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钱塘·济颠和尚〉 在线收看
文稿如下:
济公法名道济,又称方圆叟,俗名李修元,南宋时僧人,书生李修元从赭溪畔的永宁村,避居到天台赤城山,在一盏明月下苦读诗书 是南宋年间的事.天台赤城山是佛道双修的圣地,山中的玉京洞,为道家十大洞天中第六洞天,赤城山中的佛道两家一直鸡犬相闻,李佛练丹,名不相干.开山的道长坐在霞色中,用一把蒲扇扇起灶中的火焰时,印度僧人昙猷,也开始在山下的紫云洞中伐木建寺.当长须飘飘的老道放下蒲扇,从丹炉中取下一颗赤色的丹丸,中岩寺响起了第一记钟声, 书生李修元就在丹炉和钟馨之间,在天台宗和尚湛然晚年讲经的瑞霞洞,做着金榜题名的科举梦.
书生李修元十年寒窗.当他离开瑞霞洞赴京应试时,洞壁上已长满了灌木.后来贴出的皇榜上 没有叫李修元的人, 早在几天前, 书生李修元已经在杭州灵隐寺 跟随瞎堂和尚削发为僧了,这个法号道济的和尚,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活佛”济公.李修元出家时,正是青春年华,消息传来乡人一片婉惜.在他们眼中,有神童之誉李修元进士及第,步步高升应该不是难事,一个进士对永宁村里的李家来说,虽算不得光宗耀祖,可也算是李家中兴了.
道济在晚年所撰的《行状》中,曾说自己“幼年宦室,长入空门”天台永宁村的李家,在宋代是不是一般门弟,李修元高祖李遵勖为宋真宗附马,授左龙武将军“附马都尉”赐第永宁里 天台即为其封邑。李遵勖勋有夫因妻贵之赚,但他父亲李继昌,祖父李崇矩在宋初都立下过赫赫哉功。官拜大将军为一代名将,传到李修元的祖父李涓时,李家已经走下坡路了,只因祖萌袭封 才弄个鄂州祟阳县令当当,李涓虽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却也是《宋史》有传。北宋靖康元年(1126)京城被金兵所围,宋钦宗羽檄召天下兵马勤王 鄂州七县只有李涓一人呼应,募集了六百兵丁 直奔京城而去,在路上遇到金兵游骑,李涓匹马先行 击败敌骑,乘胜追击时 遭遇金兵大军,被乱箭射死,宋室南迁后 李涓之子李茂春因目击朝廷腐败 弃官归隐 到了天台,在这先祖封邑的城外筑屋而居,并以祖上府第在永宁里,自名居处为永宁村,李修元就出生在永宁村,大凡异人降生,总伴随着异相的传说,明代僧人大壑在《道济传略》中即说,南宋绍兴三年(1133)农历十一月初八日,其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而在石梁方广寺,降龙罗汉也在他出世时轰然倾倒,所以后世便有了,济公是降龙罗汉再世的说法,李家世代信佛,从李崇矩就开始造像建寺,接济僧众。孩子一出生。父亲李茂春就把他抱到天台国清寺,请住持和尚帮他取个俗名:李修元 李修元在十八岁赴考之时,突然出家 和家中有一场变故有关,父母双双得急病去世。病情来得很急 不出三日 就相继撤手人鬟了。李修元在借宿的灵隐寺中,接到寄自家中的信时 一时万念俱灰 .三天后,悲痛之中的李修元就在灵隐寺落发了,为他剃度的是瞎堂慧远禅师,有关道济在灵隐寺出家一事。历朝文献都无异议。民国四年(1915)印行的《天台县志稿》,也还照抄康熙二十二年(1883)《天台志稿》上的说法:“年甫十八 亲丧 投杭州灵隐寺出家。”即使1995年版的《天台志稿》出说他:“十八岁赶临安,于灵隐寺出家。”不过,近年在天台有一种说法,即道济先在国清寺出家,后来才转投灵隐寺,此说大概是想把济公与国清寺扯上关系,为国清寺添光,其实天台国清寺是一代名刹,高僧*出,并不需要济公来为它脸上镀金,天台山的名声,有一半是来自山间的这座寺院 国清寺.这里也是第一个中国化佛教流派。天台宗的发源地。是晋江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阳帝,依据智头和尚生前的一张草图营建的,一千四百余年,国清寺历尽沧桑,这从一株智头的弟子灌顶手植的隋梅,便可以想见了,不过年年盛开的梅花,也已随风飘向了四方,天台宗在日本影响最大,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就率领弟子义真,循着经书间隐约的馨声.找到丛山之中的国清寺,最澄回国后在比壑山创立日本天台宗,国清寺也就成了日本僧人顶礼膜拜的祖庭,国清寺和桐柏宫一起 使天台成为”佛宗道源”的圣地.
自从电视剧济公播过以后,主题歌中唱的”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拿着把破扇,戴着顶破帽的僧人,就成了后你眼中标准的道济和尚像.这已是艺术化的道济和尚,和宋时僧人居简在铭文中记叙的”狂而疏 介而洁”的形象丰去甚远 不过从明朝开始 道济就有点现在的济公模样了 云游四方 喜欢酒肉 每天醉醺醺的,佛门是清静之地,虽说道济"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但灵隐寺的和尚都看不惯"无不唾骂",由监院出面,想把他逐出灵隐寺,瞎堂听了众僧的话 就说:"佛门广大,难道就容不得下一个疯癫的和尚吗?"众僧听了只得灰溜溜地退下,不敢再提,不过道济自此也得了个绰号,叫"济颠".只是好景不常,没多久瞎堂慧远禅师圆寂了,道济没了保护人只得出了灵隐寺,去净慈寺跟着德辉和尚做了个"书记僧",干些抄抄写写的活,也正是在净寺,一个猖狂的道济和尚,被后世演化为法力无边的济公活佛,有关济公的传说很多,但都被后大神化了,就像奉化的布袋和尚成了转世的弥勒佛,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济颠和尚也变成了转世的降龙罗汉。
早在南宋济公的事迹,就有点神神道道,到了明代,经过小说,戏剧一再演绎,就变成了有清一代那洋洋洒洒二百四十回的《济公传》中那个“哪有不平哪有我”集剑士侠客 绿林英雄 社仙道士插科打诨于一身的疯疯颠颠的和尚了,林语堂说过“受中国民众所爱戴的最伟大的疯和尚无疑是济颠和尚,他是一部通俗演义的主人公 这部演义越续越长,其篇至今约《堂.吉诃德》多了三倍,看来似乎没有完结.”济公在净寺时间最长,有关他神迹的故事也最多,南宋嘉泰四年(1204)净寺被一场大火烧掉了大殿住持德辉和尚也一同葬身火海,寺僧无力重修,一时一筹莫展,济公向寺中的长老提出,他能从外地募化木料过来 三日可以运到,但需开戒饮酒,长老无奈,只得应允,不过济公得了畅怀痛饮的许可却每天在寺中喝得烂醉,似乎把募化木料,一事忘在九宵云外了,直至第三天醒来,才对焦急等待的长老高喊,木料到了,长老心想,你醉了三日 又未出得寺门,何处弄来木料.就问济公木料在哪里?济公醉眼迷蒙指着远处说,在寺内的醒心井中,要取去就是 一帮僧众将信将疑,近井一看果有木料冒出众人拉出一根又能冒出一根,一直到第70根,济公问木匠够了吗?木匠忙说够了,这最后一根木料就再也拉不上来,留在井中至今尚存,这口井也就叫了“神运井”,也叫“运木古井”。在《净慈寺志》里,你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一个章节的,因为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传说归传说,济公的不守清规却是真的,他在自撰的《自述》中就说他“尼姑寺里讲禅机,人俱笑我颠倒”“**家中说因果,我却自认风狂”而且还说“唱小词,声声般若 饮美酒 碗碗曹溪”得了便宜还卖乖,不忌荤酒 出入歌楼洒肆,都为当是的僧规不容,不过济公精于医术,游走市井,息人争讼,救人危难,戏弄官府,口口相传渐渐就成为了一个“非俗非僧,非凡非仙”的传奇人物了,中国的老百姓最容易知足,期望一个清官,就想像了一个铁面无私的包拯,想要泄泄心中的忿懑,就把那济颠和尚变成了,戏谑官府,救民水火的济公活佛。戏文里的唐伯虎妻妾成群,风流倜傥。生活中的唐寅则是个落拓书生,济公也是如此,别看小说里风光无限,神力无边,现实中却并非如此,他在净寺圆寂前留下一首偈言,六十年来狼藉 东壁打到西壁,于今收拾归去 依然水连天碧,这也许就是他落魄一生的真实叙述。因为在道济身后十几年住持净寺的僧人居简,为道济所撰塔铭中即说,“信脚半天下,落魂四十年”,不管道济身后如何众口成“佛”,生前是个得道高僧却是不假,也是一个诗僧 其诗与范成大 陆游这样的南宋四大家相比“并不逊色”,他有一首《九里松》:九里松荫路,青泉映白沙,谁知三伏暑,小草有幽花。有着唐人五绝的意境和韵味,道济没有佳篇问世。杭州城内都会争相哄传,可见诗名在外。道济圆寂后,葬在了杭州虎跑寺。而天台上清宫道士玄机 则在他少年时隐读的赤城山开拓了瑞霞洞。专祀这个诗禅之僧,一个道士为一个和尚开洞纪念。一个道士为一个和尚开洞纪念,这也是史上的一段奇缘。
小说家的故事使这个生前性眈林泉。疏狂谐谑,喜啖酒肉的和尚 变成了僧俗心中的神僧.各地纷纷建起济公院,不过除他出家的灵隐寺给他一个专殿以外,一般寺院之中 济公只能站在偏狭的一角。或者像净慈寺那样,倚*释加摩尼的身后 受着世人的供奉与祭祀,不管民间有多红 济公活佛依然只是释家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