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343
    • 经验21533
    • 文章490
    • 注册2007-01-07
    曾经客居济南的曾巩
         在祖无择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六月离开济南整整三十一之后,北宋另外一位才华更加出众的文人也因任官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到了济南,这位文人就是身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的曾巩。[ALIGN=center]曾子文章世稀有[/ALIGN]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初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院检讨官。熙宁二年(1069年)后自求外任,先后通判越州、知齐、襄、洪、福、明、亳、沧等州军州事。元丰三年(1080年),回京供事于三班院。翌年,任史馆修撰。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带)。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其散文也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成就很高。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见《元丰类稿》卷末)中曾说:曾巩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惟恐得之晚也”。《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曾巩传》中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遝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送曾巩通判越州》)。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曾巩也擅长写诗,有诗作400余首传世。不过,其诗名多为其文名所掩,不甚为人们所注意。曾巩还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并曾培养了一批名儒。 曾巩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 40卷、《元丰类稿外集》10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后,《续稿》、《外集》散佚不传,今仅存《元丰类稿》 50卷。世传《隆平集》30卷亦为曾巩所撰,前人考订其系出于伪托。[ALIGN=center]齐州两年贤太守[/ALIGN]
        自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至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曾巩曾因知齐州军州事而在济南宦居两年。曾巩到任之初时的齐州为“剧郡,习诈而夸,着流风于在昔;多盗与讼,号难治于当今”(《元丰类稿》卷二十六《齐州谢到任表》),“野有群行之盗,里多武断之家”(同前,《襄州谢到任表》),“俗悍,喜攻劫,豪宗大姓多挠法”(《元丰类稿》附录《墓志》。曾巩到任后,“无忘夙夜,勉尽疲驽”,为治理、建设齐州做了大量的工作,颇有政绩,其中见于文字记载的有主要有以下几点:惩治豪强,肃清盗患,改善了齐州的社会治安状况。在曾巩任齐州知州前,齐州济阳县东北曲堤镇有一周姓豪门,“衣冠禽兽也,以资雄里中”,其子周高“横纵淫乱,至贼杀平民,污人妇女”,民愤极大,但由于周高“力能动权贵,州县势反出其下”,故州县官吏无人敢过问。曾巩一到任,即“首取高置于法”,可谓大快人心。当时历城、章丘一带有盗贼数百,聚众为害,号称霸王社。这伙盗贼盗夺民财,放囚纵火,无人敢管。曾巩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快将其全部捉拿归案,并将其中三十一人发配外地,“余党皆溃”,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盗贼的气焰。他还根据齐州的实际情况,在齐州全境内全面推行保伍之法,以五户为一保,观察居民出入,登记外来住宿人员,发现盗贼即鸣鼓相援,“又设方略,明赏购,急追捕,且开人自言,故盗发辄得”。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葛友的强盗者,“屡剽民家,以名捕不获”,后来一天他主动向官府投案自首,并揭发其同党,曾巩遂免其罪,并给予其“袍带酒食,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徇诸郡中”。其他的强盗听说此事后,也大都纷纷投案自首。曾巩的这些治理措施使得齐州当时的社会治安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豪宗大姓敛手莫敢动,寇攘屏迹,州部肃清,无枹鼓之警,民外户不闭,道不拾遗”(《元丰类稿》附录《行状》)、“奸寇屏迹,民外户不闭,道至不拾遗,狱以屡空”(《元丰类稿》附录《墓志》)、“市无攫金,室无冗坏,货委于途,犬不夜吠”(《元丰类稿》附录《神道碑》)。曾巩自己在作于熙宁六年(1071年)二月的《齐州杂诗序》中也曾这样写到:“齐故为文学之国,然亦以朋比夸诈见于习俗。今其地富饶而介于河岱之间,故又多狱讼,而豪猾群党亦往往喜相攻剽贼杀,于时号难治。余之疲驽来为是州,除其奸强而振其驰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民。未期囹囵多空而抱鼓几熄,岁又连熟,州以无事。”当时河北调集民工修黄河,齐州按旧例应出二万丁,按当时的户口册应当三丁抽一,但曾巩在核实户口、清查隐漏之后将其改为九丁抽一,大大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对王安石推行的抑制豪强、富国强兵的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曾巩虽有不同看法,但也积极在齐州推行实施。他还十分重视发展齐州当地的教育,并下令使齐州各学校皆授《尚书》,重新振兴了齐州地区的《尚书》之学,推动了齐州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曾巩还动用盈余财力,修筑桥梁,修建了由长清去博州(今聊城)、直达魏州(今河北一带)的官道,“人皆以为利”,方便了交通。(以上事迹及引文详见《元丰类稿》附录《行状》、《墓志》、《神道碑》及《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曾巩传》)。曾巩对当时济南的“城市建设”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最主要、最广为人知的是主持修建了齐州北水门。由于“济南多甘泉,名闻者以十数。其酾而为渠,布道路民庐官寺,无所不至,潏潏分流,如深山长谷之间。其汇而为渠,环城之西北,故北城之下疏为门以泄之。若岁水溢,城之外流潦暴集,则常取荆苇为蔽,纳土于门,以防外水之入,既弗坚完,又劳且费”(《元丰类稿》卷十九《齐州北水门记》)。熙宁五年(1072年)二月,曾巩即主持“以库钱买石,僦民为工,因其故门,累石为两涯,其深八十尺,广三十尺,中置石楗,析为二门,扃皆用木,视水之高下而闭纵之”。当年三月,北水门建成。自此以后,济南城“内外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节,人无后庐,劳费以熄”,城北的水患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在看到“齐滨泺水,而初无使客之馆。使客至,则常发民调林木为舍以寓,去则撤之,既费且陋”(《元丰类稿》卷十九《齐州二堂记》)这一情况后,曾巩还于熙宁六年(1072年)年初“为之徙官之废屋,为二堂于泺水之上以舍客,因考其山川而名之”:“泺上之北堂,其南则历山也,故名之曰历山之堂”,“泺上之南堂,其西南则泺水之所出也,故名之曰泺源之堂”。在《齐州二堂记》一文中,曾巩还考辨否定了此前数百年间盛行的“舜耕历山”的“历山”为河东历山(位于今山西境内)之说,并得出结论:“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在该文中,曾巩还指出:“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其显名者以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予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否定了此前流行的“济南诸泉为伏流于地下的济水所发而成”的说法,并第一次将“趵突泉”之称用文字记载下来。[ALIGN=center]浅酌轻吟济水边[/ALIGN]
         如前所述,曾巩一生中曾先后外任太平州司法参军、越州通判及齐、襄、洪、福、明、亳、沧等州知州,到过全国许多地方,但他对济南的山川风物却情有独钟,其文集中有关齐州的诗文作品数量也最多。据统计,曾巩《元丰类稿》一书中所收录的其作于齐州知州任上的文有10余篇、诗达70余首(占其全部诗作数量的1/6多),其中题咏济南风物胜景的也有五六十首。前人曾有论曰:(曾巩之诗)“多齐州所作,有欣然安之之意。徙为他州,所不作。虽作,不乐之。”曾巩自己在《齐州杂诗序》中也说:“州以无事。故得与士大夫及四方之宾客,以其暇日,时游后园。或长轩桡榭,登览之观,属思万里;或芙蕖芷荷,湖波渺然,纵舟上下,虽病不饮酒,而间为小诗以娱情写物,亦拙者之适也。”在曾巩题咏齐州风物的诗文作品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描写题咏西湖(即今大明湖)景物的作品。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卷十四言:“曾子固曾判吾州,爱其山水,赋咏最多,鲍山、鹊山、华不注山皆有诗,而于西湖尤焉。”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曾为济南的泉湖胜景增建或整修了许多的亭台桥榭,除了前面提到的大明湖(当时名西湖)北岸的北水门、泺水(今趵突泉)之畔的历山和泺源二堂外,还有百花堤、百花台和北渚、环波、水香等亭,以及芙蓉、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等七桥,对大明湖的这些亭台桥堤,曾巩均有题咏。比如: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在到济南后不久,曾巩即作了《西湖二首》,生动描绘了夏日西湖紫荷飘香、湖平苇长、清光映碧、风露生凉的景物特点,表达了其对西湖风景的喜爱之情。此外,曾巩后来还作有《西湖纳凉》一首,更加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夏日西湖景致,抒发了对夏日西湖的喜爱之情。在《西湖二月二十日》一诗中,曾巩则描写了初春时节的西湖景色,并再次表达了对西湖风景的喜爱之情。曾巩在任齐州知州期间还曾于大明湖北岸的高地上建高亭一座,并取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中“北渚凌清河”一句的诗意,名其为北渚亭。此后,曾巩曾独自或与友人先后多次登临、宴饮于该亭,并先后作有《北渚亭》和《北渚亭雨中》二诗。后来任齐州掌书记的苏辙、齐州知州的晁补之,曾客寓济南的元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郝经,清人朱昆田等也均作有题咏北渚亭的诗文。此外,曾巩还作有《百花堤》、《百花台》、《芙蓉桥》、《水西亭书事》、《水香亭》、《环波亭》、《雨后环波亭次韵四首》等题咏大明湖风物的诗作。当然,对于济南的青山甘泉,曾巩也不会视而不见、没有题咏。《元丰类稿》中所录的专门题咏济南名山的作品有《鹊山》、《华不注山》、《鲍山》三首,而题咏名泉的作品则有《趵突泉》、《舜泉》三首。对当时齐州的北湖、州城城墙上的郡楼和鹊山亭,以及州府中的阅武堂、阅武堂下新修的水渠、静化堂、凝香斋、芍药厅、仁风厅等建筑,曾巩也分别有题咏之作(即《北湖》、《郡楼》、《鹊山亭》、《阅武堂》、《阅武堂下新渠》、《静化堂》、《凝香斋》、《芍药厅》、《仁风厅》等)。在《霿凇》和《冬夜即事》两诗中,曾巩还专门对齐州冬天的霿凇景观作了描绘。在另外一些作于齐州的诗作中,曾巩则充分表达了自己对齐州湖泉山色及风物的无比喜爱之情,及其在齐州知州任上轻松愉快、悠然自得之适。如 “满轩山色长浮黛,绕舍泉声不受尘。四境带牛无事日,两衙封印自由身。白羊酒熟初看雪,黄杏花开欲探春。总是济南为郡乐,更将诗兴属何人”(《郡斋即事二首》之一)、“俯仰林泉绕舍清,经年闲卧济南城”(《酬强几圣》)、“凭阑到处临清泚,开阁终朝对翠微。两印每闲军市静,双旌多偃送迎稀。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次道子中书问归期》)。在到济南后第二年的春间,曾巩到农村巡视,看到田间雨足麦秀、桑闲蚕眠的丰年景象,曾巩曾发出“官名虽冗身无累,心事长闲地自偏。只恐再期官满去,每来湖岸合留连”(《到郡一年》)的感慨。[ALIGN=center]南丰齐州两相忆[/ALIGN]
        宋神宗六年(1073年)六月,曾巩调任襄州。消息传出后,齐州百姓不愿曾巩离去,便关闭了城门,拉起了吊桥,不让他走。最后,曾巩不得不在夜间悄悄出城南下了。在离济赴襄途中,曾巩又写了一组诗,即《离齐州后五首》,表达了其对齐州山水风物的依依难舍、留恋眷顾之情:云帆十幅顺风行,卧听随船白浪声。好在西湖波上月,酒醒还到纸窗明。画船终日扒沙行,已去齐州一月程。千里相随是明月,水西亭上一般明。文犀剡剡穿林笋,翠靥田田出水荷。正是西亭销暑日,却将离恨寄烟波。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荷气夜凉生枕席,水声秋醉入帘帏。一帆千里空回首,寂寞船窗只自知。即使在离开齐州很久以后,曾巩对齐州的风物、对西湖上的风月仍一直魂牵梦萦、念念不忘,他在这样写到:而在《寄齐州同官》一诗中他再次写到:“西湖一曲舞霓裳,劝客花前白玉觞。谁对七桥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当然,齐州人民也没有忘记曾巩。早在明初正统年间(1447年前后)人们就在千佛山半山腰上修建了曾公庙,庙中祀曾公像。后来,人们又在大明湖东北岸修建了南丰祠(始建年代无考,清道光九年(1829年)历城知县汤世培重建)。1994年7月,南丰祠重修后开放,成了大明湖畔的一处重要人文景观。今祠为清静幽雅的古典式庭园,由大殿、戏厅、水榭、游廊等建筑构成。北边为大殿,南出厦,半壁花䙌扇,抱柱上悬有一则楹联:“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两字属先生。”
    宗圣公77派孙.略公>巩公>憇公>孟永公>卓公.
    入川祖训:话到口边留半句,理从是处让三分。
    邮件:wzzxzgr@163.com    QQ:249296749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