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2367
    • 经验55412
    • 文章2339
    • 注册2005-10-01
    平邑曾子学校
    临沂平邑曾子学校是一所高标准、全日制、寄宿制民办高中。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教学设备先进,生活设施完善。是本地最有发展潜力的学校。
    名师荟萃是本校最大的特色。其中国家级骨干2名,省级骨干3名,市县级骨干数十名。学校本着尊重知识、教有所值的原则,广招英才,立足平邑,面向全县及泗水等周边县市招收高一新生

    请问谁知道他为什么叫曾子学校?有当地的宗亲解释解释吗?
    弘扬宗圣公大学之道,孝儒之道,团结所有曾家弟兄.广东高要人,在佛山工作.
    新浪博客紫云小鱼 http://blog.sina.com.cn/u/2379975802
    端砚 茶盘 书法 茶 禅 国学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183
      • 经验9870
      • 文章167
      • 注册2005-10-08
      我现在正好没有工作~~我来教书哈
      良和公与顺和公从楚省宝庆府新宁县迁入遂宁学武沟,使用的是仁、义、礼、智、信,国、正、天、星、顺,家、和、万、事、兴,继、世、多、朝、庆字派。13世孙曾科瑾。
      QQ:113638432
      msn:wolf520525817@hotmail.com
      等候大家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0
        • 经验0
        • 文章0
        • 注册0
            非常抱歉擅自闯入贵论坛,因为我不是曾姓人士。我是山东平邑曾子学校的首届学生。

            我们学校创建于2002年,初命名为曾子学府,后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改为曾子学校。临沂市平邑县,地近曲阜,位于鲁西南的蒙山南麓,也是曾子的出生地,是名副其实的曾子故里。至今,平邑县内有一座山叫做“孝子山”,传说就是因曾子而得名,也有人说曾子葬于此。
            现在为什么都认为嘉祥是曾子故里,而忽略了平邑?

            原因很多:1、嘉祥地理上更接近孔子故里曲阜;2、嘉祥确实曾经是曾子为官任职的地方,他的生平事迹很多都发生在那里;3、平邑县是解放后才建制的,知名度小,加上经济发展慢,宣传力度小。但事实上,这个地方在古代也曾经名显一时:颛臾古国故址旧位于其现在的境内;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齐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东山就是今蒙山,蒙山主峰龟蒙顶同样位于平邑境内;《论语-季氏将阀颛臾》中提到的“费(读bi)”今费县——解放前平邑县境就是属于费县的。
            是是非非一时间很难说清楚,正应了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又处有还无!
        无论结果和事实怎样,这所学校以曾子学校为名字,正是为了缅怀圣人,以圣人为荣,以圣人的高尚行操教育后人……这也是一种宏扬
            我不姓曾,但我以曾子为荣。当别人提起儒家四圣时,我可以向他们系统的介绍我们民族的“曾圣”。我来自曾子的故里,我是曾子学校的门生!( qq :631662638)
            我现在在长沙读书,我仍将秉承诚信和和孝的精神。


        段凤强07年12月于长沙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0
          • 经验0
          • 文章0
          • 注册0
           以下为平邑县志的人物传前段,供参考:

          一、 人物传     
              仲  由 (前542~前481)  字子路,亦称季路,春秋鲁国卞之野 人(今仲村镇)。子路性情刚直,好勇尚武,不拘礼仪,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子路做过鲁国大夫季康子的家臣。季氏将伐颛臾,子路、冉有将此事告诉孔子。孔子反对讨伐,批评他们不加劝阻是没尽到责任。后来子路做卫国孔悝的蒲邑大夫,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孔子过之,三称其善。子路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性至孝,有为母 百里负米的故事,被元朝郭居敬列入“二十四孝”。公元前481年,卫国内乱,孔悝被劫,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 被壶所杀。公元72年(汉永平十五年),始于曲阜孔庙从祀孔子。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卫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河内公”。1267年(宋咸淳三年)进封为“卫公”。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明代仲村有仲子祠,祠内有仲子故里碑。
              曾点   字子晰,亦称曾晰、曾,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 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 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  参 (前505-前432年)  字子舆,孔子弟子,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曾参的先祖是夏帝杼仲子曲烈,西周初受封于曾。公元前567年曾国被莒国所灭,当时的曾世子巫率众西逃 鲁国,定居武城。为纪念故国,他们把曾字右边的“邑”字去掉,改 成“曾”字作为家族的姓氏。曾参是巫的曾孙,此时曾氏家族已经败 落。
              曾参少年时打柴种地,“衣弊衣以耕”,16岁开始拜孔子为师, 因学习勤奋,刻苦努力,成绩突出,很快受到孔子重视。孔子认为曾参 忠厚老实,能忠实地继承自己的思想,便将“中庸”和“为孝”的道理传授给他。曾参小孔子46岁,他跟孔子学习时孔子的思想学说已日趋成熟。孔子死后,曾参根据老师生前的传授,加上自己的理解,编著《大学》、《孝经》两本书,被封建社会统治者列为儒家经典。曾参仕于莒,“得粟三秉”,做过小官,后“南游于楚,得官尊焉”。 以后齐国想迎以为相,楚国想迎以为令尹,晋国想迎以为上卿,他一 概不就,专心致力于儒家学说和天文历数等研究,并收徒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曾参的弟子有七十多个,吴起就是其中的一人。他把孔子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传授给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形成儒家重要的 “曾子子思孟子学派”,后世尊曾参为宗圣,与孔子(至圣)、孟子(亚 圣)、颜子(复圣)合称四圣。
              曾参提倡临大节而不动摇的坚贞气节和坚定勇敢的精神,他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士不可以不弘毅, 夫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鲁国国君听说曾参衣着破旧生活困难,曾两次派使者表示要赐给他一个城作采邑,他都没有接受。使者对他说,这不是您自己向国君要的, 是国君主动赠送的,您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参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生怕得罪馈赠者,送给人家东西的人,就容易对受赠者显露骄色。 就是馈赠者不显露骄色,我接馈赠后也不能不惧怕人家。
            公元72年(汉永平十五年),始于曲阜孔庙从祀孔子。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国宗圣公”。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1624年(明天启四年),费县将关阳镇子游祠改为“二贤祠”,以祀曾子、言子(子游)。
              澹台灭明 (前512~?)  字子羽,孔子弟子,春秋时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论语》载,子游做武城邑宰的时候,孔子问他: 你在这里发现什么贤人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品行端正,不走邪路。不是因为公事,他从来不到邑署里来。经子游引 荐,澹台灭明就学于孔子。他相貌丑陋,孔子原以为才薄,不会有什么 成就。但澹台苦心学习,加强修养。终于学有所成。后到吴国讲学, 门徒300多人。孔子听到后检讨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1624年(明天启四年),附祀于关阳镇“二贤祠”。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把澹台灭明由从祀曾子和子游升为 主祀,“二贤祠”易名“三贤祠”。澹台灭明墓在今魏庄乡上土桥村。
              原  宪 (前515~?)  字子思,孔子弟子,今仲村镇南屯人 。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 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 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卫国,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 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子贡问: “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 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 唐朝人吴筠有《咏原宪子》诗:“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 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原宪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从祀孔子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之东庑内。其故里因靠近南武阳城,南武阳城亦名原宪城。城北武山擂鼓台,传为原宪墓。
            羊  祜 (221~278)  字叔子,晋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泰山郡南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羊祜出身名门世家,其祖父羊续为汉南阳太 守,父羊道曾任上党太守,前母是孔融之女,生母是蔡邕(伯喈)之女。姐姐羊徽瑜是司马师(司马懿的长子)之妻,后追尊为景献皇后,其堂弟羊、羊瑾,堂侄羊玄之,堂孙女羊献容(晋惠帝之皇后)、堂孙羊曼等人,《晋书》皆有传。魏末,羊祜历任中书侍郎、秘书监、相国从事中郎等职。269年(泰始五年),司马炎(晋武帝)称帝后,羊祜升任 尚书左仆射、卫将军。出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
              荆襄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战乱连年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羊祜到襄阳后首先安定民心,减轻赋税,用计使东吴边戍罢守。边境稍有平息,进而督军垦田800余顷,大获其利。初到时,军无百日之粮,不几年,存粮足够10年之用。羊祜对东吴军民的怀柔政策相当成功,一次部下从边境抓回两个小孩,一问是东吴边将之子,羊祜立即派人送回,其父十分感激,第二天就率部来降。吴将邓香侵犯夏口,被活捉,羊祜开导后将其放回,邓香感其恩,也率部归降。羊祜的军队行经吴国境内,收割谷子作为军粮,按收谷子多少送给绢匹作为抵偿。 被吴国将士射伤的野兽逃入晋地,为士兵所获,羊祜命士兵封好送回。 因此,羊祜德声大振,连当时与羊祜边境对峙的吴国主帅陆抗也为之悦服,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陆抗害病,羊祜派人去送良药,陆抗服之不疑,部下怕中毒,劝不要吃,他说:“ 羊祜岂人者。”又说:“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 各保边界而已,无求细利。”于是边境得到安宁。
              羊祜利用边境的暂时安定,抓紧时机,整顿军旅,积极备战,同时继续对东吴军民广布仁德,使之归附,当一切灭吴准备工作就绪后, 羊祜上《请伐吴疏》,建议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同意羊祜的意见, 准备出兵,不巧晋北方边境突起事端,平吴之事被迫推迟。不久羊祜 病倒,回到洛阳,他推荐很有军事才干的杜预接替自己,次日便与世 长辞。两年后吴平,群臣上寿祝酒,武帝举起酒杯,流着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
              魏晋时代讲究门第,培植私党之风盛行,而羊祜为人不植私门,不求私利。他经常向晋武帝推荐贤才担任要职,但都将推荐文稿烧掉,不让别人知道。他立身清俭,生活朴素,所得奉禄都周济了族人,赐赏给士兵,因而家无余财。他坚辞固谢晋武帝封给的车骑将军、开府如三司之仪、南城侯等功爵勋位。临终嘱家人二事:一不得将他的官印入柩;二不得修造陵墓,只求和他父母葬在一起。羊祜生前经常到 岘山游览,死后百姓在岘山为他建“堕泪碑”。
              羊祜在政治上以清德令誉闻名于世。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时 人称他“文为辞宗,行为世表”。羊祜有《老子传》二卷、文集二卷 传世,今已散佚。他的《让开府表》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同为不朽 之作,后被梁朝文学家萧统编入《文选》。
              羊  欣 (359~432)  字敬元,东晋、南朝宋时著名书法家,泰山郡 南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其父羊不疑为乌程令,欣时年12,随父在任所。王献之为吴兴太守,时至乌程,见欣习书,甚爱之。某夏,献之至,见欣着新绢裙午睡,乃提笔书裙数幅而去。由于献之亲授以笔法,不时指教,羊欣的书法更为精进,以至成名。
              羊欣生性清默,无竞于人,不附权贵,淡泊仕进。会稽王世子元 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东晋桓玄辅政时,欣历任平西参军、楚台 殿中郎等职,后称病自免,屏居里巷10余年不出。南朝宋任其为新安太守,前后凡13年,其间游山玩水,自得其乐。复称病辞归,南朝宋授 以中散大夫官衔。
              羊欣善真书,梁朝沈约称道为“献之之后,可以独步”。故谚有 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隐然可与王献之同列。刘宋之世,羊欣的真书,孔琳之的草书,萧思话的行书,范晔的篆书,号为“四妙”。 羊欣素好黄老之学,兼善医术,撰有药方10卷。
              彭占祺 (?~1534)  字朝吉,丘上村人。1514年(明正德九年)进 士,曾任浙江永嘉县知县、湖广道监察御史、浙江按察司佥事。为官清正 廉洁,刚正不阿,时称“彭青天”。他任知县时,拒绝镇守太监索要 财物,生活节俭,家无余资。三年任期届满升监察御史,赴任时行李萧条。奉命巡视芦沟桥兼理中城,巡按甘肃洮、岷等地,秉公断案, 政绩突出。时有罪人持重金至占祺故乡赂其弟占禄,占禄拒收,并谕 以法度,劝其投案自首。升佥事后,为政愈勤,操守愈坚,遭奸臣诬 陷,朝廷派员考察,考察官员偏听偏信,以莫须有罪名将其罢免。后 考察官悔之,引咎辞职,明世宗下诏“可复用”。
              1522年(明嘉靖元年), 世宗敕命赠封占祺父山西平阳府河津县县丞彭斐为文林郎、嫡母王氏为孺人、生母窦氏为太孺人。敕命诏书详见文物古迹。
              王肖武 (?~1652年)  名俊(一说名钜),字肖武,亦作小吾,明末清初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祖籍兰陵,至其父迁居今魏庄乡吴家庄。其妻李姓,娘门梁邱。王肖武原家道富有,在开明山前有很多田产,雇用一些佃户为其开荒种地,意图通过捐资纳粟取得功名。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山东因遭受极为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达到“人相食”的程度。王肖武家被劫一空,衣食无着,因而为盗。官府派人缉拿,肖武杀了捕役,随占据大小苍山、富贵顶等山聚众造 反,号称“九山王”。其本营主将有焦夔卢、夏魁元、李洪斗、李赦 斗等。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肖武等劫获经济宁往北京进贡的御衣。
              其后曾联合滕县、峄县的农民军和鲁西南的榆园农民军共同抗击清朝统治者,屡次进攻费、峄县城。1651年(清顺治八年),攻陷郯城,费城 告警,使官僚统治者枕戈城头,惶惶不可终日,不得不调集旗兵前来围剿。1652年(清顺治九年),王肖武被清兵围困两月,兵败而死。一说肖武 乘夜潜逃。如今当地仍流传着王肖武的故事。苍山、富贵山、印盒山 等山顶上残存的大片房基,相传即王肖武山寨遗迹。
              汪桂茂   字月培,朴里(今柏林乡汪家坡)人。生卒年月不详。 明代崇祯年间贡生。曾任江西星子县训导,后升山东省莱阳县教谕,时值明 灭,未赴任,遂绝意仕进。居家读书,至97岁尚吟哦有兴。著《县志补》4册。乡里称其高才博学。
              郭翘楚   字绍庭,号醇庵,柏林乡贯庄人。生卒年月不详。1723年( 清雍正元年)拔贡,曾任沾化县教谕5年。毕生潜心程朱之学,熟谙圣学 之要,董仲舒、韩愈论性之说,宋儒理学之纲要。著有《佩籍录》、 《重哀记》、《四书审问》、《论语弟子章养正说》、《伊洛渊源 录》、《冰渊集》等专著,惜均失传。尚存者,唯《费邑艺文存》辑 其之《醒忠词辩》、《稻莠说》、《火虚心实说》、《款差说》、《 四虫说》等10篇艺文。综览其作,即物穷理,因文见道,精微明达, 颇有见地。光绪《费县志》有“邑中数百年来,堪称通儒者,翘楚一 人而己”之赞语。郭翘楚除著书立说外,十分重视教化育人。1313年 (元皇庆二年),邑人康辅之创建义学于狄家村(今康家寨),尔后,其子 若泰扩建,易名“东山书院”。历元、明,至清初,计400余年而倒塌。 后郭翘楚移建于蒙山之阳的贯庄附近,沿称“东山书院”。约友朋讲 学其中,立规条,严考课,培育出许多人才。卒后,邑人非常怀念他, 就东山书院设位祀之,称“崇贤祠。”
              程四虎   名九三,排行第四,外号程四虎,清末幅军起义领袖。生卒年月不详。祖籍白彦镇石门村,后迁至今流峪乡水寨定居。
              1853年7月,陈更池、薛得志等数十人于仲村仙姑山一带结幅聚众起义,与境外各地幅军联合作战,势如破竹。程四虎聚众响应,首由石门村起事,后于1860年立水寨为营,竖旗造反。修守寨圩,起用林献英为军师。张白旗,以白布缠头为识。义军联络各寨,发展武装,势力迅速壮大。程四虎以水寨为据点,转战蒙阴、新泰、莱芜等地,攻打官府,杀富济贫,如有所获,交公分配,纪律严明,所向披靡。1862年4月,联合马传山、岳相林部夜袭攻占南泉寨。6月1日,南泉幅军与清军激战,寨墙被炸而失守,众首领被杀,余皆退守水寨。清军纠集地方民团多次围攻水寨,程四虎身先士卒,联合周围诸山寨幅军数千人,凭险扼守。终因抵御不支,所部于6月24日突围,退走宝泉崮。6月25日,程四虎联合白莲池教军2000余人分路突击,杀回水寨,时清军范正坦、绪纶、司元魁等盘距水寨各路险要,幅军攻打受阻,激战3 时许,毙清把总司元魁后收兵。10月31日,率众支援淄川义军刘德培, 获胜而归。1863年4月,黄国瑞带清军先后攻破旗山、旺山、大仲村等幅军寨圩。幅军进退维谷,唯程四虎与邹县教军联合,拥兵5000余人, 继与清军对峙。8月,清军四面包围宝泉崮,并收买幅军首领王荣祥、李殿友以作内应。程四虎率众反击,与官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在清军内外夹击下,宝泉崮失守,程四虎率2000余人夺路东走,固守水寨大营,后因势单力薄被迫投降清军。至今民间尚有“程四虎、贾二郎, 打起仗来真刚强”之美誉。程四虎死后葬于流峪乡水寨之西的苗家庄祖茔。
              杨仪廷 (1836~1891)  字来臣,地方镇东固村人。1888年(清 光绪十四年)岁贡,候选训导。一生力攻举业,屡试不中,赍志以殁, 封文林郎。工诗赋,光绪《费县志》、《费邑艺文存》共选载其诗作近40首。
              左宝贵 (1837~1894)  字冠廷,地方镇人,回族。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时父母双亡,家无恒产,生活艰难。1856年,携 其弟宝贤、宝清流浪江南,后投效军营,开始了戎马生涯。二弟宝贤 官至守备,1865年(清同治四年)战死于曹州。三弟宝清官至都司,1877年(清光绪三年)在奉天阵亡。左宝贵叠次提升,历任千总、游击、副将、 广东高州镇总兵等职,并以提督记名。
              左宝贵“治军严肃,重文士,爱材勇,有奇技异能者,辄罗致麾下。功不吝赏,罚不私刑,士乐为用”。他参与镇压过太平军、捻军 和东北伐木工人、挖金工人、东荒教民起义。清政府先后奖给其六品 军功,颁赏奖武金牌、白玉翎管、白玉搬指、大小荷包,赐予铿色巴 图鲁勇号,赏穿黄马褂,头品顶戴,赏戴双眼花翎,封建威将军。
              左宝贵参与修筑了山海关到东北的关外铁路,开办过古山子、热水、金厂、沟梁、格力各等多处金矿,并利用机器开采矿石。他在所部长期驻扎的营口海神庙、沈阳练军公所、南北寺设立义学多处,亲自为学校物色教师,筹措薪膏,常轻裘缓带前至学校考其课程。又设置赈灾粥厂、同善堂、栖流所、育婴堂、牛痘局等慈善卫生机构。沈阳县治四周的津梁道路,宝贵亦多捐资葺修,并多次为故里捐资建桥、办学、整修清真寺,深受民众爱戴。1894年7月,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事件,发动侵朝战争,并蓄意向中国军队挑衅。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要求出兵支援,调集左宝贵率军入驻平壤。8月初,左宝贵到达平壤,积极做好战争准备,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但主帅叶志超怯弱无能,贪生怕死,企图弃城逃跑。左宝贵誓与平壤共存亡,慷慨陈词说:“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矣!”9月15日清晨,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宝贵率部 防守城北牡丹台、玄武门一线。日军7000多人分几路强攻牡丹台,左宝贵指挥部下奋力反击。但终因孤立无援,以致牡丹台失守。左宝贵“知势已瓦解,志必死”,身穿清廷赐给的黄马褂及顶戴,立于城头,亲自督战。营官杨某见城上危险,欲挽左宝贵下城暂避,左宝贵怒斥之,并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敌人。部下见主帅临危不惧,均奋力搏战, 拼死抗敌,予日军以重大杀伤。在鏖战中,左宝贵身负重伤,血透征衣,仍裹创再战;继而胸部、喉部连续受伤,壮烈牺牲。左宝贵牺牲后,清廷降旨,准照提督阵亡例从优议恤,入祀昭忠祠,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号“忠壮”,事迹付国史馆立传。并给骑都尉兼一云骑尉, 袭次完时给予恩骑尉,世袭罔替;赠其曾祖父左天增、祖父左凤友、父左士荣皆为振威将军,封其叔父左士宏为建威将军。1895年(清光 绪二十一年),清廷拨款在其故里地方集修建了衣冠冢。
          ……………………………………………………………………………………………………………………………………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