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闲读
返回
登录/注册
祠堂杂录
楼主
曾陵章 于 2024-05-01 17:51:29
祠堂杂录
祠堂杂录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 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古代的庙制和祭祀是国之大礼,建庙立祠是一种与皇权有关的事,只有天子、诸候、郡王可设较大的宗庙祠宇。“庶人无庙,祭于其寝”,普通老百姓未经官方批准是不能建庙造祠立牌坊的,只能祭祖宗于自己居住的屋内。但这种家祠、家庙,还不是具有宗法意义的宗祠。一直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的<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祀始祖》奏疏中,提出诏令天下臣民,冬至祭厥初生民之始祖.立春以祭始祖以下高祖……的建议,并在嘉靖十五年间得到了明世宗的采纳。准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后,宗祠才遍及天下。家堂、家庙等合主户之祠从形式上变成有宗法意义的家祠。家祠祭祀的范围仍限于高祖以内五世之祖。
中国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回复
1楼
曾毓盛 于 2024-05-02 08:09:14
[EM41][EM41][EM41]
回复
2楼
曾九明乐安 于 2024-05-11 15:55:07
[EM41][EM41][EM41]
回复
3楼
曾庆安安康 于 2024-05-11 17:19:25
[EM41][EM41][EM41]
回复
1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