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62
    • 经验7379
    • 文章57
    • 注册2007-03-17
    广东省五华县万子村曾姓
        由五华县华城镇沿华布公路走约十公里到了万子小学,再沿乡村公路向东走500米就到了下陶村即曾姓村落。下陶村曾姓是志诚公后裔,谱序是:志诚—广渊—磷甫—崎公—文质—以仁—有材公。广渊公子孙从万子村高鸣寨再迁到本县河口,次子磷甫公在今五华县大坝镇狮形开基,磷甫公之孙文质公再移居转水矮车定居立业,文质公之孙有材公再移居下陶村落基,为下陶村的落基始祖,现有人口400余人。

        有材公第六代孙竹溪公建有上五下五左右横屋的祖屋一座寅山兼甲,称卧牛形。上厅神龛内供奉着历代曾氏祖牌,大门上方挂有进士匾牌,门前左右两边各有8条夹石,这就是下陶村曾姓的祖屋。文化大革命期间,进士匾牌、祖牌都被烧毁,因原谱没有记载,进士是谁?现在无法查清。

        大革命时期,五华县农会会长古大存(解放后任广东省副省长)亲自到粄籽岗(后改为萬紫鄉)一带开展农民运动,成立了农会,地址设在石桥村瓦窑下,并建立了农民自卫队。当时下陶村曾姓的很多青年参加了自卫队,在萬紫鄉与地主武装打了几仗,有一些房屋被烧,牛猪被枪,最后把敌人赶出了万子乡,并转战到潭下又打了几仗,牺牲了几位同志,我们曾姓也牺牲了一位同志,为当时的五华县工农革命政权的建立起到积极作用。解放后,五华县人民政府认定万子乡为老苏区。

        解放前,粄籽岗(万子乡)是远近有名的穷山村,下陶村也不例外,下陶村一百零几口人吃不饱穿不暖,收成不够地租、高利贷的剥削,真是“割脱禾头无米煮,肚饥难过四月荒”。一到三荒四月,青黄不接,很多人就上山挖硬粄头(土茯)、采猴头(一种植物根)、山汤叶等来充饥,土改时没有被划为地主或富农的,绝大多数都是贫雇农。1947年前连一个中学生都没有,只有几个人读过私塾,大多数人都识字不多,1947年有三个中学生了,但读了一年没有钱继续读下去又休学了。解放后,经过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生活大为改善。原来休学的又继续上学了,1953年出了一个大学生,也是万子村有史以来第一个正规大学的学生,直到1958年,110多人的下陶村有了五个大学生,附近的人都说下陶村真正的翻身了,现在下陶村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学教师、研究员、副研究员、主任医师、国家公务员、万子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县劳动模范等十几二十人。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生产也有了很大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到一季800-1000斤,生活又进一步改善,许多青年人都进城打工增加许多经济收入,过去都是土坯房屋,近年来村里盖起了许多砖混结构的楼房,高的到五层楼,一般都二到三层,许多家庭都有了彩电和音响,电话和手机,真是四面八方通信息,努力奋斗奔小康。[B][/B]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62
      • 经验7379
      • 文章57
      • 注册2007-03-17
      [QUOTE][B]下面引用由[U]姓曾名海威[/U]发表的内容:[/B]

      我也是五华的,距华城不远,听说华城有一个很大的词堂,有机会要去看看。[/QUOTE]
      华城“宗圣祠”是五华县全县曾姓人的祠堂,原来很豪华,现在正在筹款修缮,有机会值得一看。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62
        • 经验7379
        • 文章57
        • 注册2007-03-17
        谢谢观火宗亲的心意!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