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2367
    • 经验55412
    • 文章2339
    • 注册2005-10-01
    [转帖]解放前,江津城内四处皆有曾公祠。江津人不拜菩萨拜曾公
    红苕亦名蕃薯、甘薯,发源于美洲,先后传入欧洲、南洋、马来半岛,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从越南传入我国,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光景,君不见解放碑下,重庆人对蕃薯是如此的钟爱……但你知道红苕最先传入重庆什么地方吗?

        [县令以苕化灾]

        解放前,江津城内四处皆有曾公祠。江津人不拜菩萨拜曾公,这是为何?

        曾公全名曾受一,是广东东安县举人,曾任江津知县。乾隆三十年(1765年),江津连续3年大旱,水稻、小麦大幅减产,饥荒四起,百姓苦不堪言。曾受一从珙县调任江津知县,见江津农业落后,缺少良种,遂提出引良种、修水利、禁敲诈等治县良方。引种何物才能解决民众的肚皮问题?曾受一想到了家乡的舶来物——蕃薯。

        蕃薯刚引入我国时,因亩产高、糯火巴微甜,大受欢迎。吃惯米粮的富家子弟,图新鲜追捧舶来蕃薯,曾导致蕃薯身价一路走高。身处内陆的巴蜀,当时还未见蕃薯身影,江津引种能成功吗?

        曾受一派人从广东引进蕃薯,先与妻子一起躬田栽种,身先士卒,积极推广栽种良方。引种头年,蕃薯大获丰收,饥荒由此自解,百姓欣喜若狂。川内各地,纷纷效仿,一时间红苕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主粮。

        吃苕不忘引苕人,江津百姓对县令曾受一感激不尽。曾受一去世时,百姓悲恸万分,在各地大修曾公祠以示纪念。如今,曾公祠已在江津城区无处可寻,因为在解放后被当作“封建残余势力”全毁了。

        [蕃薯留住客家人]

        江津是重庆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全市现存祠堂、会馆多达五六十处,居重庆之首。本报顾问、西南师大教授蓝勇介绍,别小看这蕃薯,正是它留住了客家人。

        四川的客家人主要在清初、清中期来自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多分布在川内低丘平坝。明万历年间,巴蜀境内不过306万人。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清初一度仅余九万余人。以后百余年间,巴蜀人口猛增到776万人,速度相当惊人。

        除了“湖广填四川”的因素,人口猛增的背后是粮食的同步增产。乾隆早期,虽受数次灾荒,全川仍保持了人口高速增长。若不是先后引种蕃薯和玉米,客家人与土著川人哪能续接更多香火?

        专家认为:首先,江津的地理环境与江浙、湖广相近,气候适宜;其次,江津是四川最早引种蕃薯之地,客家移民近水楼台先得月,插占为业广种红苕,使得一家人无饥荒之忧。

        乾隆《江津县志》载:“薯芋之尖,有一种朱薯(蕃薯的一种俗称),皮薄色紫,茎叶蔓延生,今川省多种之者,宜于沙地。先是闽人商于西洋来,或生食,或熟食,或磨为粉,味甘适口,老少皆宜……其物易蕃而不费力,种之以佐五谷,是亦治生之一端也。”可见,江津人早对蕃薯了如之掌。

        重庆甘薯研究中心主任张启堂介绍:蕃薯原为南美洲产物,1492年由哥伦布带到欧洲,再传到东南亚,在16世纪中叶传入中国。

        蕃薯的种植推广得益于天灾、战争,美洲蕃薯正好缓和了矛盾,受到各国普遍欢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推广蕃薯时,撰《农政全书》进行了栩栩动人的描述:“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诸滕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俗名番诸,蔓地生,形园而长,其味诸甚甘,山诸为劣。盖中土诸书所言诸者,皆山诸也。今番诸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以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

        清代以后,蕃薯向北方推广终于成为各地农村主食。
    弘扬宗圣公大学之道,孝儒之道,团结所有曾家弟兄.广东高要人,在佛山工作.
    新浪博客紫云小鱼 http://blog.sina.com.cn/u/2379975802
    端砚 茶盘 书法 茶 禅 国学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