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79德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7
    • 财富5
    • 积分5563
    • 经验52204
    • 文章6754
    • 注册2006-06-19
    敦煌遗书:让世界重新认识敦煌学
     

     

      提起灿烂的敦煌文化,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早已成为国人心中抹不去的阴影。近日,当装帧精美的30册《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摆放在面前时,多年来致力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们难掩激动,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该图录的主编任继愈先生感慨地说,从此,可以信心十足地宣布:研究敦煌学的根最终还是在中国而不在外国。

      据介绍,《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将收录国图馆藏全部16000余号敦煌遗书,预计全套将达150册之巨,目前出版的30册是首批,其余120册将在两年内完成。

      质与量均不逊于异国收藏

      “敦煌学在国外”早成历史

      一直以来,“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是中国敦煌学者挥之不去的心结。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打开,一批公元4世纪到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等5万余件文物重见天日。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新的显学――敦煌学。不幸的是,晚清政府昏庸无能,致使这些珍贵的文物流落异乡,分藏于英、法、俄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多年来,社会上乃至学术界一直流传着一种误解:认为敦煌遗书的精华部分已被外国“探险家”们搜刮殆尽,中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都是一批研究价值不大的“弃余糟粕”。

      事实并非如此。国家图书馆馆藏敦煌遗书16000余号,约占世界敦煌遗书总量的1/3,总长度则占世界第一位。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陆续将散藏、散佚于全国各地的敦煌遗书调拨或收购后,移交国家图书馆保管;不少社会人士也纷纷将珍藏的遗书捐赠或转让出来;国家图书馆也四处搜求购买到部分零散的遗书……日积月累,逐步丰富了国图的敦煌收藏。

      通过各种途径回归的敦煌遗书中,佛教典籍占90%以上,仅稀世的血经就有两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方广锠强调:“所谓‘精华已去,糟粕空存’的说法,是因为当时的西方‘探险家’们大多不懂佛教,自然不会珍惜这些佛教的精华部分,更不知道它们对于研究佛教的重要性。可以说,国图馆藏的敦煌遗书不但在文物或文字绝对量上占世界第一,而且在质量上也足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敦煌遗书收藏机构媲美。”    

      几代学者心愿得偿

      百册巨著推动学术“《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不管是编纂还是出版印刷都很令人满意。我们深知,没有国家各部门的关注,这样大的工程根本不可能完成。”著名学者冯其庸说出了许多学者的心里话。

      几十年来,国家为敦煌遗书的保护、利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由于遗书是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古抄本及印本,年代悠远,大多残缺支离,粘结脆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图书馆在修复工作中严格贯彻“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复经卷5000多米,使大量从前无法使用的残破经卷获得新生。至今,这一修复工作仍在进行中。目前敦煌遗书均被保存在以楠木为书盒、书柜的新库房中。国图还曾于上世纪50年代及70年代末,两度将敦煌遗书的“劫余录部分”摄制成缩微胶卷。1983年,成立了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    

      数十年的研究积累,几代学者的心愿终于得偿。上世纪90年代,由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主持的《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大型图录开始编纂。在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该图录于2004年立项,拟于2007年告竣,预计全套将达150册之巨。     《人民日报》 (2006-07-04 第11版)

    [ALIGN=left]



    [TABLE][TR][TD]来源:[UR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aperindex.htm][COLOR=#0000ff]人民网-《人民日报》[/COLOR][/URL][/TD][TD](责任编辑:朱月怡)[/TD][/TR][/TABLE][/ALIGN]
    湖南涟源,湘中皇管族曾氏。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