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263
    • 经验37961
    • 文章281
    • 注册2005-08-16
    西畴大宗祠今日模样
    [B][SIZE=5][FACE=黑体]吕夏卿:欧阳修最得力的修史助手

    [/SIZE][/FACE][/B][TABLE][TR][TD][TABLE][TR][TD][IMGA=0,absMiddle]http://www.jjjjb.com.cn/images/2010-11/07/12890600725173b003_b.jpg[/IMGA] 修撰《新唐书》 功劳最大
      广为人知的《新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这部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之所以得以编撰成书,并流传至今,有两个晋江人功不可没:一个是曾公亮,一个是吕夏卿。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曾公亮奏《进新唐书表》,进呈当朝天子宋仁宗赵祯。而吕夏卿则主笔编撰《新唐书》“四表”中的“三表”:《宰相年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
      “相较于《新唐书》全书250卷的数量来说,吕夏卿‘三表’共计九卷的卷数比例确实不大,但所占篇幅却很多,几乎占到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因此时人都说吕夏卿在《新唐书》的编撰中功劳最大。”晋江地方志办公室的陈仲初先生说,《新唐书》修成颁行之后,许多学者对其称赞有加,其中《十七史商榷》的评价被公认为最概括、最恰当。该书评价《新唐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其中所指的“表”便是吕夏卿所编撰的“三表”。
      吕夏卿本是江宁县尉,怎么跑去修史?泉州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许在全告诉记者,原来吕夏卿在仕途上表现平平,但学问渊博,精通文史,翰林学士欧阳修等当朝文官对他十分器重。欧阳修曾作诗称赞夏卿:“去年柬书来上国,欲以文字惊众人。驽骀群马敛足避,天衢让路先骐麟。”欧阳修和宋祁奉命编撰《新唐书》之时,最先想到的是吕夏卿。于是,他们俩一起向朝廷推荐吕夏卿。仁宗皇祐元年(1048),吕夏卿被任命为编修唐书史,官转秘书丞。
      编修《新唐书》是件苦差事,参编的人员,时有更替,而其间的吕夏卿自始至终都是欧阳修的得力助手。《宋史·吕夏卿传》称赞吕夏卿:“学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取其精华;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
      “吕夏卿不仅在编撰《新唐书》中功劳很大,而且还广泛搜集天下碑刻和历代氏族谱志,辑成《唐文献考》和《古今世系表》二书。”许在全说,由于吕夏卿在这方面成绩突出,欧阳修还推荐他前往西京,向有关部门查阅校对唐至五代以来的奏牍案簿。吕夏卿查阅过许多历史档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新唐书》在编写过程中的不少问题,因此他还编写了《新书纪志传例》,摘引宋祁、欧阳修在编写《新唐书》中的“繁文缺误”,撰写《唐书直笔新例》、《唐兵志》和《唐文献信考》等书。
      除了史学方面的贡献外,吕夏卿独到的政治见解和直言敢谏的品格也颇受人们赞赏。许在全说,宋仁宗曾选任大臣征求他们对治国的意见,吕夏卿当即提出了五条建议,并说:“天下大势,不能常安,当于未然之救其弊,事至而图之,恐无及己。”这句话说的是,国家形势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不可能永远安定无事的,应当在事故未发生前就发现和解决其弊端。如果等到事故发生了再来处理,恐怕就来不及了。
      此外吕夏卿还提出要恢复以前的屯兵制度,作为巩固边防的根本。他的策略和意见大多为仁宗所采纳。英宗即位后,又向吕夏卿咨询处理边疆的问题,吕夏卿举出前朝“和边”的做法,主张用和平友好的措施,希望朝廷“勿失前好”。其任职期间,许多有见地的意见均被采纳。神宗当政时,朝中讨论修仁宗、英宗实录时一致认为吕夏卿是最佳人选,但他却以“积劳成疾”为由拒绝,后任职颍州知州。
      诗作咏怀家乡山水
      “日暖江空水涨沙,白云平处见人家。独怜此地重阳近,柿叶傲霜菊有花。”这是吕夏卿游泉州南安丰州九日山时,写下的诗句。尽管吕夏卿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史的工作;但他对于文学,特别是对于诗歌,也有一定造诣。
      许在全说,吕夏卿留下的诗歌不多,但从他游南安丰州九日山时,写下的《题琴泉轩》《题延福寺》诗来看。他的诗,诗情画意,沁人肺腑,既可以看出他在文学上有较高的造诣,也表现出他对家乡景物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
      据说,晚年,吕夏卿得了一种怪病,身体一天天缩小,死时缩得像一个小孩一样,终年只有53岁。他死后,墓葬在惠安城南白岩山麓,他的故居在泉州西街旧馆驿巷西侧,宋时人们还在驿巷附近建一座名为“紫徽坊”的石碑纪念他。旧馆驿巷长约200米,巷子里的几十棵石栗树,让巷子显得特别幽静。古时巷西侧为泉州行衙所在地,巷内还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更换马匹的馆舍,故名馆驿。记者试图在此找寻吕夏卿的踪迹,但他的故居以及那块“紫徽坊”石碑已不知去向。当地老人告诉记者,因历经年代久远,它们可能是惨遭破坏,后被全部夷平。
      西安村曾氏宗祠就是吕夏卿早前的家。[/TD][/TR][/TABLE][TABLE][TR][TD][IMGA=0,absMiddle]http://www.jjjjb.com.cn/images/2010-11/07/12890600725173b004_b.jpg[/IMGA][/TD][/TR][/TABLE]  他是一县的长官,却跑去修史。欧阳修编撰《新唐书》时,他是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时人都说他在《新唐书》的编撰中功劳最大。他,就是从安海西安村走出去的宋代史学家吕夏卿———
      ■本报记者 胡建志 陈巧玲 文/图
      名人:吕夏卿(1015—1068)
      籍贯:晋江安海镇西安村
      主要作品:《新唐书》《新书纪志传义例》《唐书直笔新例》《唐兵志》《唐文献信考》《古今系表》等。
      成就: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历经北宋的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官江宁县尉,直秘阁同知礼院,史馆检修同起居注,知制诰等,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参与编撰《新唐书》。《宋史》评价他: “学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取其精华。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
      留迹:少时寄居在安海镇西安村的曾公亮府第,即现在的龙山曾氏西畴大宗祠。死后,墓葬在惠安城南白岩山麓。    
      故宅
      
      吕家原来在曾府
      “三月烟霏春稻绿,一川露种晓波凝。”这副对联描绘的是古时的安海镇西安村,四野稻麦,如绢如缎,阡陌走牛羊、草径闻牧歌。人于其中,不啻身入画图。
      跟从前一样,现在的西安村,古意盎然,是个充满田园风情的乡村。车入西安村,车窗外出现一条条交叉纵横的街巷,两边散落着一排排的旧式红砖大厝。不必进入屋内,漫步在红砖厝的石埕上,分外放松与亲切。没一会儿工夫,我们来到了位于曾府尾的龙山曾氏西畴大宗祠。这是晋南一带罕见的大型祠堂建筑。它是宋代宰相曾公亮的出生地,也是宋史学家吕夏卿的故居。
      曾公亮的府第咋就成了吕夏卿的家呢?这得从吕夏卿的堂哥吕惠卿安家曾府说起。据《吕氏宗谱》记载,宋代政治改革家吕惠卿是曾公亮的女婿,他与吕夏卿等吕氏族人同住曾府,后来“因曾公亮之母求吕府西安地归一重新为曾府”,吕氏家族才迁往外地。吕惠卿择地几里以外的南安水头镇朴里村,吕夏卿定居泉州西街旧馆驿西侧。由于年代久远,吕夏卿在泉州的后代子孙流落失散。而今的西安村,再也没有吕姓人家。
      他们当初为什么要与曾家住在一起?又是缘何徙居他乡?关于这段历史,族谱的记载只是寥寥几句,并未作详细描述。对后人来说,这无疑是个谜。“他们为何借曾府寄居,我们猜不透。但吕氏兄弟后来举家外迁,是曾公亮母亲出面请求的结果。”对安海历史有钻研的龚海乐老先生的推测是,吕氏家族人丁兴旺,势力日盛,震住了曾家的声望,曾母迫不得已才“求吕府西安地归一重新为曾府”。“母舅的地方,老被外甥占着,外甥家族发展太旺,压住母舅家族。按闽南风俗来讲,这是‘犯忌’。所以曾母就请求吕氏家族让出宅地。”龚海乐说。
      龚海乐的猜想不无道理。曾家是当地的望族,家业够殷实,单单曾家府第就占地六七十亩,根本不稀罕外甥家族住的那几间宅邸。而与曾家相比,吕氏算不上什么世家大族。不过,到了吕夏卿这一代,吕氏兄弟家族一下子出了10个进士。其中最有名的是吕夏卿与堂兄吕惠卿。吕氏也因此成为一个簪缨世家!看到吕氏家族这个架势,曾家坐不住了,请出曾母“求”吕氏离开西安村。
      住在西安村的少年吕夏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龚海乐为我们讲述了吕夏卿的成长史。
      吕夏卿自小聪明勤奋,经常闭门读书,亲朋难得见他一面,日诵数千言。他虽不是出生在世家大族,但有幸成长在以治学见长的家庭里,受到过良好的经史教育。他的父亲是宋代小有名气的读书人,写得一手行云流水的好文,就连欧阳修也曾在少时读过他的文章。在父亲的教导下,吕夏卿从小就有文名,20岁上京参加进士考试,虽然没有考取,但却名震京师。当时,泉州有个在朝的名官,叫苏绅,对这个小老乡的文才十分赞赏,将吕夏卿的试卷拿给同僚们看,并愤愤不平地说道:“安有文章如此而不为时用者?” 所幸的是,吕夏卿的才能并没有就此被埋没,没过多久,他便和哥哥吕乔卿同榜中了进士,随即被任命为广东端州高要县主簿,又调任江苏江宁县尉。[/TD][/TR][/TABLE]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