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
    • 经验108
    • 文章9
    • 注册2008-09-28
    我发的帖子怎的不见了?
    我刚发了个帖子怎么不见了
    曾敬寿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76繁(龙山:台)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3
    • 积分2526
    • 经验129521
    • 文章2698
    • 注册2005-04-25
    你发了什么帖子?

    用搜索工具找找,可能发到其他版位上去了.
    [IMG]http://i216.photobucket.com/albums/cc174/siewwei_chan/cswa.jpg[/IMG]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
      • 经验108
      • 文章9
      • 注册2008-09-28
      谢谢,还是找不到,不知是否超过容量没发出去?
      谢谢,还是找不到,不知是否超过容量没发出去?
      曾敬寿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
        • 经验108
        • 文章9
        • 注册2008-09-28
        我的帖子是《请有知情的宗亲接续家世源流》
        曾敬寿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
          • 经验108
          • 文章9
          • 注册2008-09-28
          家世源流考录

          巫公派85世、大成派81世、村背派27世裔孙敬寿撰

          根据家谱记载以及小源村背《曾氏家谱序》(曾肇,1884年5月2日撰)、《小源曾氏重修族谱源流序》(曾荣善,1438年9月11日撰)、《宁都城南曾氏初修族谱源流记》(曾士荣,1358年6月撰)、《坳溪曾氏九修族谱》(1918年)、《宁都平源村背大屋夏西井头曾氏十修族谱序》(曾慎,1411年撰)等历史资料记载,我曾姓最早源自黄帝名轩辕,初姓公孙,经过玄嚣、昌意、崇伯传至鲧,再到大禹,又改为姒姓(现在浙江省仍有大禹的后代保留姒姓者),大禹传四代到少康,少康长子杼继承王位,其次子曲烈封于  
          (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旧峄县以东),自曲烈开姓下传,其间经历夏(公元前2100—1600年)、商(公元前1600—1100年)、周(公元前1100—771年)、春秋(公元前771—403年)四个历史时期约1515年,到周简王(约公元前585—572年)时,  国传到第54代国君时泰,娶莒国君之次女为夫人,生子名巫公,立为世子,巫公母死,时泰继娶巫公母之妹、莒国君之幼女为后夫人,后夫人生女无子,预谋将所亲生之女返嫁于莒国,以谋夺  国,故而一直憎恨亲姐之子巫公,巫公面对后母的憎恨,为防不测,不得已投奔姨兄鲁国君鲁襄公(其母为莒国君之长女、巫公母亲的姐姐),鲁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莒人即以时泰后夫人之外孙继承时泰国君之位,此即史载“莒人灭  ”。巫公在鲁国听到这个不幸消息后叹气说:“  国既然被莒国人篡位了,还要曾旁的邑做什么呢!”于是去掉曾旁的邑而成现在的曾字,此即史载“去邑为曾”,自此巫公虽然失国,但改  为曾,成为曾姓之始祖,自公元前567年起算,到2004年,曾姓已历时2571年,可谓历史悠久。
          从巫公(生存年代约为公元前600—500年间)到参公(生于公元前490年,享年70余岁),四代单传,即巫生夭,夭生阜,阜生点,点生参。点公、参公父子都是孔门高徒,享有较高声望,特别是参公,声望极高,以至被后世尊为宗圣,配享文庙,后世并称为“孔孟曾颜”中的曾即参公曾子是也。后世曾姓各族论资排辈,分流支派,有以巫公始创曾姓而为一世祖下派,世称巫公派,有以参公名望高而尊为一世祖下派,世称大成派,又称圣派,还有后来又以各小房分流支派的,如我族平源村背派即以巫公派59世、大成派55世孙二郎公为一世祖下派而来。据族谱记载,巫公派19世、大成派15世孙据公之前,也即西汉以前,我曾姓一直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武城山左(古称武城,实为现今嘉祥县的南武城,而非现在的武城县)繁衍居住,为曾氏第一发脉地,至曾参的15代裔孙曾据,为西汉谏议大夫,功封关内侯,因王莽篡位,据公不愿为王莽做事,而又担心因此被迫害,于是在新莽2年(西汉始建国二年,即公元10年)11月11日,带动家属二千余人(有称一千余人)自山东嘉祥县南迁豫章西山(今江西省新建县西山镇),接着又迁庐陵吉阳乡(今江西省吉安县),后迁当地营乡、睦陂、永丰等地。吉阳乡成为江南曾氏的一大发祥地。
          曾据长子曾阐,下传18代裔孙曾丞,丞为南北朝时代人,任陈朝尚书。曾丞生珪、旧、略,派衍3支。
          丞公长房曾珪(宗圣34代),为庐陵房祖,居吉阳上黎堡,生子五:宽、绰、丰、晖、隐,长子宽留守吉阳,次子绰徙吉源,三子丰徙袁州(今宜春),四子晖徙广州,五子隐徙福建。晖公我祖生独子国俊出继旧公之子广公为嗣。宽传至37派曾庆生二子,长伟、次骈,父子三人均官至御史大夫。曾伟由吉阳迁仁寿乡,曾骈迁永丰木塘源,生真州刺史曾耀,耀生唐太子洗马曾崇范,望出各地。伟子曾辉由仁寿乡迁永安乡睦陂、和凤里、堡上、罗源(今永丰县坑田乡),辉公将上述四村分为东南西北宅,分四子各衍居一宅,长子崇鼎为东宅,生子七人,次子崇邺为南宅,生子三人,三子崇德为西宅,生子五人,四子崇桢为北宅,生子二人,其子孙在睦陂、新陂繁衍,共出进士40余人,极为鼎盛。曾伟19传有曾芝、曾兰兄弟,同迁湖南宁乡麻田,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系曾伟三传曾敬修之子曾孟鲁由睦陂因家贫徙湖南茶陵之子孙。曾骈22传有曾质粹,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另一说明代嘉庆十八年即公元1539年)奉旨由今永丰木塘源归山东嘉祥县袭翰博(翰林院五经博士),承接宗圣参公祭祀,当年山东曾氏族迁吉水已一千多年,从此山东复有曾氏,因此,山东虽是曾姓始祖,但今天的山东曾姓乃至全国各地曾姓都来自吉水。原国务院内务部长曾山系吉水八都兰溪46派曾敬文于宋太宗至道丰间(公元995年)徙吉安县锦源开基之子孙。
          丞公次房曾旧(宗圣34代),唐大历丙辰科进士,累官至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左丞相)。唐圣历中(公元699年),由江西吉安迁居永丰县云盖乡望仙里,生三子,长子宥、次子广、三子德。次子广公,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贡元,官任资善大夫,英年早逝,无子,鞠珪公之孙、晖公(即我祖,宗圣36代,)子国俊为嗣。国俊公,生于公元807年,唐会昌五年(845年)进士,官任袁州(今宜春)太守。国俊公生三子:长子五郎,又名万;次子六郎,又名千;幼子七郎,又名彝。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旧公徙居庐陵云盖乡望仙里溪大坑(即今乐安县招携镇望仙荆田村),称为云盖派。曾旧6传有裔孙蟠、蟾、虹,分衍两房。旧公生于开元甲子年(公元724年)3月12日子时,殁于唐大和四年(公元830年)11月11日,享年106岁。皇帝赐葬于忠义乡十二都柜银岭(俗称倦人岭、吊鸡岭,即今江西省乐安县增田镇带陂村吊鸡岭),旧公夫人王氏、赵氏同穴葬于吊鸡岭。(另据乐安族人倡议修旧公墓资料,言江西省乐安县曾氏后人团结合作,坚持护祠、护墓,在望仙里一带的广公墓、国俊公墓、五郎公墓、六郎公墓、五郎公祠等等一大批曾氏古祠、古墓保存至今,为后人瞻仰、祭祀祖先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址。但是旧公墓几年前被盗,旧公王氏、赵氏夫人的墓碑仍然保存至今。目前从据公到珪、旧、略三公的墓,能找到的墓穴唯有旧公之墓)。
          丞公三房曾略(宗圣34代),登进士第,官任抚州节度使,后裔徙居南丰,称为南丰派。8传裔致尧,北宋太宗时进士,江西南丰人,其次子易知13传有广渊、广新昆仲,同迁粤东兴宁县,长居九龙岗,次居龙归洞;致尧五子易占,占9传曾女兴梁,由赣入闽,在宁化短暂居住后,又直下汀江中游,迁入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开基创业之后,裔孙又有分迁粤东镇平及闽中福州府的。曾略,官至光禄大夫,节度使,由吉阳迁抚州甘山,生子炀,炀生永,永生筠,筠生可徙、洪立、宏立为南丰三祖,曾巩、曾布、曾致尧是其后。
          到巫公派38世旧公,从吉阳乡上黎堡石狮岭(今吉安)徙居乐安云盖乡之望仙(今乐安县望仙乡),时间约在唐朝。巫公派42世、大成派38世孙期达公(晖公子国俊公之孙),名沂,宋代人,官至荆州刺史,进朝请大夫,从乐安望仙迁虔化县清泰乡镐源黄沙(今宁都县东召乡镐源、黄沙村),后迁该乡琳池村沙洲坊(即今东召乡琳池村,成为我曾氏从吉安迁入宁都之始祖。生子三:蟠、蟾、虹。蟠公名琛,出继伯父期大,居中团。蟾迁虔州西门即今赣州,生五子,长子洪祥,裔衍广东增城;次子洪立,裔衍赣东南丰;三子中立,裔衍宁都;四子中美,裔衍广东保昌,始兴,广州、南州、新会等县;五子中彦,由虔州迁徙入闽,在汀州府宁化县怀德乡郎马墩下橄榄树村开基,为曾氏入闽始祖。中彦有三子,长子曾美返迁江西新淦县,次子曾良亦迁江西石城石壁下,三子曾俊世居橄榄树村。曾俊下传5代(宗圣45代)有江、淮、河、汉、海兄弟5人,先后从橄榄树村迁上杭县茶地陈坑、兰溪磜头、庐丰扶阳、中都长岭下、紫金山曾坑等村开基,均尊其父恩一为曾氏入杭一世祖。
          虹公我祖,裔孙世居江西虔州或繁衍邻县广昌及赣中宜黄,生六子,次子恭公我祖,生霸公,霸公生九子,七子少七公我祖,生子四,长子士显我祖。
          自巫公派47世、大成派43世孙我祖士显公从东召迁东山坝小源村居住,此后繁衍到该乡际下村,下传到巫公派80世、大成派76世孙我祖悦三公,数历34代,一直在东山坝乡小源、际下一带居住繁衍。
          悦三公晚年,大约在1845年左右,悦三公带其六子自东山坝际下廖源头迁到今洛口镇球田村委焦坑村(据《宁都县地名志》载,焦坑,因山坑大火烧焦而得名)居住,1866年,悦三公第四、五、六三子联芳、联元、联登合建焦坑老屋,联登公我祖是也,1878年焦坑全村八姓(曾、罗、赖、李、钟、邱、黎、刘)合建焦坑神屋行宫时,我祖联登公乐助1000文。我族在焦坑居住繁衍,自悦三公、联登公、懋泰公、鸣皋公、有文我父,到我历六代,约150年左右。自巫公创曾姓以来,我族历居山东19代、吉安19代、乐安4代、东召琳池5代、东山坝小源33代、焦坑5代,我于1998年迁宁都县城梅江镇居住。
          我为巫公派第85世、大成派81世、村背派27世裔孙,于1998年8月15日迁宁都县城居住。现据族谱记载,将我祖历代简况抄录如后:
          曾敬寿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武城曾氏族谱研究会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10
          • 财富4
          • 积分4333
          • 经验574943
          • 文章5045
          • 注册2006-03-07
          你在这贴之前没有将贴子发送成功。
          名文辉 家广东·化州 宗圣76派,龙山派41世,南门房17世嗣孙
          始祖讳宗廉名龄字介,自闽从戎,于成化元年克桂平瑶乱,旋镇高雷廉诸州,守化州石城,遂居南门。
               [GLOW=1,RED,2][URL=http://blog.sina.com.cn/zengshi1414/]八仙的博客[/URL][/GLOW]    [B]我的QQ: 373772728[/B]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声望+4
            • 积分2980
            • 经验109275
            • 文章4631
            • 注册2006-04-07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敬寿[/U]发表的内容:[/B]

            我的帖子是《请有知情的宗亲接续家世源流》[/QUOTE]
             
            去了新加坡吧[EM08]
            曾子曰:吾日一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
              • 经验108
              • 文章9
              • 注册2008-09-28
              没去新加坡。
              帖子找到了。谢谢。
              曾敬寿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
                • 积分2765
                • 经验74733
                • 文章2955
                • 注册2006-06-17
                不用急,搞清楚问题再说也不晚......。[EM05]
                [FLY][GLOW=255,RED,2][B]瑞金旧公房系-75派[/B][/GLOW][/FLY]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声望+4
                  • 积分2980
                  • 经验109275
                  • 文章4631
                  • 注册2006-04-07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敬寿[/U]发表的内容:[/B]

                  家世源流考录

                  巫公派85世、大成派81世、村背派27世裔孙敬寿撰

                  根据家谱记载以及小源村背《曾氏家谱序》(曾肇,1884年5月2日撰)、《小源曾氏重修族谱源流序》(曾荣善,1438年9月1...[/QUOTE]
                   
                   
                  何謂  巫公及大成派?
                   
                  文革時有東風及造反派?
                   
                  近代有騎牆派?[EM08][EM04]
                  曾子曰:吾日一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1
                    • 积分434
                    • 经验40391
                    • 文章460
                    • 注册2008-09-10
                    敬寿宗亲:这网就这样,乱得很,找个题目要用半天时间,当你发了这个帖子,后来要想再找,就难了---不好找。另外,在网上的各位宗亲都很好的,只是各自说话的口气、方法不同罢了。
                        欢迎你到家来指导指导!!!
                    参祖之71世孙  寻明洪武年间居福建福州府青石桥大石板柳树湾第十三甲的宗亲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
                      • 经验108
                      • 文章9
                      • 注册2008-09-28
                      对不起,中午发完贴子办事去了,现在看了帖子,赶紧回复。姓氏的所谓“派”,是指从哪一位祖宗往下排辈份的意思。巫公是我曾姓的创姓祖,其生存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00—500年间,是大禹次子的后代,巫公父辈以上都在一个叫“曾邑国”(今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城)的地方生活,巫公生母过逝后,巫公父亲继娶巫公母亲的妹为妻,即巫公的后母,后母赶走巫公后,原为“曾邑”国的地方被后母的娘家人夺去,至使巫公只有投靠姨表兄即当时的鲁襄公生活,这就是历史上的“巫公失国”,巫公失国后,感叹“国都没有了,还要‘曾邑’字旁的‘邑’干什么呢?”于是将“曾邑”字旁的“邑”字去掉,即成了我们现在的“曾”字,这便是曾姓的由来。所谓“巫公派”就是从巫公排起,到现在第几代的意思。巫公生子夭公,夭公生子阜公,阜公生子点公,点公生子参公,参公即历史上著名的孔子弟子曾参,因曾参名望大,故我曾姓很多族以曾参为一世往后排辈份,这就是大成派,也叫圣派,他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因参公是巫公的曾孙,即大成派比巫公派少四代,即大成派一世,便是巫公派五世。曾氏不断繁衍,人丁不断曾加,给修族谱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于是又分成很多小房派,他们之间都是可以换算的。
                      曾敬寿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70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