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70
    • 经验17030
    • 文章66
    • 注册2007-01-19
    将红苕这一外来物种引进巴蜀大地的是曾受一
     [ALIGN=center][IMG]http://www.cq.xinhuanet.com/2010-07/12/xin_1230707120821125309967.jpg[/IMG][/ALIGN][ALIGN=center]江津区白沙古镇,据说这里有曾县令的德政碑,但石碑文字被毁,难以考证 [/ALIGN][ALIGN=center][IMG]http://www.cq.xinhuanet.com/2010-07/12/xin_1330707120821203289218.jpg[/IMG][/ALIGN][ALIGN=center]如今,红苕已是重庆市民菜篮子中的寻常物     [/ALIGN]
        现在普通百姓菜篮子里的寻常物,当年成了巴蜀大地的救命粮——两百多年前,是谁将红苕这一外来物种引进巴蜀大地的?他为什么要引进红苕?
     [B] 入档理由 [/B]
        本月8日,“2010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开幕,吸引了上百位身家亿万的老板参与。杭州著名农产品公司秀山美地董事长余向东透露,该公司将投资两亿元,在重庆建立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专作红苕加工,产品销往全球。
        红苕是何时被引进,并成为重庆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最近出版的《品读江津系列》中,讲了一个“红苕菩萨”的故事:245年前,江津粤籍县令曾受一因遇大旱饥荒,派人到粤地购红苕种苗回川栽植,缓解了饥荒,并使红苕扩及全川以至西南诸省。红苕由此成为重庆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曾受一也因此被江津人称为“红苕菩萨”。
        [B]一身是宝 [/B]
    [B]    红苕曾是半年粮 [/B]
        红苕是我市主要旱粮作物,学名甘薯,也有叫红薯、白薯、地瓜、蕃薯的,其环境适应性强,可夏栽,也可秋植,可单种也可套种。据悉,秀山美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丰都首期投产的50亩红苕园已出产紫薯,供不应求。
        在农村生活过的市民都知道,三四月份,各家便开始选个头适中、没有黑疤的红苕下地育苗。然后掏土沟,待下雨后,将红苕苗插进湿土坎。很快,红苕苗就长成绿油油一片。农历霜冻前后,用锄头掏开土沟,泥土中的红苕一窝窝显现,亩产达数千公斤。农民将红苕挑回家后,一般窖藏或晒制成红苕干、磨制红苕粉等。
        红苕最简单的吃法就是直接蒸熟吃,或把红苕切成块和玉米糁或大米一起煮熟吃,称为红苕饭。其余吃法还有蒸红苕馒头、烙红苕饼子等,偶尔也把红苕切成丝,油炸后佐以青油和食盐等当菜吃。有时,农民还把红苕藤长得最嫩的部分茎蔓炒吃或做成咸菜。红苕还可磨制淀粉做粉条,即如今火锅馆里的苕粉。
        重庆甘薯研究中心主任张启堂介绍,红苕一身是宝。民国版《江津县志》记载:“富于淀粉与糖份,赤者尤优,可代米食,又可为造酒、醋及酱油之原料,藤与叶可饲豚”。
        30年前,农村口粮短缺,红苕几乎一年到头都是主食,有“红苕半年粮”之说。在农村当过知青的市民陈易介绍,当时,他在渝北大湾下乡,吃腻了红苕,每天饭前都要去食堂溜一圈,光从锅盖上盘旋的烟雾就能判断出当天煮的是红苕饭还是白米饭。某天不吃红苕光吃白米饭,大家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B] 亲自示范 [/B]
    [B]    引种红苕解饥荒 [/B]
        红苕在我国及我市出现多少年?是怎么引入的?民国版《江津县志》载,“是时番域之苕,川中无种,公遣人市诸蕃舶,导民种法,由津延及外省,利赖至今。”这是西南各地关于红苕的最早记载。
        乾隆三十年(1765年),江津3年大旱,水稻、小麦几乎颗粒无收,饥荒四起,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来自广东的江津县令曾受一提出引栽良种作物,修水利等治县方略。为解决民众饥荒,曾受一想到了家乡的舶来物——蕃薯。
        番薯即红苕,原产于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一带,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红苕传入欧亚。明万历初年(1573年),福建长乐华侨陈振龙从菲律宾吕宋岛买得几尺苕藤,带回试种,红苕进入我国。万历22年(1595年)福建大旱,陈振龙儿子陈经伦向福建巡抚力荐全省种植,红苕迅速传遍福建和广东等省。
        蕃薯刚引入我国时,因亩产高、香软微甜,大受欢迎。一些吃惯细粮的富家子弟图新鲜,纷纷追捧舶来的蕃薯,曾导致蕃薯身价一路走高,种植面积扩大。但身处内陆的巴蜀,当时还不见蕃薯身影,江津引种能成功吗?
        曾受一派人从广东老家引进蕃薯,先与妻子一起躬田栽种,身先士卒,积极推广栽种良方。引种头年,蕃薯大获丰收。清朝光绪版《江津乡土志》记载,“番薯性同粳米,最能养人,过荒年民无菜色”。江津基本解决饥荒,百姓欣喜若狂。川内各地纷纷效仿引种,红苕很快成为西南各省主粮。
     [B] 红苕养人 [/B]
    [B]    促进巴蜀大发展 [/B]
        江津是重庆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全市现存祠堂、会馆多达五六十处,这些都是当时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见证。西南大学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教授说,别小看红苕,正是它留住了客家人等移民,促进了江津以至四川大发展。
        江津的自然条件适合红苕生长发育,加之江津官民精心培育,红苕产量不断增多。清光绪版《江津乡土志》记载:“蕃苕除自食外,还向重庆、长寿、涪州等地输出,每岁约计千万斤。”《江津县农产经济调查表》列,1941年,全县红苕种植达26.5万亩,总产1.06亿斤。
        蓝勇说,经明末清初战乱,巴蜀境内一度仅余九万余人,以后百余年间,巴蜀人口猛增到776万人。除了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因素,人口猛增背后是粮食的同步增产。乾隆时期,虽数次灾荒,全川人口仍高速增长。若不是先后引种蕃薯和玉米,巴蜀哪能续接这么多香火?
        专家认为,红苕在江津广泛推广种植,首先是因江津地理环境与江浙、湖广相近,气候适宜,适合红苕生长;其次,江津客家等移民众多,插旗占地为业,广种红苕,解决一家人的饥荒问题,效果明显,全川人特别是移民纷纷效仿引种。
        乾隆版《江津县志》有载:“薯芋皮薄色紫,茎叶蔓延生,今川省多种之者,宜于沙地。先是闽人商于西洋来……其物易蕃而不费力,种之以佐五谷,是亦治生之一端也。”由此可见,江津人早对蕃薯了如指掌。乾隆51年(1786),清廷颁布诏令,全国推广种植红苕。
     [B] 世代祭拜 [/B]
    [B]    感恩“红苕菩萨” [/B]
        解放前,江津城内四处皆有叫曾公祠的亭庙,江津人有不拜菩萨拜曾公的习惯,管他叫“红苕菩萨”,世代祭拜感念其厚恩。
        曾公即江津县令曾受一,字正万,号静庵,生于1710年,卒于1786年,广东东安县人。曾公出身农家,聪颖好学,赴京会试,赐授文林郎,后来四川任江津等县知县等,曾升任重庆府知府,署理东川兵备道。
        曾公任职江津,平息匪患,劝学劝农,修县志、建城垣等,政绩卓著。乾隆三十年(1765年),江津大旱饥荒,他首创“救命会”,带头捐俸禄赈灾民,激励百姓生产自救。更重要的是,他派人到粤地采购番薯苗,并偕夫人躬身下田教百姓栽植,使红苕扩及全川以至邻省,被百姓称为“红苕菩萨”。随后,曾公还派人到江浙购回桑苗蚕种,力倡栽桑养蚕,劝民储粟备荒。仅几年光景,江津面貌大变。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曾公告老还乡,江津县民筹二万银相赠,希望清廉的他回家复购田产。曾公执意不受,江津县民坚持把款汇到他的家乡。曾公启程回家时,上千江津县民相送,远至重庆,泣不忍别。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初八,曾公病逝。曾公博学经史,著述等身,为当时理学名士,《广东通志》把他列入《儒林传》。江津文史家余勇说,江津各界建有清廉祠、德政坊等数座,统称曾公祠,以缅怀其业绩。解放后,曾公祠陆续被毁,今已不可寻。 记者 丁香乐 记者 张质 摄影报道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913
    • 经验148816
    • 文章2928
    • 注册2009-06-04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救命的主食粮啊。
    旧公裔:67派衍贞(原名复贞)公于清雍正元年从赣州赣县含田迁兴国枫边老背岭开基,现居住江西永丰县城:庐陵曾子文化研究会永丰(吉阳)分会
    QQ1021080440,手机:13576613571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257
      • 经验4984
      • 文章241
      • 注册2006-10-23
      湖广
      湖广填四川从广东过来的。
      [ 此贴最后由 曾亚岚 在2018-3-29 15:53:21编辑过 ]
      。。。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
        • 积分745
        • 经验25120
        • 文章747
        • 注册2008-06-06
        广东增城市槎岗村曾受一是大明举人,任县令,不知是否同一人?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59
          • 经验796312
          • 文章3791
          • 注册2005-04-19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三源[/U]发表的内容:[/B]

          广东增城市槎岗村曾受一是大明举人,任县令,不知是否同一人?[/QUOTE]
          不是同一个人来的,他是清乾隆举人来的,老家在云浮市。[EM05]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4
            • 积分974
            • 经验62980
            • 文章1140
            • 注册2009-08-19
            广东的东安县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53派佑孙-54派广渊-55派褓甫-56派子崙-57派(陆丰西山开基祖)祖义-58派木艮-59派廷清-60派伯绶-61派少崖--62派念庄-63派九万-64派学州-65派嵩伍
            .....................74派学思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
              • 经验74
              • 文章2
              • 注册2012-04-16
              呵呵~曾受一是我村的~
               曾受一(1710-1786),字正万,号静庵,东安县(民初改云浮县)河涟乡(今新兴河头镇)竹园窝村(1950年划入新兴县)人。出身农家,自幼聪颖好学,8岁进本村私塾读书。清雍正七年(1729年),参加县里举行的院试,名列榜首,成为邑庠生。次年,又获廪饩,进肇庆学府就读。25岁为乙卯(1735年)科捷拔贡,28岁以戊午科(1738年)乡试中举,榜列第二。曾赴京参加会试,列为大挑一等,敕授文林郎。后在四川任官30多年,初任珙县知县,再任江津、开县、綦江、阆中、巴县、长寿等县知县,后升任广安州、合州、涪州等知州,重庆府知府,署理东川兵备道。 [P][/P]  曾受一在川任职期间,关心民间疾苦,能致力该县各项建设,如平息匪患、劝学劝农,兴利崇文、创书院、修县志、建城垣、造文塔等,政绩卓著。乾隆三十年(1765年),曾受一调任江津县知县时,正值大旱饥荒,他首创“救命会”,带头捐俸禄赈灾民,激励百姓生产自救,派人到粤地采购番薯(川人叫红苕)种苗回川,并偕夫人躬身下田教百姓栽植,使红苕扩及全川以至邻省,被百姓称为“红苕菩萨”。后又派人到江、浙购回桑苗蚕种,力倡栽桑养蚕,并劝民储粟备荒。仅一二年光景,江津面貌大变。他还变卖田产,资助维修江津城门、扩建几江书院,为江津培育人才。 [P][/P]  曾受一从政清廉,“所到民爱,所去民思”。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告老还乡,江津县民筹二万银相赠,让他回家复购田产,他执意不受,江津县民只好把款汇到他的家乡。他启程回里时,上千江津县民远至重庆送行,泣不忍别。江津县建有“清廉祠”(又称曾公祠),珙县、巴县分别建有德政坊,四知亭,缅怀他的业绩。 [P][/P]  曾受一博学经史,著述甚多,主要的有《四书解义》、《向文集纂注》、《尊闻录》、《学古录》等书,为当时的理学名士。他告老还乡后,虽已高龄,仍潜心著述,又著《易说》、《春秋解义》等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初八日,因病逝世,享寿77岁,葬于村前的山麓。《广东通志》(1864年重刊版)把他列入《儒林传》。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6594
                • 经验449007
                • 文章6746
                • 注册2009-01-29
                七楼是个老江湖了;不允许回帖?但还是谢你上传分享。
                曾广森、字石根(1970-2022年),江西铜鼓永宁镇西湖村人,原江西省铜鼓县曾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广森公一生热心家族事务,2009年1月加入曾氏宗亲网,后出任区版主。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
                  • 经验74
                  • 文章2
                  • 注册2012-04-16
                  [P]我不老江湖~我先二十几岁~只不我我是竹园窝村人,我了解!我新注册的,不知道不可以回复![/P]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财富1
                    • 积分6028
                    • 经验155918
                    • 文章5952
                    • 注册2006-05-10
                    [P][SIZE=5]热烈欢迎世界各地宗亲来川饱尝[BGCOLOR=#dd226d]受一公[/SIZE]引进的正宗巴蜀红苕!![/BGCOLOR][EM05][/P]
                    广新公--庆甫公--文山公--祖绶公房系,...。曾上权。四川宜宾县人。
                    QQ,940195785,微信,940195785。手机;15883178835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