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裔辈字派语的由来

楼主
圣裔辈字派语的由来
圣裔辈字派语的由来
辈字派语,要说清楚,并非易事,它涉及知识面很广泛,同时历史事件错纵复杂。
首先,明代以前,孔颜曾孟四姓氏后裔都没有固定的行辈,最先规定和使用‘辈字’的是孔氏。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
孔宗愿,字子庄。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袭封文宣公,知曲阜县事。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改封孔宗愿为世袭衍圣公,此为封衍圣公之始。
孔氏自宋代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字取名或同一字作行辈字。
最初从中兴祖四十三代孔仁玉的 4 个儿子开始,便注意到名字形边旁相似:长、次二子孔宜、孔宪, 其名都用“宀”字头,三、四子孔冕、孔勖,其名都用“曰”字头。四十五代共 10兄弟, 一律以“延”字作辈;自46代—57代,除了个别以外,谱系中多遵从上述约定:46代除孔圣佑1人外、均以‘宗’为辈;47代29 人中除4人外、25人均以“若”字为辈;48代47人中除5人外、均以‘端’为辈;49代均以王字旁字取名(没有辈字);50代除1人外、均以提手旁字取名’(没有辈字);51、52、54、55代均分别以元、之、思、克为辈;53代均以三点水旁字取名(没有辈字)。
相继约定俗成的惯例,56代用希字,57代没有辈字,用‘言’旁字取名(没有辈字)。(以衍圣公府为标准)
不难看出,孔氏自四十四代孔宜、孔宪、孔冕、孔勖四兄弟的随意同边旁字取名,而没有行辈,从四十五代共 10兄弟, 一律以“延”字作行辈;但是同辈兄弟使用同一字辈这一概念并没有规范化,其间,四十九代王字旁字取名(没有辈字),五十代提手旁字取名(没有辈字);五十三代三点水旁字取名(没有辈字),直到五十七代的孔讷还是只重复四十四代之范例,没有行辈,只以‘言’旁字取名。从四十四代至五十七代共十四代中时而同一字辈,时而同边旁字取名(没有辈字),虽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还没有固定辈份与辈字规范格式化的严格规定,到洪武十七年,孔讷袭衍圣公,以后才自58代始,依次使用拟定规定字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八字,以后是兴毓传继广昭宪庆凡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并以《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严格执行和使用。”并且于弘治二年(1489年)修谱时,把孔希学的“希”字和孔讷的“言”旁补上变成“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衍)”十字,连同“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一同确定下来。
到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修谱时,衍圣公的10个“辈字”已用完,又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天启元年袭爵天启四年为甲子年)续了10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规定了从第六十六代到第七十五代的“辈字”和排列顺序,并请析了‘派语’的形成。后人还把从四十六代至五十五代十代十字辈亦整理成派语两句∶“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克”。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派字又再次用完。衍圣公孔祥珂又立十字十辈‘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这里清析可见,自孔讷拟定辈字,到孔胤植和孔祥珂都是之前拟定的辈字都用完再续拟定的(孔令贻所拟定二十字二十辈则例外)。到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最初的孔氏家乘,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孔宗翰之后的四百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组织重修并付印。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按此规定,应当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左右修谱,但由于种种原因,修谱工作比规定时间向后拖了六十多年, 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 (注:天启四年,1624年为甲子年)才纂修族谱,这距上次修谱已有133年的时间。而后的康熙、乾隆朝的甲子年均按时修谱,但乾隆甲子(1744年)负责修谱的是孔继汾,他后来因被告触犯了清朝《会典》而陷入文字狱,充军到新疆伊犁。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倡修全族大谱,经历7年努力,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这部民国族谱是最大规模的一个孔氏全国合族大谱。
北宋元丰及明弘治年间所修的孔氏族谱,久已亡佚,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天启、康熙、乾隆和民国所修的四部。
根据修谱的时间记载共六次,孔氏族谱的纂修概况:
始修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 ,主修四十六代衍圣公孔宗翰
二次重修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 ,[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宏泰,字以和。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袭爵(约弘治十六年卒)](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按此规定,应当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左右修谱,但由于种种原因,修谱工作比规定时间向后拖了六十多年,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纂修族谱,这距上次修谱已有133年的时间)
嘉靖四十年(1561年) 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约)生于1543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袭‘衍圣公’, 天启元年(1621)卒,寿79岁。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无子嗣,嗣子衍植。
三次重修天启二年(1622年) ,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衍植;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 ,卒于顺治四年(1647年) 56岁。天启元年(1621年)30岁袭封衍圣公(45岁生兴變),[天启二年(1622年)31岁纂修族谱。]
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變:生卒不祥(约崇贞九年1636),顺治五年(1648年)袭衍圣公,时年十三,康熙六年(1667年)卒, 享年32岁。
四次重修康熙甲子年(1684年),主修孔尚任。
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爵,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卒于(雍正元年)1723年。寿67岁
孔尚任生于1648年,卒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寿七十岁。
康熙二十一年(1682),孔尚任35岁时,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出山,修《家谱》与《阙里志》,教习礼乐子弟,采访工师,监造礼乐祭器,为康熙帝玄烨第一次南巡祭孔活动作准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赴京就任。
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为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并写成了《桃花扇》。
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康熙朝1662—1722年,兴變:1648(袭) ,毓圻:1667(袭) 、1723年卒。
五次重修乾隆朝甲子年(1755年),乾隆朝存在四个衍圣公孔广棨、孔昭焕、孔宪培、孔庆鎔(乾隆朝:1736—1795,广綮:1731(袭) 、昭焕:1744(袭) 、宪培:1782(袭) 、庆镕:1793(袭))。
主修孔继汾,他后来因被告触犯了清朝《会典》而陷入文字狱,充军到新疆伊犁。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
六次重修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倡修全族大谱,经17年努力,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
每次拟定固定行辈的是时间与修谱时间并不全部吻合,最先孔讷拟定八辈:公、彦、承、弘、闻、贞、尚、胤。”的时间与六次大修谱时间不同,孔讷拟定八辈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袭衍圣公(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之后至建文二年(1400年)去世。二次重修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 ,主修虽是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宏泰,但其后还有‘闻贞尚胤’可用,所以未曾拟定辈字;三次重修天启二年(1622年) ,是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讷拟定八辈巳用完,天启四年为甲子修谱年,天启元年(1621年)30岁袭封衍圣公(45岁生兴變),[天启二年(1622年)31岁纂修族谱。卒于顺治四年(1647年) 56岁。);拟定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十字十辈,此次修谱与拟定辈字时间相吻合;四次重修康熙甲子(1684年),主修孔尚任。衍圣公孔毓圻(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爵),‘毓’ 字辈后还有‘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八代可用,所以又未曾拟定辈字;五次重修乾隆朝甲子年(1755年),乾隆朝存在四个衍圣公孔广棨、孔昭焕、孔宪培、孔庆鎔(乾隆朝:1736—1795,广綮:1731(袭) 、昭焕:1744(袭) 、宪培:1782(袭) 、庆镕:1793(袭)),主修孔继汾;此次修谱‘庆’字辈后还有‘繁、祥’两代可用,故又未曾拟定辈字;而到同治三年是甲子修谱年,虽然“孔子第75代嫡孙孔祥珂因为是近亲结婚所生,所以是一个残疾,智力有些问题。孔祥珂袭封衍圣公期间,孔府档案记载的资料不多。光绪二年(1786年),孔祥珂病逝,年仅29岁,他终其一生,除了一册写满流水账的《起居日记》外,没有给“诗礼传家”的孔府留下任何的诗书文章。”但同治二年孔祥珂刚16岁袭衍圣公。清同治十一年25岁生子(孔令贻),此时孔胤植拟定的十辈字己用完,不得不作为领路式的先行者,再次拟定‘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作为孔氏76代—85代使用之行辈辈字。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立(派语四句)“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字二十辈。此次拟定辈字与早前三次不同,既不是甲子修谱年,又不是己用完辈字,至于孔令贻身后尚还有九代字辈,尚可用二百五十年,为什么又草草拟定后面可用五六百年的二十字呢?个中原因,除其本人外,唯有天知道!
纵上所述,孔氏所使用的行辈辈字有两种使用形式,一种是领路式,一种是预先拟定式。
从孔子四十四代宗子文宣公孔延世始至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讷共十三代,所用辈字(或没有辈字而以同旁字取名)都是由父辈取名定辈字,由于长兄幼弟的缘故,每代衍圣公都是同辈中最先出生与命名(定辈字),其忚同辈弟弟也相继以衍圣公(兄长)为榜样,取相同辈字(或没有辈字而以边旁字取名),这种由各代衍圣公卒先使用辈字的形式姑且称之为‘领路式’,这种形式一直在此十三代中,在孔氏家族内部,便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也就是所说的俗成惯例,这惯例一直到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讷为止。
从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讷以后,则预先拟定每代孔氏同辈子孙使用预先拟定的相应辈子,这种形式姑且称之为‘预先拟定式’, 这种形式最先由孔讷拟定‘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八辈八字,从五十八代至六十五代子孙使用。到弘治二年(衍圣公孔宏泰)大修族谱时,为完整一五一十派语格式,补上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的‘希’ 和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讷的‘言’ 旁,组成‘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两句,这就形成所谓的‘派语’( 这里特别说明,孔讷并无辈字,而是用‘言’旁字取名),并且作了 “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 文字上的规定。这两句‘派语’十辈字的最后一辈字‘胤’用完,此时是六十五代圣公孔胤植(生于万历二十年,天启元年30岁袭封衍圣公,天启二年31岁纂修族谱,约崇贞九年生子。)再拟定‘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十辈,从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子孙使用;此十辈字的最后一辈字‘祥’用完,此时是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同治二年刚16岁袭衍圣公,同治三年是甲子修谱年但并无大修族谱,因近亲结婚所生,而有智力残疾,同治十一年25岁生子,光绪二年(1786年)病逝,年仅29岁,)按先例,不得不再拟定‘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十辈,从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使用;至此,本来这种形式已经形成惯例,但是,刚开始起用的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厉经同治、咸丰、光绪、宣统、辛亥革命、张勲复辟、袁世凯称帝等改朝换代以及帝制灭亡之历史风云变幻)于临终前‘1919年’又再拟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二十字二十辈,从八十五代至一百零五代子孙使用。个中原因,除其本人外,唯有天知道!
可以说,从洪武十七年孔讷袭衍圣公到明建文二年(1400年)孔讷逝世这段时间,结束了以往只单独一代一代领路式取名定辈字的模式,开创了预先一定就是十字十辈的预先拟定式的固定辈字的新模式,这段时间就是孔氏家族使用固定辈字与之前无固定辈字的分水岭,从此开创了孔氏家族使用固定辈字之先河。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