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转帖】曾文辿
    杨救贫与赣南客家“风水文化”


    --------------------------------------------------------------------------------

      赣南是客家人南迁的第一个聚居地,许多客家文化是从赣南起源的,客家风水文化也不例外。风水古称堪舆。中国的风水文化在唐代以前,以长安为中心,史称长安派。在唐代以后,随着南迁的客家先民来到赣南,形成了影响至今的赣派风水,并镀上一层浓郁的客家文化色彩。讨论客家风水文化的起源,首先应该考察被海内外风水人士奉为祖师的杨筠松。

    一、杨救贫避乱赣南与赣州筑城

      杨救贫名筠松,字益,号救贫。他虽然在客家区域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但《赣州府志》上只有54个字的介绍:“窦州杨筠松,唐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人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徒,卒于虔州于都药口坝。”①

      赣州的风水文化史,是从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先生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赣州的三僚村授徒传艺开始的。

      杨救贫携风水“秘籍”来到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赣南,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3华里的山坡上。

      卢光稠母亲墓位于麻田村下排村下组龙马形。墓为两拱,分别安葬卢光稠的母亲和妻子。墓碑文一:“杨公仙迹”(碑宽79厘米,高30厘米)文如下:

    “麻田范阳四世祖坟
    唐敕封长沙县郡卢田曾氏夫人之墓、
    妣生殁诰命详在谱内
    夫主生立
    孝男光:睦稠赞肃授蕴谦佳
    大清光绪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公达祖位下裔孙重修”
    墓碑文二 对联:赏图龙马出 村韶凤凰来
    .“麻田范阳五世祖坟
    妣诰命生殁详在谱内
    夫主光稠
    唐敕封凤门邑君卢田文氏夫人之墓
    孝男 延:巡 昌 进 后裔族繁难以详载
    倡修广东和平裔孙禀生大明
    大清光绪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公达祖
    位下裔孙重修”②

      墓向是辛乙兼戌水,内堂水出乙,外堂水出甲,巽水上堂。墓为一盆地。两水交汇,莲花遍野,重重朝山在四层以上。
    麻田卢氏九修族谱载:“第四世广公的儿子卓公。(卓公字允立,唐宪宗元和茂子任兵部尚书,后殁葬八都求田(今宁都县洛口乡球田村,距麻田村约5公里)——笔者注),江坳塘又名长含里,旗形,旗尾穴,兑山卯向,杨救贫卜,清道光十五年乙未十一月初三日合族重修。娶曾氏,封长沙县郡,殁葬韶潭头龙马形,乙辰向,杨救贫卜。子九,光:睦 稠 赞 肃 琼 蕴 谦淮。第五世卓公九子,光稠行二”③

      墓的碑文和麻田卢氏九修族谱内容相吻合。

      杨筠松先后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二处,足证他们关系密切。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也就顺理成章了。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五年筑的土城,唐末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风水学来看,赣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始,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支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杨救贫同时来到赣南的风水大师,还有一个叫“仆都监”的人。志书载:“仆都监, 逸其名,官司天监都监。黄巢之乱,与杨筠松避地虔化,遂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④

      杨救贫在赣州的风水活动,使风水文化在赣南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时 的大量建筑实践,杨救贫的风水术有了用武之地,赣派风水得以兴起。

    二、曾文辿、廖瑀、刘江东对杨救贫风水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杨救贫在赣州的风水活动,使他声名远播,但赣派风水流派的逐步形成,应自其在兴国县三僚村授徒开始。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迪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

      相传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阴”的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正好像一座八卦图形。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迪:“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杨筠松和他的两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县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他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廉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
    出土娱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⑤

    曾文辿后著有(八分歌)、《寻龙记》、《泥水经》等书传世
    [ 这个贴子最后由曾繁耘在2005-10-18 14:16:33从 曾氏杰出人物 转移过来 ]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三僚村有两个杨公祠,曾屋的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开基祖曾文辿的塑像。廖屋的杨公祠安放的是杨救贫祖师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开基祖和杨救贫勘舆术的传承人是廖金精。

        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宁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已经精通四书五经,乡人称其为“廖五经”。唐末兵荒马乱,科举不继。廖瑀的父亲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转而研究堪舆之术。杨救贫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杨筠松相遇于虔化,起初他不服杨救贫,年轻气盛,屡屡与杨公斗法。有一次,黄陂廖氏请杨救贫去堪定一个门楼位置。廖金精预先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杨救贫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中了铜钱中间的方孔。廖金精这下服了杨公,虔诚地拜杨公为师。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中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杨公祠大门的对联“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就暗寓了这个故事。廖瑀著有《怀玉经》、《俯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杨救贫的另一个弟子是于都上老的刘江东。刘江东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字判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因其祖父为卢王参政,与杨救贫先生知遇,遂请其收刘江东为徒。

        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而曾、廖二姓却是将风水术列为家传,不传外人,后曾、廖二姓繁衍,主要在三僚一地,而刘姓渐渐走出三僚,从兴国散播各地,以至海外。
      刘江东于北宋开宝五年殁,享年88岁,葬于都上脑村西南天字岭半山腰,其墓尚存。碑文是:

      “彭城刘氏,生殁于载谱,本处尚书庵屋背,巽山乾兼辰戌向,吉度分金。
      七世祖刘公川鲁老府君
      八世祖考刘江东府君之墓
      一九八一年重修
      孝男滋 温 渊 则 浩 继……立”⑥

        刘江东是杨救贫的主要传人,是杨公风水理论的主要记录者,为杨公风水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著有《囊金》一书传世。

      三、赣南风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赣南客家风水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和兴国县三僚村对杨救贫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宋元时期著名的风水师多出自杨救贫及其弟子之后,并相对集中在兴国的三僚村。如三僚曾世英,字省庵,宋时人,从诸生入太学,援乌蒙府经历,升双流县知县,精地理,游楚中,为一大家卜宅曰:二十年当有开府吾乡者,其子果以进士巡抚江西,聘世英至,赠以金。著有(堪舆漫兴)、《地理辨疑》诸书。

        廖禹,按赣州《旧府志》载:廖禹,字伯禹,宁都人,年十五,通五经,人称廖五经。建炎中,以茂异荐,不第,后精究父三传堪舆之术,循其太祖廖瑀之踪,居金精山,自称金精山人,所著有《怀玉经》,堪舆家至今宗之。

        廖仁,字德元,幼习诗书,天分甚高,十余岁就笃爱堪舆,专心研读家传地理书类,在广东、河源、紫金一带称为一代名师,著有《地理总论》、《地理秘传》、《地理问答》等书。
      廖绍定,宋时兴国三僚人,善谈名理,著有《地理指迷大要》。

        廖绍宠,按《潋水志林》记载;廖绍宠,绍定弟,著有《阳宅简要》。

        但在三僚村之外,还有很多风水大师,著名的如赖布衣。赖布衣名文俊,字太素,号布衣。宋时赣南定南县凤岗村人,系曾文辿嫡传弟子。相传曾在建阳为官。因为好相地之术,弃职浪游,自号“布衣子”,故后世称日赖布衣。所著有《绍兴大地八铃》及《三十六铃》等书,现均已失传。(催官篇)一书,是理法派代表作之一,全书分龙、穴、砂、水四篇,用歌诀形式,龙以二十四山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六秀,.然后辨别龙的走向、位置,以此判断穴的吉凶。《催官篇》以龙为主,而受气,有挨左挨右之异,砂、水两篇也是以方位为断。赖布衣的成名,主要在广东一带,广东各县的名门望族多请其看风水,流传着他的许多传奇故事。

        宋代赣县还有一位卜则巍,,字应天,著作甚丰,其中《雪心赋》至今在海内外影响甚巨。

        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一个影响全国的流派,与明成祖和明世宗二次下诏公开在全国征召风水术士活动中,三僚村的风水师独占鳌头有极大关系。

        明永乐五年,明成祖下诏礼部在全国访求风水术士,将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风水师廖均卿、曾从政请到南京,为永乐皇帝堪择陵地,得北京昌平黄土山,即今明十三陵。

        明嘉靖十五年,明世宗下诏全国征召风水师为他择地建陵,并由礼部出题“盖穴有三吉,葬有六凶,有山五不葬者,何曰吉?何曰凶?辨之果皆合于理而不足凭乎?仰多居其畜会贵之。望而不信地理之家书多,必本注大要,试悉言之,以观汝术。”对应征而来的风水师进行考试,选得兴国三僚廖文政、曾邦旻为其择地建陵。

        兴国三僚村的风水先生,在明代成为皇家御用风水师。先后有数十人奉诏供职于钦天监衙门,专司皇家风水职事。三僚廖氏在明清时期担任过钦天监职务的有:

      钦天监国师:廖金精、廖兴、廖均卿、廖旺隆、廖文政。
      钦天监博士:廖景庵、廖必旺、廖用成、廖歧山、廖绍定、廖觉先、廖炳、廖绍宠等。

      三僚曾氏担任过钦天监职司的有:曾从政、曾邦旻、曾鹤宾、曾永章、曾国瑞等。

        三僚廖均卿为永乐皇帝择地建陵后,永乐帝授其四品官衔,并赠诗曰:

      忆昔当年杨救贫,此仙去后有谁人。
      出去寻龙一身雨,回来跨鹤两袖云。
      地理图中观地理,天文机上会天文。
      一杯饯别顺天府,同昌山河乐太平。

        永乐皇帝还在赐给廖均卿的扇子上题诗一首:

      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
      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
      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
      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作为风水术士,永乐皇帝给廖均卿恩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三僚村虽然地处僻野,距县城近70公里,但明清时期经济非常发达,人口众多,曾、廖二姓均从唐末的一户人家,发展到了万丁之族。村里圩场就有二座,明代还从县城专修一道石板驿道通往三僚。至今赣南仍以三僚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风水文化圈,与海内外风水文化爱好者进行着文化交流。

      注释:
      ① 引自1986年重印本《赣州府志》卷59第1700页。
      ② 2000年7月31日,笔者与张长生等人实地考察。
      ③ 据麻田村小学教员卢世茂提供的一套范围卢氏麻田九修族谱摘录。
      ④ 引自《赣州府志》58卷第1693页。
      ⑤ 引自兴国县清代三僚曾氏族谱卷——《僚溪文丛》。
      ⑥ 笔者2001年4月10日实地考察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刘晓春
        (本文发表在《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1998年以来,每次回到老家都有人跟我说,我们老家现在不仅是将军县,也还有“风水第一村”哩!他们似乎知道风水跟我谋生的饭碗有一定的关系,总是叫我有空不妨到风水村看看。对于风水,自己早有接触,从小耳濡目染。我的曾祖父就是一位风水先生,可惜到了祖父辈便没有人再学这门手艺。家里至今还保留着曾祖父当年踏勘风水的罗盘,已经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古董了。在我的记忆里,迷信风水的父亲经常请一位“懂”风水的朋友来到我家,拿着罗盘在房前屋后忙碌着,我总是在旁边看看热闹,从来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2001年 8 月,我终于有了一次机会,在风水村探访了三天,在别人的引领指点下,走马观花式领略了一番风水村的神秘,对风水也有了一点粗略的感性认识。
           
        杨救贫授业
        风水村就是江西省兴国县的三僚村,在县城东南约 64 公里处。现有人口 4600 余人,主要为曾、廖两姓。从唐朝末年风水大师杨救贫定居三僚授徒传业开始,三僚产生了许多风水先生,踏勘风水的足迹上至皇家陵园,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风水学说的形势一派,在江西、广东、福建乃至东南亚一带具有广泛影响,在潮汕一带犹负盛名。宋朝以来,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师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国玉、明朝的廖炳章、廖胜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当地留下大量的建筑风水,三僚人称之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师”的说法。随着潮汕人不断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间,三僚的风水声名远播港台和东南亚一带。当然,最为三僚人感到骄傲的,应属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师勘择的明十三陵。即便如此,在地师们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们许许多多的风水实践杰作。
        三僚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外看风水,风水堪舆文化的繁盛与杨救贫是分不开的。在广大的客家地区,杨救贫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然而史书多语焉不详,据明朝嘉靖 15 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但三僚曾氏族谱却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证所学。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曾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内,晤谈之中,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杨公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观玩山水,寻龙捉脉,得杨公仙师尽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遂通堪舆之大道,始得传播海内外,王公大夫欲见师徒一面,而难可得。又知我祖文辿公终非终老林泉之辈,故亲卜宅,得今之兴邑僚溪,细玩山水,八景奇观而留连忘返,因授我祖文辿以钳记。我祖文辿公遂徙家居焉。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逢困而扶,遇危则济,故又得杨救贫之美名。倦则归栖僚溪,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常谓我祖文辿曰:‘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巉岩,赏南林之晚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撼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又所谓传得之有青囊秘旨,可作家传,世世相承。后朝廷追索秘籍归库,二公得虔州府宪之阴助,置以应籍以归御库,故二公得免于究。后师徒出游至韩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庚申岁三月初九日也。呜呼,一代地仙虽作古,而救贫美名与堪舆妙术,则共泰斗同存”。
        据史书记载,廖、曾两姓都从宁都徙居兴国三僚,“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 (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但是,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现在为“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

        风水的解释与*弄
        我来到三僚村所在镇政府的时候,正好镇政府放农忙假,整个大院冷冷清清,值班的镇党委钟副书记陪同我前往三僚。来到三僚村曾主任家里,看见他家的装修与摆设颇为气派,趁主任忙着张罗的空隙,我偷偷的问钟书记,才知道曾主任也经常去潮汕一带踏勘风水,还曾经被人邀请到香港看风水,难怪他的穿着打扮也颇有广东富商的作派。稍事休息之后,曾主任便带着我一路参观起来。
        在三僚世世代代的地师眼里,三僚的山山水水几乎都被三僚人赋予了风水的合理解释。曾氏祠堂开阔的空地前面,有一条小溪一年四季长流,小溪由两股溪流组成,靠近曾姓这边的水流冬天暖、夏天凉,水质清澈,而靠近廖姓这边的水流则是冬天冷、夏天热,水质浑浊,水流从很远的地方源源而来,两股水似乎互不相犯,三僚人称之为“阴阳河”。在曾、廖两姓交界处有一块空旷的大坪,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那天,两姓的小孩站在各自的边缘互掷石块,总是设法抓住对方一人,非常残忍地逼迫他吞吃狗屎,但是两姓并不会因此酿成大规模的械斗,这种小孩之间的斗殴,其实只是一种民俗心理的表演仪式而已,在他们看来,小孩斗殴得越厉害,两姓则会越发达。在这块空地上,还有一块“和合石”,站在这块石头上,便构想了三僚人想象中的宇宙图式,三僚村的地形犹如一个巨大的太极图,整个村落是一个盆地,盆地中间的条状石山恰如罗盘中的指针,曾屋和廖屋分别居住在指针的两侧,犹如太极图中的两仪。盆地四周各有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和活龙脑、九尾杉、西竺寺、南箕庵、多士石、章光土、七星池、甘泉井等八个景点,形象地阐释了地师们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原理的理解。在三僚村的西北部,至今还有一株千年古杉,树干如半轮残月,树尾枝叶婆娑,壮年的时候有九个分支,故名“九尾杉”,传说为杨救贫亲手所植,这是杨救贫留给三僚的唯一纪念。今天我们看到的是遭遇了一场大火之后的“九尾杉”,在三僚有一种说法,“九尾树当旺,廖姓出人才”,据说对廖姓人更为有利,所以,人们传说“九尾杉”是曾姓人放火焚烧的。但是,正是这棵“九尾杉”,使得一批一批的海内外杨公信徒,不远万里而来,他们虔诚地朝着“九尾杉”顶礼膜拜,拾起地上飘落的杉叶,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终于实现了心中的遥远梦想。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走进三僚村,犹如走进了一个风水建筑实践的展览馆。三僚村到处都是古代风水的建筑。这些自唐以来的风水建筑,每一个似乎都蕴藏着高深莫测的玄机,蕴涵了种种神奇的故事。在廖氏宗祠周围,有许多人工开挖的池塘,这便是著名的“七星池”和“百口塘”。据说三僚廖屋是四煞临身,为了避煞消煞,使廖姓后代人丁兴旺,明太祖年间,当时廖姓有名的堪舆术士廖厚公以“文公无蚊祠”、“月洲堂”为中轴,在白虎方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在无蚊祠后龙构筑章罡土,由北而南开挖“七星池”,即“太乙池(土)”、“犁头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砚池(水)”、“牛月池(金)”、“太液池(土)”,使之如人的七窍能通气聚气;同时,先后在村中央开挖了 108 口水塘,如人体的 108 个重要穴位,“七星池”和“百口塘”皆以小溪相连贯通,使之血脉畅通,气韵流动,起到蓄气聚财、藏风得水、人丁兴旺的作用。
          在三僚村,风水建筑的实践往往被用来庇护某一家族获得风水宝地、保佑子孙昌盛发达的神秘幌子。三僚的许多祠堂如挂壁天井、蛇形、龟蛇会、半坑祠、狗形祠、美女照镜祠、无蚊祠、万方祠、月洲祠等,以及夫子弹琴、观音望海、凤凰翘尾、上水鲤鱼、蜈蚣形、猛虎回头、侧面卧虎、五虎下山等坟墓建筑,在一个个富含诗意的名字背后,却有一个个家族之间求生存、谋发展、相互倾轧的惨烈故事。在三僚,蛇形祠是一个著名的建筑。与其他祠堂相比,蛇形祠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进入祠堂必须经过一个门楼,再往右经过一段蜿蜒曲折的小巷,据说是蛇洞,在祠堂与门楼、小巷之间是一口半月形的水塘,与右厢相比,祠堂的左厢稍微前伸,在祠堂的神台脚下奇怪地摆放着一个香炉,而且天井的设置也令不明奥妙的人困惑不已,站起来看不见远处的天华山,蹲下来反而能看见了,因为天井的水檐前高后低,站起来的时候前厅的屋脊与人的视线之间的角度很小,屋脊挡住了人的视线,而蹲下去的时候,人以仰视往外看,屋脊反而不形成障碍。这些令人费解的建筑设计其实充满了玄机。传说曾姓的某位祖先在蛇形祠所在的地方放牛时梦见一条蜷曲的蛇,他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在这里建起了祠堂。一开始,祠堂仅仅是依地形而建,这样的建筑将会“亏”(在人财方面弱于其他房份,风水设计上对某一子孙的不公平)房份,祠堂祖先的派下共有四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最为孝顺,所建祠堂将“亏”四房,于是将祠堂拆了重建,便有了门楼与小巷,四房丁财两盛。这样一来,老二又将面临灭绝的危险,老二向外公求救,外公告诉他,在神台脚下放一个香炉,便可得救,据说“破四旧”期间,有人将香炉丢弃于门口的水塘,二房人口日渐减少,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又重新将香炉放在了神台的脚下,二房人口大增,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净增人口达 50 余人。稍微前伸的祠堂左厢,破解了长房灭绝的命运。因为天井水檐的前高后低,在风水上无法找到收煞的办法,三房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绝后的宿命了。
          很久以前,三僚村其实还有陈、刘、沈三姓,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只剩下沈姓与曾姓抗争,沈姓与曾姓隔河而居,坐落在对面的山岭上,两姓成为冤家对头。因为曾姓有不少人在皇帝身边充当国师,可能有机会与皇帝经常讨论堪舆之术,皇帝知道曾姓祖先的祠堂左缘没有“沙手”(方言,曾主任也不知道普通话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一堵土墙,大概起消煞的作用),皇帝便笑话他。这位曾姓祖先非常敏捷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跟皇帝说,沈姓人多,我们曾姓没有本事,不是我不知道,而是修好之后,沈姓的人会想方设法毁掉它。皇帝于是千里派兵,还由身边一个姓王的太监坐镇督修,“沙手”始成。曾姓为了借助皇家势力彻底剿灭沈姓,便使了一个大胆的绝招,在王太监回京的头天晚上,曾姓宴请王太监,饭后王太监暴病身亡,曾姓把王太监的尸体放在沈姓的祠堂门口,告发沈姓犯有谋害罪,皇帝派兵剿杀沈姓。其实,王太监究竟是沈姓还是曾姓谋害的,只有曾姓人自己知道了。王太监死后就葬在“沙手”旁,日夜守护着曾姓的风水,今天还能够看到王太监的坟墓,年久失修,几乎淹没在土层之中,只剩下一块碑石,也无法辨认上面的文字,这段在三僚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概真正成为一坯黄土了。如果不是曾主任的指点,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王太监联系在一起。皇帝还准许曾姓在正月十一大闹花灯,正月十四点神火,曾姓从此人丁大旺。曾姓趁这一机会又在风水上对沈姓予以彻底的打击,因为沈姓居住的地方属蜈蚣形,曾姓便在通往沈姓的道路上建一石拱桥,呈伸长的鹅颈形状,鹅吃蜈蚣,沈姓人烟日渐稀少,最后只剩下一家,今天也被迫改为曾姓祖婆的姓氏——钟姓,否则将无法在三僚生存。钟书记将我带到这户人家察看了一番,这户人家已经从河对面搬迁到靠近曾姓的地盘,距离石拱桥不远,与人换得一块田地,才建起了今天的房屋,他希望能够靠近墟市,生活方便,没想到房子的前后左右都被水田包围,几乎是孤悬在水田中央,他无法从外姓人手上争取到生存的空间,从外面进入他家也只有一条泥泞的田埂。看到这逼仄的生存空间,几乎毫无退路,我的内心只有酸楚。
          在三僚村,一旦某一块风水被人相中,而这块风水又位于别姓或者别的家族地域范围,他们就有可能采取舍弃生命的做法,以此获取这块风水。“猛虎回头”和“观音望海”就是属于这一类风水。曾姓的某一房祖先看中了“猛虎回头”这块地方,但是属于另外一房的地盘,只好采取嫖宿该房媳妇的办法,事情败露,被该房族人活活打死,于是告官,提出的条件是葬在“猛虎回头”。曾姓祖婆的坟墓风水为“观音望海”,背靠大山,群山环抱,山势蜂拥而至,前面视野开阔,一望无际,这座坟墓也有一个故事。曾姓曾经十八代单传,曾姓祖婆的娘家是钟姓,曾姓人发现钟姓的地盘上有一块风水宝地,可是要获取这块风水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曾姓祖婆为了家族大义,在一次回娘家的时候,舍命吞金,死于娘家。曾姓说既然人不明不白地死在娘家,没有任何要求,只求钟姓一块地方下葬,钟姓答应“平地你莫想,高山任你采”,正中曾姓下怀,获得了这块梦寐以求的风水宝地,据说从此以后,曾姓也开始打破十八代单传的困窘生存局面。

          地师的传说
          三僚全村皆习风水之术。自从曾文辿、廖瑀师从杨救贫以来,代代家传不绝,皆有人精通堪舆之术,历朝国师辈出,约出国师 24 位,明师 72 位,其中由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者有 36 人,著名的明十三陵等建筑,由三僚地师相度、督建。在三僚村,有不少关于三僚地师的神奇传说。
          杨救贫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曾文辿害怕卢光稠报复,也远走江西万载县西山隐居,后人称其隐居的地方为曾公塘。曾文辿著有《八分歌》、《泥水经》等书传世。
          自杨救贫将风水堪舆之术带出皇宫,在三僚授徒传业以来,许多地方在修建官府民宅、学宫书院之前,都会延请三僚地师择址定基,其中的代表作当属明皇陵十三陵。公元 1402 年,朱棣在金陵登基,他嫌金陵的水口石头朝外,意欲迁都,于是在永乐元年改燕京为北京,征三僚地师廖均卿等前往相都,规划宫阙。既然定都北京,自然要在京师附近建设皇陵,永乐六年(公元 1408 年)三月开始,廖均卿等地师历时半年,踏遍京师周围百里土地,终于在北京昌平县东之黄土山觅得吉壤。八月,廖均卿等人将相度黄土山之地图、地钳记,拟成奏章进呈永乐皇帝。朱棣亲往察看,见该地明堂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蟒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甚为高兴。立即降旨封黄土山为天寿山,圈地 80 里,作为皇陵禁区。授廖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督修长陵。在督修长陵期间,朱棣决定在黄土山建陵后,便赐廖均卿金剑一把、银锄一张,令其立向点穴,打开金井,不料泉涌不止。百官认为是由于掘伤地脉所致,欲治廖均卿欺君之罪。廖均卿说,黄土山其穴洪水滚滚,乃真龙之聚处,穴法无偏,只要圣主帝星鸾驾到,涌泉即止。朱棣果然鸾驾同到黄土山,但泉水却依然涌滚不止,朱棣龙颜大怒,命廖均卿迅速止住洪水,稍若不止,命在悬丝。廖均卿取出罗经地下一照,喝起山来,喝山将完,洪水即止。廖均卿又奏欲再深三尺方好,并断言再深三尺,下有石盆一个,石鲤一对。朱棣准奏。果然掘得石鲤石盆,朱棣龙颜大悦:均卿非凡间子,诚有仙风道骨。喝山山应,呼水水止。从此对廖均卿敬若上宾。

          结 语
          短短的三天时间,我只能了解三僚风水的一些断片。虽然三僚村有很多人以堪舆术为谋生的职业,由于长期以来的政治运动在三僚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代性话语已经深刻地作用于三僚人对于自己职业的理解,他们总觉得自己从事的是迷信的职业,再加上这门职业在外人眼里的神秘意味,所以在外人面前,三僚人总是小心翼翼,有很多东西是秘而不宣的。不过,对于我来说,风水可能永远都是门外汉,在三僚的三天里,我与其是“偷学”他们的技艺,毋宁是了解一种生存的智慧,所以我更多地感慨于如此之多的风水文化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濒于破败,这些体现了民间智慧的建筑宝库,如果不加紧抢救,将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永远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无法抹去的痛苦文化记忆。风水,无论其是巫术还是科学,当我们祛除了其表面的种种神秘之后,至少它凝聚了民间对于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建筑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
          当我离开三僚的时候,我与曾主任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我跟他讲了一个“三理先生”(三理:医理、命理、地理)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郎中,一个地理,一个算命佬,三人相互瞧不起,郎中以打油诗的形式嘲笑了地理:地理先生本姓龚,青龙山上看真龙,你有这宗好眼力,几个儿孙在朝中?听我讲完这个故事,曾主任毕竟是走过江湖的人,哈哈大笑,连连邀请我来年有空再来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详情请登陆
            http://chinese.pku.edu.cn/teache ... age=3&showgood=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三僚曾氏砂手的故事
              ----三僚堪舆文化圣地系列文章之九
              胡玉春
                砂手,是一个堪舆术中的专用名词,指风水建筑两边的侧翼,堪舆术中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就是指左右砂手。砂手既可能是两道山梁,也可能是人工堆砌的一座土堆,三僚曾氏的下方砂手,就是一座人工堆砌的山梁。
                三僚曾氏砂手位于村委会东面约200米处,砂手接着村委会北面的“出土蜈蚣”形山余脉,自北向南延伸100余米至三僚河畔,砂手高约2、3米,宽约3、4米,整个山梁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毛竹,象一道绿色的屏障,护卫在三僚曾氏的村庄。在砂手的上部。还有一座三僚曾氏合族兴建的护砂墓----“太监墓”。
                从三僚曾氏族谱反映,这座砂手的建设,是三僚曾氏人丁兴旺的开始。
                三僚村自古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先有陈刘沈,后高曾廖”。意思是说,三僚村居民,先有陈氏、刘氏、沈氏,后来才有高氏、曾氏和廖氏。相传在宋、元之间,三僚村内沈氏人丁很兴旺,虽然曾氏、廖氏出了很多先生,但一进行什么风水建筑,沈氏便仗着人多势从,进行干预。明初曾氏的风水大师曾从政,发动族人在曾氏总祠(今三僚村委会后)下方水口筑起砂手,屏护着三僚水口,以贮财聚气。因为曾氏当时人丁未旺,族人辛苦了三年,刚把下砂垒好,不料沈氏人多,蜂拥而来,仅一个晚上就一铲而平。曾氏族人多次修建砂手,均被沈氏破坏。
                明朝永乐年间,曾从政多次为明成祖请到北京,施展堪舆术,授官太史,获御赐“开口名师”匾。相传明成祖第三次请曾从政上京为祈年殿择址后,曾从政因年老体弱,不服北方水土,卧病北京。明成祖派太监询问曾从政有何要求时,曾从政说:“臣不求金银,但求圣主助臣修完祖祠的砂手。”曾从政病故北京后,明成祖念其有功皇室,遣宫中的黄衣太监二名,护曾从政灵柩还家,并助曾家筑完砂手。
                相传二名太监到达三僚村后,着令县衙,征发民夫,三天内在曾氏水口堆起了一座巍然山梁。二名太监中,其中一个不服三僚水土,竟病故于三僚,三僚曾氏感激其建砂手有功,合族为其送葬。太监的墓地就建在砂手之上。当然,把太监葬在砂手上,曾氏还有一层借太监的“皇家官身”镇守砂手的目的,防止沈氏再仗人多破坏砂手。现在,这座雄伟的曾氏下砂已经历时近六百年,曾氏人丁大旺,成为万丁之族,而沈氏却在三僚村里消失殆尽。
                去三僚参观的朋友,一般都会到竹林里去看看太监墓,大理石墓碑的碑文依稀可辨:
                “明钦差力士官黄公讳榜之墓
                太史从政公再召入京都施X卒上命力士官黄公护柩回X公XX吾地因葬此焉
                曾姓合族立石
                道光五年孟冬吉日重修”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曾从政堪择长城
                (客家堪舆文化圣地系列文章之七)
                胡玉春
                  三僚村到北京昌平为皇室择陵的风水大师并不仅廖均卿一人,曾从政就是当时和他齐名的风水师,廖均卿行程记中,多处提到他和曾从政同行的情况。
                  我们从明永乐5年闰4月,曾从政给永乐皇帝的奏折中“兹皇太后未卜陵园,臣敬奉礼部尚书赵羽等奉旨,该行荷蒙圣眷召卜陵园。”之语,可见他是为皇太后择陵去北京的,曾从政把皇太后的陵地选在了昌平,他在奏折中说:“臣学愧青囊,术惭玄妙,随与武义侯王通等督视陵宫,敢不披肝吐胆,以尽忠言,详察等处之山,不堪任于陵室,惟昌平县东黄土山,一十八道岭峰美丽,真堪陵室根基。”永乐皇帝采纳了曾从政的择陵意见,于永乐7年开始建陵,永乐11年2月陵成,将皇太后徐氏落葬。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曾从政是第一位在十三陵施展风水术的大师,只不过因为他是给皇太后择陵,影响力略小于给第一位皇帝择陵的廖均卿。曾从政的风水术给明朝庭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永乐皇帝请曾从政为重修长城选址。
                  长城东起渤海之滨的山海关,西迄祁连山麓的嘉峪关,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由北方数国零星修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几个国家的断城连缀扩充而成。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军事工程,历朝历代都进行了维修,但我们今天看见的长城,却主要是明代长城遗址。永乐皇帝将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南方迁到北方,为保证国家的安全,首先就强化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永乐11年夏,在曾从政完成皇太后徐氏陵墓建设工程后,敕授他为钦天监博士、进五品灵台郎,赐予“精明地理”碑额金榜。派庶吉士王英率兵六百,护送他沿故长城相度,选择合适位置修建军事要塞。曾从政餐风露宿,跋涉6年,经过辽宁、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六省,沿长城择定了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山西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九镇基址,按照“因地而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在宛蜒如带的万里长城中打上9颗牢固的桩,变成了一道纵深完整的防御体系。
                  为酬谢曾从政的功劳,永乐皇帝厚待于他,御赐额匾文:“开口名师”,授官太史,并给假还乡。也就是说,曾从政并不象廖均卿那样,被供养(或曰软禁)在北京,直至老死。
                  曾从政还乡一年后,永乐皇帝再次下诏请他去北京,为北京天坛祈年殿选址。不幸,曾从政在北京亡故,永乐帝厚恤于他,并遣二名太监护柩还乡荣葬。可惜我在三僚村还没有找到曾从政的墓,却找到了送他的灵柩回乡的太监黄榜的墓,碑文说:“太史从政公再召入京都, 旋卒,上命力士官黄公护枢回籍……”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走进三僚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一)
                  胡玉春
                    想写一个关于兴国三僚村的系列文章,在下心愿久矣,但迟至今天执笔,却是因为昨天陪香港亚洲电视的专栏主持和记者一行16人专访三僚,他们在杨公祠祭祀时虔诚地说:“兴国三僚是我们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呀!”我心中一震,多年搜集的三僚文化历史,象涌泉般从我心里汩汩而来,化作一首小诗: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这一片神秘的土地……

                  世上每一位堪舆先生
                  都知道祖师“救贫仙人”
                  他生活在兵燹乱世
                  挟着皇宫窃出的禁书
                  找遍全国觅一方净土
                  让他参透的天地玄机
                  成为平民百姓的福祉。
                  他,走进了三僚……

                  杨公带着他的徒弟,
                  走遍中国千山万水。
                  看到这天生的八卦,
                  他们徘徊不忍离去,
                  这是一个奇怪的地形,
                  上天生它八卦的形状,
                  活脱脱是风水罗盘……

                  徒弟文辿尘心未断
                  希望后代富贵为官
                  给三僚断了句谒语:
                  “前有金盘玉印
                  后有凉伞遮荫
                  代代能文武
                  世世好为官。”

                  逃出官场的杨公
                  他的断言惊天地:
                  “前有罗经吸石
                  后有包裹随身”
                  也许弟子失望的脸色
                  杨公又换了语气:
                  “布衣接圣旨
                  代代拜皇都。”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隐居在这神秘之地……
                    据说,杨公泄露了天机
                  所以他没有子嗣
                  他的曾廖俩个弟子
                  却在这里繁衍不息
                  他们相对而建村落
                  仿佛阴阳太极鱼
                  各自祖祠为鱼眼……

                  三僚人不忘师德
                  他们的祖祠中间
                  都供奉杨老仙师
                  他们的卧室箱底
                  都存放先师密诀
                  他们的祠堂庐墓
                  都藏着先师至理
                  甚至于古驿小道
                  也隐现堪舆玄机
                  他们会说给人听
                  却不肯让人看明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这一个神秘的土地……

                  莫谓山高皇帝远
                  其实心远地才偏
                  一拨一拨的钦差
                  正快马加鞭而来
                  圣旨一到山河动
                  不过请三僚地师
                  去把驾薨皇帝埋

                  十年间进出三僚
                  我熟了三僚道路
                  杨老仙师的至理
                  越来越扑朔迷离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读懂这神秘之地……


                    三僚村其实并不遥远,位于江西省兴国县东南近70公里,是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等三县交界处。现在全村人口约4600余人,分居在18个村民小组,居民主要曾、廖两姓。村里有曾氏、廖氏二个杨公祠,里面有杨筠松和他的俩个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塑像,三僚村里还有许许多多堪舆文化的典型建筑和遗迹可供人们参观。
                                                        2001年4月16日晚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曾文辿和三僚村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三)
                    胡玉春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
                      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他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廉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
                      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曾文辿唐末五代时迁三僚,时历宋元明清,迄今千多年来,特别是明清两朝以来,文辿后裔蕃衍千枝万派,分布全国各地,已成万丁著族,人文蔚起,忠烈满堂,卓然俊拔之士达于中外,足见杨筠松当年的预测不谬也。现在许多海外易经考察团专程到三僚村,都是拿着这份钳记,寻找中间提到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甲木水”的所在。
                      割据赣州的卢光稠慕名聘请杨救贫弟子为他择基修筑赣州城后,又恳求杨救贫为其选一块“天子地”。这一段历史掌故,赣州府志记载甚详:“唐都监杨筠松避地于虔,谒卢光稠,为其卜地云出天子,卢遂改葬其母,复问还有此地否?曰:有,一席十八面;曰:何面出天子?曰:面面出天子。卢恐他姓得之,遂毒杨。杨觉,携其徒曾文辿及去之,至一处间,问何地名,曾答:药口。曰: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小子志之。说卢王于赣州磨车湾安水碓,十字路口开一井,则世世为天子矣。曾曰:何谓也?曰: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后卢果疽发背,痛不能忍而缢死。”杨救贫逝世后,曾文辿遵其所嘱,回赣州说服卢王城内磨车湾安了水碓和十字街凿了井,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并制煞了卢光稠。他担心卢王报复,远走万载县西山隐居,后人称其隐居处为曾公塘。曾文辿著有《八分歌》、《泥水经》等书传世。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三僚村曾氏八景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十八)
                      胡玉春
                        三僚村的四维是曾、廖二姓所共有,但对“八景”的分布却两姓素不相同。三僚村曾氏的“八景”,据曾氏古族谱《僚溪文丛》记载,乃当年杨公亲自命名,他对弟子曾公说:“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谗岩,赏南林之晚翠, 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 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憾矣。”杨筠松之所以隐居三僚,著书立说,显然与三僚的八景风光有密切关系。但这千年前的八景今安在哉?我曾经专门费时寻访。
                        眠弓岭,即是三僚村东面的东华山,此景现在仍存。我们沿山路曲折而上,一峰独起,云遮雾绕,险峻异常,仿佛步步登天,故称“眠弓峻岭”。古人有诗曰“攀桂莫言云路远, 登临正如步蟾宫。”形容登眠弓岭如同登天。
                        独石岩,就是三僚村口的罗经石,在黄土平原上一峰突起,其状如罗盘中的指针,山腰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石灰岩溶洞。独石山的山形独特,从西面看如玉兔望月,从北面观察是个仰天狮形,从东面望去乃马鞍形,从南方眺望最像罗盘中的指针。
                        汾水龙潭在三僚村南方的天马山下,是从溶洞观音岩侧涌泉流入的深潭,人民公社时建三僚水库,将潭淹没,故景已不存。这条河水极为清澈,在三僚圩与另一河会合时,清浊分明,杨公钳记中的“南方天马水流东”就是指这条水。
                        留记珠石,据清代宁都进士丁有美的三僚游记,留记珠石在三僚村真君祠旁,古人有诗描绘:“山腰有石一珠圆,屹立巍巍万古看。威势雄昂如虎踞,形横屈曲似龙盘。”我去真君祠旁寻访,却没有找到这块留记人间千年风雨盘龙巨石,甚憾。
                        西山晚照,其实就是三僚村的晚霞,古人有诗云:“金乌欲坠晚将临,万叠西山渐送阴。雁落芦汀翎带锦,鸦投江树翅翻金。”三僚村西方山峦迭嶂,现在植被不好,看不出古人的诗意了。
                        东郭朝云,是三僚村朝霞满天的景观。现在村子东面看见的正是石灰山、水泥厂,山体破损。古人诗谓“好看随风收敛去,不知还在几重山。”现在倒是很贴切。
                        北浦渔歌,浦字的本意是湖泊或大海边,北浦乃古代三僚村东北的水泽。从三僚古村图上看,古代村东北是一个湖泊,荷花映日,碧叶连天,村民在湖内捕鱼捉虾。古人诗云:“湾湾流水抱树前,北有渔翁乐自然。噫欤数声烟树晚,徘徊一曲夕阳天。”北浦现在是一片稻田。
                        南林晴翠,南林是村南面的天马山下,与于都梅屋村交界处的一片缓坡土岗,古代是一片树林,现在仍屹立不少大松树。晴雨之间,风光无限。
                        八景的位置也是按东西南北的方位有规律的排列,符合八卦的方位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三僚曾氏杨公祠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十五)
                        胡玉春
                          参观堪舆圣地三僚村,一般都要去朝拜杨公祠。
                          据兴国明代的古县志《窦志》载:三僚村曾姓的杨公祠始建于元朝末年的至正年间(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距今约650年左右),祠堂位于三僚村盆地的中央,(今三僚诚真希望小学前面、三僚村委会东侧),座向是壬丙兼子午,殿堂上杨筠松居左,曾文辿居右,均为和真人大小的樟木雕像,镀以金漆,民间俗称“杨公金身”。 元朝杨筠松雕像完成时,大学士欧阳圭有诗赞曰:“大道无形,公独有像,神仙不死,公独有葬。”
                          杨公祠在历代都有维修,最后一次在原址重建是在1998年,祠分为前后两殿,大殿祀杨筠松和曾文辿,后殿祀当坊福主。2000年,广东的何益波先生捐资16万8千元,用花岗岩石雕刻了整个杨公祠的门面。现在祠前是相对的两只石鼓,阶下立着两只石狮子。门面花岗石上雕满了各种图案。在门庭顶是一些动物和花卉纹饰。第一幅石刻图是“九天玄女授书”, 是最大的一幅,嵌于大门上方,用的是镂刻法,图案左边是九天玄女立云端,将一卷书递出。九天玄女为汉装,高发髻,衣裙飘飘,是美丽的仙女,身后还站着二位侍女。图案右下面肃立一位老人,举手作接书状。老人即杨筠松,他身后还站着两位弟子。杨公体胖,面容虔诚,穿着汉装。杨公师徒站在陆地。图左下方是一株大树,大树下站着三位观看的老百姓,穿的是短装。在此图下面是四块方形石雕图案,从左到右分别是:杨公进政、杨公看风水、杨公出游、杨公著书。杨公进政图中是皇帝将一个罗盘授给杨公。图中是头戴皇冠的皇帝,后面有宫女摇扇,旁边站着大臣,杨公在皇帝的书案前拱手接受罗盘。杨公看风水是杨公站在一房子前,身边两弟子,其中一个把罗盘递给杨公。杨公出游图是杨公在小桥流水的地方游玩,身后有弟子和书童,还有一位挑着食合的佣人。杨公著书是杨公坐在书案前援笔著书,旁边有三个站着看。大门两侧是一幅对联:学究天人泽被士庶 功参造化名倾万国。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三幅画,用黑大理石磨成,右边是群山叠翠(深山古松寺庙)和江山多娇(苍松古柏飞瀑垂柳拱桥亭台楼阁),加官进禄。左边是山清水秀、玉溪春色、天官赐福。
                          杨公祠内还二幅对联曰:
                            名扬百千万年仙踪永驻
                            文钳三十八代德泽长存
                            灵应九州
                            图书有象悟通消息达天机
                            造化无形参透盈虚成大道
                            万国朝元
                            自古天下重名此仙有几
                            能使山川生色惟公独尊
                          曾氏杨公祠第二进供奉本坊福主关云长,关公红脸长须,金衣,手持朝板,座下分立二人,武将打扮,一人持金瓜长锤,一人持长柄大刀。关公头上横幅为“天地同流”,两边联是“举念时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 到头处是是非非曾放过了谁”。两侧廊联是:“冬去春来千山树木迎春绿 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柱联是:“新岁新春一派新风新气象 好山好水千村好景好时光”。“竹翠松青万里河山春常在 花红柳绿九州天地同东升”。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4
                          • 财富1
                          • 积分3849
                          • 经验795968
                          • 文章3781
                          • 注册2005-04-19
                          参与相度十三陵的其他三僚堪舆大师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十四)
                          胡玉春
                            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介绍了廖均卿、曾从政、廖文政、曾罗三等四位参与明十三陵卜选的堪舆大师了,有朋友问我,明十三陵里的皇陵,是不是全部都由三僚堪舆术士卜选的?这我就不敢作肯定答复了。
                            十三陵中,有些皇陵并没有进行过认真卜选,比如崇桢皇帝的思陵,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自缢而亡,时年34岁。崇桢帝未建皇陵,他死前咬破手指血书一信李自成,说自己的尸身任凭分割,请勿滥杀百姓。李自成读后喟叹不已,念其临终之际能够思念百姓祸福,遂派人将其遗骸葬入贵妃田氏墓中,这座位于昌平鹿马山南麓的贵妃墓遂成十三陵的最后一座皇陵。
                            有些皇陵卜选后,弃置未用,后面的皇帝暴卒,就把该墓用起来。比如36岁寿终的穆宗,生前未及建陵,即利用廖文政替世宗父亲卜选并建好未用的显陵安葬,更名为昭陵。查考明史,明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的长陵、明世宗的永陵、明神宗的定陵等3座皇陵是皇帝生前亲自主持卜选的,举行了隆重的卜选仪式。廖均卿、廖文政二位术士的堪舆活动,因为他们留下了“行程记”或“实录”,我们了解比较清楚。而曾罗山在十三陵的堪舆活动,还没有找到其笔记,只有一点粗略的了解。三僚其他的堪舆师也还有不少人参加了十三陵的卜选活动,他们参加的卜选的情况,我们只能从县志和家谱中找到一些简略的记载了。
                            据《潋水志林》记载,廖文政的孙子廖胜概,嘉靖年间,奉诏迁造献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献陵是明仁宗的寝陵,为何在一百多年的嘉靖年间才诏三僚堪舆先生建造呢?原来仁宗在位时间很短,不足一年,驾崩后,继位的宣宗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匆匆将仁宗寝陵完工,非常简陋。明世宗即位后,大规模进行建陵活动,也顺便把过于简陋的仁宗献陵进行了重建。廖胜概回乡后,名重一时。相传他替人堪舆,只收半价。即东主赠予的红封,他一定退回一半。即便如此,仍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年收田租竟达七千多担。
                            据《兴国县志》载:明嘉靖年间,三僚曾鹤宾,奉诏钦取到北京相造寿宫,敕授钦天监博士,进阶正七品。
                            根据《兴国人物录》记载:三僚曾永章,号焕卿,曾征诏参与昌平州皇陵(十三陵)卜选,清顺治16年敕授钦天监漏刻博士兼掌天文科。从时间上看,曾永章是清初去十三陵卜建皇陵,那他只能是替明朝的末代皇帝崇桢建思陵了。原来,李自成当年只是把崇桢全尸葬入田妃墓。清军入主中原后,为了表示对汉人的怀柔,平息明朝遗民的仇恨,下令以汉族的帝后礼重葬崇桢,完成了十三陵的最后一陵。曾永章的侄子曾国瑞亦同时被征诏进京,授钦天监漏刻博士,参与建陵,可惜未任而卒。曾永章大约是三僚村最后一位卜建皇陵的堪舆大师。
                          志诚公-广新公-良甫公-子章公-振宗公-成义公-德渊公-珍公-仲源公-文盛公-位公-省虑公-起监公-弘胜公(胜)-锦汉公(子)-自达公(达)-永展公(永)-德敬公(德)-文和公(文)-秀成公(秀)-显尧公(显)-朝与公(朝)-庭生(庭)-繁星-祥熙。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