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广森家乡:(铜鼓石刻)转帖
    [TABLE][TR][TD=2,1]作者:[COLOR=#006666][[URL=http://www.tonggu.gov.cn/florilegium.asp?a_name=大江网&a_id=0][U][COLOR=#0000ff]大江网[/COLOR][/U][/URL]][/COLOR] 来源:[COLOR=#006666][本站][/COLOR] 浏览:[COLOR=#006666][ 160][/COLOR]  [/TD][/TR][TR][TD=2,1][ALIGN=right][URL=http://www.tonggu.gov.cn/print.asp?articleid=1792][U][COLOR=#0000ff]打印[/COLOR][/U][/URL] [URL=javascript%3awindow.close();][U][COLOR=#0000ff]关闭[/COLOR][/U][/URL]   【字体:[URL=javascript%3aContentSize(16)][U][COLOR=#0000ff]大[/COLOR][/U][/URL] [URL=javascript%3aContentSize(14)][U][COLOR=#0000ff]中[/COLOR][/U][/URL] [URL=javascript%3aContentSize(12)][U][COLOR=#0000ff]小[/COLOR][/U][/URL]】 [/ALIGN][/TD][/TR][TR][TD=2,1][TABLE][TR][TD]

    [FACE=Verdana][SIZE=2]  铜鼓,汉属豫章郡艾县,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因城郊“铜鼓石”而得名。清末置铜鼓厅,民国2年(1913年)废厅建县。境内有古文化遗址16处,古石器遗存点36处,历代石刻14处等。这个小城,当地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后,云游至此,有感奇峰异石酷似臣民朝觐皇帝之状,故发“万笏朝天”之慨。[/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  那么,那些刻画在巨石峭壁上的石刻,流传在民间百姓中的传说,是否还能看见“它”的前世今生?记者沿着昔日皇帝的云游之路,试图探寻历代石刻的背后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还有幸邀请到当地县志办的退休老教师杨方箴老人一路同行。[/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FACE][/SIZE][ALIGN=center][FACE=Verdana][SIZE=2][IMGA=0,absMiddle]http://www.tonggu.gov.cn/tupian/za/shi1.jpg[/IMGA][/FACE][/SIZE][/ALIGN][ALIGN=center][FACE=Verdana][SIZE=2]铜鼓石是一座高十余米的巨石,形如铜鼓,巨石峭壁上刻有“铜鼓石”三字。 [/FACE][/SIZE][/ALIGN][ALIGN=center][FACE=Verdana][SIZE=2][IMGA=0,absMiddle]http://www.tonggu.gov.cn/tupian/za/shi2.jpg[/IMGA][/FACE][/SIZE][/ALIGN][ALIGN=center][FACE=Verdana][SIZE=2]山上随处可见这样的牌坊,已无人知道为何而立。 [/FACE][/SIZE][/ALIGN][ALIGN=center][FACE=Verdana][SIZE=2][IMGA=0,absMiddle]http://www.tonggu.gov.cn/tupian/za/shi3.jpg[/IMGA][/FACE][/SIZE][/ALIGN][ALIGN=center][FACE=Verdana][SIZE=2]这首古诗是一代名将邓子龙的手笔。 [/FACE][/SIZE][/ALIGN][ALIGN=center][FACE=Verdana][SIZE=2][IMGA=0,absMiddle]http://www.tonggu.gov.cn/tupian/za/shi4.jpg[/IMGA][/FACE][/SIZE][/ALIGN][ALIGN=center][FACE=Verdana][SIZE=2]“神仙洞”连着“万笏朝天”与外面的世界。 石刻群集历代文臣武将墨宝[/FACE][/SIZE][/ALIGN]
    [FACE=Verdana][SIZE=2]  位于县城东郊的铜鼓石刻群,前濒定江河,后倚大沩山。至于为什么会形成石刻群?史书《南昌府志·形胜》载云:“铜鼓石为浏阳、平江、新昌(宜丰)、万载各州、县适中之地”。“水通彭蟊(鄱阳湖),地接荆湘”,雄踞湘赣边陲,地势险要。古铜鼓营城东出宁州(州治设今修水义宁镇),西去长沙府驿道傍石而过,石峡空窿,设有茶肆,便利来往官民饮茶憩息。历朝文臣武将,行至此地都勒石题字,摩崖铭诗,文采生辉,声名远播,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史诗石刻。[/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  铜鼓石是一座高十余米的巨石,形如铜鼓,巨石峭壁上刻有“铜鼓石”三字,正楷竖书,鲜明隽逸,每字长宽各50厘米,下端落款“备兵使者晋人延任书”;“试剑”两字书于铜鼓石右侧,落款署名“武桥”,乃明朝鄱阳守备邓子龙别号,笔力遒劲,虽历经数百年,仍无磨损风化之迹;而“潘周过化”凿于铜鼓石左侧,落款为“邓子龙书”,四字用正楷竖刻。老人说,此石刻涵意为“江西巡抚潘季驯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派邓子龙来此镇压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方才复归王化”,它反映了当地起义农民与明代封建王朝的一次浴血搏斗。[/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  在铜鼓石朝东峭壁,“铜鼓石”三个竖写几尺见方的柳体大字。山里的老人告诉记者,“铜鼓石”是石刻群中最出名的一处石刻。明嘉靖《宁州志》有载“石,屹然数丈,形类铜鼓”,铜鼓县名由此得来。石刻落款“□兵使者晋人延论书”,□字年深日久,剥蚀不清,无法辨认。那到底是何人所题的字呢?清人胡乙灯撰《义宁州志手稿》记为“备兵使者晋人延论书”。道光《义宁州志·秩官》写出“延论,晋安人”,阐明题壁者是福建晋安人。[/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铜鼓石是道迷离景观[/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  杨方箴老人告诉记者,铜鼓石也是当地的一道迷离景观,大石中间裂约尺许平直深邃的缝隙。相传西晋年间,修江流域有条孽龙,经常掀起狂风恶浪,暴涨山洪,淹没田园农舍,地方受灾严重。许仙真君为民除害,仗剑追逐孽龙至铜鼓石,孽龙隐形潜藏,突然失踪,寻觅片刻,忽然“石中有声,挥剑劈之,一石中分,如剑劈状”孽龙伤残一腿,负痛窜出逃逸,后世遂传出许仙真君曾经在此试剑斩蛟的美妙故事,因而又名为“试剑石”。许仙真君就是许逊,做过旌阳县令,地方习惯称呼许旌阳。官辞东归后,一度出任豫章郡水利官员,晚年笃信道教,生平事迹含有浓重神秘色彩。真君试剑,神力迷茫,但巨石中分,如剑劈状,怎么会爆裂得这样均匀,至今仍为待解之谜。[/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铜鼓石在古时遇人敲击,会发出清亮的响声,后闻音响消失。鸣沙响石,本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奇特现象。那为什么石头到了现在反而不响了呢?当地有“铜鼓打不响,金鸡飞上天”的说法,讲的是许仙劈石裂缝之时,惊动了内藏一对金鸡冲天飞去,自此铜鼓石就敲不响了。而老人则认为,这是受了自然景观变化的影响,铜鼓石临河壁立,古时汹涌激流,湍急旋涡,直接对岩壁冲刷水解,久之形成幽邃穹隆,猛然叩击,回声清越。后因石中裂缝,分为两半,遂使声波共鸣频率破败。明末沿河新修驿道,筑路填窿,近世森林过伐,水土流失,河床淤高,而哑然失声。金鸡是象征吉祥的神物,巨石能发出响声也是不寻常见的奇异事物,前人将其相提并论,反映先民对乡里特有自然景观的消亡不胜惋惜的深情。[/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百年古诗“还原”一代名将[/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  “定江巨石当路傍,有人疑是南山虎。笑汉将军祗没羽,乃不贯之何足数。又闻此石名铜鼓,上应列宿开帅府。英雄一剑破中垒,砥柱乾坤镇吴楚。”这就是刻在铜鼓石正面上的那首百年古诗,全诗七言八句,四行竖写,每字三寸见方,落款“万历五年春邓子龙书”。由于常年风雨侵蚀,已经字迹模棱,很多字都已不复历史的原貌。好在乾隆志书保存了原诗真貌,全诗述景言志,气度恢弘,“英雄一剑破中垒,砥柱乾坤镇吴楚”美句表白雄才大略,豪迈意向。古时,这首诗是驻屯铜鼓营将士师承壮志、学建殊勋的楷模。[/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杨方箴老人告诉记者,这首古诗是一代名将邓子龙的手笔。明末隆庆年间,邓子龙将军领兵路过此地,看见巨石中间的裂缝犹如刀劈斧削,便挥笔写下了笔力遒劲的“试剑”二字。后因邓子龙“抗击倭寇、屡建战功、朝廷赐予金盔金甲八件予以加冕”,而与这首古诗流传至今。正如这首古诗的豪迈壮志一般,晚年的邓子龙仍不忘国事,请缨受命统师援朝抗日,最终捐躯黄海。明亡清兴,清政府为大力宣扬其忠君报国的精神,规定凡铜鼓去宁州应考秀才的生员,主考官员迭次指名背诵这首《题铜鼓石》,茫无所知或倒讹错者,立遭假冒籍贯的斥逐。因而在清代这首诗成为铜鼓书生必读诗篇,童叟传诵,脍炙人口。民国时人卢新斋,善画淡墨兰竹,他的作品加盖诗画专用印章之外,常有“剑石新斋卢”的落款。诗人画家题籍剑石,沿用下来,“剑石”一词,便成了铜鼓地方的艺坛雅号。[/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万笏朝天”“神仙洞”人间奇观[/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  步履轻幽,与老人一同缓缓穿过“神仙洞”,来到了“万芴朝天”脚下。“神仙洞”是在一处完整的大岩石上开凿出来的,石洞连着“万笏朝天”与外面的世界。当地人之所以叫它“神仙洞”,大抵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在他们心里,一直相信那个古老的传说:这里是朱元璋曾走过的帝王之路,只要能顺利穿过岩洞继续前行,他们最终也能到达另一番净土,找到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  仰望群峰,千姿百态。记者不禁探索起“万笏朝天”的地质成因来,太古时代此处属于云梦泽水域,前震旦纪经过地球内力造山运动,沉积红层,折皱隆起,形成丹霞地貌,出现了以红砾石为主体结构,连绵起伏的石山。蜿蜒耸立的坚硬岩石,经过化学溶蚀和机械风化作用,自然界的流水便充当了杰出的雕刻师,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塑出了多种多样的拟物形态。[/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探寻“万笏朝天”的由来[/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FACE=Verdana][SIZE=2]  [/FACE][/SIZE]在这些山崇险壑,错综盘结的群峰之中,有一座以红沙砾岩为主体,宛若竖立海螺,海拔高度310余米的秃峰,这就是“万笏朝天”了。“万笏朝天”景观壮美,气势雄浑。起步走在“万笏朝天”登天云梯上,记者时常有种踩在云巅上的感觉,仰望上空只见绵绵白云,低头却已见不到脚下曾走过的小道,云梯仅宽0.8米,贴壁而上。[/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FACE=Verdana][SIZE=2]  [/FACE][/SIZE]难得杨方箴老人年逾八旬仍有年轻人的体力。他告诉记者,清嘉庆丁丑(公元1817年)端阳,皇帝敕命考察民情,检察吏治,御使山右(今山西省)宋蠫,登临绝顶,观风察景,有感于怀,终写下“万笏朝天”四个大字。“万笏朝天”的“万”,约数,报言极多;“笏”,用玉石,象牙或竹制的狭长板器,别名“朝简”。封建王朝高官显宦有事面向皇帝请示汇报时,先在简上写好提纲,谨防疏漏;“朝”,动词,参见拜谒;“天”,古籍常见以天或天子譬喻拥有无量权力的国王,皇帝。[/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FACE=Verdana][SIZE=2]  [/FACE][/SIZE]“万笏朝天”属意何在?今存明清版本的《宁州志》(含铜鼓,修水)未见载抄。采访当地居民,众说纷纭,探索其生成背景,“万笏朝天”内涵可做以下解读:一曰,象征自然景观,表白独秀风采,宋蠫籍以这座拔地而起,俯瞰周围山峦的高峰,比拟为威严尊贵天子,环护拱卫,酷似臣民朝觐皇帝,这与朱元璋的意境不谋而合。二道,题留良好祝愿,寄证殷切期望。宋蠫眼见山明水秀,资源富饶,盛赞铜鼓得天独厚,风光绮丽,必将孕育许多英才,出将入相,报效朝廷。三说,暗寓治安虞需,表达劝诫忱心。宋蠫为官维护正统,鼓励稳定时局。意在赞誉铜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余,感触此地“山环而矗,虎踞豹蹲,森林郁秀,地势险要”。标榜“万笏朝天”警示文臣武将,务必柔敬天子,听命中央,忠贞不渝。[/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FACE=Verdana][SIZE=2]  [/FACE][/SIZE]老人告诉记者,“万笏朝天”曾题于山峰之顶,书法苍劲,峰顶能容十数人驻足观瞻。可惜的是,随着岁月的侵蚀,字迹已不复清晰。老人说,古时凿有拾阶而上石阶,年逢九九重阳,传承登高民俗,游人喜欢来此登峰造极,领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豁开视野,心畅神驰。[/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文/图记者方方、杜金存、实习生熊衍兰[/FACE][/SIZE]
    [FACE=Verdana][SIZE=2][/SIZE][/FACE]
    [TABLE][TR][TD][IMG]http://www.pconline.com.cn/digital/photo/images_dp2007/space.gif[/IMG][/TD][TD][TABLE][TR][TD]《几幅江西铜鼓丹霞地貌风景》[URL=http://dp.pconline.com.cn/photoblog/page.do?method=homePage&aid=8280126][SIZE=3]作者:询询 [COLOR=#c83a2e](查看博客)[/SIZE][/COLOR][/URL] [/TD][/TR][TR][TD][TABLE][TR][TD][URL=javascript:choosePre();]上一页[/URL] [URL=javascript:choose(1);]1[/URL] [URL=javascript:choose(2);]2[/URL] [URL=javascript:choose(3);]3[/URL] [URL=javascript:choose(4);]4[/URL] [URL=javascript:choose(5);]5[/URL] [URL=javascript:choose(6);]6[/URL] [URL=javascript:choose(7);]7[/URL] [URL=javascript:choose(8);]8[/URL] [URL=javascript:chooseNext();]下一页[/URL] [URL=http://dp.pconline.com.cn/photoblog/page.do?method=nextPhoto&pid=840063]下一辑[/URL][/TD][TD]|[/TD][TD][URL=http://dp.pconline.com.cn/photoblog/page.do?method=photoPage&pid=840063][B][COLOR=#c83a2e]点击展开全部作品[/COLOR][/B][/URL][/TD][/TR][/TABLE]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8/2/8/0/8280126/20094/2/1238650592678_mthumb.jpg Auto exposure F13 1/200 sec 400 0 EV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8/2/8/0/8280126/20094/2/1238650660192_mthumb.jpg Auto exposure F13 1/320 sec 400 0 EV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8/2/8/0/8280126/20094/2/1238650246295_mthumb.jpg Auto exposure F3.5 1/332 sec 50 0 EV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8/2/8/0/8280126/20094/2/1238647529639_mthumb.jpg Auto exposure F18 1/160 sec 400 0 EV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8/2/8/0/8280126/20094/2/1238650258666_mthumb.jpg Auto exposure F6.3 1/400 sec 100 0 EV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8/2/8/0/8280126/20094/2/1238650625423_mthumb.jpg Auto exposure F13 1/320 sec 400 0 EV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8/2/8/0/8280126/20094/2/1238650287167_mthumb.jpg Auto exposure F18 1/80 sec 400 0 EV 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8/2/8/0/8280126/20094/2/1238650694180_mthumb.jpg Manual exposure F13 1/80 sec 400 0.7 EV [TABLE][TR][TD=2,1][TABLE][TR][TD=2,1][URL=javascript:chooseNext();][IMG]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8/2/8/0/8280126/20094/2/1238650592678_mthumb.jpg[/IMG] [/URL][/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TD][/TR][/TABLE]
    [ 此贴最后由曾广森在2009-4-26 9:27:10编辑过 ]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灵石传奇
          灵石,又名天柱峰,位于铜鼓县大段镇,屹立于修河上游西岸,此峰光秃挺拔,高耸入云,形同天柱,有“修江第一峰”之称。
       
          相传,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路过此地,不慎将随身携带的仙螺宝石失落草从中。说来奇怪,仙螺坠地还俗,见风增高,竟以“一日长一千,十日撑破天”之势,骤然陡长。南海观音见势不妙,即奏玉帝:“凡尘怪石,日长千倍,若不制服,数日后即将冲破南天门。”玉帝闻奏大惊,为确保天庭平安,即差雷公神下凡征服。是日,风起云涌,天昏地暗,大雨滂沱,火蛇飞舞,霹雳一声,灵石腹部被迅雷劈出一个大洞,遂停止长大(高)。
       
          后来,人们在灵石腹部崖洞中,建起一座观音大士的宝殿,取名“灵石庵”。从此,庵内长年香火缭绕,香客不断。灵石顶峰,亦时有游人攀登探胜。故《义宁州志》载:“崖结有庵,圆顶中空,状若悬磬,幽致可远尘嚣,高僧多隐于此,诚一方胜地也。”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铜鼓民谣
         
            铜鼓石桥15里,濯水源头1万家。两只盐船河下走,一日不到冒盐吃。屋盖琉璃瓦,梁雕“福”字花。千根柱头落地,万盏明灯高挂。大天井48,小天井无数个。80余人砍柴烧,70余人煮饭吃。筛锣(箩)吃饭,擂(犁)鼓封门。饮水江(缸)边,锅台一遍(片)。1里3渡口,两岸上千烟。一排铺子30里,5里3庵1道院。东有东湖(浒),西有西湖,中间有个仰天大湖。上有战坑,下有磨刀坑,坑坑18洞,洞洞1千兵。
        译:铜鼓到石桥15里路.濯水姓万1家.要鸭子生蛋换盐吃.住破房烂屋.夫.80多岁砍柴.妇70多岁煮饭.箩上放筛是桌子吃饭.犁用来关门.装水的缸边.炒菜锅破剩下一片了.(介绍地名.姓万家的生活)
            铜鼓1里3户人家(洗衣在河边为渡口)店铺要30里才有第二家.5里3庵1道院还在.(风景点)其它指地名(我住西湖)洞洞一千兵指毛竹.
        呵呵!来嘛?精神粮食与你分享.....
        [ 此贴最后由曾广森在2009-3-16 10:10:17编辑过 ]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狩猎习俗
           
              铜鼓客家人狩猎活动多利用冬、春季节的农闲时间进行。狩猎有大猎、小猎之分,三五人至十来人,猎犬十余只,活动范围从几里到十几里,专门猎取老虎、野猪等大型动物的叫“打大猎”,一人一犬,活动范围很小,专门猎取野鸡、兔子等细小野物叫“打小猎”。
           
              狩猎常结伴而行,除背带鸟枪外,腰间还必须挂用猪血和桐油浆过的麻绳索袋,并头戴草帽,作为避和护身之用。寻找兽迹的人叫“抄山”,全队根据“抄山”提供的野兽出没痕迹,分头把住猎物可能经过的地方,等待猎物“上趟”。把守要害地方的猎手叫“坐趟”,“坐趟”要做到:“来得快打得慢”、“来得慢,打得快”。狩猎要严守三不打。即:过坳不打,目标不清不打,对面不打,确保人畜安全。猎取飞禽叫“打飞”。命中口决是“高打头颅底打脚,平不打嘴角”。野猪多隐藏山腰,麂子多跑山坳,故有“猪打横排麂打坳”的说法。射击猎物第一枪的人谓之“响头铳”,分配猎物时,响头铳的人得兽头和两个蹄脚,抄山人得内脏和另外两个蹄脚,其余兽肉按参与狩猎人数平均分配,猎犬同样照分一份,由犬主领走。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过年习俗
                铜鼓县是赣西北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占全县人口的70%以上,是典型的客家县,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风情独具韵味。
             
                江西铜鼓客家人过了腊月的二十四即小年之后至大年三十,都可选择其中的一天吃团年饭了。吃团年饭,长辈坐上席。碗筷要放得整整齐齐,尤其是筷子不能放反了方向,要顺,因为这意味着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细人子(小孩子)也一定要上桌,他们每人也有一双碗筷。若是当年家里有人去世,少不了放一双空碗筷在那,表示对故人的怀念。谈到菜谱,有三样东西是必须要的,一是“包圆”,二是“竹笋”,三是“鱼”。“包圆”是吃团年饭中必备的食品,铜鼓包圆中的“包”字有“一定”的意思,“圆”有“团圆”的意思,所以“包圆”就是寓意欢欢喜喜,平平安安,一定团圆。它是用煮熟捣烂的芋子羹和蕃薯粉拌和做皮,冬笋丁馅与瘦肉包在里边做成的,也可用鸡油拌芝麻和蔗糖做馅。这样,有甜的,又有咸的,做好后,要稍微分开,别粘在一起,一个一个,摆在竹蔑做的笼床里。在包包圆时大家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烘托过年时节亲人团圆的热闹气氛。吃年饭,笋是少不了的。不要说现在,就是以前,铜鼓客家人都认为笋对人的身体有好处,认识到笋是森林蔬菜,生在野外,没有污染,因此这种绿色食品很受欢迎。鱼是吃年饭时最后上的一道菜,意味着年年有余,糯米做的水酒也不一定喝完,象征着“饮不尽的荣华和富贵。”
             
                菜上齐了,小孩点一挂长长的爆竹,全家人开始入席吃香喷喷的年饭。
             
                春节期间,铜鼓客家人喜欢栽树种竹,客家人喜欢傍山而居,扎棚而住,过去称为“棚民”,此习惯延续至今。当然而今住的是砖房或是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楼,不过,房前屋后依然种竹,这有象征意义,栽夫妻树,象征着夫妻恩爱到永远,栽生日树,象征着健康长寿活百年,栽新居树,象征着子子孙孙不断根。通常是栽松树、柏树和毛竹。
             
                正月里铜鼓客家人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灯彩走访和走亲戚。客家人的灯彩走访,一般是正月初一到十五。耍灯时,头一个是下贴子,帖子上写着“恭贺新年,奉上龙灯”的字样。有的还双手合一,在厅堂里说上一句 “即刻龙灯庆贺,恭喜府上过个快乐新年!”。“欢迎欢迎,大家都新年好!”。接着在锣鼓,爆竹声中进行龙灯表演。龙灯的表演粗犷刚劲,热烈有序,一般的花套有双龙出水,游走摆动,穿花缠绕,盘旋团转,翻身打滚,咬尾抢珠。要求表演者身手灵活、步伐矫健,舞龙者甚至赤膊上阵,爆竹打得越密,舞龙的人越是有劲,左盘右蹙,上游下滚,围观者捧场喝彩,群情沸腾。铜鼓灯彩遍布全县各地,除上面所讲的龙灯外,还有狮灯、牛灯、马灯、花灯、船灯、蚌壳灯等,可谓千资百态、争奇斗艳。正月走亲戚也是过年习俗中“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客人离开时,一定要送果子包,果子包分为生包、熟包、副食包、干子包四种。生包,即包未煮熟的食物,如腊猪肉、鸡翅。这类生包是送给未能前来而又托人带来了年礼的人,熟包,即包熟的食物,如油炸米果,油炸泡豆腐、豆腐干、火焙鱼、鸭脚掌。副食品包是果子包中最为常见,也最能体现时代变迁的一种,改革开放前,包炒薯片、米片、爆米花、南瓜干等,现在则包花生糖、软糖、牛奶饼干。或者酸桐管、榧子等。上述食品爽口、开胃,很有地方特色和返朴归真的感觉。还有一类果子包是干子包,更为特殊,包的全是佐茶食品,例如切成丁状的红白萝卜干、姜片干等。萝卜和茶叶沏茶通气,姜片御寒。“一包果子虽平常、万般情意往内装、客家人情代代传、亲情友情似长江”。这是一位民俗专家对果子包的评价。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ALIGN=center][SIZE=3][B]仙姑栋的由来[/B][/SIZE][/ALIGN]
              [SIZE=2][/SIZE] [SIZE=2]  仙姑栋是铜鼓县的第二高峰,海拔1408米.相传,当地村里的三位猎户在山中狩猎迷路,当他们绕到此山脚下时,突现一栋房屋,三人见状急忙上前,只见屋内有三位美若天仙的村姑.三人在此喝完水,问明回家的方向和道路后,眼前忽然变化,发现自己立在灌木丛中,房屋和三位村姑都不见了.后来猎人们从土地神处获知,那栋房屋是仙姑变化而来的.人们为纪念三位仙姑,就在当年的灌木丛中修建了一座黄檗仙坛,供后人朝拜,祷求平安.此山由此得名"仙姑栋"[/SIZE]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在音乐上保留着较为纯正的客家语言本色,具有浓厚的“古朴性”,在艺术上,内容上基本保持着较为纯朴、清新的“民间性”。铜鼓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铜鼓,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同时,在与本土文化、周边客家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风格。
                 
                    铜鼓客家山歌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但也有在七言五句基础上延展的长短句山歌,甚至长篇叙事的山歌,其中七言五句和长短句山歌在全国山歌中并不多见。按歌词内容可分为诉苦类、爱情害、劳动类、劝善类、故事类、歌颂类等;按曲调分,主要有两句乐段和五句乐段。两句乐段是一种上下乐句结构均用七言四句形式的山歌,而五句乐段却有多种构成方式,五句乐段的山歌是在四句乐段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尾句构成的,这类又有慢板和急板之分,急板山歌有板有眼的急促节奏,近于口语的质朴音调,一气呵成的演唱特点,更赋于它独特的艺术风彩。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铜鼓民间歌手涂雪梅演唱的急板山歌《翻身卖余粮》在江西省首届音乐周上演唱获一等奖,并由中央电台灌制唱片,经记录整理的《卖余粮》又收入《中国音乐词典》,并在这部洋洋大观的音乐词典中,作为山歌词条的唯一例曲,被专家称为“赣西北最有代表的歌神”。铜鼓客家山歌已成为一朵不凋谢的山花盛开在中华音乐百花园中.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置身在湘赣边境铜鼓县的千山万壑的田段原野乃至屋场里,你若遇上中年男女相聚,往往可以听到那别有韵味的客家山歌。它令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铜鼓县聚居的居民除聚居河谷平段的本土人外,就是由福建、广东迁徙而来,聚居在崇山峻岭、边远山坑的客家人。客家山歌就是客籍人的口头文艺创作的洁净。在山高皇帝远、交通不便利的旧社会,客家人开门见山,出门爬山,耕山种土,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很难得到社会文明诸如戏曲、道情、杂技等的文艺享受。出于抒发情感,排遣孤寂,表示爱憎统一劳动节奏,当他们离开家门,走进原野山峡、登上大山时,美丽的大自然使他们眼界大开,心胸开阔、情不自禁地哼哼唱唱渲泄澎湃于胸的丰富感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客家山歌。这种自便自唱自娱的大众化文艺形式即既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也是流传已久的别有情趣的客家民俗。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唱上几首,正如歌手们唱的:“客家人爱唱山歌,山歌好比牛多,唱过三天并三夜,还冇唱只牛耳朵。”客家山歌植根于人民大众的土壤之中,它的文学形式一般是七言四句和七言五句,也有在七言五句基础上发展的长短句叙事山歌,歌词稍讲平仄和韵脚,标准是琅琅上口、唱来顺畅;它的曲调分类有两句乐段和五句乐段,其中五句乐段又有满板和急板之分。从内容上看,客家山歌有诉苦类、爱情类、劳动类、劝善类、故事类、歌颂类、生活类等;其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轮唱、齐唱,如同我国浩瀚的民歌一样,铜鼓客家山歌运用了比兴、借代、讽喻、映衬、双关等多种方法,使山歌生动、活泼、发人深思。如诉说穷人生活凄苦衣衫褴褛的:“要厓唱歌唱唔成,衣服穿成苦瓜棚,结头打得千百个,油烛挂得三斤零。”像叙述长工劳作的:“十月长工铲茶山,大汗细水湿衣衫,锄头张张挖得弯,还哇厓长工偷了奸。”还有急板情哥送茶:“六月日头似油煎,情哥作田大路边,情姐看到不过意呀,左手端茶右手拿烟,一步两步二六十一步,急急忙忙来到田间,劝厓情哥歇阵凉,道声情哥呀,以后只管进屋吃茶烟。”
                      建国后,铜鼓人民群众继承客家山歌的传统,以“旧瓶装新酒”,创作和演唱了歌颂新社会新生活新事物的新山歌,使客家山歌“推陈出新”,从深山老林走出来,逐步登上了祖国音乐的神圣殿堂。1959年,排埠农民歌手李际在全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上,一曲山歌受青睐,被选拔为优秀歌手,赴华东六省巡回演唱;1963年11月古桥歌手涂雪梅带着原文化馆长袁魁填词的急板山歌“翻身卖余粮”在全省首届音乐周演唱,震惊四座,荣获一等奖,首次被灌成唱片,流传全国,其时正值空军击落美制U—2飞机,他以铜鼓客家急板山歌的形式,创作演唱歌颂人民空军的山歌《一件喜事传四方》,使慰问空军的演出推向了高潮,在场的文化部长夏衍说:“唱得好,歌词也写得好,特别是出自一位农民歌手,真是不易。”剧种尚未定型的县文工团吸取客家山歌的精华,经过摸索和开创,把山歌剧定为本团的开宗剧种。从小酷爱客家山歌并受其熏陶的文艺工作者赖文峰和他的艺友师承老歌手,对客家山歌的整理弘扬,做了可贵的探索。他不但每逢重大节日登台献演客家山歌,而且据他演唱录制的铜鼓客家山歌《选情郎》和《卖余粮》分别被编选入《中国民歌三百首》(五线谱)和《中国民歌五百首》(简谱)。更为可贵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山歌”词条的唯一例曲竟是铜鼓急板山歌《卖余粮》。
                      铜鼓客家山歌已经跻身在“最有代表的歌神”行列中,它不愧是中华音乐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
                   
                   
                  [ 此贴最后由曾广森在2009-3-15 22:45:11编辑过 ]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永宁桥上走过的岁月

                     

                    在铜鼓县流经温泉镇的定江河上,距铜鼓石边溯源而上约四华里的地方,跨越着一座石桥,名永宁桥。为雍正甲寅年即1734年建,据《永宁桥志》载,“修桥动机为吴楚交界,铜鼓屹然,北连荆襄,东通吴越,定江之水,发源于大沩山……往来日凡千百里,奔腾浩瀚,桥不为功。成义举,宁人宁国,永垂无朽,故名永宁。”

                    永宁桥是三拱组成的两头台阶式的石拱桥,位于老街中段,为铜鼓县城的历史象征和文化标志,县城永宁镇也由此得名。它近三百年间历经水患而不倒,桥面上连接老街和柳林街而留下的成千上万双看不见的脚印,——有清代的,有民国的,也有新中国的——足已让人对它产生一种厚重感。

                    夏季,有不少人在桥上纳凉,因为桥上两边设有石栏杆。栏杆由宽约一尺半长约5尺的花岗岩垒成,人们可以在此闲坐聊天,在那还没有电灯的年代,孩子们最喜欢在桥上捉萤火虫,用一张白纸包着,萤火虫在里面一闪一闪,泛出白荧荧的光亮。也喜欢做“羊子咩咩,三公斥斥”一只狼想吃一群羊的游戏。遇上阴历中旬,空蒙宇宙里皎洁的月光,在房屋的青瓦上撒上一层银粉,四周宁谧安详的气息,更彰显出永宁桥的内涵的隽永和意味的悠远。我们围在老人面前,听故事,听儿歌——这儿歌其实也是他们从父辈那听来。其中一首是:

                    月光光,遮河上,船来等,轿来扛,

                    扛到上厅,打鼓拜堂,扛到下厅,杀猪宰羊。

                    扛到房里,躁橱躁箱,扛到楼上,果子喷香。

                    扛到灶下,洗碗叮当。扛到壁背,一盎杂菜。。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永宁桥边的本地人和客家人,在波光鳞鳞的定江河上吟唱着滚瓜烂熟的儿歌,将现代都市边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地带回远古,把昨天荡气回肠的美好憧憬一遍又一遍地唱向未来。霓虹闪烁的都市里,官场、商场、情场,也许正上演着金戈铁马的战事;而永宁桥边的天空下,河滩、瓦屋、祠堂,庙宇也许正进行着古老的礼俗和程序,例如太仙庙的晨钟,屋中成亲时的“发烛”1……就象蒙蒙亮里蜿蜒流淌的定江河,没有被一丝一毫污染,清澈而明洁,质地单纯而富于灵性曼妙的韵致,令人的生命有一种通体的澄明和思想的透亮,有一种被文化浸润到心灵深处的甘甜和智性的升华。当一个人一旦被某种文化或是情景提纯和净化,自然就会产生身心的双重飞翔。

                    每次从永宁桥上经过,我都觉得它熟悉而陌生,觉得它是有着DNA的生命体,庆幸它能活到现在,没有被冲毁,没有被钢筋水泥所替代,就象平遥古镇当时因为缺少资金而歪打正着被保留下来一样。它的历史信息依然存在。它给我们了解祖先文化、认识铜鼓历史提供了现成的活生生的材料。它能供人行走,在上面丈量着古人的岁月!这个原生态的石拱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它有精神上的实用价值!

                    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首条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我想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幅,也应该是多样的。有古代的,有当代的;有雄伟的、有婉约的;有青砖瓦片,也有水泥钢筋。因为文化多样性(同样包括建筑品)“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而言,如果缺失了必需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即便它再多么现代多么光耀,也是没有深厚根基的,这种根基就是它从历史奔向未来的内在力量,是它为世界瞩目和钦羡的根本所在。就像一个家族恋着它的祠堂和祖坟。

                    我在永宁桥上听着蒋大为的《天边骆驼》,竟不知觉地涌出一汪泪水。我敬爱从这歌声中流出的浓郁的文化韵致,有如敬爱着给予了我生命历史、文化内力的永宁桥和定江河一样!(王海泉)

                        注:发烛是客家人一种新婚仪式。在新郎和新娘拜堂时,由主持人点烛,在点烛时,主持人还要吟诵诸如“天地开张,日吉时良,今朝发烛,五世其昌, 发烛辉煌,子孙满堂。”之类的吉祥语。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铜鼓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之一,全县山林面积204万亩,占土地面积的87.9%,拥有活立木蓄积947万立方米,活立竹5381万根,森林覆盖率高达87.4%,位居江西省第一,境内森林旅游景观丰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2度,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5.6万个/立方厘米,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境内天柱峰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属于江西省绿色生态走廊的主要景区;“客家风情”。铜鼓是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有8万客家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环境良好。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通俗生动的客家方言、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和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造就了极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湘鄂赣革命烈士公园
                         
                              铜鼓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毛泽东同志曾亲自在这里发动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彭德怀、腾代远、王首道、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开展过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铜鼓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党的组织和人民历尽坎坷,在反对国内外敌人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有2万多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在册烈士1.8万多人,占全省在册烈士的7%,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永载史册。1956年5月,在县城大桥北端,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1996年4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将烈士陵园迁建县城南路。为继承和发扬老区人民的光荣革命传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建设和谐平安铜鼓,值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之际,我县又投资300多万元,扩建此园,现总面积9300平方米,集纪念、教育、休闲为一体,分为纪念广场、休闲广场两部分,称为湘鄂赣革命烈士公园。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江西省铜鼓县曾子后裔源十六世瑒公、三十四世珪公、旧公、略公衍铜鼓县各村镇3200余名,查清同治11年谱载.曾氏自明朝就有曾子后裔衍迁于此.(我支房只有286年).欢迎各房宗亲了解铜鼓山沟沟,谢!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