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56
    • 经验8902
    • 文章554
    • 注册2005-04-23
    风雅钱塘系列作品欣赏(估计没有几人能静下来看完)
    风雅钱塘之《四季西湖》

    1.引子
      杭州的盛名,一半得自于西湖。
      在这泓碧水的深处,有远古时期那一次次的潮涨潮落,有历代文人骚客吟诵不绝的无边风月。幸运如她,不会因为四季的更迭而韶华不再,只是积淀了太多的人世沧桑。西湖的盛大,看到最后,竟象极了那一缕缕的轻烟。。。。。。
    2.春
      无限的春光,是要有人欣赏的,更何况是西湖的春天。
      如今谁也说不清,那些故事发生的确切年代。苏小小,相传为南齐时的钱唐歌伎,在西泠桥畔的杨柳深处,终日笙歌乐舞,公子王孙。和很多郎情妾意的故事一样,她也注定要遇上一位翩翩佳公子,于是“何处结同心”?便在“西陵松柏下”。这也许是西湖第一次遭遇朦胧的爱情,它就仿佛是春天的湖岸边,枝头上,那丝丝绿意,不顾春寒料峭,迫不及待的就来了。风尘女子与白衣书生的爱恨缠绵,情节其实有些老套,但天下无双的景致,总是要苏小小这样的人儿配的。她不用藏于深闺,可以潇潇洒洒地和恋人徜徉在春日的西湖,就算等不回心上的人,湖光山色仍在,佳人一笑,只为空气里浮动着的桃花的甜香。
      后人在此地游山玩水,到慕才亭凭吊苏小小时,总不免为她的爱情故事心生惆怅,孰不知死于青春华年的她,也许已超脱了爱恨的纠缠,贪恋的只是这片山水了。西泠桥上,落了一地的桃花,苏小小好象看见了又一个西湖的春天。
      花期将至,万松书院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即将分离。同窗三载,深情都溶入在了笔墨纸砚里。[应该也是在春天,]那十八里路的依依惜别,祝英台袒露了她少女的心迹。我们常常觉得梁山伯太过木讷,完全不解风情,祝英台却有女中丈夫的潇洒,那样的真诚热烈,姿态从容。在她映衬之下的湖光山色,也要跟着要生动几分。
      “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梁祝故事里最美好的段落,是留给西湖的。春日里,一片不能辜负的风景,还有一份不能辜负的古典爱情。
      最后,梁祝化身为蝶,而那峨眉山中的千年白蛇,却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的爱情故事正在西子湖的春雨里悄悄上演:白娘娘终于等来了许仙,和他撑着一把油纸伞,沉醉于春天的湖山。只要二人在一起,便是在伞下站上千年万世,白娘娘也是愿意的。
      淅淅沥沥的雨下得太久了,夏天总是要来的,于是就有了那一碗端午节的雄黄。甜美的爱情,在春天里结束了。。。。。
    3.夏
      白蛇和许仙的故事还在坊巷间流传着,二人缘起的地方就在断桥,不远处有座昭庆寺,汤显祖到杭州时,就寓居于此。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初夏。
      数十年的仕途沉浮,梦里的京城早不可见,只有些许残梦在汤显祖的笔墨中延伸。夏日的午后,暴雨将至,池塘边传来阵阵蛙鸣,蝉儿在树梢间鼓噪着。这场雨过后,南去的官道一定泥泞不堪,汤显祖却再也不必为此担忧,他辞官不做,已有数年。
      旅居杭州,西湖的夏天让他眼花缭乱。游湖的女子正巧笑嫣然,那采莲船上,更是玉腕罗裙,好一番良辰美景。也许湖岸边的戏台子上,正是“姹紫嫣红开遍”的时候,那《牡丹亭》里,生生死死,为它黯然神伤的,又岂止钱唐女伶商小玲一个人。
     明清更迭之际,西湖的夏天,依旧是“荷花夜开风露香”,繁华中有奢靡的气息。客居或行旅此地的人,正匆匆离去,钱塘人洪升,却回到了这阔别已久的家乡。京城的那一夜,《长生殿》唱得多么红火,谁料想正值国丧,洪升因此锒铛入狱,功名前程,皆化为泡影。从此,只一卷书,一壶酒,在家乡的山水间过着放浪潦倒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朱门绮楼中,《长生殿》依然传演极盛,但没人知道,狷狂一世的洪升竟在一次醉酒之后,落水而死。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洪升之后,又出了一个陈端生一样也是钱塘人,只不过,她是一个深闺中的女子,家居句(勾)山樵舍。清代杭州人游湖,大多只能从涌金门而入。花窗外的夏天,是喧嚣的人声,是荡向湖心的桨声,还有那飘在风中的弹唱声,陈端生却只有诗书相伴,青春少女兀自想象着墙外的红尘景象。18岁那年,她开始写《再生缘》这部长篇弹词,天生叛逆的孟丽君就在她的笔下诞生了。《再生缘》后来风靡一时,在戏曲舞台上,由此改编的剧目数不胜(生)数,女主角孟丽君成了妇孺皆知的人物。而陈端生还是寂寞的,嘉庆元年(1796年),她死在异乡,没能等到流放多年的丈夫,故园也只剩残荷一片,转眼又是凄凉的秋。。。。。。
    4.秋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是白居易笔下,西子湖的秋天。几年前也是这个时节,浔阳江头,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而来到杭州后,年过半百的他却被这里的湖山美景所深深打动。
      他留给杭州的,不光是那些飞扬的诗篇。当年的白居易为了疏浚西湖,曾筑过一条拦湖大堤,千年光阴过后,早已无迹可寻。今天还能一见的白堤其实与诗人无关,她在白居易筑堤之前就已经有了,可杭州人还是喜欢指着它言之凿凿,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白居易所筑。这是个美丽的误会。白居易在杭州的日子不长,但他曾经寂寞灰暗的心灵却在这片山水中得到了慰籍。为官三载,要离去的那一刻,西湖丛林中的高僧跟白居易开了个禅意浓浓的玩笑:那是道林和尚,兀自坐在高高的松树上参禅,却不觉得危险。白居易好意提醒,和尚却以为:名缰利索作怪,官场风浪难测,不知前路的白居易着实要危险得多啊。
      道林和尚的话没有错,苏东坡一定也明白这个道理。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立秋,他第一次被外放杭州。15年后,他又来了。第二次出任杭州太守,是宋哲宗元佑年间的事了,苏东坡已届知天命之年。仕途坎坷,许多是非皆因诗而起,临来杭州时,老臣文彦博劝他不要再写诗了,苏东坡若有所思。
      那一年的中秋,月色很好,清朗朗地照在西湖上。苏东坡和弟弟子由仍是天各一方,十三年光阴似箭,又是一个起舞弄清影的佳节,但诗人却再也写不出《水调歌头》了。据说在杭州的日子里,与他同住的秦观再没见苏学士打开过书。苏东坡也很明白,自己不是来杭州做一个隐士的。所以,和250年前的白居易一样,他也兴修水利,浚湖筑堤。于是有了苏堤,那也是他的作品,可能比任何一首诗、任何一阕词都更为自然、从容。
      
      但也有人是要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在西湖绚烂的秋天里,孤山脚下,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梅妻鹤子,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只是春去秋来,一切都消磨殆尽了,一生就只为等那断桥的残雪,那浮动的暗香吗?
      
    5.冬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冬天,风波亭内寒气逼人。行刑前的岳飞,心中坦然,倒是凤凰山的皇宫里,赵构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天阴沉沉的,好象压抑着深深的悲愤。宫门开了,急促的脚步声,太监呈上了岳飞的供状,那不过是张早就拟好了的废纸,莫须有的罪名。但猛然间,纸上的几个字刺痛了赵构的双眼,那上面赫然写着“天日昭昭”。雪,终于开始下了。
      
      又是一个冬天,风波亭的那场雪好象下了整整133年,南宋王朝已是摇摇欲坠。39岁的文天祥此刻愁眉紧锁,凝望着一片死寂的临安城,他决定受命,前往皋亭山的元军大营。
      皋亭山就在杭州的北面,旧时的春天里桃花盛开,是处很美的地方。但1275年,历史定格在一个冬日。只见铁骨铮铮的文天祥走进了元军大营,谈判不成,被元军主帅伯颜扣留。皋亭山无语,默默地见证了这一切。这个冬天是漫长的,再没有人去欣赏西湖的雪景,南宋的子民们只是望着城外皋亭山的方向。第二年的二月初八,应该已经是略带寒意的早春时节了,山间有桃花静悄悄地开着,宋恭帝已向元朝投降,西湖边的美景依然如故。文天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从此处 被押往北方。
      
    6。尾声
      这是西湖流转的四季,让人目眩神迷。
      依旧草长莺飞、秋意浓浓,还是那接天的莲叶、温柔的飞雪,只是没了传世的诗文、历史的震颤,只有万古湖山,凛然安坐。



    风雅钱塘之《梦忆江南》

      大唐太和三年(829),诗人白居易隐居香山,心向佛道,意在诗酒。过着逍遥的诗人生活。大唐的月色之夜,来访的少年诗人李商隐,穿过柴扉,向香山寺而去,看着他月光下渐远的背影,听着寺外激流的伊水,白居易忽然想起了杭州,这个他做过三年刺史的城市,淡淡的月光洒在庭院中,在这个秋夜,诗人白居易仿佛回到了枕着钱塘江潮入梦的官署,恍惚闻到了天竺寺飘逸的桂花香,在待婢铺开的纸上,诗人白居易填写了一阙后世传诵千年的词牌《江南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诗人白居易写罢,抛笔欷觑不已。终其一生,他也没能再游杭州——在当年来说,他隐居的洛阳香山,和杭州太过遥远,需要三个月的行程……
      “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可慰诗人的是,他在杭州刺史任上不过三年,却和北宋文章太守苏东坡一起,千余年来成为杭州人最为怀念的两个“父母官”他们为杭州增色的不仅仅是诗文。

      白公堤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第一次是在少年时,大约十四五岁,随任徐州别驾的父亲避战乱时在杭州逗留过,那是大唐贞元初年,其时的苏州和杭州已是东南名郡,白居易避乱两地时,正值诗人韦应物任苏州刺史,房孺复任杭州刺史,韦、房二人皆为豪人,常聚文人诗酒唱和,白居易对此十分艳羡,只可惜他“以幼*不得与游宴”,待到白居易果真出守杭州,却已是年过半百的长者了,从洛阳的夏天一直走到杭州的秋天,长庆二年(822)十月一日,诗人白居易搭乘一艘小船,来杭州上任了。对于这座少年时梦想的城市,杭州刺史白居易不敢一丝松懈,“鳏茕心所念,简牍于自操”,他时刻系念苍生,施行仁政。白居易的仁政以现在来看,当以兴修水利最为造福后世,当年的西湖,并无宋朝以后的热闹,只是一处城外的湖泊罢了虽筑有旧堤,但堤太低,年久失修,天旱时没水,灌溉不了周边的千顷良田;天涝时,则又湖水横溢,甚至淹入城中,长庆三年(823年),杭州夏秋大旱,白居易则力排众议,疏浚西湖,修筑一条拦湖大堤,设置水闸,“高加数尺”使西湖蓄水量大增,再无旱涝之害。湖堤历时两年筑成,白居易亲作《钱唐湖石记》勒碑湖畔,立灌溉制度,以告民众及继任者。
      西湖有三堤,三堤之中,白堤最早,只是现在的白堤,和被记念者无关。它不是白居易所筑的那条拦湖大堤,当年的白公堤在保叔(为 亻叔 读处音)塔下的宝石山麓武林门一线,这条“买鱼沽酒,行旅如云,走鸟呼鹰,飞尘蔽日”的往昔通衢长堤,早已埋在城市繁华的脚下了。现在的白堤,唐时称为白沙堤,白居易诗中多有提及,就是“孤山寺北贾亭西”的“绿杨阴里白沙堤”,把它传为白公堤,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隋唐之时,钱塘江紧帖杭州城,城内又是“江海故地”。水质咸苦不能饮,居民饮水只能到城外的山涧中去挑。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李泌刺史杭州,始开凿六井,引湖水入城,解了城中的水渴,四十几年后,待到白居易守杭州,这六个井已快要淤塞了,就重加浚治,城中的饮水在除夕的鞭炮响起之前,再次无忧,单单这两项福在桑梓的仁政,足以使白居易不朽于杭州了。

      天竺桂
      秋天一到,杭州就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仿佛这是一个一年四季都被花香浸润着的城市,唐朝时虽无现今的遍地桂花,赏桂却也是文人的雅事,天竺的桂花当时赫赫有名。相传武则天年间的一个秋夜,皓月如镜,忽有异物降落天竺寺,状若珠玑,璀璨夺目,有异人识之曰“此月中桂子也”,晚唐诗人皮日休就说,他在中秋夜曾见“玉颗珊瑚”从月宫纷纷落下,并在天竺寺前拾到,据宋人钱易《南部新书》的说法,宋时的中秋夜,也依然有桂子下落“寺僧亦曾拾得”。天竺寺旁的山峰因此得名月桂峰。
      天竺赏桂,成为唐宋文人的一大乐事。诗人白居易亦乐此不疲,白居易生**花,更何况是传说中的月中桂子,自然不肯错过,用他自己的诗来说“在郡六百日 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人海榴开”,在诗中,他就特意注释说“杭州天竺寺,有月中桂子”。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二十个月,入天竺山十二回,可谓频频,他留宿寺中,既赏月中桂子,也和诗僧韬光谈论佛法。诗僧韬光来自蜀中,白居易和他常对谈月下,并题其居处为法安堂。韬光初来,白居易即书诗一首,请他入城相见,韬光和诗一首,婉言谢绝。诗人白居易即亲自入天竺山与韬光品茗吟诗。现在韬光庵中的烹茗井,据说就是白居易和韬光汲水烹茗处。又有金莲池,传说是韬光引水种金莲之处。白居易曾在寺壁 题《寄韬光禅师》一诗。后世诗人苏东坡对此心驰神往已久,后来通判杭州,特意寻去,只可惜题壁早已粉刷过了,仅留下一方刻石。

      湖山记
      白居易以中书舍人,自请为杭州刺史,是想逃避朝中的党争。既至天堂佳境,政事之余,自然要好好宴游湖山。这也是他少年时在杭州最为羡慕的事。“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题诗千余首。”无政只是自谦,题诗千余首,可能差不多。唐朝诗人中,白居易存诗最多,超过三千首,其中在杭州所写的现存两百余首,每至一处几乎都有诗为记了。 
      西湖筑堤就花了两年的时间,筑堤之时,杭州刺史白居易也常去现场巡视,顺便游游西湖,赏赏山光水色。西湖的孤山这上有个柏堂,史上很有名,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人在这个地方种了两颗柏树,在柏堂的西边,有一栋简朴的小屋。这是白居易经常光顾的竹阁,每次的孤山赏梅,都要在此小憩。白居易守杭,恰值元稹镇会稽,元稹和白居易是生平旧友,在唐诗中两人齐名,人称元白。元稹赴任途中,路过杭州,老友久别重逢诗酒酬唱是免不了的。元稹到了会稽,每日都要遣人以竹筒盛诗送到杭州和白居易唱和。这此诗后来由白居易亲手编为《因继集》。两人在诗信之中都称赞本郡胜景,白居易以为东南山水“除却余杭尽不如”以杭州为最,尤其是西湖的四时景色,令诗人流连忘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长庆四年(824)五月,白居易任满,奉诏回东都洛阳,他在几万市民的夹道相送中离开了杭州,而把三年所余的俸禄,全部留给了官库,后任者遇到公用不足时,则用这笔钱来补充,连续五十几年,直到黄巢攻入杭州,账簿被毁,余款不知去向。

      香山墓
      杭州刺史任后,诗人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那一年他以节余的薪俸,外加两匹马换下了原散骑待郎杨凭在香山寺边的旧宅,将退隐龙门 终老山间,龙门两山,伊水中流,西曰龙门,以石窟名满天下;东为香山,有香山寺,为初唐诗人宋之问赋诗夺锦袍处,白园即在寺侧。这也是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归隐处。不过没几个月,白居易又出任苏州刺史,真正隐居龙门已是几年之后了。后人在谈论白居易龙门之隐时,颇多羡词,有红袖添香,山水相伴,何乐而不为?一册后世编撰的《美人谱》声称“古来婢妾,有可为美人之次者,共得四人”这四人中樊素和小蛮俱为白居易之妾。这也就难怪后人艳羡了。
      诗人白居易归隐龙门时,已经五十八岁了,这年冬天又添一子,只因为官时两袖清风,晚年常为贫所困,直至落到“庖童朝告盐米尽 待婢暮诉衣裳穿”的地步。六十八岁时白居易不慎中风,风烛残年,诗人不忍花样的少女,和他一起困守香山,就把从杭州带来的几名歌伎,遣回了老家,卖马维生。隐居龙门十八年后,诗人白居易病死香山寺,葬在琵琶峰之侧。时人过龙门都要洒酒祭奠,因此白墓方圆一丈以内的土常常是湿的。

       (772-846)诗人唐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公元822-824)任杭州刺史。
    就当是花没开过,我没来过。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56
      • 经验8902
      • 文章554
      • 注册2005-04-23
      风雅钱塘之《南山的味道》

      1.引子
        有这么一种让人迷恋,让人疯狂的黑色饮料,它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它协助贝多芬抗争命运,与巴尔扎克一起描摹人间喜剧,是毕加索下笔之前的女人,甚至成为飞入太空宇航员回家的诱惑,这种黑色的饮料叫咖啡。

      2.品味南山
        到过杭州的人,大多知道紧挨西湖的南边有一条南山路,不仅因为这里有大名鼎鼎的中国美术学院,更因为 这里曾是酒巴、茶馆云集而名声响亮,印象里 这是一条幽深的老街,道路被高大的梧桐树覆盖,到了秋天一街落叶,在奔驰的车后飞舞。入夜后,这条路会依从一种 低沉婉转的调子歌唱。然而 在2002年的岁末,这条从湖滨一公园到长桥公园不足两千米的街道上,一下子冒出了近二十家咖啡馆,巴塞丽,贝尼尼,上岛,相约百分百、经典,太古,罗马假日,欧麦......一个个浸透 浪漫的名字扑面而来。于是南山路上便弥漫了咖啡的清香..

      走进南山路一家家临街的咖啡馆,里面摆放着一张张温馨的沙发和扶手椅,装饰漂亮的灯具,散发出可以供人阅读的光亮,在冬日的一个有阳光的午后,找一个有落地玻璃的窗口,做上一张能让身体舒适的陷入其中的沙发,然后喝一口浓香的咖啡,看几页闲书,让自己的身心 在铺洒而下的温暖阳光里 悄然溶化,这样的时光,坐在咖啡馆里,哪怕不喝咖啡,也任时光在咖啡馆的玻璃窗外 如水逝去。于是入夜后南山路的歌声,从低沉婉转的调子转换成,明亮中蕴含妩媚的节奏,江南小调 也被流水的钢琴声所替代。

      3.西湖与咖啡

        喜欢喝咖啡的人,几乎没人不知道蓝山咖啡,位于南美洲牙买加的蓝山,因为出产的咖啡甘,酸 苦三味搭配完美,被尊为咖啡中的极品,而让更多的杭州人了解咖啡的,则是西湖边一家同样以“蓝山”命名的咖啡馆,那年是1997年的初夏,许多今天杭城咖啡馆的经营者,都曾是这家店的老顾客。让更多的杭州人开始亲近咖啡,则是上岛咖啡连锁店在城区的铺开,这时已到了2001年的春天,和着西湖的春风,在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咖啡 氤氲的香气,在杭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直到2002年的岁末,南山路咖啡部落的形成,卡布奇诺,拿铁,摩卡,虹吸式冲泡,滤纸式冲泡,水滴式冲泡等,一大堆和咖啡有关的名字,我们已不在陌生

        咖啡就是这样和西湖走到了一起,坐在湖边的咖啡馆,畅亮的玻璃窗外就是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你都能在咖啡的浓香中,悠闲地看着西湖边走动着的芸芸众生,更多的时候,咖啡是生活的一种见证 。一对恋人隔着玫瑰花相对 而坐,女孩指指自己的座位说,当年 我妈妈就坐在这个座位上,又指指咖啡说喝的 也是卡布奇诺

      4.咖啡的情结

        这世上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满足我们对生活的全部追求,咖啡也不例外,生活里的每一样东西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构成和体现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态度。一杯咖啡也同样可以

        在今天拥有几百家大大小小的茶馆的杭州,百分之八十的茶馆是女人开的,而一夜之间在杭州冒出来的咖啡馆,百分之八十的主人却是男人,或许 女人如水,茶馆本该是女人开的,而能把咖啡这种 苦苦的饮品,打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世界,或许男人天生具备更多这样的创造力

      5.咖啡的味道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咖啡对于大多 数中国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和一种陌生的东西,中国人初识咖啡,多半是通过“味道好极了”的雀巢咖啡。一位朋友告诉我,喝第一杯咖啡时觉得有点苦涩;喝第二杯觉得它带点香味;喝第三杯 就会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调,引起了回忆、依恋和浪漫的联想。有人说每一杯咖啡 其实只有百分之五十是咖啡豆和糖调成的,另外百分之五十是一种成份复杂被称为感觉的东西。

        我们常说在咖啡中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味,有人喜欢在钢琴相伴的夜晚,慢慢的品尝咖啡独特的香味,就象在体验人生的酸甜苦涩,寻找喝咖啡的感觉不一而足。在形式已愈来愈不重要的年代,没有人能为咖啡的感觉下定义,只有循着自己心情和味觉的浓度,才能调制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咖啡,拥有一杯好咖啡,重要的是心情,因为当你将形形式式的情绪和记忆----寂寞与忧伤,快乐与狂欢都一一养在杯子里时,咖啡就有了无可取代的浓郁滋味
      6.相约咖啡馆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曾说“我的《人间喜剧》是从沸腾的咖啡中诞生的”而把咖啡称作的“慢性毒药”的哲学家和诗人伏尔泰据说每天都要喝上40杯咖啡,我们的城市虽然不像欧洲那样,有很多家咖啡百年老店,有很多我们从小敬仰的名人,曾坐在那里的椅子上,喝着咖啡写下我们敬仰的文章,但是咖啡就是咖啡,还是我们喜欢的那一杯,我们的城市里的咖啡馆,虽然还不够发达,但足够我们在想喝的时候,随时都有咖啡喝,被称为欧洲咖啡馆作家第一人的阿登伯格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如果心情忧郁,不管是为了什么,去咖啡馆;深恋的情人失约,你孤独一人,形影相吊,去咖啡馆;你跋涉太多,靴子破了,去咖啡馆;你觉得一切都不如愿,去咖啡馆;你内心万念俱灰 走投无路,还是去咖啡馆;咖啡馆是一个可以幻想,可以深奥,也可以享受小日子的地方,一个谈艺术,谈哲学,或者谈恋爱,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落的地方,当咖啡的醇香在南山路的林荫道上,在西湖的空气中弥漫时,。当咖啡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时,我愿从更多的朋友口中听到那句著名的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就当是花没开过,我没来过。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56
        • 经验8902
        • 文章554
        • 注册2005-04-23
        《风雅钱塘》——怀想东坡

        [记者手记]
          “你快乐吗?”这是都市里的时尚男女喜欢用的口头禅。
          在准备苏东坡这个选题的时候,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真的很喜欢, 而且常常想像,如有时空穿梭机,让我可以回到900多年前,那么我最想问“苏老
        师”的问题就是:你快乐吗?
          苏东坡的一生其实饱经忧患拂逆,但他不畏权势,似乎只求生命过瘾、精彩, 被贬三次,始终有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姿态。苏东坡的故事哪里是20分钟
        的节目所能讲完的,只好避重就轻。他有几桩钱塘轶事,而今遗迹尚存,且知者不多,正好为我所用。
          从很多的文学掌故上看,苏东坡在杭州颇与宗教及女人有关。他应该是个佛教徒,喜欢参禅问道,但却不肯接受人生是苦难、是重担的说法;有很多红颜知己, 却不沉迷于女色,只是尽现其天真烂漫的一面。而且林语堂先生也在书中提到: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以尽其才。”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应该是在杭州度过的,这也使我们的怀想不至于漫无边际。但说实在话,节目本身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希望还能有机会,扎扎实实地为我最喜欢的诗人苏东坡再做一期。
          2001年,是苏东坡谢世900周年。
          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欢来时,一笑置之。是一种很彻底的快乐。
                                     (王欣)
        —————————————————————————

        1.引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当我们得以通过这寥寥四行诗句,尽情想像西湖美景的时候,它的作者,900多年前的一位诗人,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却的。我们总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在杭州城度过的。两次在杭为官,留下了烟雨长堤和那水中的三潭,也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在坊巷间流传。

          执拗的杭州人总觉得他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与这片湖山密不可分,全然不去想这一颗熠熠生辉的文星,多少还是得益于那巴山蜀水的滋养,一门三学士,毕竟是从那小小的眉州城里走出来的。但我们还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对于这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了他的心神,杭州的山水之间,留下了他飘忽但却依稀可辨的足迹。今天,距诗人居住于此,歌咏于此,已近千年,但当你也在细细体味这片风景时,或许就能看到诗人的身影,可能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也可能是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派,又或者是一个月下孤独的漫步者……


        2.苏东坡与过溪亭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临然不知秋。”在苏东坡的时代,一般人都相信有前生,诗人也不能免俗。在他的诗和许多同代人的笔迹当中,对他一个颇值得玩味的想法都有过记载,那就是苏东坡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西湖的西南,有他最为喜欢的幽静山林,身临其境,仿佛就可以体验到那说不尽的前世今生和那道不明的悠悠禅意。

          龙井是苏东坡钟情的一处佳地,最初来到这里却是因为政务。当年抱朴子葛洪在此结庐,首先将天竺之茶引种到狮子峰,经过一代一代的精心培养,出产的龙井茶已成为茶中上品。旧式的官吏每逢农时节令,都要下乡劝农,苏东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与龙井结缘了。幽幽茶香中,已然感觉不到俗务萦怀的惆怅,在清幽、宁静的环境粒,人和茶都自然而然地超脱而出。广福院中的辩才和尚,守着寂寞山间的那一眼泉水,是否就为等苏东坡的飘然而至呢?

          其实今天的人们已经无法说清,当年高僧辩才的寺院究竟今在何处。只知道他从天竺寺忙碌的佛事中脱身,来到龙井寺静度晚年。山深林茂之地,只有如今的“龙井问茶”处还有几分当年的佛寺旧观。那圆形的泉池旧名“龙泓涧”,泉水清凉甘甜,大旱不涸。也许是为了听高僧说禅,参悟世事,又或者只是为了喝一杯清泉泡制的香茗,辩才和尚的门前可以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原是想隐入这清嶂环绕的静谧之地,却不料,人有名了,泉有名了,竟是到哪儿都隐不了。

          而对于苏东坡来说,一生纵情放歌,对人生热爱之强烈使他不能苦修做和尚,但以他的智慧,却也常常可以和那些文化修养极高的和尚们一起做诗、参禅。辩才是极为欣赏苏东坡的,在他眼中,这位大学士慧根至深,对佛理可以说是一触即通。

        两人常在寺中的远心庵畅谈,吟诗作对,甚为投契。闲来一起欣赏那块状似游龙的神运石,但见巨石黑拙突兀,却仿佛可以与那不可知的神灵沟通。

          喜好安静的辩才有一条众人皆知的寺规:殿上闲谈,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桥。但相见恨晚的他和苏东坡,长谈何止三炷香;留宿至天明,东坡才辞行,两人漫步在古意盎然的林间小径中,热爱自然的诗人和精通佛学的高僧,一唱一和,正是“虎溪留一笑,千载尚闻声”,于是便有人在此建造了一座“过溪亭”,虽已历经数代,却不曾湮没。竹影摇曳之间,在过溪亭小坐,浓浓的禅意便在山林中弥漫开来。几百年前,因为有了东坡和辩才的故事,才有了这个亭子,“聊世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几百年后,因为有这座亭子,我们才得以寻找到那个几乎被人遗忘的故事。


        3. 苏东坡与琴操

          杭*琴操通悟佛性。一日,东坡做长老,与之参禅。
          问:何谓湖中景?
          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问:何谓景中人?
          答:裙拖六幅潇湘水,髻绾巫山一段云。
          问:何谓人中景?
          答: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

          苏东坡与歌*琴操这段参禅的故事,可以见于多种笔记。才情极高的琴操后来隐逸于临安的玲珑山,削发为尼。这一切只是因为在故事的最后,苏东坡漫不经心
        地吟出了两句诗:“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聪慧如琴操者,当然对诗中深意了然于心,那是百年前一个与她身世相仿的琵琶女唱与一位诗人听的,而今苏东坡借此来点化她。一时间,琴操大彻大悟,一颗本系于烟波画舫中的芳心,就这样皈依了玲珑山的青灯古佛。山上那座始建于唐代的卧龙寺,香火甚旺,而琴操的选择则是山中一座寂寥的小庵,远离凡尘。她在此研读佛理,并将心得写下,寄与杭州城中的苏东坡。一位是出身低微却极有天赋的才女,一位是天性浪漫、不拘小节的诗人,就这样成为了知交。

          在宦海中几经沉浮的苏东坡,早已将人世看透,他最可爱的地方就是仍能随时随地地自得其乐。他尽量逃向大自然,而自然美之绝佳处,在杭州随处皆是。玲珑山虽然没有西子湖的风姿绰约,但却有着不寻常的山野雅趣。为了造访出家修行的琴操,苏东坡邀得好友黄庭坚、佛印禅师,一行三人,曾数次前往玲珑山。在这“山既玲珑水亦清”的好景之中,俗世里的是是非非当可以抛在脑后的。收春亭旁那几棵青松,乃是苏东坡栽下的,好事之人便将树唤作“学士松”;山中的异石奇崖、林泉洞壑俏丽媚人,崖上的前人石刻虽已斑驳,但思古之幽情依稀可辨。空山寂寂,惟闻鸟语,当苏东坡最后一次来到玲珑山,踏上那熟悉的小径时,却发现琴操修行的庵堂早已不见,只剩得荒草及膝。他一路寻去,看到的只有林间一座凄凉
        的坟冢。

          红颜转瞬即逝,只留下黄土一抔,琴操在她遁入空门后的没几年,就寂寞地离开了人世。后人猜想,她死去的时间,应该正是苏东坡被贬黄州之际。“乌台诗案” 使诗人在凄苦中挣扎良久,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不免让苏东坡回忆起他与琴操那充满智慧和佛性的对话,参禅中的一问一答,犹在耳边。他以他的睿智点化了琴操,让一个曾经生活在花团锦簇中的生命归于平静。如今她的坟冢边,只有那些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兀自蓬蓬勃勃地生长着,而曾经活泼鲜亮的那个女子,却已和他阴阳两隔。在苏东坡这几年的颠沛流离中,他常常会想起玲珑山上的这位知己。

        在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之后,他有时会觉得以几句所谓的禅理,让一具可爱的生命必须去忍受孤独,是否也是一种残忍。坟前的香烛总会燃尽,就像那快乐的日子总会过去一样。

          想到那一年,相邀两三好友,来此拜会琴操的情形,苏东坡不由得一阵唏嘘。还是那一条曲折蜿蜒的山路,只是不再有那风趣的佛印和尚与他斗志;还是那一眼清可见底的玲珑古泉,只是不再有那“桃李春风一杯酒”的黄庭坚相对而坐。也还是那一块半山腰里的醉眠石,今天的我们自然也看不到那个豪放的苏学士长醉不起。

        山玲珑、水玲珑,山水玲珑,寂寞的苏东坡只有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他和琴操的

        这一段故事,继续他那不寻常的人生。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苏轼《寻春》

        4.六一亭·感花岩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雪泥鸿爪”的典故,就取自苏东坡这首意味深长的诗。一生在仕途中挣扎的他,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为了摆脱官场中的羁绊,他选择和知交们纵情放歌,选
        择骑驴携酒,在湖山间畅游。

          孤山的“六一泉”,就源于他与欧阳修的一段佳话。两人是政治上的盟友,也就是变法的王安石共同的敌人。在苏东坡第一次被贬杭州时,欧阳修正赋闲在颖州,两人曾有过一次愉快的会面。但是18年后,当苏东坡再来到杭州时,欧阳修已作古多年。遗憾的是,他从未到过风光秀丽的西子湖畔。于是随性如东坡者,便将孤山一角的一处泉眼题为“六一”,实为点出欧阳修终生向往的“藏书一万卷,集古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老翁于五物间”的心愿,也算是让他的这位好友得以魂游杭州吧。

          再说这湖边的群山,当苏东坡郁郁不得志的时候,最爱去的便是南面的吴山,奇峰突兀,洞穴幽深,流泉丁冬,鸟鸣风清。看到那些在远古时期被海浪侵蚀而形
        成的嶙峋怪石,总会有沧海桑田的感觉。“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第一次来此处踏青,身边相伴的是从夫人王闰之,但那时苏东坡心里想念的可能还是客死北地的发妻王弗。岂料18年之后,再次回到杭州,重游吴山时,王闰之也早已离开人世,留给苏东坡的只能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与感怀。峰回路转,独自一人漫步在吴山上的他,猛然发现自己那一首做于密州的牡丹诗不知被谁刻在了石上,正是“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的早春,苏东坡已然感觉到他在杭州城的快乐日子行将结束,但已饱经忧患拂逆的他,人性反而更趋温和后到。对茫茫未知的前路,他也可以报以轻松诙谐的一笑。西子湖依然是烟波荡漾,苏东坡也依然是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天下的水都是相连的,就算要去的是那风恶浪险的海南,在梦中还是可以想见西湖的一泓碧水……
        就当是花没开过,我没来过。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56
          • 经验8902
          • 文章554
          • 注册2005-04-23
          〈风雅钱塘·济颠和尚〉 在线收看

          文稿如下:

          济公法名道济,又称方圆叟,俗名李修元,南宋时僧人,书生李修元从赭溪畔的永宁村,避居到天台赤城山,在一盏明月下苦读诗书 是南宋年间的事.天台赤城山是佛道双修的圣地,山中的玉京洞,为道家十大洞天中第六洞天,赤城山中的佛道两家一直鸡犬相闻,李佛练丹,名不相干.开山的道长坐在霞色中,用一把蒲扇扇起灶中的火焰时,印度僧人昙猷,也开始在山下的紫云洞中伐木建寺.当长须飘飘的老道放下蒲扇,从丹炉中取下一颗赤色的丹丸,中岩寺响起了第一记钟声, 书生李修元就在丹炉和钟馨之间,在天台宗和尚湛然晚年讲经的瑞霞洞,做着金榜题名的科举梦.
          书生李修元十年寒窗.当他离开瑞霞洞赴京应试时,洞壁上已长满了灌木.后来贴出的皇榜上 没有叫李修元的人, 早在几天前, 书生李修元已经在杭州灵隐寺 跟随瞎堂和尚削发为僧了,这个法号道济的和尚,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活佛”济公.李修元出家时,正是青春年华,消息传来乡人一片婉惜.在他们眼中,有神童之誉李修元进士及第,步步高升应该不是难事,一个进士对永宁村里的李家来说,虽算不得光宗耀祖,可也算是李家中兴了.



          道济在晚年所撰的《行状》中,曾说自己“幼年宦室,长入空门”天台永宁村的李家,在宋代是不是一般门弟,李修元高祖李遵勖为宋真宗附马,授左龙武将军“附马都尉”赐第永宁里 天台即为其封邑。李遵勖勋有夫因妻贵之赚,但他父亲李继昌,祖父李崇矩在宋初都立下过赫赫哉功。官拜大将军为一代名将,传到李修元的祖父李涓时,李家已经走下坡路了,只因祖萌袭封 才弄个鄂州祟阳县令当当,李涓虽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却也是《宋史》有传。北宋靖康元年(1126)京城被金兵所围,宋钦宗羽檄召天下兵马勤王 鄂州七县只有李涓一人呼应,募集了六百兵丁 直奔京城而去,在路上遇到金兵游骑,李涓匹马先行 击败敌骑,乘胜追击时 遭遇金兵大军,被乱箭射死,宋室南迁后 李涓之子李茂春因目击朝廷腐败 弃官归隐 到了天台,在这先祖封邑的城外筑屋而居,并以祖上府第在永宁里,自名居处为永宁村,李修元就出生在永宁村,大凡异人降生,总伴随着异相的传说,明代僧人大壑在《道济传略》中即说,南宋绍兴三年(1133)农历十一月初八日,其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而在石梁方广寺,降龙罗汉也在他出世时轰然倾倒,所以后世便有了,济公是降龙罗汉再世的说法,李家世代信佛,从李崇矩就开始造像建寺,接济僧众。孩子一出生。父亲李茂春就把他抱到天台国清寺,请住持和尚帮他取个俗名:李修元  李修元在十八岁赴考之时,突然出家 和家中有一场变故有关,父母双双得急病去世。病情来得很急 不出三日 就相继撤手人鬟了。李修元在借宿的灵隐寺中,接到寄自家中的信时 一时万念俱灰 .三天后,悲痛之中的李修元就在灵隐寺落发了,为他剃度的是瞎堂慧远禅师,有关道济在灵隐寺出家一事。历朝文献都无异议。民国四年(1915)印行的《天台县志稿》,也还照抄康熙二十二年(1883)《天台志稿》上的说法:“年甫十八 亲丧 投杭州灵隐寺出家。”即使1995年版的《天台志稿》出说他:“十八岁赶临安,于灵隐寺出家。”不过,近年在天台有一种说法,即道济先在国清寺出家,后来才转投灵隐寺,此说大概是想把济公与国清寺扯上关系,为国清寺添光,其实天台国清寺是一代名刹,高僧*出,并不需要济公来为它脸上镀金,天台山的名声,有一半是来自山间的这座寺院 国清寺.这里也是第一个中国化佛教流派。天台宗的发源地。是晋江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阳帝,依据智头和尚生前的一张草图营建的,一千四百余年,国清寺历尽沧桑,这从一株智头的弟子灌顶手植的隋梅,便可以想见了,不过年年盛开的梅花,也已随风飘向了四方,天台宗在日本影响最大,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就率领弟子义真,循着经书间隐约的馨声.找到丛山之中的国清寺,最澄回国后在比壑山创立日本天台宗,国清寺也就成了日本僧人顶礼膜拜的祖庭,国清寺和桐柏宫一起 使天台成为”佛宗道源”的圣地.


          自从电视剧济公播过以后,主题歌中唱的”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拿着把破扇,戴着顶破帽的僧人,就成了后你眼中标准的道济和尚像.这已是艺术化的道济和尚,和宋时僧人居简在铭文中记叙的”狂而疏 介而洁”的形象丰去甚远 不过从明朝开始 道济就有点现在的济公模样了 云游四方 喜欢酒肉 每天醉醺醺的,佛门是清静之地,虽说道济"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但灵隐寺的和尚都看不惯"无不唾骂",由监院出面,想把他逐出灵隐寺,瞎堂听了众僧的话 就说:"佛门广大,难道就容不得下一个疯癫的和尚吗?"众僧听了只得灰溜溜地退下,不敢再提,不过道济自此也得了个绰号,叫"济颠".只是好景不常,没多久瞎堂慧远禅师圆寂了,道济没了保护人只得出了灵隐寺,去净慈寺跟着德辉和尚做了个"书记僧",干些抄抄写写的活,也正是在净寺,一个猖狂的道济和尚,被后世演化为法力无边的济公活佛,有关济公的传说很多,但都被后大神化了,就像奉化的布袋和尚成了转世的弥勒佛,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济颠和尚也变成了转世的降龙罗汉。


          早在南宋济公的事迹,就有点神神道道,到了明代,经过小说,戏剧一再演绎,就变成了有清一代那洋洋洒洒二百四十回的《济公传》中那个“哪有不平哪有我”集剑士侠客 绿林英雄 社仙道士插科打诨于一身的疯疯颠颠的和尚了,林语堂说过“受中国民众所爱戴的最伟大的疯和尚无疑是济颠和尚,他是一部通俗演义的主人公 这部演义越续越长,其篇至今约《堂.吉诃德》多了三倍,看来似乎没有完结.”济公在净寺时间最长,有关他神迹的故事也最多,南宋嘉泰四年(1204)净寺被一场大火烧掉了大殿住持德辉和尚也一同葬身火海,寺僧无力重修,一时一筹莫展,济公向寺中的长老提出,他能从外地募化木料过来 三日可以运到,但需开戒饮酒,长老无奈,只得应允,不过济公得了畅怀痛饮的许可却每天在寺中喝得烂醉,似乎把募化木料,一事忘在九宵云外了,直至第三天醒来,才对焦急等待的长老高喊,木料到了,长老心想,你醉了三日 又未出得寺门,何处弄来木料.就问济公木料在哪里?济公醉眼迷蒙指着远处说,在寺内的醒心井中,要取去就是 一帮僧众将信将疑,近井一看果有木料冒出众人拉出一根又能冒出一根,一直到第70根,济公问木匠够了吗?木匠忙说够了,这最后一根木料就再也拉不上来,留在井中至今尚存,这口井也就叫了“神运井”,也叫“运木古井”。在《净慈寺志》里,你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一个章节的,因为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传说归传说,济公的不守清规却是真的,他在自撰的《自述》中就说他“尼姑寺里讲禅机,人俱笑我颠倒”“**家中说因果,我却自认风狂”而且还说“唱小词,声声般若 饮美酒 碗碗曹溪”得了便宜还卖乖,不忌荤酒 出入歌楼洒肆,都为当是的僧规不容,不过济公精于医术,游走市井,息人争讼,救人危难,戏弄官府,口口相传渐渐就成为了一个“非俗非僧,非凡非仙”的传奇人物了,中国的老百姓最容易知足,期望一个清官,就想像了一个铁面无私的包拯,想要泄泄心中的忿懑,就把那济颠和尚变成了,戏谑官府,救民水火的济公活佛。戏文里的唐伯虎妻妾成群,风流倜傥。生活中的唐寅则是个落拓书生,济公也是如此,别看小说里风光无限,神力无边,现实中却并非如此,他在净寺圆寂前留下一首偈言,六十年来狼藉 东壁打到西壁,于今收拾归去 依然水连天碧,这也许就是他落魄一生的真实叙述。因为在道济身后十几年住持净寺的僧人居简,为道济所撰塔铭中即说,“信脚半天下,落魂四十年”,不管道济身后如何众口成“佛”,生前是个得道高僧却是不假,也是一个诗僧 其诗与范成大 陆游这样的南宋四大家相比“并不逊色”,他有一首《九里松》:九里松荫路,青泉映白沙,谁知三伏暑,小草有幽花。有着唐人五绝的意境和韵味,道济没有佳篇问世。杭州城内都会争相哄传,可见诗名在外。道济圆寂后,葬在了杭州虎跑寺。而天台上清宫道士玄机 则在他少年时隐读的赤城山开拓了瑞霞洞。专祀这个诗禅之僧,一个道士为一个和尚开洞纪念。一个道士为一个和尚开洞纪念,这也是史上的一段奇缘。


          小说家的故事使这个生前性眈林泉。疏狂谐谑,喜啖酒肉的和尚 变成了僧俗心中的神僧.各地纷纷建起济公院,不过除他出家的灵隐寺给他一个专殿以外,一般寺院之中 济公只能站在偏狭的一角。或者像净慈寺那样,倚*释加摩尼的身后 受着世人的供奉与祭祀,不管民间有多红 济公活佛依然只是释家的点缀。
          就当是花没开过,我没来过。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56
            • 经验8902
            • 文章554
            • 注册2005-04-23
            风雅钱塘作品之《南方嘉木》


            于花朵中看到菩提,在芥子里见得须弥。如此,乃有小如一瓜的壶中日月和杯里乾坤。盏茶入腹,可资回味的当然也不只是清苦和幽香。透过撩人的茶香水汽,你看到了什么?是神农尝百草时的那一瓣新绿,还是陆羽笔下那扬扬洒洒的文字?
            茶文化,绵延数千年,不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平民百姓,都在各自不同的生活层面上有滋有味地喝茶品茗,又各自以不同的文学艺术手段记录或表述万千茶事。一盏香茗。流转过诸人的指间掌上,茶的艺术,在不经意间铺陈开来……
            茶的艺术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弥新,长盛不衰,其生命力在于它的永不消歇的功能。从茶文化中折射出来的风俗美、艺术美和思想美,广泛地渗透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茶的兴盛,是中国本土文化生命力勃发的象征,更显现出一个复兴民族的优雅与从容。正所谓“吸山涧而得林泉幽意,握小盏而容日月乾坤” ……  






            茶扎根深山,朝吸晨露晚陪明月,躲开了喧嚣与繁华,一派悠然自得,试想在空廓、宁静、清凉的世界中细细品味茶香,自然感到心境澄澈,万物冥化,天人合一。比如杭州虎跑泉水,似乎就是为了龙井茶而涌出来的。时至今日,龙井茶、虎跑水仍被称为杭州的西湖双绝。

              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在传说中,神农氏被尊为“茶王”,《神农百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说的是神农试尝金绿色的滚山珠中毒,为茶树上滴下的水所救,于是人间也便有了茶。
            最初的茶树想必都是野生的,经先民驯化栽培以后,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茶。
            但好茶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高山出名茶,就因为高山云雾多,
            温射光多,湿度大,或是昼夜温差大,这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茶树
            生长在有树木遮蔽的向阳山坡为最佳,比如著名的杭州西湖龙井,它的茶园
            位于狮峰山上的向阳山坡,冬日可避免寒流,夏日有遮蔽骄阳的林木,土壤
            则是石灰岩且富有腐殖质,十分地肥沃,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当然能孕育
            出天下绝品的西湖龙井。

            产自浙江安吉的白茶,也是在崖林之间偶然生出,叶片白如玉,每年的采摘
            期不过一个月,最初也就只是那么一两株,真正是物以稀为贵。茶扎根深山,
            朝吸晨露晚陪明月,躲开了喧嚣与繁华,一派悠然自得。这时候,选一眼山
            泉,即可泡一壶好茶。比如杭州的虎跑泉水,似乎就是为了龙井茶而涌出来
            的,时至今日,龙井茶、虎咆水仍被称为杭州的西湖双绝。试想在空廓、宁
            静、清凉的世界中细细品味茶香,自然感到心境澄澈,万物冥化,天人合一。
            文人墨客、隐者高士喜欢称茶为“忘忧君”,他们有山中清泉涤去心中的苦
            寂,杯中泛起的碧绿,流淌出来的醉意,似乎把人带到了翠微深处,云际山
            刹的诗化境界。在“一生为墨客,几世成茶仙”的文人看来,好山好水好茶,
            茶是天地间的灵物.

            作家王旭烽:我们说的好山好水出好茶,主要是跟茶的自然属性和它的文
            化属性有关。首先我们谈它的自然属性,因为所有的好茶,最初都是从我们
            中国的古巴蜀的丛山峻岭当中出来的,那么是原始森林里出来的,原始森林
            毫无疑问肯定是高山大川。那么还有一条就是中国的林山往往和禅宗、佛教、
            道教是分不开的。道教、佛教又跟茶是分不开的。其实我们真正的集体种茶,
            应该是从寺庙里开始的,所以呢好山好水出好茶就是这样一种非常默契的自
            然关系。中国人喝茶从来不是为了解渴,特别是文人,他就是喝一种心境。
            中国宋代的时候它就有一个说法,它有几种条件下是不能喝茶的。比如说没
            有好的朋友他不喝茶,没有好的环境不喝茶,没有好的器具不喝茶,没有好
            的水不喝茶,没有好的茶他不喝。那么在这几个关系当中,有名山肯定是好
            的自然环境,然后有名水,有好的水,那么往往名山名水又有好的茶,这样
            如果选择二三好友,就有好的朋友了。然后再带上一点自己的茶具,一边
            游山玩水,一边喝着好茶,你反过来会觉得这个茶更加好了,就是山水和好
            茶是相得益彰、互相辉映。

            资料记载,在杭州的历史上,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茶馆,作为士
            大夫文人休闲的场所,还流行一种斗茶、分茶的游戏。到了明清,茶馆则
            表现为与戏曲曲艺相结合,可以在喝茶的同时欣赏到表演。清末民国初年,
            由于杭州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茶馆又演变为各行各业聚会,或者是洽
            谈生意的地方。也有一些手工艺者和打零工的人,特地来茶馆来找雇主。
            当时的杭州城,甚至不同行业有不同茶馆。人声鼎沸的茶馆,一样也是飘
            着茶香,只是不再隐匿山林,多在市井中心,河埠码头等交通集散地。自
            宋以来,这样的茶坊设在闹市的比风景区的要多。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
            上河图》中,就能看见比比皆是的茶坊,人们有的独坐喝茶,有的逗鸟闲聊,
            老板则在房檐下招呼客人,无一不栩栩如生。还有一种茶馆则体现着中国人
            的乡土情结,他们坐落在古镇的生活中心,只是一个简陋的所在,但却人气
            很旺。农夫们挑来新鲜的蔬菜瓜果,在茶馆里歇个脚、泡壶茶,一天的忙碌
            就在这一刻的悠闲中开始,抽着烟,聊聊家常,有着别样的乡土气息。曾几
            何时,城市中的茶馆消声匿迹了,只剩下乡间的茶坊,还残存着旧日记忆。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茶馆重现全国各大城市,并迅速发展了起来。在紧张
            而嘈杂的现代都市,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茶馆的重新出现,带着点儿怀旧,
            带着点悠闲,也带着几许人情味。在天旋地转的摩天大厦中,辟出一方和自
            然相通的天空。在杭州的这些茶馆里,有古朴清雅的木制桌椅,古香古色的
            蓝花布巾,精致考究的各式茶具,舒展悠扬的古乐声声,明净的窗外,则是
            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山水。星罗棋布于西子湖畔的大大小小的茶馆,或古
            朴或纤巧,借助西湖秀色,在闹市里营造出一种安详、幽雅的品茶环境。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生活中有茶,可以轻啜细品;生活中有茶,
            可以尽情享受茶艺之真善美。较之古人,现代人身处喧闹嘈杂的都市,浮躁
            之心难免有之,以此心境品茶,当然火候不足,达不到真境。品茶不仅是修
            身养性的悟化,此中的审美情趣也是很特别的,精茶、真火、活火、妙器、
            闲情缺一不可。饮茶中还有一定的礼仪习俗,他与茶的冲泡方法、品茗
            讲究溶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品茗艺术。在冲泡西湖龙井茶时,我们选择
            虎跑水,第一步当是试泉。虎跑水通过石英砂石的过滤,水质清冽,然后进
            行温杯,这是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接下来是投茶,龙井茶以一比五十的比
            例冲泡,一克茶用五十毫升的水。投茶以后,根据杯的大小,投入一定数量
            的水进行浸润泡,目的是为了舒展茶叶,使茶汁迅速地浸出,最后用85摄
            氏度的水来冲泡龙井茶。冲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凤凰三点头,也就是
            从下至上三次拉滚。另一种是高山流水,就是把壶提高直冲。凤凰三点头和
            高山流水两种冲泡方式,都是为了使茶叶在水中翻滚以后,迅速泡出茶汤和
            散发出茶的香味。在投入开水的时候,一般投至七分满,也称之为“七分茶
            三分情”。在品饮中,也要注重一看二闻三品味。在茶被古人认识和利用之
            后,以为是上天的恩赐,对茶极其敬重。用茶来敬客,也就体现了中国人热
            忱好客、真挚淳朴的传统美德。盛唐时期,以茶宴请、款待宾客,更被视为
            清雅风流的待客方式,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这种茶宴的形式。到了宋代,寺院
            里也兴起了茶宴,最为著名的就是“径山茶宴”。南宋时,这种形式被日本僧
            侣带了回去,逐渐演变为今天日本的传统茶道。

            中国茶的精神至大至深,包含着无尽的玄机和传统的道德观、宇宙观。经过
            几千年的磨砺,其内涵中的人文因素日益增多,儒家中庸和谐,以茶雅志;道
            家混同物我,以茶清心;佛家明心见性,以茶助禅。中唐以后,佛教在中国变
            得越来越世俗化,佛学思想和儒家思想融会在一起,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与此同时,喝茶之风随着禅宗的流传,在出家人中弥漫开来。寺庙
            道观多藏于青山密林中,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便有所谓“寺必有茶,僧必善
            茗”的说法。佛教禅宗主张静气养性,于是在茶中溶进“清净”思想。僧人们
            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饮茶可
            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接起来,茶也成为僧人们联系世俗,讲经释法的
            特殊媒介物。中国“茶道”二字最先就是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
            到了精神高度。

            灵隐禅室法师定源:唐朝有个出家僧人从谂禅师,赵州从谂禅师,他是在禅宗
            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禅师,因为他的修禅境界比较高,很多寺观的僧人都慕名
            而去求法。有一次,一个出家人到赵州禅师那里去,赵州禅师问他“你曾经来
            过这里吗?”,那个出家僧人回答说“我曾经到过这里。”,赵州禅师告诉他
            “那你吃茶去。”。那过了几天又一个出家僧人到赵州禅师那地方参学,赵州
            禅师问他“你曾经来过这里吗?”,那个出家僧人回答说“我没来过。”,那
            赵州禅师就跟他说“你也吃茶去。”。旁边一个出家人听了感觉很迷茫,就问
            赵州禅师“禅师禅师,这是怎么回事?”,禅师又回答说“你也吃茶去。”。
            这种非常简单的对答,就透露着一种禅机在里面,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辨,就直接叫你,无论说什么“你就吃茶去”,这种精神跟禅的精神是放在一起,对一个修禅学的,他自然而然就爱上了这个茶。

            杭州灵隐寺为历朝名寺,到南宋时,已名列禅宗五山十刹中的第二山。自古名
            寺出名茶,茶由禅兴,茶由禅盛,饮茶之风在灵隐寺中也流行一时,最初的龙
            井茶就是由僧人所植。一杯清茶在手,也许是握住了灼灼的禅机。

            “吸山润而得林泉幽意,握小盏而容日月乾坤”。茶的兴盛,是中国本土文化生命力勃发的象征,更显现出一个复兴民族的幽雅与从容。
            就当是花没开过,我没来过。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56
              • 经验8902
              • 文章554
              • 注册2005-04-23

              风雅钱塘之《南北湖记忆》






                    沿着古老的传奇,走进南北湖,就是走进了苍茫的历史在流回大海的涛声中,在恬淡优静的山光水色里,记忆连绵不绝….



                    海洋是太阳送给地球的第一份珍贵的礼物 浩瀚无边海盐 海洋与太阳的结晶,水与火的传奇,我国古代有两大产盐之地.一是江北的盐城 二是江南的海盐,海盐古属吴地 所以海盐之盐,又称吴盐.“吴盐似雪”是对海盐生动的描写。城是一个县城的名字,也是关于人与海洋相伴相生的一个古老记忆。海盐既属东海之滨,又处江南一隅,境内有海岸。也有典型的江南田园,海盐秦朝置县。是良渚文化遗址的一个典型,“海滨广斥,盐田相望”。在这里,天然秀色有湖水与桀骜的海潮并存。倘若凝眸每一滴水,不难发现 它们具有粗犷深沉与婉约细腻的双重性格。在古城澉镇西南约三公里处,即是素有“小西湖”之称的南北湖。南北湖又名永安湖 别称高士湖,不大不小坐洛在绿拥翠叠的群山膝下。汪洋千顷的大海之滨“苍烟蔼蔼两湖开 夹岸千峰拥翠来”勾画出海山湖混为一体的神奇美景,上天眷顾 赐给它海的辽阔 山的安宁 湖的清幽。似是将天堂的美景遗留在了人间。鲍堤融西湖白堤苏堤之妙为一体。漫步堤上,桃花朵朵 柳树依依,伫立其间的相樟 错落有致 疏朗而精神,历史的气息 如一阵春风迎面而来,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在此隐居.饮酒赏月 泛舟吟诗,用生与死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相传冒辟疆和董小宛曾来此避难.至今尚存“董小宛葬花处”。坐落于南北湖畔,背*金牛山  是南北湖第一座近代别墅  名“载青”。载青别墅既与主人朱赞卿姓名谐音。亦体现主人热爱青山绿水,向往田园生活的情趣。载青别墅始建于1916年,共有正屋二间 会客室一间,桥亭一座。志书其称为“式参中西,室颇精雅,开湖上别业之先”。南北湖西侧,一座粉围护的黛瓦修楼,乃海宁蒋氏藏书楼,西涧草堂。藏书楼最早的主人是蒋光育自云:“手头无书,兀无生人之趣。”院内花木扶疏,有定亭一座 古朴高雅。堂上悬俞平伯书“西涧草堂”匾。楼上悬顾廷龙书“亦秀阁”匾,极富书卷之气。普国藩,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均有诗文记载藏书楼的繁盛。让百年后的人们,依旧可寻儒雅气质徜徉于海风湖光之中,南北湖西南约一里许,就是著名鹰窠顶 山上云岫庵,有“夜普陀”之称。庵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词》中“云无心以邮岫,鸟倦飞而知返”的佳句,点出了云岫庵世外桃源的意境,云岫庵内为“南北湖第一泉”,据《海盐县经图经》记载“云岫庵里有雪窦泉 旱涝不加盈涸 味甘冽”南北湖共有南山泉 北山泉,白云泉等30多个山泉,古诗云“谁有意舒凌岫 挟浪噶来千尺幅 迎面仰望眸自天降,俯看犹在怀中瀑”这是对南北湖泉瀑潭涧的生动写照,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南北湖南端濒海 是江海交汇处,闻名中外的“钱塘潮”就在这里形成。乾隆年间钱塘江口,江神海神交战,江水与海水形成世上罕见的“十字潮”。乾隆皇帝为了国泰民安,在钱塘江口的南北湖狮子头岩立碑为界,上面亲书“钱江潮源”四个大字,至此以后,在“钱江潮源”石碑的东西两边,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潮汐极为壮观,所以当地百姓喜欢用“潮源在此,百无禁忌”来永世赞扬。泉水 江水 湖水 海水四水缠绵。“不教姓名落尘埃的”田园真意。“东山寺下泉石鸣”的空灵境界 “松传苍籁作涛声”的海洋气势。“丰年留客足鸡”和淳朴民风。这一切皆融合成南北湖的精魂,渔民 芦苇 翠竹 海浪 历来成为南宋水墨山水的范本.南北湖犹如一张揉皱的金箔 静静流淌出婉转的海盐腔,承载着久远骚子歌,化为一种永恒的赞美 摇撼人们的灵魂.



                     五味之中 咸为首,盐的发现与利用,往往早在洪荒时代,因此常常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宋朝罗泌在《路史·后纪四》里注释云“夙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夙沙氏 炎帝之诸侯,关于“夙沙氏煮海”《说文解字》称“古者夙沙初 海盐”中国关于食用盐的最早记载时间,可以溯推至夏代,《尚书》中有青州“厥贡盐稀”的记载,即商代以前的夏代,就有“贡”给奴隶主国家的盐。直至周代,人们已经学会利用盐来医治疾病,盐是中国古代最隐定 最重要的专卖商品,据史料称流早在舜时代,盐民就已经开始自产自销了,夏商时间,则开始实行盐贡,盐民 盐商均须以盐向皇帝进贡,到了周朝,已经出现了专门责任管理盐政的官员,名曰“盐人”,春秋战国时期 管仲出任齐相后,开始实行盐专卖的政策,盐的专卖,对于春秋以后长达2000余年的 中国封建制国家财政经济 影响深远,晒盐 是一种古老的劳作 这是一幅极美的图画 艳阳高照 蓝天上白云朵朵 倒映在盐田中,晒盐人的脸 手被炎炎烈日晒红了 粒粒汗花挂在皮肤上 晒盐人用平淡的笑演绎着海盐的由来 谯达摩先生《在海盐》写到“明天,明天我多想去南北湖边晒盐,佛头清的光芒此刻笼着我 今夜我在海盐 寻找搜神的人”诗句浪漫.歌颂自得良盐滋润黎民苍生的晒盐人,盐与生命息息相关.井井盐田 凝聚了人性与神性的双重光芒.



                  古时江南也多有盐商 米商,这并非巧合,而是拜门前巷后的流水所赐,沿岸水流停泊着的小船,解缆 轻划 盐 米 邮件 并通过水道走向外面的世界,流水除了承载了一叶叶扁舟,和一缕缕委婉的吴歌,也承载了江南的盐商文化,盐商 又雅又俗 亦儒亦商 他们并不满足于物质上的富有,而另有一番崇儒情结,他们造精美住宅 建祠 立坊 修桥 办学 刻书 资助文人墨客,著文作画,过着一种“贾为厚利 儒为名高”的生活,林苏门有竹枝词写道“邗上时花二月中   商翁大半学诗翁 红情绿意朱门满 不尽诗工境便穷”清人袁枚著《随园诗话》其实就是一本有关盐商的诗话,传神笔调勾勒出的的是诗酒酬唱 弦歌画赋 独特的江南盐商文化,明清时期 江南一带盐商生活之奢靡也达到顶峰。《清稗类抄》记“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使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截至镇江金山寺塔上 向风扬之 顷刻而散,沿缘草树间 不可复收”盐商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现象。在海盐的古戏台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当数“海盐腔” “滚灯”和“骚子歌”。“海盐腔”始创于元朝,在明代风非全国,与“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并称南戏四大声腔,并有戏曲声腔鼻祖之祖,是昆曲的前身。回眸一瞬 如水年华。空旷的戏台上,依旧能传唱出戏曲活化石的古老神韵,伴着那阵阵动听而又悠远的摇橹声。荡出的是一条渊远流长 源于海盐的历史之河。海盐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志士,推开一扇扇古宅的门,沿着一条条交错的石板路,曲折幽深 几树弓背的杨柳孤立,粉墙黛瓦上 无处不留前人唯美的痕迹 东晋史学家干宝 被称中国志怪小说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搜神记》最为有名,这是我国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美的传说和民间故事。《董永卖身》《相思树》《干蒋莫邪》《李记斩蛇》等,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也对后世诗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诗人顾况 人称诗文祖宗,因写诗嘲弄权贵 贬为饶州司户令参军,不久归隐茅山 号“华阳真逸”。倾心于空谷幽兰的隐士生活,顾况善于鉴别人才 他对白居易称赏提掖 成为文学史上的美谈,清代金石圣手张燕昌 善鉴别 亦工丹青 善画兰竹花卉,尤工篆录飞白 大胆创意。试以飞白书体入印 被誉为浙派篆刻的“负弩前驱”海盐文人治印之风 亦始自张氏 “商务之魂”张元济 以他在商务印书馆的业绩彪炳出版史,1915年,他出任商务印书馆经理,15年后被推任为董事会主席,15年看被选为董事会主席。同年创办东方图书馆 规模为全国之冠,解放后 他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主席 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走过青砖铺就的古道,沿着古老的传奇 走近南北湖 就是走近了苍茫的历史,滚滚千里泥沙,将在这里继续沉积为新的大陆,汹涌澎湃的海浪,日复一日地同湖水相碰撞 在流归大海的涛声中 在恬淡幽静的山光水色里 记忆绵绵不绝。


              就当是花没开过,我没来过。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