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实际上,曾氏从曲烈至曾参的形象,共54人,我全部有之,这些形象分布于从酒泉至兰陵的路上,是曾氏先祖迁徙的见证。[P]我们可以拿出曲阜所在的孔子与曾参共像,来解释为什么孔子称孔丘,而曾子称曾参,这反映了先秦人从他称到自称的过程,人名是如何产生的秘密就可以知道,同时也见证了历史记载的真实性。[/P][P]
    [/P][P]左边是孔子之像,右边是曾参之像,可以看出来曾参的位置是紧居孔子之后的,列于第二位。[/P][P]
    [/P][P]
    [/P][P]
    [/P][P]
    [/P][P]
    [/P][P]
    [/P][P][/P]
    [upload=38170,0]曾参.jpg[/upload]
    [ 此贴最后由 曾天山 在2018-6-23 17:31:40编辑过 ]
    祖籍长沙,宪字辈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