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ACE=仿宋_GB2312][SIZE=14pt]中国人早在一百万年前,就生活栖息在世界东方名为“神州”的这块大地上。早期的人类冥顽蒙昧,过着长幼济居、男女杂游的群居生活。因为群居,新生一代只识其母。人类亲情从母亲开始,人类社会首先步入母系制社会。同一女性群体生活在同一地域,不同女性群体生活在不同地域。各个群体以自己喜爱崇敬的天象、星座、动物、植物作为自己的图腾徽记。这些图腾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有了文字以后,根据图腾徽记产生了文字意义上的姓。在我国称姓的历史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母系氏族社会 。
人类繁衍,同一女性后代庞大起来,入类那种随遇而安的生存方式,自然被居住地食物紧缺所打破。同一女性群体为了食物分出若干支派散居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产生了渔猎行为。在渔猎生产中男性的作用越来越大。接下来,进入畜牧时代、农耕时代,男性的功能更不可或缺,逐步取得了社会的支配地位,从“姓”分出的不同群体逐渐成为单一男性所生的群体。这种群体占据一定地域生存。人类进入父系制社会。从姓始祖分出来的却只源于同一父系的族属群体占据一定地域,人们用地域名称称呼这种新生族体。这样既区别于姓,但又带有血缘属性的名称“氏”应运而生。从时间上估计,氏的诞生比姓要迟两千年左右。
姓和氏在起源上有区别,在诞生时间上有先后,在功能上也有区分。大约到了旧石器时代晩期,人类感觉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物学原理,为了人类健康发展,人们赋于姓以明婚姻的社会功能,规定同姓族属不得婚配。与姓源于母系氏族不同,氏的形成与男性有关,其原始功能是区分地域。随着社会发展,氏逐渐演变为专指部落首领相沿袭的尊号。基于男性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氏成为识别社会作用和地位的标识,特别是父系制社会后期,尊者为氏。所以好长一个时期男性有氏,尊者有氏。到了夏朝建立后,氏纯粹用来表示功勋和地位,成为贵族的标志和以男性血缘为主体的宗族称号。
商朝基本继承了夏朝的姓氏制度。
周武王灭商后,进一步明确姓氏的关系,天子实行分封制,根据每个人的出生而赐他的姓,由赏赐他的土地而命他的氏。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西周“裂土分封”同姓、异姓大小诸侯国千余个。天子尊为大宗,诸侯称为小宗。西周的宗法制规定,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位和爵位,一姓之祖由嫡长子来祭祀和继承。虽经百代而不变其姓,此即所谓大宗。国君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统称为庶子,也称别子,史称公子,他们不能继承君位。凡获得分封的另立一家,获得新氏。新氏的名称往往以封邑为名,称为小宗。别子的嫡长子继承新氏族,为新氏族的大宗。而其他儿子须再立新的支氏,往往封于乡、亭,以乡亭为新氏族,没有土地可以分封的儿子,或以先祖的号、溢、爵、官、名、居、事、职、次等为新氏族称谓。五代以后降为庶民,无氏可立。国亡后的国君嫡系一族往往以国为氏或以所继承的姓为氏。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大权大氏,小权小氏。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否定封建制,实行郡县制。代表贵族地位的“氏”失去了原先的本义,也只体现血缘关系,逐渐地姓氏混合为一,共同表示血缘。汉朝以后姓氏不再有严格的区分。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世代稳定的传递基础,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号,在有关文献上记述的这类“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居氏等二十二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腿人氏、庸成氏等十三氏的因提纪时代,之后进入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郝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氏、女娲氏等部落的伏義氏时代。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炎帝、有熊氏黄帝时代。中国现在使用的汉族姓氏基本上出自炎、黄两帝之后。目前正在使用的汉族姓氏有三千五百余个,但大约87%的汉族人口集中在100个大姓上,其中97个大姓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氏。炎黄以来的姓和氏都为父亲传递下来,这是我国汉族姓氏的遗传学的真谛,我们曾氏源于黄帝。[/FACE][/SIZE][/P][FACE=Times New Roman][SIZE=14pt][/FACE][/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