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096
    • 经验38133
    • 文章1814
    • 注册2005-09-10
    曾參孝道觀
                                 曾參的孝道觀

        儒家思想文化以政治倫理道德為核心,但孔、曾、孟、荀各有所側重。孔子貴仁,曾參重孝,孟子主仁義,荀子隆禮。曾參以孝為一切道德的根本與總和,以孝統帥一切倫理道德。認為孝不只是個人行為和治理家庭的準繩,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基本綱領,是天經地義、永恒普遍的基本原則。

        1、 孝的起源—為德之本,與生俱來

        注重孝道,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道德傳統,甲骨卜辭中就已出現了“孝”字。說明至少在殷商時代,中國人就已有了孝的觀念。這種觀念首先直接來源於血緣親情。這是人類一種最基本的自然感情。對於父母的生育培養,作為子女後代,自然要生出一種還報之心,孝順之情,即人類學家通常所說的“反哺”現象。所以《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幼年奉侍父母,愛護父母給予的身體,這便是行孝的第一步;中年移孝作忠,奉文君王,服務社稷;老來頂天立地,揚名後世。這便是人生孝道的全過程。即使立身揚名,奉事君王也是為了顯耀父母,還報養之恩。這與生俱來的孝道浸透了人生的全過程。或者說,人的一生行為都是恪守躬行並實現著至高至善的孝道。因此,孝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產生的根源。故孔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孔子正是抓住孝悌這個綱,來構築其仁學體系的。

        不論孝道思想再推衍,再龐大,總是以受之父母遺體為端倪,以父母遺訓為準則:“是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齣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遊,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一齣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然後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大戴禮記·解詁》)“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同上)難怪曾參臨終時還讓弟子“啟予足,啟予手”,掀開被子看一看他的手和腳都保全得很好,說明自己終身慎行,恪盡了孝道。

        正是基於人們對父母的自然恭敬之情,被儒家曾參學派以及後世統治者發現“孝親”在家庭團結穩固、社會秩序安定中的決定意義,進而將孝道演變為一個充滿政治內容的道德範疇。統治者的思想意志可以毫不費勁地順著孝道的脈絡灌輸到人們的頭腦中。可以說,長達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倫理道德教育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們利用人們孝敬父母的自然感情,演化樹立一整套倫理道德信仰,為封建統治者以德治天下鋪平了道路。

        2、忠孝合一,天下常道

        如果一個人在家庭中基於血緣親情接受了“順從父母”的家庭等級遺訓,並認為這種絕對服從“合情合理”,那麼,當他進入社會以後,就不難接受對君王的絕對服從的政治倫理要求。“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能取朋友,亦能取所予從政者矣。”(《曾子·立事》)將忠與孝扭在一起架起了一道必然聯繫的橋梁:“君子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孝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孝經·廣揚名》)“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禮記·祭統》)事親孝推於事君忠,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禮記·祭統》)事親孝推於事君忠,由修身齊家推於治國為政,從狹義的孝父母擴展到廣義的忠天子,在家為孝子,在朝為忠臣,盡孝是盡忠的前提,盡忠則是盡孝的結果。忠孝兩全自然就是最完美的道德境界。這是封建家族倫理觀念的擴充。這就在家國同構的君主宗法政體中,將孝於父母長輩的家庭宗親倫理感情轉化成忠於國家朝廷的政治道德觀念,由家而國完成了情感轉移,把各種可能出現的異端思想,消弭於無形。那麼,天下就不會出現亂臣賊子了。正如孔子所言:“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所以,求忠臣必由孝子之門。這便是儒家孝治派學說為君主統治立言設教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目的。

        其實,曾子的思想又遠非事親忠君所容。(《呂氏春秋·孝行》引曾參曰:“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災及手親,敢不敬乎?”這說明,孝包括莊、敬、忠、信、勇各種德目。如上五者做不到,均會連累父母,當然算不得孝。不僅以孝統帥一切道德,而且認為孝是調整人倫社會關係的大經大法。“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禮記·祭義》)將“孝”推為貫通天地最偉大的常道,穿越覆蓋一切時空。從空間上說,孝道樹立起來可以充塞天地,橫被四海;從時間上說,孝道穿行萬世,人們一言一行、一朝一夕,莫能離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永恒真理,涵蓋萬世人生,具有世界觀的意義。

        3、孝道的實踐與要求

        既然孝是貫徹上下左右自始至終的常道,那麼,從天子至於庶人都是責無旁貸,莫能離之的。但由於階級地位的不同,孝也是分為等級的,行孝的內容又不盡相同 。《曾子·本孝》說:“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王者之孝也)任善不敢臣之德。”“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以順天下,民用和睦”,這是天子之孝,是大孝;居上不驕,謹虛謹慎,“保其社稷和其人民”,這是諸候之孝;言行遵循先王之道,口無不善的言語,身無不善的行為,保其宗廟,這是卿大夫之孝;忠順以事上”,“保其祿位,守其祭禮”,這是士之孝;至於庶人之孝,就是按天時地利,勤勞耕作,“謹身節用以養父母”。養身與養志,又貴在養志。何謂養志呢?曾參說:“養有五道:修宮室,安府第,潔飲食,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採,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和煎調,養口之道也;和言色,悅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呂氏春秋·孝行覽》)有人問曾參:“夫子可謂孝乎?”曾參曰:“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以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他又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烹熟鮮膻,嘗而進之,非孝也,養也。”“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大戴禮記·解詁》)。

        由此看來,孝的基本內容可以說有兩個方面:養身與養志,一是肉體方面,一是精神方面。所謂敬、安、久、卒則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孝,即“養志”。包括娛親、順親、敬親、永志、慎行等內容,是最難能可貴的。因為思想、意志、道德、感情正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需要感情的照臨。肉體之孝必須昇華到精神之孝才能成為全面的真正的孝。否則如《論語》所言:“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雖然在理論的敘說上有先後輕重之分,但在實際生活中,二者又是不可分割,渾然一體的。並不是說先去養,養了之後再求敬和安,而是一旦說養,便是敬之養,敬安久卒之養。否則不是人之子養,而是犬馬之養了。由此便引申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後矣”的政治主張。只要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追念先祖恩德,就會人心所向,眾志成城,“天下可運於掌”(《孟子》),“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荀子·大略》)。

        4、曾參的行孝表現

        孔子雖然極力提倡“孝”,但他只是為了叫別人去孝敬父母,而他自己是沒有表現機會的(因為其父母早亡)。曾參則不然,他不僅口頭上宣揚孝道,而且他身體力行。這方面記載很多,僅舉幾例。以見一斑。

        《新語》中說:“曾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料。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而曾參就“義不離親一夕宿於外”(《戰國策·燕策》)。多次辭官不就,專心致力於孝敬父母,他曾經說:“父母死了不可再活,壽命到了不可再加,所以,孝子要養父母,而父母不能等啊!用大牛祭墳墓,不如在父母活著時用雞豬一類食物好好奉養。”他曾經在齊國做過小官,俸祿很少,但非常歡喜,是因為能養父母。父母死後,曾到楚國得    做大官,九仞高堂,百輛大車,猶北向而泣,是因為無父母可養(《韓詩外傳》)。一生一世都是圍繞著父母的影子而轉移。

        “曾子耘瓜 ”的故事更是流傳甚廣。曾參誤傷瓜苗而附首貼耳地任憑父痛打,直到休克甦醒過來以後,還去問父親因怒打傷壞身體沒有。繼而操琴唱歌,以向父親表示自己如以前一樣身心健康,不再讓父親傷心。《孔子家語》記載:“曾參對他的後母也非常孝順,一夜常起五次,“視被之厚薄,枕之高低”。後母雖“遇之無恩”,而曾參“仍供養不衰”。

        《禮記》還說曾皙卒時,曾參“淚如滴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後“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還有很多古書都曾記載:“孔子不飲“盜泉”之水,曾參不入“勝母”之閭。以表示自己德行的高潔和對母親的敬重。總之,在曾參的思想和行為中,孝行佔著最突出的地位。曾參被後世列入《二十四孝》是當之無愧的。(新华网)

    广东兴宁人氏,宗圣公七十六派裔孙,繁字派,五十四派兴宁开基祖广新公房,本人QQ:412740062,曾氏宗亲11群QQ号:37473552,E_mail:YanHui_Zeng@163.com,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guluzhou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