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七十六派 繁字辈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财富2
    • 积分1334
    • 经验76072
    • 文章1316
    • 注册2008-11-17
    朱家溍等著:故宫秘录(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1),PDG
    朱家溍等著:故宫秘录(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1),PDG
     [LI][B]书名[/B]: 故宫秘录 [LI][B]作者[/B]: 朱家溍等 [LI][B]丛书[/B]: 无 [LI][B]页码[/B]: 413 [LI][B]出版机构[/B]: 上海文化出版社 [LI][B]书籍格式[/B]: PDG或大图  [LI][B]出版时间[/B]: 1991 [LI][B]书籍大小[/B]: 11.9M [LI][B]书籍清晰度[/B]: 高清版 300dpi以上 [LI][B]书籍便利度[/B]: 详细书签 [LI][B]书籍完整性[/B]: 完整 [LI][B]书籍内容提要[/B]: 本书收有故宫的随笔、杂记72篇。从不同角度写出明、清宫闱的一些侧面。
    主题词:故宫 地点: 北京 学科: 史料[/LI]
    湖南嘉禾太平坊武城曾氏后人

    崇德——澄修[41]——肃——知温——载阳——锐——与道——彦舆——谌——梓——沅和——光[51]——士中——茂材——砚——添麟——富英——思衡[57]——泳胜——应寿、应枻----广义——昭盛——宪智——庆德——繁星[76]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七十六派 繁字辈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财富2
      • 积分1334
      • 经验76072
      • 文章1316
      • 注册2008-11-17
      怀念朱家溍(一)


      朱家溍先生,我是在山东卫视的访谈节目里,偶然获知的,当时深受震撼。后来自网络中遍搜先生资料,可惜大都一纸半言,不尽全面,并发现了朱家晋,朱家缙等多个名字。出于对朱先生的尊崇及对自身的勉力,特作此文。非常感谢诸多网友提供的相关资料。------长笑天

      一、收藏世家
           朱家溍先生(1914.8.11—2003.9.29),男,字季黄,浙江萧山城东朱家坛村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昆剧研究会理事、圆明园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顾问、朱熹纪念馆名誉馆长,著名的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朱先生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朱熹第二十五代世孙(注:有说是第二十八代世孙)。
           ■源于道光
           朱家近代收藏始于清道光年间朱家溍的高祖朱凤标。朱凤标先生为道光十二年进士,历任工、刑、户、兵、吏五部尚书,官至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时称“萧山相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朱凤标作为积极反侵略的主战派,上书促咸丰皇帝发谕开战。博学的朱凤标在世之时,开启了朱家藏书的历史。
           近光楼是昔日海淀澄怀园中的一座建筑,朱凤标曾在此居住达十余年,藏书颇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侵略者焚略北京西郊诸园,朱凤标自己的著述和奏稿以及所藏各种书籍,均与圆明园同烬。所幸当时京城内的朱家旧宅尚存,宅中介祉堂内还存有几种大部头如《图书集成》各种方略和几种则例,《五朝御制诗集》等官书。
           可悲的是,光绪26年,外强二次占据北京,入城烧杀抢掠,朱家的旧宅亦难逃厄运,介祉堂和里面的藏书一并被焚,至此,朱家先世所藏书籍全部化为烟云。虽历此劫难,但朱家后人并未从此放弃读书与藏书之乐趣。
           ■民国大成
           朱文钧先生(1882—1937),字幼平,号翼庵,为我国近代著名收藏家、鉴定家,是朱家溍先生的父亲。清光绪年间朱文钧游学英法等国,并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归国后,署度支部员外郎。辛亥革命后任财政部参事、盐务署厅长。民国17年(1928年)年脱离政界,从事古书文物研究工作。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朱被聘为特约专门委员,负责对文物的鉴定考证。故宫首次出国展览的所有绘画作品均由朱文钧先生鉴定。
           朱文钧勤学好古,工书善画,尤精于金石之学,即使当官在位,亦不忘所好学问。时逢国家动荡,民族危机,中国许多价值连城的古文物流落海外。为保护民族文化瑰宝,朱文钧一生倾尽家财为收藏,以待天下大定之时捐献归公。他收藏书籍甚富,达10多万卷(册),以古籍、书画、碑帖为多,亦收藏铜瓷器、竹木、砚墨、家具等古物。其中汉唐碑帖善本700余种,多属罕见之秘本。故其五间藏书室名为“六唐人斋”。同时还收有宋版《李长吉文集》4卷、《张文昌文集》4卷、《许用晦文卷》2卷和拾遗2卷、《孙可之文集》10卷、《司空表圣文集》10卷、《郑守愚文集》3卷等,堪称藏书中之最。
           朱文钧学识渊博,识力深邃。对文物鉴别谨严,极受当时推重。特别是故宫藏品精髓之作和所藏图籍碑版、家具珍玩等许多文物,在未见前人有审定题识文字的情况下,凭其知识和识力作出鉴定著录。如对北宋拓本九成宫碑,既无皇帝御玺,又无前人题跋,诸多碑版业行家不敢认定,朱文钧却“洞心骇目,几疑梦寐”,即用重金买下,故有“识密洞鉴”之称。近代收藏家袁励准曾赞:“翼庵先生鉴藏书画是自宋元以来,靡不搜讨,率皆铭心佳品”,并比之为米芾“英光堂”。
           朱文钧的平生著述多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其后人整理丛残的有《左传杜注续补》、《续汉书札记》、《欧斋石墨题跋》、《倚山阁诗文存》、《欧斋百砚谱》、《翼庵藏墨》等6种。
           ■文化世家
           朱家溍先生的三位兄长,每一位均自承父志,成为学问渊博的资深专家。
           大哥朱家济(1902-1969),字豫清,又字虞清、余清,朱文钧先生长子,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南开中学、北平大学和故宫博物院任职,抗战时随古物南迁,后又供职于重庆粮食部。1953年受聘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兼研究组组长,1963年应潘天寿先生之邀受聘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主讲书法和古典文学。
           朱家济先生是杰出的书法家,擅真、行、草三体,作品俊丽清健、笔跃气振,自成风格。同时,对于书道,尤其是“运腕”二字,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影响甚深。其部分遗墨已整理出版,如西泠印社的《朱家济行楷六种》等。
           二哥朱家濂(1908-1997),字景洛,朱文钧先生次子。毕业于北平大学。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二十余年,后调北京图书馆任中文采访部主任,是一位资深的版本专家。其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和善本图书打交道,年轻时帮父亲更换家藏几万册古籍的夹签,从而打下了研究图书版本目录工作的基础。七八十年代受邀担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馆藏图书鉴别版本提要的编写工作,并将其父生前所撰写碑帖题跋誊写副本校理成编,题为《欧斋石墨题跋》,经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晚年花十年心血完成综集历代藏书家题跋之大著《古籍题跋索引》。
           三哥朱家源(1910-),字清圃,朱文钧先生第三子,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中国大学任教,教授“比较宪法”、“中西交通史”等课程。抗战时在桂林、重庆等地邮政储金汇业局工作,胜利后转至北京分局。1949年以后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是资深的宋史专家。
           回顾萧山朱氏四位昆仲在学术上的非凡业绩,仿佛仰视宝山,而他们的为人,与其先辈如出一辙,亦为学人之楷模。
      [ 此贴最后由曾满天在2009-4-10 11:08:15编辑过 ]
      湖南嘉禾太平坊武城曾氏后人

      崇德——澄修[41]——肃——知温——载阳——锐——与道——彦舆——谌——梓——沅和——光[51]——士中——茂材——砚——添麟——富英——思衡[57]——泳胜——应寿、应枻----广义——昭盛——宪智——庆德——繁星[76]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七十六派 繁字辈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财富2
        • 积分1334
        • 经验76072
        • 文章1316
        • 注册2008-11-17
        怀念朱家溍(二)

        二、大家风范
             ■博学多识
             上个世纪20年代中,故宫首次对外开放,尚是稚童的朱家溍就由父亲领着手走进这深幽神秘的紫禁城宫苑。那当年觉得“能走遍故宫的每一个角落,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的朱家溍,后来成了故宫的第二代文物鉴定大师,为国效力近六十载。
             朱家溍学识渊博,研究广泛,在众多门类的鉴定中都有着很深的造诣,著述颇丰。朱家溍主编的1983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公司出版的《国宝》,其内容包括青铜器、书法、绘画、瓷器、玉器、漆器、珐琅、木器、织绣等众多门类。1983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将此书列为本年度一流图书,中国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中也常有此书。
             青年时代的朱家溍还编写了《介祉堂藏书画器物目录》、《欧斋藏碑帖目录》及《六唐人斋藏书录》,使众人得以一窥其先人的文化遗事。在回忆书香往事之时,朱先生这样动情地写道:“春秋佳日,窗明几净,从窗纱透进庭前花草的芬芳和室内书香汇合,花间的蜂喧,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夏日,庭前蝉声聒耳,浓荫蔽地,檐前垂着斑竹堂帘, 室中则清凉无暑……冬日阳光满屋,盆梅,水仙的清香配合书香经久不散……”
             晚年时期的朱家溍撰写完成了《故宫退食录》,被评为1999年十大畅销书之一。书中再现了朱先生在老北京深宅大院中的童年情景,战争岁月的青年时代,每一段文字大都与老北京城的文化和故宫里那丰富的文物史料密不可分。令笔者惊奇的倒是,解放之后的几段苦涩岁月,在朱老的回忆文字中几乎寻无踪影。也许,站在中华历史长卷前,朱先生更愿意用自己有限的文字为读者展示美好吧。谈到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时,朱先生那语言是幽默生动而不古旧的,令人读来全不费功夫。而说到文物,说到历史,又体现出那样一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故宫退食录》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朱先生学识究竟有多渊博?对文物的研究究竟有多精深?与之有着“总角之交”(俗语“发小”之意)的另一位大家——王世襄先生的一段文字给人印象颇深:“1992年,国家文物局为了确认全国各省市呈报的一级文物,特成立了一个专家组去各省市博物馆和考古所鉴定一级文物。这个组中有专看陶瓷的,专看青铜器的,专看玉器的,三类以外的文物则由朱家溍来看。自1992年从河南开始,每年春秋两季共约四个月的时间进行这项工作。当时除西藏以外,全国各地已经看完。” 朱先生鉴定过目的文物品类之多之精,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朱先生,人们还爱谈起故宫太和殿里摆放的那把失而复得的龙椅的故事。当年,正是朱先生在一张光绪年间的旧照片上,看到了从前太和殿内的原状,并据此进一步查找,才寻回了昔日的龙椅,精心修复,使之重现大殿。如今, 作为朱家的第三代“故宫人”,朱先生的小女朱传荣,仍在先辈们曾经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故宫里工作, 分享、传承着先人对故宫曾怀有的那种特殊之爱……
             ■拳拳之心
             中华民族自古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胸怀大爱者会完全不受种族、出身和时代的限制去义无反顾地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也是前辈朱家溍先生留给我们的一大启示。
             年轻时代的朱家溍就已从古书中了解中华历史上那辽阔的疆域版图,体会到祖国曾有的强大和多民族和谐统一共存的盛景,同时也为国家在历史上遭受过的侵略和掠夺而痛心。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那是国恨; 朱家在东交民巷的旧宅一夜之间化为灰烬,那是家仇。这些在朱先生的心中,都是不能忘记的历史。在朱先生看来,国家这个家和自己的家是不可分的,他所热爱的祖国更是不容被分裂的。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朱先生倍感欣喜,曾提笔作画,临摹故宫“冬至一阳图”一幅,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切祝福。一生最大爱好就是登台演戏的朱先生,也未忘记在舞台上表达对未来中华一统的美好祝愿。他在排练昆曲《赐福》时,在“天官”的唱词中特意加上了“愿中华一统,四海升平”这一句。
             海峡两岸分离多年,国家的珍贵文物和文物工作者们也是多年不得团聚。那一次,朱家溍终于登上了祖国的宝岛,走进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讲台上,他的一句“我亲爱的故宫博物院的同事们”的开场白,引来台下热烈的掌声。那掌声传递着无言的感动,那一刻,两岸中华儿女的心仿佛有了归属。朱先生心中怀有的那种对国家民族的大爱,怎能不感动台北的同仁?

        湖南嘉禾太平坊武城曾氏后人

        崇德——澄修[41]——肃——知温——载阳——锐——与道——彦舆——谌——梓——沅和——光[51]——士中——茂材——砚——添麟——富英——思衡[57]——泳胜——应寿、应枻----广义——昭盛——宪智——庆德——繁星[76]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七十六派 繁字辈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财富2
          • 积分1334
          • 经验76072
          • 文章1316
          • 注册2008-11-17
          怀念朱家溍(三)

          三、无私捐赠
               ■收藏为公
               现如今民间收藏之风盛起,央视等媒体也推出诸如“鉴宝”等节目。不过诸位的收藏目的大多为爱好,为投资,恐怕为公者甚少。朱家两代倾所有财产都用于收藏,然而其收藏目的,除了爱好之外,更多的却是凭一己之力,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华民族文物。
               朱家所藏文物以孤本碑帖、书法字画、明清紫檀家具最为著名,且皆是流传有绪之宝物,许多出自历代内府及王府,辛亥后流散民间,文钧先生唯恐国宝落入外人之手,故斥资争购,乃得保存。至于其他,如历代名砚、名瓷、名墨、笔筒、田黄石章、宣德炉、青铜器等更是俯拾即是。
               文钧先生曾经和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约定,将所收藏之品赠予博物院永久保藏,不致流散。后因芦沟桥事件发生,其宏愿未能实现。文钧先生遂留下遗愿,待天下大定,所有收藏当捐赠国家,以图永久保存。
               ■大义捐赠
               1954年,国家初定,朱文钧夫人张宪祗女士遵遗嘱率四位哲嗣家济、家濂、家源、家溍将七百余种汉唐碑帖捐给故宫博物院。
               其中不乏初拓本、孤本,如北宋拓汉《鲁峻碑》、初拓汉《张迁碑》“务”字不损本、北宋拓《云麾碑》和《集王圣教序》、宋拓《崔敦礼碑》和《麻姑仙坛记》及明拓《石鼓文》等。此外,《九成宫醴泉铭》北宋初拓未剜本,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欧阳询《醴泉铭》拓本。朱文钧先生为了购得这本国宝级的文物,忍痛变卖家藏价值4000大洋的明代沈周的《吴江图》和文徵明的《云山图》,再抵上自己房产才遂愿。据说当时在京城买一座四合院才七八百大洋,这件拓本价钱足够买下五、六座四合院。
               这七百余种碑帖,是一部体系完整的书法史,市场价值3个亿,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研究价值无法估量。启功先生有“近代石墨之藏,无或逾此完且美也”之评价。
               1976年,朱氏昆仲又将两万余册历代古籍善本捐诸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朱文钧先生藏书之室题名曰“六唐人斋”,因其收有宋本唐人文集六种:《李长吉文集》四卷、《张文昌文集》四卷、《许用晦文集》二卷拾遗二卷、《孙可之文集》十卷、《司空表圣文集》十卷、《郑守愚文集》三卷,皆为藏书中之冠冕。先生原有藏书十万卷,致多善本,也不乏孤本,在捐与社科院以前部分已辗转归于北京图书馆。
               朱文钧先生藏书尤重旧钞名校,被傅沅叔赞为:“翼庵嗜藏古钞名校,具有神解。”袁励准先生也曾书一联“万卷琳琅昨日汲古阁,一船书画今之英光堂”,以赠文钧先生,将宋代米芾的英光堂和明代毛晋的汲古阁与之相提并论。
               1976年朱氏兄弟还将珍藏的数十余件珍贵文物捐给了承德避暑山庄。
          这些文物中尤以明清宫廷家具为重,包括黄花梨、紫檀、楠木等制作的大型多宝槅、条案、几案、宝座及床等一级文物,其中乾隆紫檀叠落式六足画桌等三件为国内仅存。
               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在《萧山朱氏旧藏珍贵家具纪略》中认为:二十世纪前期,北京以收藏家具著称的有四大家:满洲红豆馆主溥西园,定兴觯斋郭世五,苍梧三秋阁关伯衡,萧山翼庵朱幼平,而收藏既富且精者,首推萧山朱氏。
               翼庵先生原藏家具中,明代紫檀夹头榫大画案和明代成国公旧藏紫檀四面平式雕螭纹画桌已先于六十年代分别捐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
               1994年中秋佳节,中国最早建馆的博物馆之一的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放。这一天在书画馆展出了四件稀世珍品:北宋名家李成的《归牧图》、许道宁的《山水》、南宋画院四大家之一夏圭的《山水》及宋人画《邃堂幽静》。这些就是萧山朱氏向国家捐献的第四批珍贵文物。这些藏品每件都能在香港拍卖至一亿港元以上。除上述四件外,尚有十一件历代法书、绘画精品等。
               此外,历年来萧山朱氏还向国家捐献了其他一些珍贵文物,如入藏承德避暑山庄的黄莘田十砚轩端砚、宣德炉,入藏浙江省博物馆的柳如是写经砚等。
               对于萧山朱氏保护中华瑰宝并无私捐诸国家的爱国行为,政府予以一系列表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美国《华侨日报》等国内外新闻机构都作了大量报道。王世襄先生评论“朱氏是近代捐赠文物质量最高、数量最多的有数几家之一”。
               许多收藏人士感叹道:“瞧人家朱家溍,把家里的藏品都捐了!”口气中既透着对朱老的钦佩,也表露出“那是我等不可及的一种境界”的感慨。是啊,朱家两代人先后三次将全部家藏文物珍品逾万件捐赠国家,已成为文物界一段感人的佳话。朱氏所捐藏品,品质之精良,数目之巨大,历史上恐难有先例。
               翻开朱家几经劫难的收藏史,对于藏品的聚散之意,相信朱家后人体会尤深。关于收藏,朱先生曾这样说过:“古器物有聚有散,有散有聚。聚是一乐,‘散’而能得其所,亦是一乐……不知诸收藏家以为然否?”
               朱家捐赠珍贵文物的目的旨在使其所具有的巨大人文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并得到妥善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公共职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当“家藏”变“国宝”之时, 朱家溍先生曾风趣地说:我现在真正是无产阶级了。那种经历风云荡荡人生之后的洒脱,令人高山仰止。
               ■一世清贫
               1993年,朱家溍夫人去世,为看病和办理后事朱先生还欠了六七万元的债。许多人不理解,包括他的亲戚都私下说:“这老爷子把什么都捐了,还挺快乐!”
               朱家溍先生的衣食住行也是十分简陋。朱老的家在东城一处平房院内,原是清代僧格林沁的府邸,朱老只住院子西南角的两间耳房。那是仅有十来平米的小平房,纸糊顶棚,纸糊窗户,纸糊四壁。顶棚上还有许多黑窟窿,朱先生笑道:“那是让耗子和土鳖咬的,刚糊上时有浆子它们咬得凶,浆子吃完也就没动静了。”家具多为五六十年代旧物:一把胶合板塑料贴面铁腿折叠椅,两个至少80高龄陈旧不堪的沙发,一个小铁床做卧具,连痰盂也是十几年前搪瓷印花的。冬天,屋里又被煤炉占去了一方,显得空间更狭小了。虽如此简陋,朱家溍却在这里酝酿完成了很多鸿篇巨制。他还诙谐地为自己那狭小的一方读书天地起名“蜗居”,他的好友启功先生亲笔题写“蜗居”二字,朱老将其挂在墙上。朱先生每日骑一辆破旧老式自行车上班,戏称“生命在于运动”。
          湖南嘉禾太平坊武城曾氏后人

          崇德——澄修[41]——肃——知温——载阳——锐——与道——彦舆——谌——梓——沅和——光[51]——士中——茂材——砚——添麟——富英——思衡[57]——泳胜——应寿、应枻----广义——昭盛——宪智——庆德——繁星[76]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七十六派 繁字辈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财富2
            • 积分1334
            • 经验76072
            • 文章1316
            • 注册2008-11-17
            怀念朱家溍(四)

            四、梨园情怀
                 ■师出名门
                 京剧在朱家溍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年曾跟随杨小楼先生徒弟兼女婿刘宗杨学杨派武生戏。
                 朱先生自幼喜爱看戏,是名角杨小楼的“粉丝”。他不但喜欢看杨的戏,还执意要学杨派表演。13岁时的他已首次登台演《乾元山》,扮哪吒,深得杨小楼赞许。据说有一次,杨小楼曾指着台上正在表演的朱家溍对自己的几个徒弟说:“朱家四哥儿的坯子比你几个都强!”
                 ■活学活用
                 年轻时的朱家溍兴趣广泛,玩照相,玩足球,尤其冬天爱玩冰上运动。花样滑冰所需要的舞蹈基本功,是他所具备的。后来就把花样滑冰的某些动作,糅进了京剧身段。
                 ■专业票友
                 早年,故宫在神武门城楼上开辟剧场,由博物院中的同仁来演戏。当时朱家溍主演《摘缨会》。舞台上的他边舞边唱,尤其武生的“短打”极见功力,深得杨小楼真传。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故宫博物院业余剧团发起捐款义演,从正月开始每周演两场或三场。在《阳平关》、《连营寨》中,朱家溍饰演赵云,博得观众阵阵喝彩。后来演《长坂坡》时,张伯驹先生看完戏,特意跑到后台,夸赞朱家溍演得是“真正杨派的《长坂坡》!现在演《长坂坡》赵云没有够上杨派的,只有你这一份!”朱先生对杨派武生艺技钻研之深,唱念做打功底之厚,由此可见一斑。
                 ■不老青春
                 1988年在纪念杨小楼先生110周年诞辰的纪念会上,朱家溍表演杨派的《长坂坡》和《青石山》。翁偶虹对此评价道:“家溍兄幼即嗜剧,尤喜金戈铁马之声,鼙鼓将帅之作,身躯颀伟,歌喉爽锐,剧非全幅而窥豹一斑。73岁高龄,扎硬靠,登厚底,刀枪并用,身手两健,犹能传杨派之神,示杨派之范。”1995至2000年更以八旬高龄,登场扮演昆剧《单刀会》、《浣沙记》、《鸣凤记》、《铁冠图》、《卸甲封王》,京剧《连环套》、《湘江会》等武戏,博得梨园界和京剧爱好者的高度赞誉。
                 ■学术贡献
                 朱家溍还在学术上为京剧作出很多贡献。他是《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周年》第三册的主要撰稿者之一,对清代宫廷演剧史料的厘定、考证和总结则更是他的强项。他的《清代乱弹戏在宫中发展的史料》和王芷章的《清升平署志略》,是该研究领域中的双璧。
                 ■硕学品格
                 回忆起作为“戏剧大家”的朱先生,一位叫吴涣的记者感慨尤深。当年从事戏剧报道的吴涣,曾有幸结识朱先生。说到朱先生的戏剧功夫和做人的风范,吴涣曾经讲起了这样一桩往事:有一次在剧场看戏,吴涣在一个离舞台很远的位置上看到了正襟端坐的朱先生,而前排留给领导、专家的席位上空空荡荡的,他不禁为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戏曲研究家抱不平,大胆地走上前去建议:“您坐到前面去吧,那里没人。”朱老没动弹,淡淡地说:“我的票就是这里。”“您去吧,那里是‘专家席’,您坐到那里不会有人说什么的。” 朱老坦然一笑:“我在这里看得见。”吴涣回忆说,朱老虽是戏剧大家,但他看戏时极静,很少发出评论。只是在开场不久奏响锣鼓时,下意识小声地自言自语道:“嗯?走了一板?”场面上这样一个小疏漏,恐怕只有朱老才能捻出吧。散戏后,年过七旬的朱家溍在飒飒寒风中,迈上自行车飘然而去……那晚,内心颇受触动的吴涣恭敬地站在寒风中, 目送朱先生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在朱老身上,年轻的吴涣看到了一股硕学寒士才具备的傲气和耿介。

            五、风尚永存
                 如今,朱家溍先生已经走完精彩人生,驾鹤仙逝。他留给后人的,却是一笔硕大的财富。他家中欠病债数万、却把无数无价瑰宝无私捐献给国家的境界,他跨学科、跨专业、在文物保护以及鉴定方面渊博的学术建树,他学以致用、以严谨的学者风范来维护祖国统一的赤子情怀,他安贫乐道、不图享受、于蜗居中作鸿篇巨制的精神……必将生生不息,与世永存,永远焕发华夏之光!
            湖南嘉禾太平坊武城曾氏后人

            崇德——澄修[41]——肃——知温——载阳——锐——与道——彦舆——谌——梓——沅和——光[51]——士中——茂材——砚——添麟——富英——思衡[57]——泳胜——应寿、应枻----广义——昭盛——宪智——庆德——繁星[76]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738
              • 经验3964384
              • 文章1177
              • 注册2006-10-14
              好东西,,,,,,,,,,,,,
              74建忠,吉水盘谷镇上曾家人,洪立公→延铎→仁敷→建--艮--坚公---安国---邦甯--知和公--渭权--钰--榘 --盟儒--闻学--嵩→震→匡[我村始祖]

              手机13688983809
              QQ348340366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