 注册2006-03-07
          楼上宪杰宗亲,请你说话尊重一点为好。你三番五次地不尊重他人,别人又怎可尊重于你呢?
          名文辉 家广东·化州 宗圣76派,龙山派41世,南门房17世嗣孙
          始祖讳宗廉名龄字介,自闽从戎,于成化元年克桂平瑶乱,旋镇高雷廉诸州,守化州石城,遂居南门。
               [GLOW=1,RED,2][URL=http://blog.sina.com.cn/zengshi1414/]八仙的博客[/URL][/GLOW]    [B]我的QQ: 373772728[/B]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41
            • 经验3294
            • 文章38
            • 注册2010-11-11
            南丰
            曾家“一门三进士”、“同郡三状元”、“一门四宰相”。
            佑孙公→广新公→成甫公→文祥公→智聪公→怀楼公→伯祥公→荣昌公→法游公(古塘开基始祖)→法政公→宏章公→法岳公→仁节公→统公→缙公→曰逵公→儒公→士相公→廷举公→大舟公→振绣公→天秧公→庆兴公→繁福公(繁纶公)→添发公(曾祖父)→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41
              • 经验3294
              • 文章38
              • 注册2010-11-11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佑孙公→广新公→成甫公→文祥公→智聪公→怀楼公→伯祥公→荣昌公→法游公(古塘开基始祖)→法政公→宏章公→法岳公→仁节公→统公→缙公→曰逵公→儒公→士相公→廷举公→大舟公→振绣公→天秧公→庆兴公→繁福公(繁纶公)→添发公(曾祖父)→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我个人认为;各氏匀有其历史长轮,我曾氏也非唯一。如(吕世春秋与孔子世家谱等各姓氏渊源,都有其真正务实的一面。)[em03]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28
                  • 经验4308
                  • 文章245
                  • 注册2010-09-05
                  谢谢上传!我们大家一起朗诵诗《 书 魂 》,让曾子思想发扬光大,让曾氏家族再创辉煌![em37]
                  16派瑒-32派道始-33派日阳-41派德仁-42派礼(瀘江始祖)-47派卿-50派祐-52定-53钦若-54派逢原-60能举-79派德作
                  地址:赣-吉水县水南镇下车村
                  QQ:478509399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4
                    • 经验348
                    • 文章3
                    • 注册2010-10-15
                    曾义久朗诵诗《 书 魂 》
                    我认为“唯一”用得好,天底下还有哪个姓氏像老曾家这样“四海一体,追根溯源”。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