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中带有“曾”而不姓“曾”的名人

6楼
张耀曾
[B][COLOR=#999999]开放分类:[/COLOR][/B] [URL=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C0%FA%CA%B7%C8%CB%CE%EF&tagfromview][U][COLOR=#0000ff]历史人物[/COLOR][/U][/URL]、[URL=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C3%F1%B9%FA&tagfromview][U][COLOR=#0000ff]民国[/COLOR][/U][/URL]
[TABLE][TR][TD]
张耀曾(1885~1938)
辛亥革命先驱、法学学者。大理喜洲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好学,18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成绩优秀,后官费送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学。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投身革命,加入同盟会,同云南青年李根源、赵坤在东京创办革命刊物《云南》杂志,担任总编辑。他撰写了《论云南人之责任》等许多革命文章,鼓励云南在日留学学生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武昌起义后,张耀曾以西南代表资格为临时参议会议员,同时担任同盟会总干事。1912年成立国会,被选为国会会员,当选为众议院法制委员长,亲自草拟了宪法初稿。袁世凯解散国会称帝,张耀曾愤然离国东渡日本续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后从广东回云南,协助蔡锷策划护国反袁起义,冒险往返于滇、桂、粤之间,联络反袁活动,组织护国军。袁死后,张耀曾担任司法总长,不辞劳怨,制定法典、审判官职责、监狱制度等重大法规,迫切希望国家成为一个法治国家。1919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太平洋会议,张耀曾对国际形势提出精辟见解,被聘为会议高级顾问,推选为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理事。1924年,张耀曾同国务总理黄郛等人在冯玉祥支持下,在北京组织临时内阁,摄行大总统职务。段琪瑞执政,继后张作霖入京,张耀曾辞官,去上海当律师,任大学教授。九一八事变后,曾写文章唤起民众抗日,并向政府提出抗日方略。主要著作有《考察司法记》10卷、《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法》1卷、《民法讲义》若干卷。
[/TD][/TR][/TABLE]
7楼
[IMG]http://cn.netor.com/m/box200210/pic/mmm20182a.jpg[/IMG]
李和曾(1922-2001),北京人。1932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初学刀马旦、武生,并为程砚秋先生配演娃娃生。此后为京剧"高派"创始人、著名艺术家高庆奎先生所器重、培养,专工京剧老生。1940年毕业后正式拜高庆奎先生为师。李和曾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等响誉南北。1945年他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民主剧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们剧团还曾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
   
    建国后,他任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一团副团长。1954年同李少春、袁世海等赴港澳、印度、印尼、缅甸等地区演出,均获好评。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李和曾任二团副团长、团长等职。1956年随梅兰芳先生到日本演出访问,以后还曾到英国、苏联、东欧各国演出。
   
    1961年又拜周信芳先生为师,在表演艺术上得到了新的提高。他没有门户之见,在掌握"高派"艺术的基础上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高亢的风格特色,又借鉴"麒派"的浑厚洒脱的艺术特点,其表演魅力更加成熟完善。
   
    李和曾有一条好嗓子,高、厚、宽、亮,音色别具一格,直到八十年代初,花甲之年,仍然是满宫满调。《逍遥津》剧中,一句[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唱的高下起伏,波澜跌宕,大气磅礴,动人心弦,将汉献帝一腔的悲愤倾吐的淋漓尽致。李和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演出了许多剧目都有所创造,在推陈出新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夸张、奔放、激越、委婉,一系列的成熟的,富有特色的演唱技巧,发挥了"高派"擅长演悲剧的特长。他的代表剧目有《逍遥津》、《哭秦庭》、《赠绨袍》、《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李陵碑》等。新编剧目有《朱仙镇》、《三打祝家庄》、《生死牌》、《摘星楼》、《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闯王旗》和现代戏《白云红旗》、《节振国》等。亲传弟子有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等。
8楼
[B]1.王学曾
[/B]    (1884—1919年),字鲁斋,盂县城关镇南关人。幼年就读私熟。清廷废举后,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选送山西大学深造。翌年春,入山西大学西斋专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毕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到京接受学部(即原礼部)复试合格,授予“举人”头衔,清政府以“河南补用通判”任用,并授承德郎(正六品)。光绪三十三年(1907),赴河南开封候缺。等候3年未能补缺,宣统二年(1910)愤然返晋。

王学曾反对封建帝制,拥护民主革命,在山大斋书期间,清政府和英国订立在山西开矿合同,省城学生开展了“争矿运动”,王学曾被选为学生代表,同英人“福公司”据理交涉;同时发动太原市学生游行示威,高呼“驱逐在山西的英国人”等口号,并组织民众包围设在海子边的商务局,到山西巡抚衙门请愿,提出“废除合同”,迫使巡抚答应向清政府启奏赎回矿权。辛亥革命时期,王学曾参与吴禄贞(清军第六镇统制)领导的石家庄起义。吴被刺后,王学曾离开石家庄到北京。民国元年(1912)他任职于“经界局”,后回并,任职于商业专门学校。民国8年病故于太原。

[B]2.王学曾[/B]
        男,1939年4月出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59年至1962年西安美院上学;1962年至1969年五四四厂工作;1969年至1978年新华印刷厂中学;1978年至1983年陕西印刷技校工作;1983年至1999年陕西画报社工作。现为西安市文史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9楼
[IMG]http://www2.lzcu.edu.cn/dept/msx/upload/2005_11/05111611512235s.jpg[/IMG]  王福曾  教授。1931年6月生,男,汉族,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原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师承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吕斯百先生。现任兰州城市学院特聘教授、甘肃省教育厅“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顾问及省书画研究院顾问;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水彩画研究会副会长、会长及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主任,省工艺美术系列高职评委会副主任及有关专业学会、研究会副会长、副主任等职务。
10楼
王从曾
[B][COLOR=#999999]开放分类:[/COLOR][/B] [URL=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C8%CB%CE%EF&tagfromview][U][COLOR=#0000ff]人物[/COLOR][/U][/URL]、[URL=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D7%A8%BC%D2&tagfromview][U][COLOR=#0000ff]专家[/COLOR][/U][/URL]、[URL=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BF%C6%D1%A7%BC%D2&tagfromview][U][COLOR=#0000ff]科学家[/COLOR][/U][/URL]、[URL=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C3%FB%C8%CB&tagfromview][U][COLOR=#0000ff]名人[/COLOR][/U][/URL]、[URL=http://baike.baidu.com/w?ct=17&lm=0&tn=baiduWikiSearch&pn=0&rn=10&submit=search&word=tag:%D1%A7%D5%DF&tagfromview][U][COLOR=#0000ff]学者[/COLOR][/U][/URL]
[TABLE][TR][TD]
1981年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研究生毕业以来,先后在太原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从事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调入北京工业大学,历任金属材料及表面工程学科部主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及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强韧化及金属表面技术的研究工作。完成多项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及其他技术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发明专利2项。主编本科教材《材料性能学》和参编《材料工程大典》、《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等书籍。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机械工业协会高等学校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分会理事、真空学会高级会员等。目前承担着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研究课题有:金属表面等离子合金化、空心阴极等离子烧结、物理气相沉积(PVD)纳米复合膜、难熔金属的化学气相沉积(CVD)、有色金属表面微弧氧化、激光表面强化等。[/TD][/TR][/TABLE]
11楼
名人姓名:陈曾熙
 出生年代:1923—1986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中国(广东省台山)



相关介绍:

广东台山人。1923年生,天津长大,出于富豪家庭。战前曾留学日本,学土木工程。战后与其弟陈曾焘在婆罗洲一带经营建筑生意,后到香港谋求发展,承包政府及私人发展商的建筑工程,渐有起色。创办恒隆集团。陈曾熙以节俭起家,素以斤斤计较闻名。他的主要发达是60年代初,香港政府为建玛嘉烈医院,以何文田山与陈原购有的九龙荔园后山头交换,陈得何文田山后即在那里建造了恒信苑,这—交易给他带来了数千万计的财富。 陈曾熙为避免公司盈利过于依赖地产,在70年代开始,便致力于将公司业务多元化,除与日商合组干洗公司外,又经营石油气、收费停车场以及金融、保险业。1972年将恒隆股票上市,又与日商合组白洋舍干公司,1975年,又与日本松饭屋百货公司合组恒隆松扳屋有限公司。1976年他以2500万元收购格兰酒店,1977年,恒隆开始大展鸿图,兴建的德福花园和淘大花园,恒隆赚取了可观的利润。但陈氏投得的金钟二段工程由于中英谈判令香港物业价格突然大跌而功亏一匮,幸而陈曾熙坚持继续发展康山,兴建的康怡花园在1984年给他夺回一个“安慰奖”。由于恒隆股价在80年代的表现突出,一度成为明星股,盈利比1972年上市时超逾十倍,恒隆的发展可说一日千里。1979年他又以3.27亿收购旺角榕庆大厦。他搞建筑行业二十余年,兴建香港半山富豪住宅大厦嘉慧园,在太子道兴建过不少楼宇,与胡忠名下公司合资兴建德福花园,又以2亿元购入淘化大同牛头角厂房地盘,兴建淘大花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除此之外,他还经营石油气、酒店,金融和保险等业务。在他的努力经营下,为其家族挣下了40亿元的财富。1986年逝世,遗留下庞大的恒隆股份,指定由旧属殷尚贤作为遗产信托人,而非留给儿子或弟弟管理,内里乾坤,令很多投资人士“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250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