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积分1155
    • 经验76397
    • 文章1256
    • 注册2007-12-16
    [转帖]泉 州 沿 革(本帖是龙山分支寻宗古今对照的珍贵资料)
    [B][COLOR=#ff0000]三国[/COLOR][COLOR=#3300ff][/COLOR][/B]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3][COLOR=#ff00ff]“三国·吴,属[B]建安郡[/B]。”[/SIZE][/COLOR]

      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开始,至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东吴62年中5次出兵平闽,闽中方归东吴。

      三国·吴·[U]景帝[/U]·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侯官县地置[B]东安县[/B],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 ,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和厦门市、莆田市。今德化县仍属侯官县。

    [B][COLOR=#ff0000]两晋[/COLOR][COLOR=#3300ff][/COLOR][/B]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3][COLOR=#ff00ff]“晋属[B]晋安郡[/B]。”[/SIZE][/COLOR]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地置建安、晋安两郡。改东安县为[B]晋安县[/B],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B]晋安郡[/B];分晋安置[B]同安县[/B],属晋安郡,后并入[B]南安县[/B]。时[B]晋安县[/B]有户3800,人丁2—3万人。

      在此之前,泉州地区是朝廷鞭长莫及之处,偶有战事也都集中在闽北、闽东,东吴入闽,战火也只波及闽江周围。因此入闽移民逐渐占据了整个闽南地区,并且同化融合这一带的闽越遗民。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时晋安县人丁比太康间增加一倍。  

    [SIZE=3]  【1953年,厦门大学考古系在南安县丰州镇附近石砻发现晋人食余的贝丘遗址,贝丘中尚有他们留下的瓷片,是晋人南迁的生活遗迹。[/SIZE](1953年厦大考古系报告,厦门大学学报.1954年第3期)[SIZE=3]】  [/SIZE]

    [SIZE=3]  东晋:[B]晋安郡[/B][/SIZE][SIZE=3]各县的人口平均约3000人[/SIZE](参见清·乾隆《晋江县志·卷1·舆地志·沿革》)[SIZE=3]。  [/SIZE]

      【1973年,泉州市场文管会发掘两个东晋士族大墓,发现“部曲将印”,说明当时士族拥有佃客和部曲。】

    [B][COLOR=#ff0000]南北朝[/COLOR][COLOR=#3300ff][/COLOR][/B]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宋、齐因之。”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B]晋安郡[/B]为[B]晋平郡[/B]。南齐(479—502年)仍为[B]晋安郡[/B]。

    [SIZE=3]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梁·天监[SIZE=3](502~519年)[/SIZE]中,析(晋安郡)[COLOR=#ff00ff]置[B]南安郡[/B],治[/COLOR](郡治)[B]晋安县[/B](今南安市丰州镇)。”[SIZE=3]管辖现在莆田、泉州、漳州、厦门四市地。今泉州地属[/SIZE][SIZE=3][B]南安郡晋安[/B]县。当时,晋安已有大船与南海国家通航。  [/SIZE]

    [SIZE=3]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B]晋安郡[/B]置闽州[/SIZE](今福州)[SIZE=3],辖晋安、建安、[B]南安[/B]三郡。  [/SIZE]

    [SIZE=3]  南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SIZE](治所在今福州市区)[SIZE=3],[B]南安郡[/B]属之。分南安地另置[B]莆田县[/B],属丰州[/SIZE](治所在今福州市区)[SIZE=3]之[B]南安郡[/B]所辖。[/SIZE]

    [COLOR=#3300ff][B]隋[/COLOR][/B]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3][COLOR=#ff00ff]“隋平陈,郡废,属泉州,时泉州治闽县。大业初,属[B]建安郡[/B]。”[/SIZE][/COLOR]

    [SIZE=3]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降建安、[B]南安[/B]二郡为县,改丰州为泉州[/SIZE](治所在今福州)[SIZE=3]。福建历史上始见[/SIZE]“泉州”[SIZE=3]地名。[/SIZE][SIZE=3][B]南安郡[/B]撤消,[B]晋安县[/B]改为[B]南安县[/B],复置[B]莆田县[/B],属泉州,辖今泉州(除德化归属闽县外)、厦门、漳州、莆田等县市。  [/SIZE]

      【除今福州曾名泉州外,更早天津市武清区也曾名泉州。史载:“武清,古为泉州。汉·泉州、雍奴二县之地。”这里说的“古为泉州”,是指汉朝以前近海边疆的羁糜散州。直到公元前106年(即西汉·元封五年),[U]汉武帝[/U]·[U]刘彻[/U]把全国分为十三州。泉州始立为县,这是天津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建置县。

      泉州立县时,武清地域分属泉州和雍奴两县。泉州和雍奴二县均因水得名。武清县内古有“泉州渠”,故称泉州。而“雍奴”也是指水泽。《水经注》云:“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澄而不流曰奴。雍奴薮甚大,东极于海。”显然,当时的武清是个“水乡泽国”。那时泉州的县城在今杨村街南黄庄街的城上村。雍奴县城先在“三角◇”,即今王庆坨镇东9公里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8年)省泉州入雍奴,此后,武清全境皆属雍奴县了。县治后来又迁至今泗村店镇的旧县村。】  

      隋·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为闽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闽中全境之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合并为建安郡),全闽九县裁并为闽县、建安、[B]南安[/B]、龙溪四县。[B]南安县[/B]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三市地及长泰县。

    [COLOR=#3300ff][B]唐[/COLOR][/B]

       唐·[U]高祖[/U]·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今泉州为[B]建州南安县[/B]地。

      “唐·武德五年[SIZE=3](622年[/SIZE][COLOR=#ff00ff]),置[B]丰州[/B],治[B]南安县[/B]。”[/COLOR](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

    [SIZE=3]  唐[U]太宗[/U]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B]岭南道[/B],下辖[B]丰州[/B][/SIZE](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SIZE=3]、泉州[/SIZE](治所在今福州)[SIZE=3]、建州[/SIZE](治所在今建瓯)[SIZE=3]。分南安地复置[B]莆田县[/B]。[B]丰州[/B]下领[B]南安[/B]、莆田、龙溪三县。   [/SIZE]

      “贞观初[SIZE=3](贞观元年,627年)[/SIZE],并入泉州。”[SIZE=3](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 丰州撤消,[B]南安[/B][/SIZE][SIZE=3]、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SIZE](治所在今福州)[SIZE=3]。今泉州属泉州[/SIZE](治所在今福州)[SIZE=3][B]南安县[/B]地。  [/SIZE]

    [SIZE=3]  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B]南安[/B]、莆田、龙溪置[B]武荣州[/B],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今泉州属[B]武荣州南安县[/B]地。不久,[B]武荣州[/B][/SIZE][SIZE=3]废,三县仍属泉州[/SIZE](治所在今福州)[SIZE=3]。  [/SIZE]

    [SIZE=3]  《旧唐书·卷40》:[/SIZE]“圣历二年[SIZE=3](699年)[/SIZE]分泉州(今福州)[COLOR=#ff00ff]之[B]南安[/B]、莆田、龙溪三县置[B]武荣州[/B][/COLOR](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SIZE=3]同时析莆田县西界置清源县[/SIZE](今仙游县)[SIZE=3],隶属武荣州。  [/SIZE]

    [SIZE=3]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COLOR=#ff00ff]“圣历二年,置[B]武荣州[/B],治[B]南安[/B][/COLOR](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三年[SIZE=3](670年)[/SIZE],(武荣)州废,还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SIZE=3]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久视元年[SIZE=3](700年)[/SIZE],复置[SIZE=3]([/SIZE][SIZE=3][B]武荣州[/B])[/SIZE]。”[SIZE=3]州治在今泉州市区,辖[B]南安[/B]、莆田、龙溪、清源[/SIZE](今仙游县)[SIZE=3]四县。 在北隅[/SIZE](今中山公园一带)[SIZE=3]依云榭筑州衙[/SIZE](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衙一直在此)[SIZE=3],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SIZE]

      景云二年(711年),[B]武荣州[/B]改称[B]泉州[/B],隶属闽州都督府。[B]泉州[/B]建制自此始。今后凡称[B]“泉州”[/B],即指今之泉州——

    [SIZE=3]  《旧唐书·卷40》:[/SIZE]“景云二年,[B][SIZE=3](武荣州)[/SIZE][/B][COLOR=#ff00ff]改为[B]泉州[/B][/COLOR](今泉州)。”

      《新唐书·地理志》:“[B](泉州)[/B][SIZE=3][COLOR=#ff00ff]本[B]武荣州[/B]……景云二年更名[/SIZE][/COLOR][B](泉州)[/B],领县四([B]南安[/B]、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户二万三千八百零六户,口十六万零二百九十五。”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3][COLOR=#ff00ff]“景云二年,改为[B]泉州[/B],改故泉州[/SIZE][/COLOR](治所在今福州)[SIZE=3][COLOR=#ff00ff]为闽州,而以[B]武荣州[/B]为[B]泉州[/B]。”[/SIZE][/COLOR] 

    [SIZE=3]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开元中[SIZE=3](开元六年,718年)[/SIZE][COLOR=#ff00ff],始治[B]晋江[/B]。”[/COLOR][SIZE=3]析[B]南安县[/B]东南地置[B]晋江县[/B]。[B]泉州[/B]州治与[B]晋江县[/B]县治同地。此时[B]泉州[/B]领[B]晋江、南安、[/B][/SIZE][SIZE=3]莆田、龙溪、清源[/SIZE](今仙游县)[SIZE=3]五县。  [/SIZE]

      【唐·宰相[U]李吉甫[/U]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县图志》载:[SIZE=3][COLOR=#ff00ff]“[B]晋江县[/B]上,郭下。开元六年[/SIZE][/COLOR](718年[SIZE=3][COLOR=#ff00ff]),刺史[U]冯仁知[/U]缘州郭无县,请析[B]南安县[/B]东置,在晋江之北,因名。”[/SIZE][/COLOR]《新唐书·地理志》延续这个说法:“开元六年(718年)[SIZE=3][COLOR=#ff00ff],刺史[U]冯仁知[/U]缘州郭无县,请析[B]南安县[/B]东置[B]晋江县[/B],在晋江之北,故名。”[/SIZE][/COLOR]】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泉州城周二十里,开南北两门,北曰泉山,南曰镇南。

      唐·开元间(713—741年):乾隆《泉州府志·卷18》载:“泉州开元中户三万七千五十四。”按天宝年间一户6.73人计算,人口约合240950人左右。时[B]泉州[/B]辖[B]南安[/B]、莆田、龙溪、清源(今仙游县)、[B]晋江[/B]五县,晋、南、莆并为上县。

      “[SIZE=3](唐)[/SIZE]开元二十九年[SIZE=3](741年)[/SIZE],割龙溪属漳州”(《旧唐书·卷40》)[SIZE=3]。[B]泉州[/B]辖[B]晋江、南安、[/B]莆田、清源[/SIZE](今仙游县)[SIZE=3]四县。[/SIZE]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别驾[U]赵颐贞[/U]开凿沟渠通舟楫于泉州城下。   

    [SIZE=3]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天宝初[SIZE=3](天宝元年,742年)[/SIZE][COLOR=#ff00ff],曰[B]清源郡[/B]。”[/COLOR][SIZE=3]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B]清源郡[/B],属[B]岭南道[/B][/SIZE][SIZE=3],领[B]南安[/B][/SIZE][SIZE=3]、莆田、仙游[/SIZE](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SIZE=3]、[B]晋江[/B][/SIZE][SIZE=3]四县。乾隆《泉州府志·卷18》引《旧唐书》载:[/SIZE]“[B]泉州[/B],中(州等第,中州)……天宝领县四,户二万三千八百九十五。”[SIZE=3]人口约合160295人左右。  [/SIZE]

    [SIZE=3]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乾元初[SIZE=3](乾元元年,758年)[/SIZE][COLOR=#ff00ff],复曰[B]泉州[/B]。”[/COLOR][SIZE=3]仍领四县。[/SIZE]“户三万三千八百有奇”(乾隆《泉州府志·卷18》)[SIZE=3],人口约合266000人左右。[/SIZE]

      唐·上元元年(760年):[B]泉州[/B]改隶[B]江南东道[/B]。  

      唐·大历年间(766—779年):泉州商贸繁荣,外商聚集。唐·[U]包何[/U]《送李使君之泉州》:“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唐·[U]薛能[/U]咏泉州诗:“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

      唐·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U]席相[/U]重修北楼。翌年[U]欧阳詹[/U]作《北楼记》。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B]南安县[/B]西南四乡置大同场(即今同安县)。  

    [SIZE=3]  唐·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U]柳冕[/U]所奏,在泉州设[B]万安监[/B][/SIZE][SIZE=3]。浯洲岛[/SIZE](今金门)[SIZE=3]设[B]牧马区[/B]属之。有[U]陈渊[/U][/SIZE][SIZE=3]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SIZE]

    [SIZE=3]  唐·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B]归德场[/B][/SIZE](今德化)[SIZE=3]。  [/SIZE]

    [SIZE=3]  唐·元和六年(811年):[B]泉州府[/B][/SIZE][SIZE=3]由中州升为[/SIZE]“上州”(《唐会要·卷70》)[SIZE=3]。[/SIZE]

      唐·元和年间(806—820年):乾隆《泉州府志·卷18》引唐·宰相[U]李吉甫[/U]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县图志》载:[SIZE=3][COLOR=#ff00ff]“[/SIZE][B]泉州[/B][/COLOR],[B]清源[/B]。上,户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乡三十四。”估计人口二十四万。

    [SIZE=3]  唐·长庆二年(822年):析[B]南安县[/B]西北两乡置[B]桃林场[/B][/SIZE](即今永春县)[SIZE=3]。[/SIZE]

      唐·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U]赵棨[/U]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唐·会昌四年(844年):阿拉伯人[U]伊本·考尔大贝[/U]著《道程及郡国志》云,中国有四大海港,即交州、广州、[B]泉州[/B]、扬州。

    [SIZE=3]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设[B]嘉禾里[/B][/SIZE](今厦门)[SIZE=3],属[B]泉州[/B]。[/SIZE]

    [SIZE=3]  唐·咸通元年(860年),泉州刺史[U]崔戳[/U]奏请朝廷在小溪[/SIZE](即今安溪县)[SIZE=3]建置小溪场,未准。 [/SIZE]

    [SIZE=3]  唐·咸通五年(864年),唐朝批准福建都团练兵马使[U]廖俨[/U]的请求,析南安县西南两乡置[B]小溪场[/B][/SIZE](即今安溪县)[SIZE=3]。[U]廖俨[/U]任首任小溪场长,时人称之为[/SIZE]“[U]廖[/U]长官”[SIZE=3]。[/SIZE](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U]廖俨[/U]》)

    [SIZE=3]  唐·乾符三年(876年):析南安县武德乡置[B]武德场[/B][/SIZE](即今长泰县)[SIZE=3]。   [/SIZE]

    [SIZE=3]  唐·光启二年(886年):[U]王潮[/U][/SIZE](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U]王潮[/U]》)[SIZE=3]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SIZE]

      【另据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SIZE=3][COLOR=#ff00ff]“子城在罗城内,相传唐·天[/SIZE]祐[/COLOR]三年(906年),节度使[U]王审知[/U]筑。”】

    [SIZE=3]  唐·景福二年(893年):[U]王审知[/U][/SIZE](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U]王审知[/U]》)[SIZE=3]居福州,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与民休息,境内安宁。[/SIZE]

      唐·乾宁四年(897年):[B]泉州[/B]隶[B]威武军[/B]。

    [B][COLOR=#ff0000]五代[/COLOR][COLOR=#3300ff][/COLOR][/B]

      梁·开平三年(909年):[U]王审知[/U]建立闽国,封为闽王,泉州为闽国地。《舆地纪胜·卷134》曰:“梁封[U]王审知[/U]为闽王,漳、泉并属焉。”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五代时,属于[U]王[/U]闽。”  

      [U]王审知[/U]死后,其长子[U]王延翰[/U]继位,自称“大闽国”。

    [SIZE=3]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U]王审知[/U]次子[U]王延钧[/U]杀兄篡位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立为东郡,领福、泉、建、汀、漳、镛[/SIZE](将乐)[SIZE=3]、镡[/SIZE](延平)[SIZE=3]七州。桃林场升为桃源县[/SIZE](今永春)[SIZE=3]。[/SIZE]

      后晋·天福三年(南唐·昇元二年,93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归德场升为德化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大同场升为同安县。

      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武安场升为县,改名长泰县,属泉州。

    [SIZE=3]  清初·[U]顾祖禹[/U]《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SIZE]“(泉州)[COLOR=#ff00ff]后属于南唐。[U]石[/U][/COLOR]([U]石重贵[/U])晋(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得泉州地。三年(946年),南唐置清源节度使,以授[U]留从效[/U]。”

      闽王·[U]延政[/U]·天德三年(945年):[U]王[/U]氏[SIZE=3]“大闽国”[/SIZE]被南唐灭后,南唐和吴越分割建州与福州。南唐李璟以泉州为清源军,[U]留从效[/U]为节度使。莆田以南的泉、漳二州,为南唐泉州散员指挥使[U]留从效[/U]割据,[U]留从效[/U]为泉南二州观察使,领今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长泰九县地。南唐封[U]留从效[/U]为晋江王,镇守泉州,将周围三里的唐旧城扩辟为[SIZE=3]“罗城周围二十里”[/SIZE]的新城。

    [SIZE=3]  后周·显德二年[/SIZE](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SIZE=3]:  [/SIZE]

    [SIZE=3]  监小溪场[U]詹敦仁[/U]认为小溪场[/SIZE]“土之所宜者为桑麻谷粟,民乐耕耘,冶有银铁。”“土沃人稠,舟航可通,若益以邻界,因今之地,可以置县。”[SIZE=3]申文泉州节度使[U]留从效[/U]批准,并增割南安近地,置为[B]清溪县[/B][/SIZE](今安溪)[SIZE=3]。  [/SIZE]

    [SIZE=3]  [U]詹敦仁[/U]被任为清溪县首任县令,并以小溪场场址[/SIZE]“三峰玉峙,一水环回,黄龙内顾以骧腾,朱凤后翔而飞翥”[SIZE=3]的形胜,选为县址。[/SIZE]

    [SIZE=3]  清·乾隆《安溪县志》载:[/SIZE]“其山峻,其水洌,澄泓凝碧,厥名清溪。”“清溪山峻而水洌,其水至武荣(今南安)与他水汇,独莹然如碧,故得名清。”

      南唐·建隆三年(962年),[U]留[/U]氏卒,泉、漳二州继由清源军统军使[U]陈洪进[/U]割据。



    [ 此帖最后由曾昭和在2008-1-29 17:38:20从 曾氏谱牒(家史)研究 转移过来 ]
    曾群(国)策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积分1155
      • 经验76397
      • 文章1256
      • 注册2007-12-16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宋仍曰泉州,亦曰清源郡。乾德初(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军曰平海军。”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莆田、仙游二县为平海军所辖。  

        宋·开宝八年(975年):宋灭南唐。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复灭吴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部分地区,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地置惠安县,首任知县崔知节(明·《惠安政书》载,惠安置县时分为六十六铺)。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割所属莆田、仙游别为兴化军(原太平军改为兴化军);长泰归漳州”(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时泉州领七县:晋江、南安、永春、德化、清溪(今安溪)、同安、惠安。据宋·《太平寰宇记·卷120》载,泉州其时“主五万二千五十六,客四万四千五百二十五。”(宋代户口分列主、客户。有土地者为主户,包括地主和自耕农;没土地者为客户,其中以佃农为多数。)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辖县不变。  

        宋·太平兴国(976—984年):今厦门市称嘉禾屿,隶同安县。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中央政府颁布天下七府二十一州的望郡:京兆、大名、真定、凤翔、汉中、江宁、江陵七府;兖、郓、青、陈、许、亳、襄、邓、孟、潞、延、秦、陕、潭、杭、越、苏、扬、洪、泉、福二十一州,“知州府,并与三司判官、转运使、副使一等差遣”(《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

        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泉州府主、客户总计201469户,比宋初增加1.1倍。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全国户达20万以上的州府有汴京、京光府(西安)、杭州、南昌、庐陵、长沙、福州、泉州8处,泉州进入了全国屈指可数的拥有百万人口的重镇行列。

        大观三年(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改清溪县为安溪县。

        易名之由,《安溪县志》载有三说:

        一是“其民安土乐生,不作浪游想,故又改名安。”

        二是“安溪,古清溪。当邑之阳,溪流清莹,顺下如驶,故曰安。安者,顺也。”(明·正德《安溪县志·序》)

        三是“或曰:‘恶其声之类非族,故易之。’易之,嫌名也”(明·正德《安溪县志·序》)。《礼·曲礼》注:“嫌名,谓音声相近。”明·嘉靖《安溪县志》说明因由:“宋·宣和三年(1121年)寇盗蜂起,因方腊居睦州清溪洞,恶其同名,改为‘安溪’。”方腊于浙江睦州青溪起义的时间是宣和二年(1120年)。

        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   

        绍兴二年(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州真德秀在崇武重建营房62间,驻兵310名,加强海防。   嘉定十四年(1221年)十一月:诏左翼军受泉州节制。  

        嘉定末年,泉州置平户隘(后改称石门隘)于德化东西团,以左翼军百人更番屯戍。

        淳佑间(1241—1252年):泉州府“主户一十九万七千二百七十九,客户五万八千四百七十九,主丁二十二万六千六百一十七,客丁一十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泉州府志》)。总计户口255758户、1329940人。泉州府属比唐时少莆田、仙游、龙溪、长泰四县,人口却是唐·开元间的5.4倍,为宋初的2.5倍,比宋·元丰年间约增20%,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南宋·《舆地纪胜》 云:“泉州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宋末元初,泉州登上空前繁华的顶峰,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中国最大的两个商港之一。城内“市井十州人”,“还珠入贡频”;“舶司所在,诸番辐辏”。外国人集居城南、东门仁风村、浮桥街等地,同泉州人民和睦相处,互相通婚,建置田宅,长期定居,繁衍子孙。据估计,当时在泉州居留的外国商人、旅行家、传教士“数以万计”。   

        尽管宋、元交战,人口损耗巨大,泉州地区人口亦有增减,但据史料估计,元初泉州府总人口仍达81万。  

        元初,改小兜巡检寨为小兜巡检司。于泉州府南设港边巡检。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意大利游历家马可·波罗伴送元朝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路经泉州,手记《东方见闻》(即《马可·波罗游记》)中,认为当时泉州港比埃及亚历山大港更为繁荣。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同年,兴安州改为兴化路。

        至元十五年(1278年):惠安在玉埕设置盐管勾司,管理全县盐务。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月,福建行省并入泉州行省。七月,徙泉州行省于隆兴(今南昌)。

        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月前,又设立泉州行省,至元二十年三月并入福建行省。十月,在泉州置蒙古提举学校官2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训导6员;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泉州市舶司并入盐运司,在泉州设置福建盐课市舶都转运司。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二月:复置泉州市舶提举司。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在泉州设镇抚司、海船千户所。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人,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至元间(1271—1294年):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1297年)二月:置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以泉州与琉球(今台湾)相近,或招或取易得”,遂徙治泉州,辖诸州。

        大德二年(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  

        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改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为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泉宁府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元·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佑七年(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元·至正二年(1342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州,至正十四年写成《伊本·白图泰游记》。书中记述泉州后渚港“大海船百艘,小船无数”,赞誉“刺桐港为世界最大港之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监郡将泉州城垣扩建为30里。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复立泉州分省。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  

        元·至正(1341—1368年)中:泉州路七县“大约户八万九千六十,口四十五万五千五百四十五”(《泉州府志》)。人口比南宋中减少了66%。主要原因:①元后期的残酷压迫剥削,致社会经济严重破坏;②至正二年至十四年(1342—1354年),泉州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仅水灾就有5次之多),出现“泉州旱,种不入土,人相食”。③至正十七年(1357年),泉州爆发一场农民起义,历时十载,“哀鸿遍野,遗骸遍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泉州置卫指挥使司于府治西,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明初,曰泉州府,领县七”(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 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罢录事司。泉州府所领七县为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兴化路改兴化府后,属福建行省,仍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朱元璋部队驻在当时泉州府署,泉州府署(原今中山公园旧体育场一带)便迁到当时的晋江县学地、风云雷雨坛及宋州东仓故址(即今东街泉州军分区一带)。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冲绳)的贸易。

        明·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史料推算,泉州府七县人口总数为351000左右。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德兴至闽,按籍匳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明史·卷132·周德兴传》)。“民户抽三丁之一充戍兵防倭,移置卫所当要害处”。  

        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今石狮市永宁),并筑城,把泉州卫内陆山区巡司推进到海岸线和近岸岛屿。  

        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金门旧名浯洲,又名仙洲、浯江、沧浯等。因与中左所(今厦门)共扼福建东南海口,有“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称,故于设守御千户所时取名为“金门”。  

        移小兜巡检司于小岞,置千户所于惠安崇武。  

        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等处巡检司,石湖巡检司改徙于今石狮市祥芝,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

        港边巡检移置晋江市深沪,改称深沪巡检司,与永宁崎角相。

        始筑厦门城。

        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管辖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九月,福建按察分司置三道:宁武道、延汀道、漳泉道。泉州府属漳泉道。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奉命督造永宁卫城,城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二,门五,各建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间砌大石,深浅不同,为东南海防重镇。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在嘉禾屿(古称嘉禾里,属泉州府同安县辖地。即今厦门市)设永宁卫中左所,筑城戍守。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月,福建按察分司调整为二道:建宁道、福宁道。泉州府属福宁道。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 议迁南安县治于诗山山头社,于山头城建社稷坛、东岳庙。后迁治未成。

        明·永乐元年(1403年)复设福建(泉州)市舶司。

        明·永乐三年(1405年),在泉州城南设接待外宾的来远驿。

        明·宣德三年(1428年) 明廷在泉州设染局,遗址在今泉州市区东街门楼巷内。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裁撤兴化县,其所辖之地的6个里归莆田县为广业里,4个里并属仙游县兴泰里。

        明·正统间(1436—1449年) 明廷在泉州设织造局。址在今泉州市区西街古榕巷内。

        明·景泰三年(1452年):邢部禁止福建(泉州)通琉球。

        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漳州月港民间对外走私贸易兴起。在此后的100多年间,以月港、锦江(石码)为中心的商业港埠逐渐取代泉州港。

        明·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近400年的泉州市舶史到此结束。

        明·嘉靖元年(1522年):泉州“郡总户数为四万二千三百三十七,丁口二十一万二千九百零三。”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于实行“禁海”,泉州经济日渐衰落,加之倭患、瘟疫,“户四万八千二百四十三,丁口十六万九千九百三十五。”人口为历史上低谷。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复设澎湖巡检司,派兵驻守。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徙浯屿水寨于石湖,把总沈有容重建寨城,周五十二丈,基广一丈四寸,高一丈四尺,门一。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府通判移驻晋江安海。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据万历《泉州府志》载,泉州人口外流台湾、南洋者甚多,泉州府七县仅有“户四万八千七百零四,口十九万三百四十九。” 其中晋江县户21368户,丁56159人。


      曾群(国)策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积分1155
        • 经验76397
        • 文章1256
        • 注册2007-12-16


           清·顺治元年(1644年),建立统一的清帝国,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盟旗。省下分道、府、县三级。与府并行的有直隶厅、州;与县并行的有厅、州。至清末,福建省共有9府2州,58县2厅。清代之兴化府皆隶于福建闽海道,下辖莆田、仙游二县,直至清朝灭亡。

          清·顺治元年(1644年):泉州府仍沿旧制,领七县(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根据目前掌握的人口资料推算估计,时泉州府约有人口185600人。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为基地,抗清复台,行政中心设在厦门,军事大本营设在金门。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厦门置思明州。

          清·康熙三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清兵攻占金、厦,实行迁界,金门成废墟。

          清·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1674—1679年),金门复为郑成功所踞,此时郑氏政权中心在台湾,金门成为双方拉锯作战的突出部。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思明州废。清兵人金门岛,金门仍沿袭旧制,隶属同安。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任厦门水师提督时奏请设署“闽海关”(福建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事务。泉州府属设立海关口馆10所,即:南门外口馆、法石口馆、安海口馆、东石口馆、马头山口馆、厦门口馆、厦门港口馆、刘五店口馆、鼓浪屿口馆、排楼门口馆,隶属闽海关管辖。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立闽海关监督署(俗称“户部衙门”)。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台厦厅。

          清·雍正二年(1724年):泉州旧额111518丁口,新编66521丁口,合计丁口178039人。

          清·雍正五年(1727年):管辖兴化、泉州两府海防、兵备权力的兴泉道自泉州移驻厦门。

          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澎湖巡检司为澎湖厅。

          清·雍正六年(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

          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晋江县安海设立户部税馆,名鸿江澳。

          清·雍正九年(1731年):南安县在十七都罗溪乡(今罗东镇)分设县丞署。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永春直隶州,并划德化、大田属之。时泉州府领五县: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驻厦门的福建分巡兴泉海防兵备道改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管辖兴化府、泉州府和永春直隶州的海防、兵备。

          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厦门现中山公园南部魁星石下建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道署。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泉州府五县总计约495600人,人口为清初的2.7倍。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设置石狮分县,以晋江县县丞孙象治移驻石狮,带管安海,至三十五年(1770年),石狮县丞移驻安海。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金门通判移马巷。当时,金门的都增至六个(同安十五至二十都),井辖有大嶝、小嶝、刘浦、仓湖、后浦、烈屿六个保。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式开辟蚶江港与台湾鹿港对渡,设海防通判于蚶江,“挂验巡防,督催台运暨近辖词讼”,欲渡台者由通判给照,禁止偷渡。

          清·道光九年(1829年):泉州府人口增至2521639人,为历史上第二次高峰。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帝国主义霸占驻厦门的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道署,任意拆毁原有建筑物,改建成高出厦门城的洋楼,而且随意侵蚀附近的民居和冢墓,肆意破坏道署后山的园林。

          著名爱国诗人林树梅义愤填膺地写下《观筑夷楼》七律一首:“危楼三叠势凌空,版筑劳劳夕照中。地接鲸波帆影乱,栏齐雉堞笑声通。民居官舍嗟同毁,旧鬼新魂怨不穷。俯瞰孤城如斗大,玻璃窗牖自玲珑。”

          道署被占后,官吏们被迫迁移到“闽海关监督署”办公。

          清·咸丰元年(1851年)七月:福建全省实行保甲制度。

          清·同治二年(1863年)夏历四月,英方归还强占18年之久的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旧署。同年曾宪德到厦门任巡道,重建道署。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

        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改为民国纪年。北京国民政府取消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福建全省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道,原泉州府、永春直隶州所辖各县隶属南路道(址设厦门)。3年6月,福建全省依原辖区域置闽海、厦门、汀漳、建安四道,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属厦门道。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

          民国2年(1913年)3月:废永春直隶州,改置永春县。县署设永春城关。

          民国3年(1914年):废除清制,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归厦门道管辖。

          1925年:各县知事改为县长。

          民国16年(1927年)废道。福建省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各县公署改为县政府。

          民国22年(1933年):11月,十九路军于福州发动“福建事变”。11月21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在福州成立。12月6日,将福建划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和福州、厦门两特别市。泉州属“兴泉(泉海)省”。

          民国22年(1934年):1月3日,兴泉省政府成立。同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所设四省取消。7月,福建省政府奉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训令,按所谓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之规定,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设立专署,将福建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泉州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五县。

          民国23年(1935年):10月,福建改划为七个行政督察区和厦门市,泉州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惠安、仙游、莆田十县。

          1937年:1月1日《泉州日报》载,晋江县人口约67万,比清·道光年间减少12万人;当时晋江县政府所在地的泉州城区人口约有20万人。

          1938年4月: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地由同安移至永春。  

          1943年9月:各专署辖区又家调整,析德化县归第六区,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地由永春移至泉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8月至11月:除金门县外各县相继解放。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全省划为八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9月9日成立,驻地泉州(现市区庄府巷24号),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同安九县。  1949年12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令,析德化县(原属永安专署)归泉州区辖,1950年10月正式接管。

          1950年:3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命令更改本省各专署名称,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为“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4月1日起正式实行。俗称泉州专区,10月称“晋江区专员公署”。

          1951年1月1日:从晋江县城关区(泉州城区和近郊)奉准设市,即日泉州市(县级)人民政府成立,6日启印办公。

          1951年2月:省人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八个地区设立专员公署,为省人委会的派出机构。3月17日奉省人委命令,“晋江区专员公署”改称为“福建省晋江区专员公署”,4月1日启印。

          1955年:改为晋江专区。

          1956年5月9日:省委、省人委决定撤消闽侯、建阳、永安三县区,析闽侯专区的福清、平潭、永泰和永安专区的大田共四县归泉州区辖。泉州时领十四县一市(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游、金门、同安、福清、平潭、永泰、大田、泉州市),为历史上辖区范围最广的时期。

          1958年7月24日:划出同安县归厦门市。

          1959年8月15日:省政府决定恢复闽侯专区建制,福清、平潭、永泰三县仍划归闽侯专区。泉州时领十县一市(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莆田、仙游、金门、大田、泉州市)。

          1963年:设三明专署。5月27日省政府通知,划出大田县归三明专署辖。

          1967年:由于文革局势混乱,6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对晋江专区(泉州)实行军事管制。6月30日,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1968年:9月23日,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0月18日,原地委、专署和各直属机构印鉴停止使用。

          1970年6月18日:省革委会决定调整行政区划,划出莆田、仙游县归莆田地区,同时同安县划入晋江地区。

          1971年6月17日:晋江专区改称晋江地区。

          1973年7月23日:同安县复归厦门市。泉州时领七县一市(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德化、永春、金门、泉州市)。

          1978年3月29日:省委通知,根据《宪法》规定,省下按地区设立行政公署,作为派出机构。晋江地区革委会改称福建省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5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撤消晋江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泉州市升为省辖地级市,市府设在原公署所在地(市区庄府巷24号)。原县级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县级)。1986年1月1日正式实行,泉州时领七县一区(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鲤城区)。

          1987年:析晋江县4乡镇置省辖县级石狮市(县级)。

          1992年:晋江县改为设晋江市(县级)。

          1993年:南安县改为设南安市(县级)。

          1997年:鲤城区析为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三个县级区。

          2000年:惠安县析置泉港区(县级)。泉州时领三市五县四区(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
         

         
        曾群(国)策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武城曾氏族谱研究会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0
        • 财富4
        • 积分4333
        • 经验575029
        • 文章5045
        • 注册2006-03-07
        此贴是历史资料纪录,贴在曾氏谱牒、家史研究栏目不太适会。
        名文辉 家广东·化州 宗圣76派,龙山派41世,南门房17世嗣孙
        始祖讳宗廉名龄字介,自闽从戎,于成化元年克桂平瑶乱,旋镇高雷廉诸州,守化州石城,遂居南门。
             [GLOW=1,RED,2][URL=http://blog.sina.com.cn/zengshi1414/]八仙的博客[/URL][/GLOW]    [B]我的QQ: 373772728[/B]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积分1155
          • 经验76397
          • 文章1256
          • 注册2007-12-16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健峰[/U]发表的内容:[/B]

          此贴是历史资料纪录,贴在曾氏谱牒、家史研究栏目不太适会。[/QUOTE]
          那麻烦版主转一下行吗?
          曾群(国)策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声望+4
            • 积分2980
            • 经验109275
            • 文章4631
            • 注册2006-04-07
            [TABLE][TR][TD][B]下面引用由[U]曾群策[/U]发表的内容:[/B]

            那麻烦版主转一下行吗?[/TD][/TR][/TABLE]


            惠安甚多惠安婦女。衫。短肚藍衫,濶脚黑褲,頭載笠尖帽,甚俱特色。
            [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

            [ALIGN=center][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ALIGN][ALIGN=center][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ALIGN][ALIGN=center][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ALIGN][ALIGN=center][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ALIGN][ALIGN=center][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ALIGN][ALIGN=center][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ALIGN][ALIGN=center][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ALIGN][ALIGN=center][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ALIGN][ALIGN=center][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www.zengshi.net/bbs/images/upload/face/2008/01/30/005054.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IMGA=0,absMiddle]http://thumb17.webshots.net/t/65/765/9/88/30/2804988300098382497amnIne_th.jpg[/IMGA]
            [/ALIGN]
            [ 此贴最后由曾也魯在2008-1-30 1:39:13编辑过 ]
            曾子曰:吾日一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1
              • 积分3225
              • 经验140062
              • 文章3690
              • 注册2007-10-26
              辛苦你了!
              诚信做人   踏实做事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