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对曾国藩的历史评价

6楼
[COLOR=red]如果还是小老百姓,那就应该在香炉上放一个曾国藩相了。[/COLOR]
[SIZE=3][COLOR=blue]
廣東省興寧縣黃陂鎮徑口村曾子五十四世孫曾公廣新祠神位就放上了曾国藩的相了。為何?有功于倡議統一了曾氏族譜。曰:武城曾氏重修族譜。[/COLOR][/SIZE]
7楼
可惜昨日时间太紧,他那个催修族谱的文章没有拍下来。
8楼
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武 城 曾 氏 催 修 族 譜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宪佳石洞田[/U]发表的内容:[/B]

可惜昨日时间太紧,他那个催修族谱的文章没有拍下来。[/QUOTE]
佳叔叔:是否以下這編?

[ALIGN=center][COLOR=#dd2222]武 城 曾 氏 催 修 族 譜                  清 曾國藩 撰[/COLOR]

     一氏中,僅知近祖數代,而不知所出,是謂忘祖。即知發源之祖,而不能記一本之裔,是謂忘族。忘族則將途人呼骨肉,忘祖則等拜墓于汾陽,皆非仁人孝子所忍,出自譜系所以嚴,三十年不修為不孝之例也。我族自先賢萊蕪侯祖暨宗聖公祖,父賢子聖,均為孔門高第,既往聖之道统,開後學之津梁,久已甲于天下矣。      迄今累沐皇仁、翰博有襲,差瑤有免,其視前代為加隆,則后裔之流衍于海內者,安得不清查聖裔,修總譜以歸劃一乎!宗聖十五代嫡孫 據公 挈族南遷,迨傳御史大夫 慶公 生二子,長偉 次駢。駢公 后 質粹公,奉詔歸東,即現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為東宗。偉公 後 知州 芝公 遷湖南,即前清翰林院五經博士為南宗。海內各譜歷系東宗查核,南宗設局修管。嘉慶間東南两宗,大修總譜。道光甲午年,東宗來南總局,復與南宗滙核各房支系,厘其舛謬,不忍一脈流為導種。李文貞公有言,以祖宗之心為心者,無不愛之以姓,兹可謂能愛者矣。國藩叼厠詞館,乞假旋里,敬謁南宗,隨閱老譜,分衍各處眾多,而未入總譜者,更難仆數,何相需甚殷,而相遇甚疏耶?意各房宗台,水源木本之思,依依若接,當必聞之而踊躍爭先也。兹特飛催翹懇,速繕草冊,鮮送溈寧總局,謹遵咨部,老譜源流,武城譜式重鎸。并遵各憲札飾,呈明聖府蓋以紫印,東宗蓋以鈴記,南宗恭將欽賜省身念祖 四字圖章,逐頁戳蓋,甄別混冒而邀優免,誠為千古極美之舉,記曰: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况為大聖大賢之後,迥別齊民,敢棄祖而甘流染種乎。現奉東文催結總局,倘或游移視為具文,局結冊賫案定,萬難增入,深為可惜。藩赴都在即,未暇登龍,伏冀宗台飲水思源,以血脈而承道脈,俾聖賢後裔一脈相傳而不紊,合族畢舉而罔遺,既無忘祖又無忘族,則篤親追遠之義,于是乎在光前裕後之功,亦于是乎甚矣。懇切懇切。

 [/ALIGN]
9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水田日[/U]发表的内容:[/B]

佳叔叔:是否以下這編?

武 城 曾 氏 催 修 族 譜                  清 曾國藩 撰

     一氏中,僅知近祖數代,而不知所出,是謂忘祖。即知發源之祖,而不能記一本之...[/QUOTE]


正是这篇文正公《催 修 族 譜 》,对后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0楼
是的,

还是水哥料好,已经上传99了。

 

11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曾宪佳石洞田[/U]发表的内容:[/B]

是的,

还是水哥料好,已经上传99了。

 [/QUOTE]


[COLOR=#2222dd]叔叔:[/COLOR]

[COLOR=#2222dd]這不是我的功勞,我是抄自曾氏史話的,百川叔加上標點付號方便底水平的我閱讀,不用合 昭 憲 慶 三代人來注釋,水哥有幸矣![/COLOR]

[COLOR=#2222dd]目的就想將此文寄給香港沙田曾大屋的,他們在人渣福 (年初四見宗聖公去了) 帶領下,竟滅族忘宗,八十年代中往求水嶺尋根,見落后又很窮,借意說:因為廣東五華縣員瑾求水嶺村沒有族譜記載沙田曾大屋始祖曾貫萬名字,所以不認員瑾求水嶺村是我的老祖宗,即不認祖歸宗,媽的,那你們為何千里迢迢來廣東五華縣員瑾求水嶺村尋根呀?又不來大万世居尋根,由深圳往大万世居只39公里,由深圳往五華縣員瑾求水嶺村約400公里?媽的!真難理解?真難理解?[/COLOR]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