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13
    • 经验25433
    • 文章280
    • 注册2019-02-25
    景华公祠与教育的不解之缘
    [P][ALIGN=center][b][FACE=宋体][SIZE=5]慎终追远承禋祀 文脉书香继圣贤[/FACE][/SIZE][/b][/ALIGN][/P][P][ALIGN=center][SIZE=5][FACE=宋体] [/FACE]              [FACE=宋体]——景华公祠与教育的不解之缘[/FACE][/SIZE][/ALIGN][/P][P][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5]文/[/FACE]曾双余[/SIZE][/ALIGN][/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宗圣公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指居丧尽礼;追远即按时依规,祭祀先祖。祭祀先祖是庄严肃穆之事,必须有固定场所,以示后裔孝忱。所以《左传》也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清明时节,族人前往先祖坟茔扫墓,缅怀宗功祖德。春秋蒸尝,阖族聚于宗祠祭祀列祖列宗。《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庶人立祠乃宋以后之事。祠堂正厅之上,或悬挂先祖神像,或排列先祖神位,或安放先祖塑像,供阖族祭拜。自宋以后,各姓皆依其财力为本族建造祠堂,作为缅怀先祖业绩,处理家族公务、教诲族中子弟的重要场所。一般而言,祠堂命名有几种方法,或以本族著名典故命名:如守约堂、养志堂、追远堂、笃亲堂等。或以本族卓有功勋之先称号名命名,如华公祠、洪公祠、占公祠。或者两者联合使用,如湖峰公祠乐最堂、前峰公祠守慎堂等。我们太平曾氏素来敬重开派始祖宗圣公曾子“忠恕仁孝”之道,自然极为重视立祠祭祖之典。据《武城曾氏五修谱》记载,太平曾氏先后共建有祠堂六十余座。这些祠堂往往身兼多职,一是作为本族祭祀先祖、处理族内事务的重要场所,一是作为本族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祭祖是追始,育人是裕后,一身而兼数职的祠堂,在我们邵东极为普遍。本文所要介绍的景华公祠即是其中之一。[/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在历史上,太平曾氏即敬祖重教,堪称书香一脉,传承无悠。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如进士曾延里、举人曾宗笃、曾湖峰、曾炳熙、曾廉等,其中还有不少父子皆是举人,如曾宗逵、曾寿麟父子,曾宗笃、曾延里父子、曾荣鉎、曾澍父子。对一个家族而言,能成功培养一位进士和如此之多的举人,足以显示家族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这些饱学之士成为社会栋梁之后,更是积极反哺故乡教育事业。清光绪二十七年,曾任上海道台之炳熙公捐重资兴建杨塘书院,与资东、稽古并驾齐驱,成为邵东三大书院之一。曾廉忠心爱国,曾在清末风云变幻之际为救国大业奔走呼吁,亦是当时的重要人物,后来退隐湘黔一带,仍以讲学为主,传道授业,是湘中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未完,待续)[/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平心而论,笔者所要介绍的华公祠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时间等几个方面都不能与杨塘书院相颉颃,但从兴教育人的角度来考察,华公祠也是本地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从族志上不难看出,华公祠自落成之初即与本地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景华公是邵东太平曾氏始迁祖福仲公之五世孙,福仲公有四子,瑛房留居太平,成为巨族。曜房迁居安平,安平即如今流泽镇附近,其后裔又称安平曾氏。琦、琚二公其后无考。财曜公中年迁往下石狮,开拓基业,晚年复归太平。友权公与志寿公再迁至下石狮,在此继续开疆拓土。友权公寿终正寝,志寿公筹办父亲回葬太平之事,路途遥远,任务艰巨。志寿公极为孝顺,颇富才干,建成基业——石狮堂。他为完成先父遗志,运筹帷幄,发动家族力量,最终将父亲归葬于太平祖茔,此即宗圣公“慎终”之义也。当时颇以为壮举,在族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我曜房三世祖友权公、四世祖志寿公皆单传,至景字辈方有景华、景洪兄弟二人,此后奕叶舒发,成为安平大族。景华公字际虞,明正统五年(1440[/FACE])生,天资聪慧,勤思好问,俊才高学,威仪娴雅,品德高隆,既入郡学,才学愈深,品行愈高,经**慎重考察,擢任重庆左堂一职。华公生性孝友,忧念父母年迈,留胞弟景洪公及儿子兴旺公、兴明公在家侍奉双亲,自己携侄子兴贵公赴任。华公主政,政简刑轻,提携后进,常如春风化物,惠及士庶。政闲之余,华公教导兴贵公诗书礼义之道,敦厚处世之方。当地百姓皆视为父母官,敬之如汉时龚黄。华公生性恬淡,不恋富贵,一任期满,即告老还乡。当地百姓卧辙攀辕,恳请华公继续留任,但华公不为所动,毅然归里。景华公恬淡从容,常以诗书自娱,适情山水,闲暇以教育子侄为乐事,为家族培养了诗书传人,时人皆比之为晋代隐士陶渊明。[/SIZE][/P][P][FACE=宋体][SIZE=5]我房子孙始终感激华公开拓之功、教化之力,皆欲为其兴建祠堂,但有明一代,为时局所限,始终未能如愿。康熙初年,**允许并提倡各姓各族建祠修谱,我房亦在石狮堂前修建祠堂,是为老祠堂。因年代久远,此祠已经湮灭于历史之中。1862[/FACE]年,经族人公议,在览攀磴之黄狮堂兴建养志堂,祭祀历代先祖。养志堂名即源自曾子养志之典,以曾子能孝养父母,顺承父母之志的优秀品德激励后人。因养志堂是曜房公祠,规模偏小,华、洪两房共祭,多有不便,族内遂公议兴建华公祠。1928年,众族人在亲义乡览攀磴早和堂动工兴建,克服重重困难,祠堂最终顺利竣工。[/SIZE][/P][P][FACE=宋体][SIZE=5]华公祠位于早禾塘之阳,北接仁家坪,南邻明星村,东为两兴村,西通石和村,是周边数村的中心位置。祠堂大致座北朝南,上下两层,走廊地面皆以磨砖铺地,极为平整光滑,排水设施也相当完善。祠堂建有礼堂、厢房,大门,共有房间三十二间,方正整齐,功能完备,的确是当时祠堂之翘楚。礼堂高阔轩敞,雕绘藻棁,富于民族风格,前部有四根圆柱都是数人合抱之巨木,直达礼堂顶部。礼堂顶部正中主梁上有楷书若干,白底黑字,其文为:“旺、明两房仝建。”旺、明两房者,即华公二子,兴旺、兴明二公。华公祠建成之后,在远近颇有声望,是阖族倾力打造之家族公共建筑。据故老相传,当时所用巨木皆从江西转运而来,多出自深山老林。祠堂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岿然。族贤蔚文公请当时书法名家于右任先生题写祠堂名——曾华公祠,名人手笔,的确为我华公祠堂增光添彩。正如《华公祠记》所言:“是建筑之雄伟,复益以名人之题署,想亦大可慰我先人在天之灵。”[/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华公祠记》是族贤曾夏起即蔚文公撰写。笔者素来喜读族史及地方志,最近购得《太平曾氏史实选读》,从中读到此文,喜出望外。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之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吾于此亦有戚戚焉。细读此文数过,多有感慨。以整体而言,此文已明显具有新旧交替之风格,甚多新兴名词,如“准备就绪”、“光线充足”、“服务”等。文章中所展现出来的时代气息和慷慨激昂的气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SIZE][SIZE=12pt][/FACE][/SIZE][/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13
      • 经验25433
      • 文章280
      • 注册2019-02-25
      [P][FACE=宋体][SIZE=5]因为时代原因,仁家坪周边十余里没有公私所立学校,只一些老塾师坐馆教书,规模既小,所教授内容亦不符合时代发展之要求。族上贤达深为家族及乡邻子弟教育问题担忧。1939[/FACE]年,经族内公议,决定以祠堂为依托,兴办宣受小学。蔚文公所撰《私立曾氏宣受小学记》云:“吾境览攀磴一带,介亲万之边陆,通祁永之要道,东迤麦周场,南迄蛇冲,西达熊家坪,北延岩岭上。居民约数千之众,地区亘十里之遥,惜无一小学。所在弦歌,仍拘泥于蒙塾,智能将何由乎启发?”各房族贤均踊跃赞助,不逾月,学校顺利开办,当年即招收了一百余名男女幼童,不但规模可观,而且首开当地风气之先:招收女童入校学习。学校虽是曾氏家族所办,但对曾氏及附近村民子弟均免除学费,实际上相当于公立学校。《私立曾氏宣受小学记》又云:“校名颜曰:宣受小学。以全部经费动用宣受二公祭房,特点缀宣受二字,印象宣受二公也。”我们可以获悉宣受小学得名缘由:华公次子兴明公房下大宣、大受二公兄弟和睦,为仁而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族中典范,且历年祭房资费充裕,可作为小学发起之基金。故举此二贤,以为学校之称。宣受小学是我们当地较早举办的私立教育学校,因为众志成城,宣受小学一直延续了十几年,对一所私立小学而言,在当时战火连年的年代,能实现免除学费、男女同招确实是难能可贵的骄傲。[/SIZE][/P][P][FACE=宋体][SIZE=5]据乡贤曾佑桥先生所撰《父亲的足迹》一书记载,1929[/FACE]年,于佑任、邵力子和熊冲等历史名流在南京曾文正公祠创办了南京三民中学。“七七事变”之后,三民中学被迫向西部内迁,熊冲先生是廉桥人,又是流泽曾氏洪房外甥,因这层关系。1938年曾短期迁入华公祠,为时一年左右,后因规模过少,无法容纳如此众多的师生,又迁至流泽镇上。三民中学入驻时间虽短,但仍为华公祠学校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视野和全新的启蒙。我们可以想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批学富五车的新型知识分子带着全新的教学思想和别开生面的教学科目、教学方法和大量先进的教学仪器随校迁来,进驻这所小小的山村小学,足以为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洗礼。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本校师生的眼界,开拓了新的思路,激发了新的思想。这些名师中有数学物理皆精的汪书诚先生,国文功底深厚的李伯荣先生,英语教师周永南先生和化学教师刘时英先生,几何教师周季炎先生、物理老师李度先生和教务长卢质先生等。这可以肯定,三民中学的短期入驻,是这所山村小学成长发展的重要历程,促进了她的成长和发展,如果写校史的话,必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篇。卢质先生斯文儒雅,与当地具有儒学基础的曾崧生族长结成莫逆之交,闲暇之时,彼此探讨前辈曾廉的《蠡庵集》,讨论时局,并有诗文往来,成为无话不谈的文友。华公祠学校虽未因此一飞冲天,但毕竟接受了最新思潮的冲刷和洗礼,成为远近不可多得的具备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础教育平台,为本地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SIZE][/P][P][FACE=宋体][SIZE=5]新中国成立后,华公祠所办学校收归**管理,从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在原来的基础上兴办了仁家坪中学,包含小学教育。但附近人们一般仍称为华公祠学校,或者直接简称为“华公祠”。最兴盛的时候,初中有两个班,小学五个年级均有三个班,共有十余个班级,七八百名学生,是流泽镇有名的基础教育基地。每到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举办隆重的庆典活动,附近各村办学点都派人参加,此时礼堂各类自创自演节目精彩纷呈,操场上学生队伍整齐有序,彩旗招展,人声骈阗,这是学校最为热闹的时候。脱胎于宣受小学的仁家坪学校成为了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教育中心。八十年代中后期,因教育资源逐渐向镇上集中,初中班全部调到流泽中学,华公祠学校改为小学,最初仍保留了每个年级三个班的规模,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在校学生收缩了不少,但学校至今犹在,书香文脉仍然在此绵延不息。顺便提一句,流泽中学原校舍是以曾席上公祠为基础改建而成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回顾历史,近百年以来,华公祠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就笔者所知,其中有中南大学教授曾文成、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邓再德、邵阳学院教授曾志成、原铁道部柳州木材防腐厂厂长曾国维、原衡阳气象局局长曾毕胜、长沙铁道学院教授曾巧明等。就学历而言,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博士有十余位,硕士至少数十人。其中曾文成教授尤其值得一提,曾文成,一名曾耀,流泽镇仁家坪村人,世居忠恕堂,幼而聪慧,曾就读于武汉大学,1953[/FACE]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方工大),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后分配至中南矿冶学院任教,历任讲师、助教授、教授等职务。1991年退休后,仍返聘在学校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直至1996年因年龄原因辞聘。上个世纪,多次获得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撰写了《脉状厂床开采》《留矿采矿法》《新中国采矿事业进步》等专著,还参编数部学术专著。此外,从仁家坪学校走出来的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更是不胜枚举。[/SIZE][/P][P][SIZE=5][FACE=宋体]2022[/FACE][FACE=宋体]年秋,乡贤赵友名先生感慨地说,仁家坪周边数村只要是稍为上了年纪的读书人都是从华公祠学校走出来的,大家应该饮水思源,不忘学校培育之恩。为此,他特意请大家为学校撰联纪念,并撰联以表敬意。[/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其联云:[/FACE][/SIZE][/P][P][FACE=楷体][SIZE=5]百载宗祠,人灵地杰,画栋雕梁往矣,惟留劭德敦乡谊;[/FACE][/SIZE][/P][P][SIZE=5][FACE=楷体]三朝学苑,积厚流光,杏桃杞梓盛哉,喜看俊才展经纶[/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有感于此,笔者亦不揣浅陋,特撰两副对联以随之。第一联云:[/FACE][/SIZE][/P][P][FACE=楷体][SIZE=5]立宗祠为妥先灵,看秋尝冬蒸,雍雍穆穆,乾坤安泰当期族徽深远;[/FACE][/SIZE][/P][P][FACE=楷体][SIZE=5]开塾学以利桑梓,承乡校国序,郁郁芬芬,梁木崔嵬必兆国祚久长。[/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第二联云:[/FACE][/SIZE][/P][P][FACE=楷体][SIZE=5]肇基于逊清,落成于民国,圮颓于浩劫,一百年来,馨香不绝尊昭穆;[/FACE][/SIZE][/P][P][FACE=楷体][SIZE=5]启智以书史,导义以弦歌,培德以中庸,三千岁后,绛帐恒张壮山河。[/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笔者之联虽然简陋,然而也是缅怀先祖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之勋业,供后人阅之而有所知闻。[/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放眼神州,小则一家一族,大则一地一国,但凡眼光长远、胸怀天下者,所谋虑者必定深广。先贤设立祠堂,一是为家族先贤神灵有所依托,供后人瞻仰凭吊,此为承绪。一是让家族子嗣在此耳濡目染,培育家族观念和家国情怀,养成济世利民之抱负,此为传光。更重要的是让家族子弟接受正规教育,格物致知,修身养性,读圣贤书,立天下志,振兴桑梓,报效祖国。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可以肯定,华公祠宣受小学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她不仅成为了本地教育的重要平台,还为族中及附近优秀弟子提供免费教育,使家境贫赛而聪颖好学的子弟顺利成材,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精英和栋梁。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华公祠都当之无愧,一身而多任,既是家族慎终追远之基地,又是化育人才之殿堂。[/FACE][/SIZE][/P][P][FACE=宋体][SIZE=5]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5]寒暑屡易,春秋代序,距华公祠奠基已近百年。现在的仁家坪小学虽然不再有华公祠昔时形貌,然而,其形虽易而其质犹存。华公祠尊祖敬德、重教育才之精神仍将永存,从祠堂所衍化出来的一脉书香仍然清芬可挹。万流归海,千道朝宗。华公祠虽无日月光华之盛,但她犹如时代孕育的明珠,屡经岁月打磨而更加璀璨夺目,愈发熠熠生辉。已然汇入灿烂的邵东教育长河之中,在历史的天空中绽放异彩。[/SIZE][SIZE=12pt][/FACE][/SIZE][/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