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青年蔡和森的影响
提要:曾国藩对青年蔡和森之所以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曾国藩不仅是“湖南自郡县以来”出现的第一位威震朝野,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有很深学术造诣的文人学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因此曾氏在治学、修身上许多言行都为蔡和森所效法。至于在血缘、地域、师承等方面蔡和森接受曾氏的影响自有其特殊的机缘,但这只能是一种“触媒”,而真正的原因还是蔡和森本人出自内心的崇拜:“三年以来,每觉胡林翼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
关键词:青年蔡和森 血缘 地域 湖湘学风
作者简介:张伟良,男,1956年生,军械工程学院党史政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历史系,获法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湖南省湘乡(今双峰县)先后涌现了一些极有影响的人物,其中就有曾国藩和蔡和森。
蔡和森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后,已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青年,按照逻辑,他应当对曾国藩这类人物持批判、否定态度,然而他却十分推崇曾国藩,并以敬佩的口吻说:“三年以来,每觉胡林翼之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胡林翼为湘军第二大头目,与曾国藩并称“曾胡”。从蔡和森给毛泽东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到,蔡和森对曾国藩成败得失的研究由来已久,他将曾国藩的成功归于潜心研读学问,广为传道,所以能笼络人心,影响深远。有鉴于此,蔡和森决心建立一套付诸实践的思想体系。“谓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曾国藩为什么会对青年蔡和森产生影响呢?这就有必要探讨一下。
一
青年蔡和森深受曾国藩的影响,首先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血缘与地域关系。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荷塘乡(今属双峰县)一个并不十分显耀的地主家庭,自幼受到父祖两代忠孝思想和艰苦创业精神的熏陶,靠刻苦钻研儒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宦之途。他京宦十年,深受皇帝的恩宠,历任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由一介寒士跃为二品大员,由一仅通八股试帖的普通学子而成长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曾国藩受命出山,弃文经武,开始施展其政治抱负,他的才干在统帅湘军剿灭太平军的十多年间,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后又剿捻军,办洋务,威震朝野,声名显赫,以一个侍郎空衔,升至大学士、封疆大吏,享有汉族官员在清朝政府中的最高荣誉。曾国藩的出现及其湘军的兴起,无疑使“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之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湖南人常常为出了个曾国藩而骄傲,湘乡人则更引以自豪。作为曾国藩同乡青年蔡和森,在当时也不可能超脱中国民间以乡邻出显贵荣耀的世俗风气的影响。
蔡和森祖籍湘乡永丰镇(今双峰县),蔡家与曾家不仅是同乡,同时两家还曾有联姻关系。“蔡和森的外祖父葛葆吾,是曾国藩的侄婿,做过清朝的盐运使、按察使,后来跟着曾国藩的弟弟湖北巡抚曾国荃,镇压捻军,在湖北蕲水县被打死。据《葛氏四修族谱》和《大界曾氏五修族谱》记载:曾国藩的第六女嫁给葛葆吾的四弟为妻。童年时代的蔡和森一家就住在曾国藩青少年时期驻足过的荷塘乡。可以说蔡和森在荷塘得到的启蒙教育,是他与曾国藩结上除血缘关系之外的又一层重要关系。
童年时代寄居在荷塘外祖母家的蔡和森,听到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曾国藩。他熟知曾国藩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知书识礼”的故事和“吃千般苦,读万卷书”等一些名言。因为,以出了个曾国藩引以自豪的荷叶人,也常常用曾国藩的“业绩”去教育和激励子女发奋读书、光宗耀祖。这是当时人们教育子女的普遍方式。葛家和蔡家也不例外。当蔡和森稍稍懂事的时候,母亲葛兰英便经常带他们姐弟几个到曾国藩的旧居富厚堂去玩。在这里葛兰英一边给蔡和森姐弟们讲曾国藩小时候如何发愤读书的故事;一边给他们解释厅堂两侧门上挂着的“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等对联的意思,以启发和激励孩子们长大后发愤读书。这一层除血缘关系之外的地域关系,对日后蔡和森视曾国藩为英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
如果说血缘与地域关系使少年蔡和森较早地钦佩曾国藩,那么,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后在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下,他进一步加深了对曾国藩的认识。
蔡和森在一师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遇到了对其人生道路起了特殊作用的良师杨昌济先生。正是在杨昌济先生的直接影响下,蔡和森对曾国藩的著作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加以深刻研究。目前已经发现的蔡和森直接阅读曾国藩著作的资料虽不多,但应当如实地看到,曾国藩的思想通过他的老师杨昌济对蔡和森的影响是深刻的和多方面的。杨昌济有着深厚的旧学根底,同时又深受西学的薰陶。孔、孟、程、朱、陆、王以及近代启蒙思想和西方各哲学流派,无不在他思想上打下层层烙印。李肖聃在《杨怀中先生遗事》中说:“怀中于三十以前即已博究先儒之书,十余年中又益求英日学者说,固有得于时代之精神。”不过在各家思想渊流中,中学仍居主流。“从目前公开刊行的《达化斋日记》与《杨昌济文集》来看,杨昌济虽然古今中外涉猎极广,但研读最多最深、并持之以恒、相伴终生的是两个人的著作,一个是王船山,一个是曾国藩。”杨昌济对曾国藩的崇拜程度,我们在这里只要摘数段《达化斋日记》便可知。他在1914年8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仍抄曾文正日记,欲在一月以内抄完,亦文正一书不完不看他书之意也。”1914年9月12日,他在日记中还以十分喜悦的心情写道:“昨日将曾文正公家书钞完,颇自为喜,已做成一事矣;此后仍当节钞其家训日记,拟合刻之,名曰曾代嘉言。”他于1915年3月4日,又从“周印昆处借来曾文正手书日记,共四十本。”计划“拟每日看一月”,并兼看同时之家书、家训,于文正为事益为嘹解。”可见其学习的专注与勤奋。
从杨昌济的《日记》、文章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曾国藩的治军、治学、读书、树人、立法、伦理道德等方面,无不关心和学习。“曾文正谓湖南人少则断肃杀之气,予观曾胡左诸公皆有刚断肃杀之气者也。”“昔曾文正自定课程,每日读史十页,终身不间断,此可师也。”“曾文正谓经济之学,学以树人能立法为主。”“曾文正谓已常守一硬字决,吾视狄(仁杰)段(秀实)二公皆能守硬字诀者也。”“曾文正在营中读书如常,云借此以养心;胡文忠在军中每夜会讲论语,虽病不辍。”“文正札营,每以罗盘定周围地方之方位,查各营所掘濠沟,用竹秆量验。每营皆步行亲量,观其果掘自一丈五尺否。文正又亲点各营兵勇之名。”杨昌济不仅自己时时、处处、事事学习和仿效曾国藩,而且还直接拿曾国藩作榜样,来教育和勉励他们的得意门生毛泽东、蔡和森等。这从杨昌济的《日记》和蔡和森的同学张昆弟仅存的1917年7月31日至10月2日的日记中可得到证明。杨昌济在谈到伦理学教学计划时说:“我之心得处,如《达化斋日记》及《论语类钞》等,亦不妨讲与学生听。”张昆弟在日记中还多次提到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亲密交游,到“板仓杨”寓聆教,听杨昌济讲“达化斋读书录”。现在虽无详细资料说明蔡和森等人在“板仓杨”寓聆听的“达化斋读书录”涉及曾国藩那些具体思想,但我们从前面摘取的数段《达化斋日记》中,是不难窥测一二的。
杨昌济在一师讲授修身课时,曾拟了232个题目以测试学生。其中就有这样一些内容:“曾涤生自课卫生三事,能言之与?”“试言曾涤生教弟之事。”“曾涤生以求阙名斋,何意?”“人身体之活力由何而生?”“运动何以有益于身体?”……以上这些题目都记在杨昌济先生1914年11月的日记中,此时正是蔡和森等人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的期间。
杨昌济先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多的时间里,以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和炽热的爱国之情,强烈地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在这批青年学子之中,由于青年毛泽东、蔡和森好学深思,志向不凡,深得杨昌济先生的特别器重。“在长沙五年,弟子著录以千百计,尤欣赏毛泽东、蔡林彬。”甚至直到他临逝世前,还致函章士钊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材,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二人者,毛泽东与蔡和森也。”在这种相得相爱、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中,曾国藩的思想必然会经过杨昌济先生“薪尽火传”影响青年蔡和森。在杨昌济先生的影响下,青年蔡和森认真研读曾国藩的著作和有关曾氏生平的论著,敬佩曾国藩的治学精神,故发出“三年以来,每觉胡林翼之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由此可见,曾国藩对青年蔡和森影响之深刻。
三
曾国藩对青年蔡和森之所以能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曾国藩不仅是“湖南自郡县以来”出现的第一位威震朝野、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有很深学术造诣的文人学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湖南是宋明理学的发祥地之一,南宋朱熹是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出于二程门下,二程又师承周敦颐。周敦颐祖籍湖南道州,自清以来,理学对湖南学术界影响很深,岳麓书院是宋以来理学家讲学的著名学府之一。湖南士人历来注重理学,又注重经世致用。曾国藩把经邦济世纳入学问范围,成为理学经世派,继承和发扬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湖湘学风。湖南士人称曾国藩学问自成一派,足与桐城派分庭抗礼,曾国藩的湖湘学风是对青年蔡和森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曾国藩在湖南知识界的地位,深深影响了渴求知识的青年蔡和森。1915年秋,蔡和森离开第一师范学校,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就设在曾国藩驻足过的湘江西岸的岳麓书院旧址。在这里,蔡和森在杨昌济老师的教导下,认真研读曾国藩的著述、生平和信札。曾国藩的性格、爱好、志趣,有不少符合蔡和森的口味。
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嗜学如命,除儒家经典,程朱理学外,尤其爱好历史、古文和书法。自幼立志要建立内圣外王之业,小者也要“立不悖之言,垂教于乡党”。“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是他的座右铭。青年蔡和森深受曾国藩的影响,爱好文史,整天手不释卷。据蔡畅回忆:“他当时读书的刻苦程度,简直不可想象。比如他有两个铜板,一定只用一个买东西充饥,留着另一个买书;要是只有一个呢,他宁可饿着肚子关在房子里读书,甚至一两天不吃东西也不叫苦。”“有时宿哮发作,眠食都废,总是坚持抄看下去。不过秦汉以下的书,似不屑看。经传历史,纵横案头。”
曾国藩重视治学与修身结合并身体力行。他按照程朱理学修身养性。他非常相信主观意志的作用。认为“志之所向金石为开”,“心诚则志专而气足”,虽“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态”则必能成功。青年蔡和森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为了实现自我,追求理想,也注重修身养性。张昆弟在日记中就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和森“每日早四时半起,夜八时半睡……每日冷水浴两次,早起后一次,临睡前一次。又于雷风雨烈之时,冒风雨而行。”“蔡君盖锻炼意志锻炼身体者也。”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与青年蔡和森的苦练心志,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文化传统在近代知识分子身上形成的深沉的心理积淀。
我们从血缘与地域关系、亲师为学,传统文化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蔡和森青年时代为什么和怎样受到曾国藩的影响,参于深入理解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似乎颇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