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6
    • 经验5542
    • 文章247
    • 注册2006-06-05
    龙山派的宗亲请问有谁知道是那为公从晋江迁徒同安的,有他的族谱吗?
    我很想知道!
    [ 这个贴子最后由曾昭演在2006-7-15 10:29:16从 曾氏族谱 转移过来 ]
     嘉庆二十四年(1819),曾肇力公由同安市新桥头携家迁徙到温州市泰顺县大丘坪村!QQ147145002 E_mail:zengwenkan@yahoo.com.cn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6
      • 经验5542
      • 文章247
      • 注册2006-06-05
      为何没有人回答呢?
       嘉庆二十四年(1819),曾肇力公由同安市新桥头携家迁徙到温州市泰顺县大丘坪村!QQ147145002 E_mail:zengwenkan@yahoo.com.cn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2
      • 积分1816
      • 经验307829
      • 文章2039
      • 注册2006-06-09
      [EM05]为何没有回答呀[EM05]。
      是不是他们的谱上都没有你要寻的[COLOR=red]那为公[/COLOR]呀,呵呵!!!
      学习曾氏的家史,弘扬宗圣公的思想,团结曾氏所有族人!
      E-mail:zengxiang118@163.com  QQ:458675528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16
        • 经验5542
        • 文章247
        • 注册2006-06-05
        没有是不可能的,只是龙山派的人在这网站少特别是同安的,同安的龙山派的应该有好几万人了吧难道他们也不知道怎么从晋江般来的吗?
         嘉庆二十四年(1819),曾肇力公由同安市新桥头携家迁徙到温州市泰顺县大丘坪村!QQ147145002 E_mail:zengwenkan@yahoo.com.cn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43
          • 经验1579
          • 文章40
          • 注册2005-10-17
          往同安的,应该细分各地的情况,并不一样的,比如沃溪和马巷。另杏林和厦门岛上的,也各有来历。
          龙山曾氏宗亲QQ群:17013228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积分1155
            • 经验76418
            • 文章1256
            • 注册2007-12-16
            文况叔公您是龙山愈公房迁往同安始祖公济公找同安或以下村相关的宗亲都对得上,我得家谱在公济以下接的应该不多:
               二、曾愈房系:曾愈(960—1043),字于义,居晋江,宋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登榜进士,官秘书丞,曾愈为人忠厚狷介,处事谨严,秉持公正,砥节爱民,重视农业,忠心报国,提出“水利是农业之首要”,倡导闽南一带利用低洼的地方开凿大塘引蓄溪水,还带头到南安大山人勘测利用山凹筑坝蓄水,灌溉农田,造福万民,其政绩显著。
                曾愈生有一子:曾公济:宋朝议大夫,封司徒,赠大中大夫,曾公济生有三子:孝仪(朝散郎太子右赞善大夫)、孝仁(朝议大夫提点宫使)、孝杰(通直郎温州平阳知县),这一房系传至南宋有状元曾从龙(龙山曾氏十四世祖),历仕宁宗,理宗两朝,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生于1175年,卒于1236年)享年62岁,崇祀泉州府儒学乡贤祠。曾从龙还有三弟:用虎(朝议大夫,安抚使)、天麟(进士、中奉大夫军器少监)、治凤(进士、中奉大夫,广州经略)。此房系后裔分居于泉州、安海、西畴、青阳、陈埭、和内曾、外曾等地。•(愈公房与俅公房系的裔孙有相互出继
            曾群(国)策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积分1155
              • 经验76418
              • 文章1256
              • 注册2007-12-16
                另一个是会公房也就是我同宗的请看我的帖子<“曾邱同宗”的由来 [2]>中的相关地明便可找到族谱混乱的原因.有问题可联系我共同探讨.
              曾群(国)策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积分1155
                • 经验76418
                • 文章1256
                • 注册2007-12-16
                  上交阳曾氏村落位于县城东向5里处,属罗阳镇。关于“交阳”地名的由来,《曾氏宗谱》载:“鹤巢之地,孤峰耸峙,阡陌交互,包络无遗;且东之晓阳、吴阳,北之    阳,西之罗阳,南之阳边、川山阳,皆与鹤巢有相交相接之势”,故而得名交阳,此文出自交阳曾氏二世祖奎象之手。在清朝嘉庆年间,原籍福建泉州的曾奎象曾二次到温州境内考察。他的考察,对后来曾氏决意迁居泰顺交阳起到重要作用。





                迁  基
                    清嘉庆年间,福建泉州同安同严邑风俗强悍,争夺相杀,盗贼滋炽,社会环境很不安定,同严曾氏肇作遂产生徙居之念。其时有同严人从温州平阳归来,对肇作说:“温州实乃乐土也!吾邑有许多人兼移居其地。”肇作之子奎象在得到父亲的支持后挈伴直抵平阳,但当时正逢居民被海盗劫掠。奎象“心怪客言不实也,怅然南归。”
                后来,奎象见本邑风俗日变日甚,再加之父亲也已决计移家,便再次往温州择地,时为嘉庆十四年(1809)。奎象往温途中,在桥墩门一客邸遇到一人,其告知:“泰顺乐土与桃源之地相比,只多一赋税耳!”奎象闻知大喜,欣然前往考察。果然,奎象入山后便觅得交阳这一桃源胜地。嘉庆二十年(1815),也就是奎象考察交阳后的第七年,肇作挈眷举家迁徙到泰顺交阳,当年肇作已六十三岁,一家共十五口人聚族而居。
                    曾氏乔迁交阳,肇基于此地后,支派繁衍,世代荣昌。传至第八世,烟火已达六十余家。“男耕女织,户裕家饶。有礼让风,无苦窳习。絃诵之声不断,文学之秀朋兴。可称全邑之模范村焉。”在这种长期安居乐业的环境下,曾氏一族出了不少人才,至清季科举停止,全族功名计有举人一名、恩贡一名、文庠生三名、武庠生六名、监生二十四名。“其光祖宗,可谓荣耀于当时矣”。
                    在肇作迁居交阳的第五年,即嘉庆二十四年(1819),其同安三胞弟肇力,亦由同安新桥头挈家迁徙到泰顺大丘坪,为该地曾氏之一世始祖。



                家  庙
                    家庙是宗法制度得以实施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建筑物,“宗庙不设,则宗法不立;宗法不立,则族属无统”。肇作迁入交阳后,“兴居建正室为宗庙正寝,四时享祀,后遂为祠庙之宇”。随着人口的增多,曾氏族人开始在家庙周边扩建住宅,为了防范强盗侵袭,又在初具规模的村落周围建筑夯土水城厝和夯土围墙,将村落严严拱卫于内。水城厝和围墙设有大门,大门一关,里外便隔绝开来,充分体现了曾氏的集体防御思想。水城厝之名,概因城厝内侧有水塘。开挖水塘“一以子孙居住,一以护祠风水”。水城厝原有建筑三十多间,家庙的左右两边原本有民居建筑,是曾氏的祖屋。家庙左边的居室已倒塌,左方民居建筑还完好存留,这几座民居建筑较矮小,内部空间也比村内其他民居要小。




                宗祠内景

                    曾氏家庙共三进,一进门楼。门楼与享堂之间为庭院,地面用块石铺地。二进为享堂。明间的梁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地面用方砖铺地。第三进是寝堂,享堂与寝堂是两庑,享、寝堂与两庑围成小天井,天井地面用条石铺地。寝堂位于整个建筑的最高处,面阔五开间,进深四间,明间两边的梁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寝堂的板壁满贴官报,大部分是吏部发送的有关族人在科举中考中或封官晋职的捷报。寝堂上方悬挂着数匾,主要有“汪波千顷”和“登科”两匾。里边一块为“汪波千顷”,旌扬之人为一世祖肇作公,公讳振光,字文起。生于乾隆十六年,卒于道光三年,享寿七十三岁。恩授九品冠带,葬交阳鹤巢山脚。“登科”一匾之主为曾经邦,其为曾氏三世祖,奎亭之子,肇作公之孙。公讳英谈,册名经邦,字俊才,一字道卿,生于嘉庆十九年,终于同治十三年。道光甲辰年恩科乡试举人第四十九名,职骑尉。血缘村落中,族人科举中式了,或是升官晋职了,大家都会引以为荣,在村落中最重要建筑——家庙里悬挂他们的牌匾,就说明了这点。
                    民国年间年间族人西山、润庭、云梁等人曾发起修理,将中厅左右增设考妣神龛,并在神龛前方加制牖门,家庙左右设旁亲龛。宗法制度规定,在神龛内摆设先祖神位时,始祖要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为“穆”。
                    曾氏家庙后面为广泽圣公厅,现存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二间。相传广泽公其人原为泉州同安一放羊老翁,去世后频频显灵,降福一方。曾氏迁居交阳后,为求得广泽公的庇佑,置材兴建了广泽圣公厅,“以全村寅奉香灯”。
                    在血缘村落大都有规约来约束和管制族人,如果族人不遵守规约,族内的长者们便聚首家庙(宗祠)商议处罚。《曾氏族谱》中便记录了曾氏的宗族规约,内容涉及到家庙、广泽圣公厅、水城厝、菜园以及仓楼的管理或使用。另外在“众管山场”中详细规定了始祖坟茔的四至范围以及坟茔周围山林的养护,“以作景致护阴坟茔”。并且规定:“每至七八年间在有利之冬令时,则可由众酌,方拚伐一次,仍须继续养护,不许滥伐。”对于族人坟地,规约中也有规定:“除本村来龙冈及祖坟山不许子孙扦葬、附葬,其余各处之山任听子孙临时扦葬。至已分养护之山,如有吉地,听其自行扦葬,不许别房越争,亦不许私行出卖外人。”
                    泉州同安一带盛行春、秋两祭,曾氏迁入泰顺后亦沿续了这一习俗,至今仍祭春秋。曾氏二世祖奎快公(三房先祖)卒于嘉庆戊寅年七月十四,族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原本每年七月十五祭祀祖先而改为七月十四进行祭祀。



                旗杆

                仓  楼
                    我国土楼形式的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角与永定县山区内。土楼的形成与防御有着密切的联系。






                土楼






                水城厝围墙




                    交阳的仓楼(土楼),当地人也称为“四面厅”。这种型制的建筑有别于合院式建筑,合院或建筑一般是一正房、两厢房或再加上门楼(倒座),正房、厢房、门楼之间形成一个庭院,而土楼是四面夯高墙,再在墙内建造屋室,四面的建筑便围成了中央的天井。交阳仓楼占地面积约625平方米,围墙下层用块石干砌,上部用泥土夯墙,厚约43厘米。围墙内部用柱子与梁木形成二层建筑框架。四个屋角均有楼梯上楼,二楼四面回廊相通。
                    曾氏建造仓楼的初衷是为了贮藏粮食,但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防御。仓楼围墙高大,大门厚实,大门前还有防护的大刀,不过现只存留刀架了。听村里的老人讲,原来门前有两把悬挂的大刀不停的摆动,门外之人根本无法擅自入内,不然,将被大刀砍死。仓楼的屋角兼设有“炮眼”,如果有人来袭,可在此和架炮(铳)射击。仓楼的左右方和后方挖有护城河,既有隔离作用,“护城河”的水又可为防火所备用。村里人说,在古代,一旦有山贼土匪侵袭,村里人便集体到仓楼内防御,仓楼里有粮食和水井,人们可以长期居住在里面,既安全又不怕断粮断水。




                大刀架





                水城厝



                    仓楼是曾氏的公共建筑,但曾氏先祖对仓楼的使用也有明确的规定,据《曾氏宗谱》中记载:“仓楼正厅方用分大房用,右方分四房用,门内方角分三房用,右方角分二房用。”所以,仓楼由原先的贮藏粮食、躲避侵扰而慢慢地成为居所,如今仍有一户人家在里头居住。历史上,仓楼还办过书斋和武馆,一度成为曾氏族人习文练武之地。
                住  宅
                    奎象在他所作的《交阳移居记》中有对交阳的一段描写:“出东门五里许,得一境焉,址广可容数百楹。前有朝,后有乐,四山环绕,水kou交牙,左右有泉,其清如镜,足供千人饮。周围山田约数千亩……”。奎象“卜之吉”,认为这里是安居乐业难得的佳地,“遂购之,庀材而宅焉。”后来,曾氏举家迁入泰顺。曾氏一族在交阳“世代荣昌,支派繁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水城厝已经不能满足居住了,曾氏族人便开始在水城厝之外建造居所。
                    步入古村落,泥土夯成的墙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交阳的泥质特佳,泥土白皙柔韧,夯成的土墙非常好看。民居建筑散布在宽阔的村子里,有的建在田野中,有的建在山脚前,村落背后靠山上绿树葱茏,则更衬托出村落的古朴和清雅。
                    古村落的民居建筑保存完整的有药店、下新厝、凹店、下书斋、洋心、外厝等。这些民居大多为合院结构,也有呈“一”字形的民居建筑,规模较小,正房一般为五、七开间。民居庭院空间也不大,如下新厝只有100平方米左右。民居正房的坐向都处在日晒时间较长的方位,如下书斋为坐北朝南,新厝、下新厝、药店等为坐东北朝西南,老厝为坐西北朝东南。民居门楼的朝向也多变,有与正房同方向的,也有与正房异向的,即“歪门正厅”作法,这主要与建筑风水有关系。
                    民居的梁架结构大部分是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如药店的染架结构,金柱与中柱直接到屋顶,檩木置放在柱头上,在中柱与金柱间联系“三架梁”,再在三架梁上骑柱,柱头上置檩。交阳民居梁架木材用料与县内别地民居建筑用材相比要细小,这可能与清晚期交阳周边无巨木可取有关。
                    民居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抱头梁很多不做“月梁”式样,而呈直方形,并在梁头稍事雕刻。有少数民居的抱头梁整段兼作浅木雕,风格朴实、淡雅。民居的斗拱大多用一斗二升。药店明间二楼的楼厅与左右次间的不同高,所以在檐柱柱头斗拱上的明间方向用一块稍作雕饰的木头垫高以支撑明间的枋木。
                    门窗格扇常常是小木雕刻师傅的“用武之地”,是民居雕饰工艺最集中的地方。交阳民居的小木装修非常简单,较少的雕饰一般只出现在斗拱和抱头梁上。至于窗门,或作直棂,或用棂条拼装成某种图案,但都较简朴。
                    民居的屋顶大部分采用了悬山顶,少数清晚期或民国时间建造的民居采用了歇山形式。悬山顶的两边有披檐,披檐的使用既遮阻了风雨,又扩大了内部使用空间,可谓一举两得。屋顶上的屋脊则用瓦片摞成脊垄,两端缓缓起翘,一些门楼屋脊的起翘更是优美、灵巧和飞扬,很富动感。


                 
                曾群(国)策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5
                  • 积分1155
                  • 经验76418
                  • 文章1256
                  • 注册2007-12-16
                    同安本属晋江(泉州)辖区,您们迁到仙居仅一百多年要寻跟很容易,到曾厝垵对一下谱,能对得上就是会公房的;如果对不上那他们也会告诉您去找曾愈房系绝对错不了.
                  曾群(国)策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