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七十六派 繁字辈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财富2
    • 积分1334
    • 经验76072
    • 文章1316
    • 注册2008-11-17
    “老通城”后人珍藏67年三份冼星海手稿
    [FACE=黑体][SIZE=5][IMG]http://past.tianjindaily.com.cn/docroot/200509/02/picture/k0902006.JPG[/IMG][FACE=黑体][SIZE=5][/FACE][/SIZE]        [/FACE][/SIZE]
    [FACE=黑体][SIZE=5]          “老通城”后人珍藏67年三份冼星海手稿[/FACE][/SIZE]
        曾伏虎正在整理冼星海的手稿。(记者 胡伟鸣 摄)曾伏虎收藏的冼星海手稿原件。(记者胡伟鸣摄)曾伏虎的父亲李行夫与冼星海等人的合影。后排左一为冼星海,后排左二为李行夫,二排正中间为曾昭正。(翻拍于武汉图书馆藏书)
      “这是星海的字。”昨日上午,武汉市音乐协会名誉主席莎莱拿着几张照片仔细端详,手指微微颤抖。
      这几张照片拍的是“冼星海手稿”,原稿珍藏于汉口居民曾伏虎先生家中。他是“老通城”的后人,他家与冼星海有一段特殊交往;在冼星海诞辰100周年、逝世60周年、同时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特殊时刻,曾先生告知本报,他家67年来始终珍藏着3份“冼星海手稿”。
      这3份手稿,包括一张冼星海从延安写往武汉的便笺和两首歌的曲谱草稿。昨日,本报记者将手稿拍成照片请莎莱过目,从十几岁起就师从冼星海的莎莱说:“老师的笔迹我很熟悉。”看到照片后,莎莱说:“这是他的签名,很有特点的。看到这个,我觉得很亲切。”支持子女投身救亡抗战期间接待名人
      1929年,蔡甸人曾厚诚租下汉口大智路3号湖北省银行的一个门面,开办了“通城饮食店”。1935年,他以经营所得,在邻近开办了“大智旅社”。
      曾先生很关心政治而且很爱国。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展开,他积极支持自己的子女投身救亡运动。他的店、社连同办公室,都成为抗日救亡活动场所乃至地下党的接头地点;当年的“老通城”里有几间起居室,他常在这里接待特殊客人。
      这里的常客包括郭沫若、冼星海、田汉、金山等文化名人,以及地下党员潘珙(建国后曾任交通部副部长)、李锐(建国后曾任水利部副部长、毛主席的秘书)等众多爱国人士、青年学生。
      曾老育有5个子女幼子成为空军中将
      1938年武汉沦陷,曾先生走避重庆。1945年他回汉,将店子改名“老通城食品店”恢复营业,1947年在楼顶安装了“豆皮大王”霓虹灯广告。
      武汉解放后,曾先生主动将“老通城”交由工人管理,1953年曾先生病故,其子女5人遵其遗嘱,把“老通城”交给国家。1955年5月,武汉市饮食公司正式接管“老通城”,它成为武汉第一家国营餐馆。
      曾先生的5位子女中,有的就职高等学府,有的成为工程师;他最小的儿子曾幼诚,1939年参加新四军,后来成为空军中将、空军副参谋长。
      冼星海一到武汉,就和曾家交上朋友
      不过,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那位中将,而是他的哥哥姐姐和姐夫,当然还有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10月4日:下午迁到瑞祥路住,3时赴茶话欢迎会,会后有警报,就在戏院二楼躲避!晚上与昭正到青年会指导民众歌咏。”这是冼星海1937年10月到武汉后写下的第一篇日记,这里提到的“昭正”,就是曾厚诚的第四子曾昭正,武大学生。
      当时,曾昭正和他的好友李行夫,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他们编印的《抗战歌曲集》和《大家唱》,深受民众欢迎。
      冼星海一到武汉,曾昭正、李行夫就成了他的新朋友。在那一段时间,冼星海的日记里常提到这二人;1938年1月17日的《武汉日报》上,冼星海发表《救亡歌咏运动和新音乐的前途》,其中称赞了“湖北武汉之曾昭正、李行夫”等人的成绩;他又为《大家唱》作序,称赞《大家唱》“实在是一件高兴的事”,号召把救亡音乐变成“锐利的武器”,并把自己的许多作品交给曾、李二人刊登在《大家唱》上。
      《在太行山上》是在“老通城”谱曲
      这一时期,冼星海创作精力旺盛。他在“老通城”遇到从山西打游击回来的武大学生先珂,先珂把自己创作的《游击军》词给冼星海看。“我马上用5分钟不到给他写成,晚上他乘车再去前线”,冼星海这样回忆。
      著名的《在太行山上》,也是在“老通城”的后房里谱曲的。
      1938年年底,冼星海离开武汉去延安,但他与“老通城”的缘分还在继续。他仍然关心着武汉的救亡音乐活动,托人从延安给武汉的朋友带来新的抗战歌曲。
      冼星海去苏联后,李行夫与曾昭正的二姐结婚。冼星海得知此事,给在延安的妻子写信:“鲁艺有什么新的消息或新歌就给他们……他们两人思想还好,保持通信是可以的,但我不大方便写信……我的住址不能告诉人。”
      3份发黄的手稿,被珍藏了68年
      68年过去了,冼星海、曾昭正、李行夫这些人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把他们那一代人维系在一起的文化血脉,却没有中断。告知本报,家中珍藏有三份冼星海手稿的人,就是李行夫的儿子、曾昭正的外甥曾伏虎。
      在曾伏虎家中,记者看到了这三份手稿。其一,是冼星海从延安托人带来的《到敌人后方去》油印谱和指挥说明,冼星海在上面手写了两句话:“指挥讲座因不全未付上,鲁艺出版部将寄上其他歌曲给您。”其二,是冼星海作的《战时催眠曲》草稿;其三,在《战时催眠曲》草稿的反面,冼星海还写了一首《做棉衣》的曲子。
      在冼星海的众多作品中,他本人对《战时催眠曲》和《做棉衣》是较为肯定的。在《冼星海全集》中,记者查到了他1939年入党后给党组织写的一份《履历》,其中写道:“《战时催眠曲》在社会一般的青年及群众都喜欢。”在他写的一篇《创作杂记》中,他把《做棉衣》列为自己作的“有历史意义的歌”之一。到了上世纪90年代,《做棉衣》还被选入《抗战名曲100首》。
      年深日久,手稿的纸张都已发黄,曾伏虎先生小心翼翼地把手稿放回到文件袋里。他说:“我父亲李行夫一直把手稿很小心地收藏着,我从小就知道家里有这个,但父亲没有给我看过。直到父亲去世,我清理他的遗物时,才第一次见到这个文件袋,上面有父亲写的星海手稿四个字。”
      “您打算怎样处理这些手稿?”
      “我想,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我愿意将它公诸于世人,让人们更好地纪念冼星海,记住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记住那个时代的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由于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冼星海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称号。
      (文/记者 李煦 实习生 宋正伟 吴戈)(来源:武汉晚报)
        链接地址:[URL=http://news.sina.com.cn/o/2005-08-15/10356693913s.shtml]http://news.sina.com.cn/o/2005-08-15/10356693913s.shtml[/URL]
    湖南嘉禾太平坊武城曾氏后人

    崇德——澄修[41]——肃——知温——载阳——锐——与道——彦舆——谌——梓——沅和——光[51]——士中——茂材——砚——添麟——富英——思衡[57]——泳胜——应寿、应枻----广义——昭盛——宪智——庆德——繁星[76]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顺德锦里房~75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2270
    • 经验84016
    • 文章2185
    • 注册2005-05-08
    李姓改姓曾?
    鲜为人知的历史!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研究会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601
      • 经验20290
      • 文章554
      • 注册2009-03-26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绍煊[/U]发表的内容:[/B]

      李姓改姓曾?
      鲜为人知的历史![/QUOTE]
      [COLOR=#ee113d][SIZE=7]点解????[/SIZE][/COLOR]
      江西铜鼓墩上房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913
      • 经验148816
      • 文章2928
      • 注册2009-06-04
      历史潮流的见证,在历史上有这样的范俐,是有这种可能性。
      旧公裔:67派衍贞(原名复贞)公于清雍正元年从赣州赣县含田迁兴国枫边老背岭开基,现居住江西永丰县城:庐陵曾子文化研究会永丰(吉阳)分会
      QQ1021080440,手机:13576613571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财富1
        • 积分6013
        • 经验155649
        • 文章5941
        • 注册2006-05-10
        “曾伏虎的父亲李行夫”是何理解?
        广新公--庆甫公--文山公--祖绶公房系,...。曾上权。四川宜宾县人。
        QQ,940195785,微信,940195785。手机;15883178835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七十六派 繁字辈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财富2
          • 积分1334
          • 经验76072
          • 文章1316
          • 注册2008-11-17
          这个就是“李姓改姓曾”的原因啊。
          湖南嘉禾太平坊武城曾氏后人

          崇德——澄修[41]——肃——知温——载阳——锐——与道——彦舆——谌——梓——沅和——光[51]——士中——茂材——砚——添麟——富英——思衡[57]——泳胜——应寿、应枻----广义——昭盛——宪智——庆德——繁星[76]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财富1
            • 积分469
            • 经验40452
            • 文章469
            • 注册2008-06-19
            这种情况当事人才会清楚,有很多复杂的关系,或曾姓改李姓,或李姓改曾姓,我们在修谱时有这种情况,本来在谱上应该注明的,结果还是没有写上族谱,意思是怕后人异议。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30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