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上当

楼主
曾国藩为何上当
[SIZE=4]     [/SIZE][SIZE=3]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曾国藩攻陷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的时候,有一个人自称是某部队的校官,前往会见曾国藩。在谈话中,曾国藩论及用人必须杜绝欺骗这件事,那个人接过话头,义正词严地说道:“会被欺骗或不会被欺骗,完全看人而定。像中堂您这样至诚与盛德的人,他人自然不忍心欺骗;像左宗棠那样公正严明的人,他人也不敢欺骗……”曾国藩听后,非常高兴,待他为上宾,并命他督造战船。没过多久,那人却盗领千金逃跑了。事情暴露后,部属向曾国藩请示发布命令捉拿此人。曾国藩沉默很久之后说道;“算了,不要追了。”[/SIZE]
[SIZE=3]     读过《曾国藩全书》的人,可能都记得,曾国藩鉴人识人很有一套,什么眉毛、眼睛、鼻子、骨骼等,都研究得头头是道。这样的人竟然上了当,确实值得琢磨![/SIZE]
[SIZE=3]     大凡做领导的一般都离不开两种人:一种是抬轿子的,一种是吹喇叭的。曾国藩镇压太平军屡屡得手,从他自身角度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很会使用抬轿子的人,如左宗棠和李鸿章……[/SIZE]
[SIZE=3]     攻陷了南京城以后,踌躇满志的曾国藩,更加春风得意,两江总督的这个职衔,似乎已经吊不起他的胃口了。他要施展更大的抱负。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缺少的似乎就是吹喇叭的人,所以,当他听到有人称赞“像中堂您这样至诚与盛德的人,他人自然不忍心欺骗”时,能不心花怒放吗?他需要别人为他歌功颂德、树碑立传。[/SIZE]
[SIZE=3]     也正因为此,他明知道上了当,却还放了跑了那个欺骗自己的人,此举,分明是一种无言的暗示:为我唱赞歌的人,我照样不会亏待;你们不光要抬好轿子,还要吹好喇叭呀。后来,曾国藩被同治皇帝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想必,这“军功章”上一定也凝聚着吹喇叭的功劳![/SIZE]
    [SIZE=4][/SIZE]                                                                摘自《海峡导报》
1楼
    我的观点:
    国藩公乃我曾氏之骄傲,其功过早已有定论,其道德文章影响世人至今,我辈与之相比不及万一也。此事,炽以为国藩公乃君子也:盛名强势之下,捉拿此宵小之辈易也,而不为,如郭子仪祖坟被毁而不问,此乃德矣;其二、盛名强势之下,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用钱买教训,此乃君子之操守也,非大智大德之人可为耶? 此事为达官显贵必学之典范,若国藩公拿了此人,请问,如何处置?杀之,国藩公坏了名声;放之,国藩公该受骗?乃傻子也。国藩公实乃高人,此谓难得糊涂。
    国藩公的相书叫《冰鉴》。例如: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2楼
 难得糊涂。
3楼
吃堑长智,难得糊涂。大智大德,实乃高人
4楼
好马也有失足时候。
5楼
     一时心血来潮,胡乱涂鸦,竟然还是有共鸣者!看来,只要是我曾氏子孙提到国藩公都会道一声---“好”的!
   本来嘛,从此事看出,国藩公的心境比我们常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可要高多了!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2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