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1
    • 经验5868
    • 文章239
    • 注册2011-09-22
    王安石明断三峡水 -转载
        宋代茶文化的繁荣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出类拔苹的龙团茶﹑双井茶的制成﹐奇妙有趣的斗茶﹑分茶等茶艺活动的普遍开展﹐文人墨客钟情于茶诗的创作﹐等等﹐相对唐代而言﹐可以说是大大朝前迈进了一步。而就水的品鉴“神技”﹐宋人也更进了一步﹐比如王安石﹐称得上是继唐代陆羽和李德裕之后的又一位别水之“神”。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宇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年)﹐他在朝野上下大力推行了旨在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弱积贫局势的变法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对烹茶之水的研究十分精明。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讲述了这样一件故事﹕
        苏轼因反对变法而被贬官黄州时﹐王安石曾请他到府上饮酒谈心﹐为他饯行。临别时﹐王安石对他说﹕“老夫年少寒窗十年中﹐染成一疾﹐近年时常复发。太医院诊断是痰火之症﹐必得阳羡茶方能治愈。现已有阳羡茶﹐还须瞿塘峡中峡的水来煎泡﹐才能奏效。请您就回眉州搬家之便﹐替我汲一瓮瞿塘中峡的水。”
        苏轼答应而去。在返回时﹐船经瞿塘之上中下三峡﹕西陵峡﹑巫峡和临峡。其时重阳刚过﹐秋水奔涌﹐船行瞿塘﹐一泻千里。苏轼此时早为两岸峭壁千仞﹑江上沸波一线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哪还记得王安石中峡取水之托﹗
        江船瞬息即过中峡﹐直达下峡。此地江面开阔﹐水势稍缓﹐船不再急急而行。这时﹐苏轼方才想起还有一件汲水中峡的事未办。苏轼心里一阵发毛﹐旋即舒心展眉﹐心想这三峡相连﹐中间并无什么阻隔﹐上峡水直入中峡﹐再直泻下峡﹐都是一样的水﹐何必非得盯住中峡之水呢﹖当下汲满一瓮下峡水﹐混充中峡之水送给王安石。
        王安石见水大喜﹐急忙命人生火烧水﹐取定窑白瓷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候水如蟹眼﹐急倾其水。
        那知水入之后﹐半晌才出现茶色。“咦﹖这水──取于何处﹖”王安石问苏轼道。
        苏武慌忙答道﹕“是从巫峡中取来的。”
        王安石再看了眼茶汤说﹕“你啊﹐你啊﹗你又来骗老夫了﹐这是下峡之水﹐岂能冒充中峡之水?!”
        此言一出﹐苏轼大惊﹐只好如实相告。谢罪之余即请教工安石如何能这般明察秋毫。
        王安石说﹕“这瞿塘峡的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则缓﹐唯有中峡之水缓急相半。太医院以为老夫这病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水煎泡水味太浓﹐下峡水则太淡﹐中峡水浓淡适中﹐恰到好处。但如今见茶色半晌才出﹐所以知道这是下峡水了。”
        陆羽鉴别南零水和谷帘水﹐李德裕明辨建业水﹐都是凭感觉而已﹐并不闻其中有“道”。而王安石对瞿塘三峡之水的明断﹐却是大有其“道”﹐让人口服心服﹐这是宋人在鉴水一事上的进步之处。冯梦龙这则题为《王安石三难苏学土》的故事乃小说家言﹐很难判定其科学性﹐但它毕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的进步。
    暂时还没搞清辈分的宗亲。QQ1109968188丹茶居士电话15059975619
    老子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2
      • 积分2383
      • 经验214402
      • 文章2809
      • 注册2007-08-03
      学习了!
      个性使然语言直率,唯真、唯善、唯美!!!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传承曾子思想。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0
      • 财富2
      • 积分913
      • 经验148816
      • 文章2928
      • 注册2009-06-04
      故事的传说[EM05]
      旧公裔:67派衍贞(原名复贞)公于清雍正元年从赣州赣县含田迁兴国枫边老背岭开基,现居住江西永丰县城:庐陵曾子文化研究会永丰(吉阳)分会
      QQ1021080440,手机:13576613571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