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3
    • 积分279
    • 经验14932
    • 文章436
    • 注册2010-04-25
    客家人的习俗有哪些?
    [SIZE=3][B]导读:[/B][FACE=楷体_GB2312]客家人的习俗有哪些?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客家人的婚姻习俗、客家人的衣食住行习俗、客家人的民间娱乐习俗和客家人的丧葬习俗。[/SIZE][/FACE][P][P][ALIGN=center][SIZE=3][IMG=0,absMiddle]http://www.laoren.com/d/file/lrbmw/yscy/2014-01-09/061ce05c08b8b83069955213679de111.jpg[/IMG][/SIZE][/ALIGN][/P][P][SIZE=3][/SIZE][/P][P][SIZE=3][/SIZE][P][ALIGN=center][SIZE=3]客家人的习俗[/SIZE][/ALIGN][/P][P][SIZE=3][/SIZE][/P][P][B][SIZE=3]一、客家人的婚姻习俗[/SIZE][/B][/P][P][SIZE=3]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SIZE][/P][P][SIZE=3]客家人的习俗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SIZE][/P][P][SIZE=3]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SIZE][/P][P][SIZE=3]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客家人的习俗一直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SIZE][/P][P][SIZE=3]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SIZE][/P][P][B][SIZE=3]二、客家人的衣、食、住、行习俗[/SIZE][/B][/P][P][SIZE=3]1、服饰[/SIZE][/P][P][SIZE=3]客家人的习俗,服饰方面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质地多为粗布,漂蓝缎乌成衣,自织夏布做帐。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清朝时男女老幼几乎全部穿“侧襟衫”,长袖,直领,布扣,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里襟装袋。裤是一律“大裆裤”,又宽又大,另接四五寸阔的腰头,腰不开口,多余部分折叠于肚前,以带系住。裤管又称裤脚,宽约0。3米。妇女衣服领边加滚饰,开襟、袖口、裤脚加花边等。清末上层社会的男子出外或会客多穿长衫,有时加马褂在长衫上面。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等银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另外,小脚妇女还有穿绣花鞋,系罗帕的装束。农家妇女不缠脚,老妇也系罗帕。[/SIZE][/P][P][SIZE=3]民国时期,男子的侧襟衫逐渐淘汰,长衫马褂增多,后来出现中山装,在知识界开始盛行。劳动者则多穿对襟短衫的,俗称褂哩。妇女则仍保持侧襟衫为主,只有少数读了书的女性改穿旗袍戒蓝衣黑裙,衣袖明显缩短至掌根。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用皮带或吊带,女裤则一直以大裆为主。鞋袜方面,清朝时多穿布鞋,是家族妇女自制的,妇女鞋加绣花,小脚女人的鞋尖而翘,长度仅14-15厘米。雨天多打赤脚;或木屐布鞋,长汀称“鞋屐”;或布鞋底加厚并涂以桐油。出远门或上山割草砍柴,穿稻草编的草鞋。到了民国,外地运进来的胶鞋,雨鞋,皮鞋,只有少数人穿用。一双雨鞋,往往全家人使用。袜子旧时用布缝制,清末开始有了纱织袜子。[/SIZE][/P][P][SIZE=3]清末民初上层社会男子戴有帽顶的礼生帽。普通男人戴棉线织的筒状爪子帽,后多改戴半球形羊毛帽。妇女冷天包罗帕,很少戴帽子。[/SIZE][/P][P][SIZE=3]2、饮食[/SIZE][/P][P][SIZE=3]客家人的习俗,饮食方面客家人日三餐,多数早晚食粥,昼边(中午)食干饭。农村早餐粥加杂粮。长汀称杂粮为“粗货”,过去常年是“粗货半年粮”,歉收之时则以杂粮为主,有时要食番薯渣充饥。麦子一向少种,故面条只作年节加餐或招待客人时用。有时春荒青黄不接之时,将刚收下的麦子磨成粗粉,做麦羹度日,50年代后则很少如此吃了。长汀,上杭,武平部分乡村有一种藏番薯,用盐水腌渍而成,风味独特。[/SIZE][/P][P][SIZE=3]家常便菜,腌菜干、萝卜干常年不断,配以时令青菜,苋菜,血蕨,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为普遍。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萝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豆酱,豆腐乳等,是常见菜。[/SIZE][/P][P][SIZE=3]大米除做饭、粥外,还可做粉干,钵糕,笼床糈之类。粉干以洁白嫩细,柔软滑韧的特点闻名遐迩。还有糯米做的糍粑,大禾米做的米果,品种如糕、圆、冻、果之分,其味有甜,咸,碱之别。每逢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有制备,敬神,饷客,馈赠亲友均宜,亦是农村年节传统食品。[/SIZE][/P][P][SIZE=3]风味小食有肉圆和灯盏糕等。肉类食品,烧大块、白斩鸡最为有名,是宴席中主菜。汆猪肉、干蒸猪肉是平时传统菜肴。[/SIZE][/P][P][SIZE=3]长汀家酿酒素有盛名,味纯香甜,度数低不易醉人,妇孺皆喜欢。酒娘更是香甜可口,佐以蒸蛋,美不可言。饮茶多用碗,以解渴为主,有时用来作汤淘饭,常云“粗茶淡饭”。[/SIZE][/P][P][SIZE=3]对于甜,酸,苦,辣,汀州人并无偏好之癖。不少人爱吃炸的食品,认为香脆可口。煮菜偏咸,口味较重。[/SIZE][/P][P][SIZE=3]3、居住[/SIZE][/P][P][SIZE=3]客家人的习俗,居住方面客家房屋建筑的特征,多为厅堂厨房间阁四方式。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蹭有上下厅,左右两摆横屋左右对称,前后左右各有天井。厅中央天子壁上必有神龛供奉祖宗,厅与厅之间有厢房。典型的前有坪,后有园,四扇大门,还有门楼。厅两侧房间为寝室,厅堂平日用餐会客,年节祭祀;横屋多用来做厨房、禾仓,放农具家具杂物。浴槽多在屋内,猪牛栏和厕所则在屋外。各种建筑,城关一般采用砖木结构,农村多为木架土墙,边远山村纯木建筑也不少。乡间还有“九厅十八井”的庞大建筑和修起高大围墙防寇的“土堡”建筑。畲民住屋多是竹篱茅舍。这种房子格式沿袭了1000至今在农村仍很普遍,它便于家族聚居,便于兄弟分居。城区房屋原也以上下厅或三四厅平房为主,城中房屋或为祠堂,后来一部分门面演变成商店,长汀水东街的骑楼颇具南方城市的特色。[/SIZE][/P][P][SIZE=3]据中国民辞典记载: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广西北部传统客家住房样式为群体式院落住房,因客家长期聚族而居,帮成群体式。多为土木结构,外墙用厚达一米以上的夯土承重墙,与内部木构架相结合,并加若干与外墙垂直相交的隔墙。外墙下面一般不开窗,故形如堡垒。一种为大型院落,平面前方后圆,内部由中、左、右三部分组成。院落重叠,屋宇参差;一种为平面方形、矩形或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大者直径达70,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达300外环房屋高四层,底层作厨房及杂间用,二层储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其他两环房屋仅高一层,中央建堂,供族人议事、婚丧典礼及其他活动之用。兄弟分居时,原则上平均分配,但长子不离灶,如有厕所则属于“满子”(最小的儿子),谷谚云:“长子座灶,满子座屎窖。[/SIZE][/P][P][B][SIZE=3]三、客家民间娱乐习俗[/SIZE][/B][/P][P][SIZE=3]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在客家人的习俗中,节日娱乐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九连环,茶灯,大刀舞,大成乐舞,道士舞,乐器会,演戏,十番音乐,提傀儡,放烟火,迎神赛会;平时娱乐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如大埔客家“筝”的音乐特点标志出中州,汉水的大古元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已具有一套基本的法则,使人想到客家音乐的奋发向上和不同流俗。[/SIZE][/P][P][SIZE=3]儿童玩的游戏有蹀羊蹀,捉迷藏,种芋子,种冬瓜,踢毽子,跳绳,踔踔子棋丢沙包,下跳棋等。[/SIZE][/P][P][SIZE=3]流传戏种主要有京戏,祁剧,南楚剧,木偶剧,汉剧,外江班,话剧等。1949汀又传入歌剧,越剧,采茶戏,黄梅戏等。[/SIZE][/P][P][SIZE=3]1、秧歌。顾名思义是插秧等劳动中唱的歌,所以,它最早是一种歌唱的形式,后来才出现了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形式。现在这三种形式和秧歌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有的地区将花鼓,采茶灯,旱船,竹马等民间舞蹈形式都泛称秧歌。也有的将高跷称为高跷秧歌,把一般的秧歌叫“地秧歌”。[/SIZE][/P][P][SIZE=3]2、狮舞。狮子舞的中国民间舞蹈宝库中闪亮的明珠,1000成为劳动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汀州一带的狮子舞在表演上有“文狮”和“武狮”两种形式。每年正月,舞狮表演者通常于城乡走家串户茯恭贺新春并献艺,表演后户主多以红包相赠,以示酬谢。“文狮”表演细腻,柔和而稳重,着重刻画狮子温驯而可爱的性格。“武狮”着重武功,技巧很高,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勇猛矫健。[/SIZE][/P][P][SIZE=3]3、龙舞。闹龙是祝愿一年吉祥如意的活动和联系亲友的良机。汀州制作的龙体一般染成青色、黄色两种,分别称“青龙”,“黄龙”。有的在耍龙灯的同时,施放烟火,爆竹,看去火花四射,只见龙在万点火花中滚进滚出,显得金光灿烂,再配以喧天鼓乐,造成热烈的节日气氛。[/SIZE][/P][P][SIZE=3]连城姑田元宵佳节游大龙是当地农民传统的,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在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举行。每条龙灯游一天一晚便焚化了。元宵节中堡村华、江两姓轮番出龙,至少有100板,称为主龙,龙头龙尾都配有神铳、大锣大鼓、十番乐队,可谓盛况空前。[/SIZE][/P][P][SIZE=3]4、灯舞。元宵节的活动,以灯舞最多,各地称呼不一,有称“耍灯”,有称“箅灯”,也有称“闹灯”或“花灯”。长汀的“踩马灯”以反映爱情为主要内容,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对舞。此舞蹈具有古朴、轻松诙谐的特点。“马灯舞”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表演者置身于马灯中段,将灯用绳挂在肩上,演出时有4人或8人列队。[/SIZE][/P][P][SIZE=3]5、踩船灯。踩船灯一般多在春节,元宵节演出,各地的名称虽有所不同,但表现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如“跑旱船”,“荡旱船”,“打渔船”,“采莲船”,“花船灯”等。福建有些地区也叫“陆地行舟”,都是同一形式的“旱船”,只是在表现的内容和船形有所差异。[/SIZE][/P][P][SIZE=3]6、九连环。又称“霸王鞭”,“打莲湘”。表演形式多是且歌且舞,曲调大都是本地区的民歌,内容多为表现男女爱情。它既有两三个人的小表演唱形式,也有边打边走各种队形和摆各种画面的集体舞;亦有持霸王鞭者和拿扇子、竹板等道具者同舞。它深受青年和儿童的喜爱。[/SIZE][/P][P][SIZE=3]7、其他:如高跷,掷状元签,提线木偶,茶灯,大刀舞,大成乐舞,道士舞等,不再详述。[/SIZE][/P][P][B][SIZE=3]四、客家人的丧葬习俗[/SIZE][/B][/P][P][SIZE=3]比起其他客家人的习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SIZE][/P][P][SIZE=3]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SIZE][/P][P][SIZE=3]客家人的习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SIZE][/P][P][SIZE=3]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SIZE][/P][P][SIZE=3]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SIZE][/P][P][SIZE=3]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SIZE][/P][P][SIZE=3]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SIZE][/P][P][SIZE=3]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SIZE][/P][P][SIZE=3]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SIZE][/P][P][SIZE=3]客家人的习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SIZE][/P]
    [ 此贴最后由曾小凌在2014-2-14 9:38:09编辑过 ]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财富1
      • 积分692
      • 经验97627
      • 文章691
      • 注册2006-11-24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客家人比潮汕人、广府人更迟迁到岭南,平原被先到的潮汕人、广府人占领了,所以只能住在山沟沟的方,所以客家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现在客家人乘着祖国经济蓬勃的发展的春风,大力发展交通,慢慢地也开始富有起来了,但愿客家民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繁荣昌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73派昭.34珪,40崇邺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积分1217
      • 经验54102
      • 文章1224
      • 注册2005-06-14
      长见识了,学习中…………
      世袭:巽申-如璋-瀚-子先(迁上杭)-饷-晴-胜-逵益-纹海-赐高-隆安(迁长汀)-宏默-闻富-贞贵-尚达-衍富-兴禄、字志沂-69派毓光(号达一,1716年迁内江梁家坝制糖,成就甜城)-传桢-纪辉-广祚(迁中山斑竹湾)-昭极-宪孚-庆衢-繁葵-祥亮;长篇《歪嘴川军》在“云中书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