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和“佑孙公”有个约会》

5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繁星(巴人)[/U]发表的内容:[/B]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周三官作乱,攻破城池,杀戮人民。朝廷开征军伍,扶太子过江。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寿、章二人,亦愿投军。其余成、信、庆(卿)、荣、贤、良、德七人,各派银两,共凑银二三百,付与...[/QUOTE]
[SIZE=4]周三官有个弟弟叫周四官在清朝造反[/SIZE]
55楼
[QUOTE]下面引用由曾浩兴宁发表的内容: 找不到啊!如果是这样,又是一个头痛问题。前几天我拿我谱推算过,宋末是比较合理。[/QUOTE]你们谱通海公为一世祖,在当时立碑时就已经搞不清上溯源流了,如果知道广新公为一世祖的话,你们通海公肯定不敢立为一世祖的,况且还相隔七代先祖。
56楼
辛苦了
57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繁星(巴人)[/U]发表的内容:[/B]

你们谱通海公为一世祖,在当时立碑时就已经搞不清上溯源流了,如果知道广新公为一世祖的话,你们通海公肯定不敢立为一世祖的,况且还相隔七代先祖。[/QUOTE]
兄弟,这可能就是地域文化引出来的疑问了,其实这个我们这边就根本不是问题!所谓的开基祖或一世祖都是相对时间地域后裔而言的。两个不是同一个概念。广新公裔至通海公在黄陂生活了一百多年,后通海公迁大埔三河坝,为大埔三河坝一世祖,其裔在大埔又生活了一百多年,因官司问题,有裔璇玑琦三兄弟在明正德年间迁刁坊。从风俗上看,有点像接力赛。广新公—通海公—璇玑琦。我是璇玑琦原乡地后裔。传统上参加的是大埔“通海公”那边的活动。但从璇玑琦落居地迁出外地的后人,参加的是璇玑琦落居地的活动。所以说,虽是兴宁信甫公的后裔,但参加信甫公那边的活动,主要是由大埔那边通知组织。当然现在又不一样了。
58楼
[P][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繁星(巴人)[/U]发表的内容:[/B]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周三官作乱,攻破城池,杀戮人民。朝廷开征军伍,扶太子过江。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寿、章二人,亦愿投军。其余成、信、庆(卿)、荣、贤、良、德七人,各派银两,共凑银二三百,付与...[/QUOTE]
[/P][P][SIZE=3]依據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志記載==>周三官之亂發生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SIZE][/P][upload=23101,0]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志十八冊兵防--周三官之亂.jpg[/upload]
59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浩兴宁[/U]发表的内容:[/B]

 
结合历史文化和有关资料分析,我大概理出了一条这样的可能情况,请指正。宋末受金和曾布的双重影响,曾纡于政和年间1112年委托亲房“易知公”后代迁当时避战乱,大家都第一首选的福建宁化地(梅州现各姓氏...[/QUOTE]
曾布余波冲击较小后,从宋人当时文化心理角度分析,曾惇肯定会想着修谱,如何修谱可能是摆在曾惇面前的一道难题,向交情较深的长者曾几请教也是正常了!如果同是“曾丞”后,那宋时完全就是亲房了,面对曾惇的修谱困境,曾几会不会提出两房共同修谱或其它方法?这难以定论。钱伟强所供资料,说到曾几凡赠曾惇的诗书,都以书“曾”字示之。其实也体现了当时是同姓不同房系,但会不会同时也告诉后人统一修谱后,以这种方式注明一种区别?以上所述仅是一种推理分析!如果当时曾惇迫以曾布原因确实没修谱,仅靠口传。那么另外其它情况就更有可能---(后接[EM08])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70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