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
    • 经验2262
    • 文章12
    • 注册2011-02-08
    发扬儒家文化中的仲子精神
    [ALIGN=center][SIZE=6][B]发扬儒家文化中的仲子精神[/B][/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透视中国真正的道统[/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北京大军智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军[/SIZE][/ALIGN][ALIGN=center][SIZE=3]2010年9月16日[/SIZE][/ALIGN][ALIGN=center][EMAIL=zdjun@263.net][SIZE=3]zdjun@263.net[/SIZE][/EMAIL][SIZE=3],电话:010-63071372[/SIZE][/ALIGN]
    [SIZE=4]一、孔子与子路的特殊关系[/SIZE]
    [SIZE=4]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仲由(字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从辈分看,孔子只比子路长9岁,子路19岁那年认识孔子,当时孔子28岁,还没开始办学。按任继愈先生的考证,孔子办学是从30岁开始的。这说明,在正式办学前,子路就是孔子的朋友或兄弟。孔子在这帮兄弟中又是大哥,又是老师。子路是孔子最早时的第一批学生,如果说在孔子办学的头几年子路与孔子还是师生关系,那么到了后来在长达四十多年时间里,他们俩已变成同事和伙伴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对合伙人。他们俩是儒家事业的共同奠基者。[/SIZE]
    [SIZE=4]    孔子说过:“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1] 这句话说明,自从子路跟从孔子的那一天起,他们俩的伙伴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子路初入孔子门下并不仅仅是个学生,而是保护孔子和学校的安全。子路的到来,使孔子的学校得以顺利发展下去。子路对儒学的发展功不可没。[/SIZE]
    [SIZE=4]     在以后的近50年时间里,他们俩的关系更是同事和伙伴关系。子路是保证孔子事业安全发展的坚强屏障,他们俩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整个儒家教育集团主要是在一文一武的两个人操办下发展起来的。[/SIZE]
    [SIZE=4]二、子路是儒家教育集团的重要管理者[/SIZE]
    [SIZE=4]     子路曾做过执掌鲁国大权的季氏家族的家宰,是鲁国著名的将军。在帮助恢复鲁君权力的过程中,他“勇隳三都”(拆掉三桓家高大的城墙),威名赫赫。因此,子路是儒家教育集团中被公认的从政资质最高的一个人。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2] [/SIZE]
    [SIZE=4]    在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期间,子路辞官不做,回到孔子身边。在这一期间,子路无疑是孔氏教育集团的第二号掌门人,是儒家教育集团的主要领导者和指挥者。出国后,学校发展规模一度较大,出行动辄上百辆车子,学生人数可能达到几百人,子路是这个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和教育者。他不仅是儒家教育集团的创始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夫子,教授。高柴(子羔)就是他最贴身的弟子之一。[/SIZE]
    [SIZE=4]    从公元前522年孔子办学那一天起,到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在国外的颠沛流离回到鲁国,在这将近40年的时间里,子路与孔子是最密切的师生、同事、伙伴、朋友和兄弟。子路应当说在这一期间是儒家教育集团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子路在儒家教育集团的安全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SIZE]
    [SIZE=4]    有两件情可以反映出子路在儒家教育集团中的地位。第一件是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在费邑搞独立,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想施展一下才能,但子路不让去,孔子只好作罢。[/SIZE]
    [SIZE=4]    《论语卷九 阳货第十七》记载了这件事:“公山弗狃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3][/SIZE]
    [SIZE=4]    第二件事是晋国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占据中牟,搞独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参与政务。孔子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SIZE]
    [SIZE=4]     这件事也见于《论语•阳货第十七》:“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SIZE]
    [SIZE=4]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说话算数的人,子路是儒家教育集团后期的重要管理者。在孔子教育集团中,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和经营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子路协助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SIZE]
    [SIZE=4]    孔子结交子路的目的还有安全。在那个世道险恶的年代,武装和力量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必须在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才能从事教育事业。因此,在那个时代,所谓的教育集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武装集团和武力集团。[/SIZE]
    [SIZE=4]    这一点在后来的周游列国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儒家师徒围匡、囚蔡、困陈、险宋之时,之所以没有被当地人消灭,完全是因为他们是一伙武装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子路是为首的将领。他们靠自己的武装实力抵御了敌对势力的侵害。遗憾的是,后代人逐渐把孔子教育集团中的武学教育内容淡化了。儒学的主要内容只剩下了四书五经,同时也把子路的作用忽视了。[/SIZE]
    [SIZE=4]    如果没有子路为孔子保驾护航,儒家学说是否能流传下来,儒家学派能否在社会上发生这么大的影响,都是个问题。后来墨子发扬光大了儒家的武学精神,使墨家弟子更象一支具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军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4] [/SIZE]
    [SIZE=4]    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因而,儒家思想与子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SIZE]
    [SIZE=4]三、子路也是一个大思想家[/SIZE]
    [SIZE=4]    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是与孔子相处时间最长、说话交流最多的人。子路也是一个大思想家,并且,孔子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子路影响。孔子思想的形成与他周围最亲密的几个师生朋友有密切的关系。没有一个集体的思想氛围,没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没有社会一部分人的拥护和赞成,孔子是独木难以成林的,儒家学派也是难以形成的。因此,儒家学说与其说是孔子一人的思想,不如说是儒家师徒集体的思想,是孔子与广大师生一起切磋研究后形成的。[/SIZE]
    [SIZE=4]    孔子善于思考和表达整理,但儒家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思想氛围的产物,是社会中一群人的价值观念,儒学与当时的社会是鱼与水的关系,只有在鲁国这个社会文化氛围里,只有和仲由这么一批朋友和门徒一起,孔子才能整理出完整的思想体系。[/SIZE]
    [SIZE=4]    《孔子家语》一书中记录了孔子与仲由的大量对话。如:“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 [5] 从此段可看出子路经常以一些做人的原则规劝孔子。[/SIZE]
    [SIZE=4]    下面这段话也可以看出子路在一些重大的道德判断上的能力,子路问孔子:“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得仁道也。”子路曰:“杀子纠,召忽死之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言无耻恶之心,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6] [/SIZE]
    [SIZE=4]    子路对管子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孔子辩解说:“管仲……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7] 儒家的道德仁义观就是在师生们一次次的争论中明晰起来的。[/SIZE]
    [SIZE=4]    《论语》中也有一些显示子路思想水平的话。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有一天子路借宿一个隐者的家里,事后子路评价隐者的行为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8] 这段话把当时社会矛盾的状态完全分析出来。既要行君臣之道,又要不仕无义,在一个天下无道的社会里是多么难啊![/SIZE]
    [SIZE=4]  子路影响孔子的语言随处可见。《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子路与孔子的这样一段对话,子路对孔子说:“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感叹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9] [/SIZE]
    [SIZE=4]     这完全是两个大思想家的对话!子路作为一个兢兢业业的教育家、思想家,甘为儒家教育事业献身,甘为辅佐孔子献身,可以说没有子路就没有孔子,子路的高尚品格,令人敬佩。[/SIZE]
    [SIZE=4]     其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是有子路等人参与讨论过的,然后形成了儒家思想。就象今天的毛泽东思想一样,决非都是毛泽东一人的思想。它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革命群体的共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决非孔子一人的思想,必然是一个集体的共识。所以,子路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决不夸张的。[/SIZE]
    [SIZE=4]四、儒家文化中的两种风格[/SIZE]
    [SIZE=4]    在大的政治思想方面,子路与孔子没有大的分歧,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各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为此两人也经常发生一些争执。这些分歧往往能显示出孔子和子路各自的特点,那就是文与武的不同和曲与直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性格特点反映了儒家文化的两种传统:孔子风格与子路风格。[/SIZE]
    [SIZE=4]     《孔子家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在蒲地为宰,带领人民兴修水利,子路自己掏钱为民工买饭吃,买水喝。孔子听到了,认为子路这样做会有碍君德,特派子贡前去制止。子路生气地反驳说:“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SIZE]
    [SIZE=4]    孔子回复:“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10][/SIZE]
    [SIZE=4]    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的世故圆滑,处处为君主着想,而子路一心只想着平民百姓。在这场分歧中,子路明确地告知孔子:我不能听你的。但在孔子心目中,君王名誉是至高无上的。孔子有句名言:“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11] 所以,孔子从来不说君主的错误和短处。这一点也是孔子的一项弱点。如果孔子更多地汲取子路的风格,那么中国后代的文化会阳刚得多。但到了晚年,孔子终于改变了,变得阳刚了。《礼记》中最后的一篇文章“儒行”,就是完全的阳刚文化。这不能说不是子路影响的结果。[/SIZE]
    [SIZE=4]    子路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反对死读书,讨厌空谈,强调实践能力和在干中学。在这一点上他与孔子也发生过分歧。例如,子路在季氏家当总管时,任命学习还没毕业的学生子羔为费邑宰,孔子说那是害人子弟,子路反驳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12] [/SIZE]
    [SIZE=4]    子路认为子羔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不一定死读书。后来的子羔果然成为鲁国的重臣。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差异,儒家子弟对孔子并非完全言听计从,子路对知识的获得仍然有自己的看法。[/SIZE]
    [SIZE=4]    不光是子路与孔子有时发生分歧,其他一些学生也经常与老师展开辩论。宰予明确反对守孝三年的做法,并举出理由说,君子为了守孝而三年不干活,不演习礼仪,不练习音乐,就必然误事。孔子对此也无可奈何。子路与宰予一样,都反感儒家的一些繁文缛节,并进行了适当的抵制。[/SIZE]
    [SIZE=4]    这些事例反映了儒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师生之间的率真、耿直。今天的中国,要大力发扬儒家教育中的这种民主性和灵活性,打破僵死的师道尊严,刻板的循规蹈矩。[/SIZE]
    [SIZE=4]     孔子与子路以及众多的弟子们决不仅仅是单向的学习关系,而是双向的学习。孔子一生曾教过3000多学生,其中可称为贤人的有72个。孔子接触到这些多的贤良的学生,怎么能不从中获得大量的反馈呢?譬如孔子总结的仁与孝、忠与义,就与子路、闵子骞、冉耕等有关。当然,在儒家教育集团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孔子的做法,如澹台灭明、墨子等人,就是不赞成儒家学说而离家出走另起门户的著名学者。[/SIZE]
    [SIZE=4]    子路耿直的性格,直言不讳地批评孔子在卫国见南子,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公开性和批判性。对错误的做法敢于抵制,敢于批判,是儒家文化高尚的传统。后来我国的“臣死谏”就是来自儒家这一优良传统,而这一传统充满了子路的人格影响。[/SIZE]
    [SIZE=4]     子路、颜路、曾点是和孔子一辈上的人,只比孔子小六七岁或八九岁,是孔子当年聚徒办学时最早的一批学生和伙伴。而冉求、颜回、子贡、曾参等都是比子路小20多岁的晚辈。颜回是颜路的儿子,曾参是曾点的儿子,冉求是冉耕的侄子。至于说子张、子游等就更小了。子路在以后大半生的时间都是在帮着孔子办学,是儒家教育集团的掌门人之一。[/SIZE]
    [SIZE=4]     所以,今天的中国儒学,应当更多地发扬子路一系的儒家文化传统,扬弃后儒中的一些世故哲学,如“为尊者和亲者隐”等封建成分,剔除糟粕,使其更符合当代社会的科学精神。[/SIZE]
    [SIZE=4]五、仲由是儒家思想伦理的创造者和实践者[/SIZE]
    [SIZE=4]     从仁、义、礼、智、信、忠、勇、孝、廉、耻、简、约等各方面看,子路都是这一思想伦理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子路不仅是思想和伦理的贡献者,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SIZE]
    [SIZE=4]    子路年轻时的忠孝仁义、扶微济困是他最突出的特点。山东西部地区至今流传着子路“百里负米”的故事。反映了子路对父母的热爱和孝顺。[/SIZE]
    [SIZE=4]    《论语》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13]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多么重视承诺的人。我国古代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词语,子路就是当时鲁国有名的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式、说到做到的人。[/SIZE]
    [SIZE=4]    “子路无宿诺。”[14] 守信用是子路的最大特点。正是由于武士有着格外崇高的义气与品格,所以子路当时在鲁国有着极高的威望。举一个事实就可以知道。当时鲁国与南部相邻的小邾国交涉事务,为了确保安全,小邾国的人要子路出来做保证,可见子路当时在鲁国以及周边国家的人格威望有多高。[/SIZE]
    [SIZE=4]    “由也果”。[15] 孔子说子路办事果断勇敢。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16] 孔子说,子路几句话就可以把一个复杂的案子判断清楚。通过这两条,可以看出子路办事具有高效率。所以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17] [/SIZE]
    [SIZE=4]    子路曾经在卫国蒲地为官,孔子去参观后,连连称赞,后被誉为“三善治蒲”。这些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孔子的智慧与子路的实践相结合,使子路成为一个勤恳勤恳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18] [/SIZE]
    [SIZE=4]    子路与孔子,一个是实践者,一个是学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诞生了儒家深刻的政治学思想。直到今天,儒家的“恭、敬、宽、勇、静”都应当是从政者遵循的座右铭。[/SIZE]
    [SIZE=4]    子路曾经与孔子深入探讨过如何做官,孔子回答了三句话: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不知疲倦。“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19] 这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学思想,儒家政治学,是由孔子和子路一起摸索探讨出来的。他们两个人在实践和理论中探索,为我国传统的政治学贡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SIZE]
    [SIZE=4]    通过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子路的确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实践家和政治家。特别是,子路还是我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20] 这句话可以看出子路的豪爽大方和热道心肠。[/SIZE]
    [SIZE=4]    而在忠诚、守责方面,子路又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儒家的道德价值。子路为了阻止奸臣贼子篡权乱国,为了平息卫国的政变而英勇献身,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儒家崇高的道德品格。[/SIZE]
    [SIZE=4]    仲由忠实于国家和社会,为职责而死,至死履行了他的责任。子路是儒家文化的最高楷模!子路以自身的实践书写了儒家文化的伟大,浩然正气![/SIZE]
    [SIZE=4]    一种文化中如果没有浩然正气,这种文化便是犬儒文化。儒家文化之所以历几千年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有着子路这样的英勇实践做基础。[/SIZE]
    [SIZE=4]     子路反对孔子的明哲保身处世之道,是孔氏教育集团中最忠勇正义、刚直不阿的人。孔子对子路会冒死赴义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因此他说过仲由“不得其死然”的话,后来的事情果然如孔子所预测。[/SIZE]
    [SIZE=4]    子路在卫国为平叛结缨正冠而死,反映了他堂堂正正的人格威严,死也要死的庄重体面。子路的死,终于为儒家补上了在孔子方面所缺少的血性精神,弥补了孔子韬晦有余、刚强不足的弱点,使儒家文化既有柔又有刚,刚柔结合,游刃有余。[/SIZE]
    [SIZE=4]六、“儒行”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SIZE]
    [SIZE=4]    子路的死也唤醒了孔子。在他与鲁哀公最后的一次对话中,他全面地总结了儒家的思想。这次讲话记录就是《礼记》最后的一篇文章“儒行”。在这次讲话中,孔子一连串说出了许多掷地有声的话,如“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21] 后来孟子在这些话的基础上延伸出儒家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SIZE]
    [SIZE=4]     但是,反映儒家最高精神境界的是孔子最后说的一句话,儒者“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22][/SIZE]
    [SIZE=4]    这里最应注意的是“不臣、不仕”,这表明儒家学者的内心深处已达到完整的独立人格的境界。一个大写的、独立的、顶天立地的人终于出现了!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并不意味着儒家子弟不去从政,而是在做任何工作时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都要对得起天地,对得起百姓。[/SIZE]
    [SIZE=4]    应当说子路的死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刺激。想起儒家子弟艰苦从政几十年,到头来落得了什么结果?辛辛苦苦,最后还成了权力更替和争权夺利的替死羊。孔子想到这里便不能气愤填膺。于是,当着鲁哀公的面,孔子终于将“不臣不仕”这一最终的思想毫不隐瞒地说了出来。[/SIZE]
    [SIZE=4]    儒家学士再也不为统治阶级卖命了!儒家学者是顶天立地的正人君子,再也不为那些卑鄙龌龊的争权夺利之事营营苟苟了。[/SIZE]
    [SIZE=4]    这就是儒家真正的“道统”,这就是道统与皇统的区分!“道统”高于“皇统”,其基础也即是儒家独立人格思想的体现。[/SIZE]
    [SIZE=4]     儒家的独立人格,于当今十分重要,对当前社会很有现实意义,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很不够。早期儒家很重视这一问题,孔子、子路、子思、孟子都是很有独立人格的学者。稷下先生中亦多有此性格。《战国策》中记载的颜斶见齐宣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SIZE]
    [SIZE=4]    正是儒家超越当时封建等级文化的独立人格,使春秋社会诞生了一群摆脱了君王精神统治的知识群体,从而诞生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然而,这一思想精神的诞生,正是子路与孔子在长达14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锤炼出来的。[/SIZE]
    [SIZE=4]    今天,我们可从孔子的《儒行》中吸取可贵的养料。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将《儒行》印发给大臣,让官员们都学习《儒行》。在整个宋明之前,中国充满了率真的自由精神和刚直不阿的道统。但明代之后,皇权泛滥,奴性毕露,“儒行”竟被抽出儒家重要经典之列。到了明清之后,儒家精神已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和阉割,儒学已沦落成小人儒,竖儒,犬儒。[/SIZE]
    [SIZE=4]    这种状况使近代以来,世人对儒家和儒学多有诟病,就像孔子当年遇到的对儒家非难的情况一样。因此,今天的中国,必须正确认识儒家的精神和本来面目 ,儒教的精神必须以“儒行”为本。一个学说只有存在着正义和高尚的力量,这个学说才能被人看得起,才能被别的文化所接受。[/SIZE]
    [SIZE=4]七、发扬子路精神,恢复中华民族的阳刚文化传统[/SIZE]
    [SIZE=4]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23] 我们在子路的身上发现了超越物质的人格力量。[/SIZE]
    [SIZE=4]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24] 儒家的“君子固穷”这一思想很重要。当今中国社会有很多人因做不到坚守,走上坑蒙拐骗的道路。今天的社会特别要学习儒家的这种精神。[/SIZE]
    [SIZE=4]    公元前497年,当孔子仕途坎坷,在鲁国待不下去的时候,子路放弃季氏家宰优厚的待遇,毅然与孔子一起踏上逃难的路。孔子感叹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25] 这一件事反映了子路与孔子患难与共的道义精神。[/SIZE]
    [SIZE=4]    他们两个是真正有志向、有追求的人,他们俩是儒家教育集团的核心,儒家学派主要靠这一文一武两个人在社会中打开了局面。子路对儒家学派的发展所做的贡献,除了孔子,无人可比。因此,仲由子路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的奠基人。[/SIZE]
    [SIZE=4]    今天我们纪念和追忆先人仲由子路,主要是要发扬光大他勇武、刚直和见义勇为的精神传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阳刚之气,敢于与腐败和邪恶做斗争,敢于推进社会各方面的改革。[/SIZE]
    [SIZE=4]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中的两种精神传统,一种是孔子的智慧、理智与避险精神,一种是子路刚毅、勇敢和豪放精神。如果说孔子代表了儒家文化柔的一面,那么子路便是儒家文化中刚的一面。[/SIZE]
    [SIZE=4]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大多数继承学习的是孔子柔的精神传统,惟独对刚和正直的精神传统有所丧失。孔子有点象他的先祖微子,打不过就跑,一走了之。“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6] 孔子思想中有很多保命哲学和机会主义,灵活有余,勇敢不足。而子路的见义勇为精神恰恰可以弥补儒家文化的这种遗憾。[/SIZE]
    [SIZE=4]    子路身上充满了堂堂正气,即后来孟子总结的大丈夫之气。今天我们研究子路,就是为了恢复儒家已丧失了的传统的阳刚文化,从子路的事迹中汲取力量。仲子是儒家教育集团故事最丰富、性格最生动的一个人物,我们一定要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SIZE]
    [SIZE=4] 注释:[/SIZE]
    [SIZE=4][1],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2],《论语卷三 公冶长第五》。
    [3],《论语卷九 阳货第十七》。
    [4],见《淮南子》。
    [5],《孔子家语始诛第二》。
    [6] ,《孔子家语第二卷春秋•孔子门人 致思第八》。
    [7] ,同上。
    [8] ,《论语卷九 微子第十八》。
    [9] ,《孔子家语第二卷春秋•孔子门人 致思第八》。
    [10] ,《孔子家语第二卷春秋•孔子门人 致思第八》。
    [11]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12] ,《论语卷六 先进第十一》。
    [13] ,《论语卷三 公冶长第五》。
    [14] ,《论语卷六 颜渊第十二》。
    [15] ,《论语卷三 雍也第六》。
    [16] ,《论语卷六 颜渊第十二》。
    [17],《论语卷三 公冶长第五》。
    [18]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19] ,《论语卷七 子路第十三》。
    [20] ,《论语卷三 公冶长第五》。
    [21],《礼记•儒行》。
    [22],《礼记•儒行》。
    [23] ,《论语卷五 子罕第九》。
    [24] ,《论语卷八 卫灵公第十五》。
    [25] ,《论语卷三 公冶长第五》。
    [26] ,《论语卷四 泰伯第八》。[/SIZE]
    该文章转自【华夏仲氏网】[URL=http://www.cnzhongs.org]http://www.cnzhongs.org[/URL]
    原文地址:[URL=http://www.cnzhongs.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1941]http://www.cnzhongs.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1941[/URL]
    华夏仲氏网www.cnzhongs.com
    [url=http://weibo.com/1683647993?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683647993/98069e91/2.png[/img][/url]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