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以前有句俗话:"袍哥人家,绝不啦稀摆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入了袍哥会的人,没有一个是孬种.
我的出生地龙回头是一个在附近很有名的大院子,“凹”字型的串架房子依山而建,中间的院坝有20米左右长,18米左右宽,加上房子,南北占有8__90米,东西宽有4__50米.院坝的东边是两米左右高的院墙,院墙正对着的就是燕家的堂屋.土改时,燕家4大房人商定,暂时挂在了华武的名下,一直是4大房人的族产.但这房子一直由公家用着,父母到村里时,它被用做了生产队的保管室。
迁到村里不久的一天早上,父亲闲不住,闲逛到了保管室,他不经意地抬起头,看见堂屋的门框上,挂着一块很大的牌匾,更为惊讶的是,先祖的遗迹竟在这里出现了!
“ 文昌”。
“曾庆昌题”。
曾庆昌就是父亲的叔公,父亲在老家斑竹湾居住时,只知道大姑婆远嫁观音滩,而自己的祖父就是通过燕山姑公的介绍,到了观音滩教私塾.具体地方却不知道,他从这牌匾上判断:这是60多年前,他叔公送给姐夫燕山家族的.父亲一打听,燕山正是这里的人,他的后人就住离这里1里多路的大河湾。得感谢文革来得晚了几年,不然,这牌匾就会被"破四旧"给破掉。那样的话,这一房亲戚的情况就无从得知了。
我的曾祖父号欣然,名庆衢.欣然公是三兄弟,他在男行中排三。按我们家族的说法:老大大器,老二霉气,老三灵气,更小的就有福气,祖上好几代人都是这样的.排第三的欣然公人很聪明.他估计生在1861年,死时不满60,估计在27年左右。老一辈说,欣然公的天赋高,读书不亚于他大哥庆昌,但贪玩,也爱喝酒,特别是爱开玩笑,这些不良嗜好误了他.
欣然公还很小时参加县里的童生初试,一下就考得全县的第14名.按当时的考录情况推断:童生考试前50名的,都有把握考上秀才,有秀才名份了,即使考不上举人,也有了功名.在文化比较落后的四川,办个私塾,教些子曰诗云,名正言顺的吃文化饭是没有问题的。但到资洲府参加考试时,临考的前一天,他还在与朋友大喝,结果一醉不起,误了考期,连考场都没有进得去。这个玩笑还不算,到发榜那一天,欣然公虽然知道自己没有份了,还是兴冲冲的去科场看放榜.他看着看着,尿急了,便旁若无人地拉起尿来,这一尿就坏事,尿到主考大人的鞋上,主考一叫,欣然公才发现尿不对地方.洲县那些跟在主考大人旁的官吏大喊大叫:“是那个?是那个?考取了也给我拿下!拿下!”情况查清楚了,是醉后没有参加考试的曾欣然.洲官县吏都很郁闷,拿欣然公也没有招.只是训斥了一顿,让欣然公走人.回家后欣然公还很欣然:“好在没有考上,考上了也会被消!”科场闹了这么一出后,欣然公信心大减,在后来的科考中,一直没有好的表现,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他自我心态也没调节好,1893年,大哥庆昌中举返乡时,欣然公对举人哥哥讲:“我嘛,是运气不好!不然,你头上的顶子拿给我戴起,比你还像样点。”还幽了庆昌公一默。
十六岁那年,欣然公经龙回头的姐夫燕山介绍,到观音滩教私熟。燕山是个乡村比较有名望的中医,生意比较好,不仅挣下了给妻子钠捐的银子,还给自己挣下了价值不菲的殉葬品。
欣然公在观音滩什么地方教书,已经没有人知道。100多边贸易年后,当我追忆这一段往事,推算,他最有可能就是在龙回头这里教书.因为这里有私塾,一直到1940年左右都还在办,地点就在村东北山丫后的老糖房那里.现在,建华他们在那里建了房子.
十六岁的少年,能离家到70多里的地方去教书育人,在现在也是不多的,而在当时,算是一个奇迹。他在这里教书的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了,但从后来这里人的文化修养看,他应该是教德非常一般的.
在观音滩教书十多年后,他就没有教书了.返乡时,他已经30多岁。从此,没有外出谋事,生活轨迹就应着他给长子取的名字那样:习耕——读点闲书,种点地,以"耕读人家"自居。
文化在乡村能派上用场的时候不多,春节写付对联,别人死了做篇祭文,这差不多就是文化的全部。据说欣然公做的祭文是回乡八里的一绝,举人庆昌公也写不过他。他的架子也很大,要用椅子来抬,他才去写。他一到了现场,总要先喝上一壶,酒喝得醉惺惺的时候才动笔墨,只有这样,他的文章才写得好,有点“太白遗风”。因为他的名望,他入哥老会时,没用按资排辈,而是一步升天地当了碑木镇"哥老会"的大爷。"哥老会"也就是"袍哥".
袍哥是清末民国时期在老四川盛行的一种民间帮会组织名称,在其他地区被称为哥老会。袍哥会发源于晚清,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在清代的四川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组织,在辛亥革命之后,它长期成为四川大多数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间接受其控制的公开性组织。袍哥会对四川社会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今天也能看到它的很多痕迹。这一特点,是中国其他任何地区都从未有过的。
在四川的哥老会成员被称为袍哥,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取《诗经·无衣》:"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说是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两种解释大致相同。
清朝乾隆以后在四川社会中出现的以劫夺谋生的异姓结拜团体,被称为啯噜,其成员被称为啯噜子。他们具有分散性,各群之间没有联系,并在陕南、湘鄂西、贵州、云南等地活动。这些游民团伙平时在各州县场市,或偏僻的道路地区、或在江、河、湖上,带刀抢掠民间财物,并从事赌博、杀人、放火、强奸等各种犯罪活动。啯噜并无严密组织、章程,也无明确政治目标和信仰。
嘉庆年间,四川、湖北等地白莲教起义时,大批啯噜子加入,有的还成为主力和首领。随着白莲教起义的失败,啯噜子在各地都遭到镇压,但仍然在各地活动,还有不少人渗入到清军与衙役之中。为了加强他们内部的组织联系,提高其生存、发展和与官府对抗的能力,他们逐步大量吸收了早已流传入川的天地会的组织形式与联络办法,或直接与天地会徒融为一家,在道光年间发展成为帮会组织哥老会。
哥老会成立的标志的开山堂,即一个哥老会独立组织的成立仪式。最早在四川的开山堂一般被认为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永宁(今叙永)郭永泰开荩忠山,始有山水香堂,以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印信相号召。据后来袍哥首领人物的记述:"会盟者即达四千余人,不久荩忠山哥弟遍及各省,而开山立堂者尤以四川为最。"
哥老会产生之后,在各地迅速发展,南方所有省份和北方部分省份都有它的组织,从总的来看,哥老会的发展有三个特点:1、四川数量最多,力量最大。2、在湘军等军营中发展极快。3、哥老会虽然分布面广,但仍有很强烈的反清情绪,咸丰年间爆发的历时6年、以四川为主战场的李永和、蓝朝鼎李蓝农民起义的基本力量就是哥老会。以后的历次以反洋教为中心的反清教案的主力也是哥老会,如"一绅二粮三袍哥",就是四川最大教案大足教案的主力.
最初的袍哥会成员大多是社会底层人员,太平天国运动与李蓝起义失败之后,社会更加动荡,无钱无势者当袍哥袍哥为了求得结援互助,有钱有势者当袍哥是为了控制地方,培植羽翼,也积极加入袍哥队伍。在这种风潮之下,不入袍哥会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由于参加人数越来越多,袍哥会在四川的各山堂逐渐形成五个有高低之分的堂口,即仁、义、礼、智、信五个班辈,参加仁字堂者以士绅为多;义字堂以商人为主;礼字堂则较多匪盗、地痞和士兵;智字堂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船夫、车夫;信字堂人数不多,是下九流者,如卖唱、搓澡之流。
袍哥一般都不以此为职,但也有少数组织者或骨干以此为职业。还有一部份乡镇山区的袍哥会完全就是绿林作风,占山为王,以抢劫为生,这一类被称为浑水袍哥,另外那些不搞盗、抢等以武力掠夺他人财物的袍哥被称为清水袍哥。从人数上说清水袍哥占大多数。
从清朝中期开始哥老会在四川开山立堂开始,清朝政府都把它视作反清、反社会团体,严加打击,因此人员并不是是很多,到了清朝末期,因社会动荡且政府对底层的控制力日渐减弱,袍哥会人员迅速增加,最后到了半公开的地步。民国时期,因袍哥会在四川保路运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再加上民国初期,时局混乱,袍哥完全成了公开组织。发展到最后的四十年代末,据估计全川成年男子有30-50%参加了袍哥会(也有人估计70-80%)。
袍哥会的最初的联络的聚点为山头或香堂,成立一个袍哥会组织就叫开山立堂,山头和香堂的名称就作为袍哥会一个组织的称呼,如莲花山富贵堂、峨眉山顺德堂。后来随着参加人员的逐步增多,聚会场所的变化,袍哥会的组织又改称为码头、公口、社等。
袍哥会没有全国性的组织,甚至没有地区性的组织,每一个袍哥会组织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依存、隶属关系,但会经常有人员联系。因此袍哥会的数量众多,一般一个乡或城市的一条街道就有一个,甚至还更多,如1949年成都有公口(包括分社、支社)1000多个,重庆有公口300多个。
到了民国后期曾经有些实力较大的袍哥试图进行合并,达到地区性的统一,如曾由国民政府社会部出面支持,重庆袍哥各界成立了国民自强社,成都相仿成立了国民互助社,但都是只有名义而已,实际仍是独立存在、活动的。
袍哥组织的内部排行分五个等级,分别称为头排、三排、五排、六排、十排。
头排:头排大哥即舵头,也称舵把子、社长。另有闲位大哥,亦如一般社会组织的名誉理事,多为有声望的人,也有绅、商依靠袍哥关系便于在社会上活动的,他们挂个名,赞助若干钱取得“大爷”资格,俗称绅夹皮。欣然公应该是闲位大哥.
三排:又称三哥、钱粮。掌管一社经济及经营的商业(如茶馆、赌场、栈房)。
五排:又称五哥、管事、红旗大管事行交际、执法等职,在袍哥中最有社会力量,不少为职业袍哥,也有绅夹皮五哥、闲五。
六排:副六也可称五哥,是一般成员。绿林则称蓝旗,是负责巡风探事的小头领。
十排:统称老么,有凤尾老么、执法老么、跑腿老立之分。凤尾老么是有家资的年轻后生,可“一步登天海大哥”。执法老么多为流氓凶神,袍哥传堂把守辕门,制裁叛徒充当杀手就是此辈。跑腿老么如茶堂馆、赌场杂务均是。一般老么则是新人组织者。我的外公就是凤尾老么.
排行中无二、四、七、八、九。"二"是不敢僭越关羽(关羽民间称为关二爷)。"四"是桃园结义如有赵子龙在当为四弟,故虚此席。"七"据说是叛徒,瓦岗寨的罗成,行七。"八"、"九"是忌杨家将八姐九妹之意.
袍哥一年集会三次:最隆重的一次农历五月十三的单刀会(祭关羽)。七月称中元会,为已故弟兄设祭。腊月称吃团年饭。实则都是为吸收新成员,商谈一些有关香堂内部内部及对外事务。新参加袍哥得有人引荐,在香堂上行叩拜礼,听舵爷赏封“排行座次”,之后就是袍哥了。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接受盛宣怀的建议,收回地方筑路权,宣布铁路国有,将集股商办的川汉铁路路权拱手让给外国列强。由于四川人民对于清政府的股权赔偿不满,反清情绪迅速高涨,四川的保路运动在极短期内如火如荼地迅猛展开。两个月中,全川大多数州县建立了保路同志会,其中有同盟会,有立宪派,但最主要的力量是各地的袍哥,同盟军所依靠的力量,也就是袍哥与新军,四川同盟会负责人熊克武、尹昌衡、杨庶堪、吴玉章等人也都加入了袍哥。1911年8月4日,川西各地袍哥大爷到资州(今资中)罗泉井召开袍哥攒堂大会,商议保路反清事宜,决定将保路同志会改为保路同志军,在川西地区举行反清大起义。9月7日成都血案爆发后,以袍哥会为主保路同志军把刻有起义通告的木牌放进沱江河中,向下游的内江,泸洲,重庆下达指令,开始全省武装起义。11月22日重庆宣布独立,成立蜀军政府,张培爵被推为蜀军都督,夏之时为副都督。12月8日成都兵变之后,各路同志军进入成都,尹昌衡改组四川军政府,由尹昌衡、罗纶分任正副都督,至此,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宣告结束。
保路同志军起事成功后,四川各地成立了大量的袍哥组织,此时的四川,已经成了袍哥的世界。
清政府被推翻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前云南督军蔡锷、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并即组识约二万人之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分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任一、二、三军总司令;唐继尧兼任云南都督府都督。袁世凯调派八万人进攻云南,在四川被蔡锷大败。在这此护国战争中,同盟会方面又再次拉拢、依靠袍哥,袍哥武装再次集聚,在各地作战。四川护国军司令部就设在温江、崇州、双流三县交界的袍哥码头刘家濠,司令、副司令、参谋长都是原同志军首领、袍哥大爷。
按如今的标准,袍哥会最少都要被列为非法组织,甚至是黑社会组织。但民国时期***势力较弱,加上四川政治舞台上中央势力与地方势力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得他们常常要依靠、利用这类乡土组织的力量,因此有很多的袍哥头目与党联络紧密,甚至直接为*党办事、提供方便,这些袍哥被称为红色袍哥。如邛州的川军团长王伯高,二十军驻成都办事处少将主任杜重石。
国内战争末期,国民党部队希望借助四川特殊的地形延续政权,就如抗日战争时一样,把首都从南京迁移到成都,后来又迁到西昌,试图在四川与***部队抗争下去。大多数袍哥大爷都参加了国民党组织的抗拒解放军的武装反抗,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学员大多是袍哥,各地成立的反共救国军、游击挺进军之类基本上全是袍哥武装。人民解放军解放四川之后不久,1950年2月,国民党残余力量在川西各地组织了一次叛乱,其主要力量也都是袍哥。后来被作为典型批判的大地主刘文彩的弟弟刘文辉组织策划执行了这次叛乱。刘文彩就是当时当地哥老会的主要干部。
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以土地改革的方式加强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取缔一切民间帮会组织,并且对反抗解放军的武装袍哥会进行坚决镇压,包括给***提供过帮助的红色袍哥组织也都迅速瓦解了,其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此结束。
本着对组织要忠诚老实的原则,父亲56年参加工作后,在政审中,他如实地填写了欣然公做"袍哥大爷"的历史,这也成了父亲后来"有家庭历史问题"的把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