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曾文辿

6楼
曾从政堪择长城
(客家堪舆文化圣地系列文章之七)
胡玉春
  三僚村到北京昌平为皇室择陵的风水大师并不仅廖均卿一人,曾从政就是当时和他齐名的风水师,廖均卿行程记中,多处提到他和曾从政同行的情况。
  我们从明永乐5年闰4月,曾从政给永乐皇帝的奏折中“兹皇太后未卜陵园,臣敬奉礼部尚书赵羽等奉旨,该行荷蒙圣眷召卜陵园。”之语,可见他是为皇太后择陵去北京的,曾从政把皇太后的陵地选在了昌平,他在奏折中说:“臣学愧青囊,术惭玄妙,随与武义侯王通等督视陵宫,敢不披肝吐胆,以尽忠言,详察等处之山,不堪任于陵室,惟昌平县东黄土山,一十八道岭峰美丽,真堪陵室根基。”永乐皇帝采纳了曾从政的择陵意见,于永乐7年开始建陵,永乐11年2月陵成,将皇太后徐氏落葬。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曾从政是第一位在十三陵施展风水术的大师,只不过因为他是给皇太后择陵,影响力略小于给第一位皇帝择陵的廖均卿。曾从政的风水术给明朝庭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永乐皇帝请曾从政为重修长城选址。
  长城东起渤海之滨的山海关,西迄祁连山麓的嘉峪关,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由北方数国零星修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几个国家的断城连缀扩充而成。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军事工程,历朝历代都进行了维修,但我们今天看见的长城,却主要是明代长城遗址。永乐皇帝将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南方迁到北方,为保证国家的安全,首先就强化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永乐11年夏,在曾从政完成皇太后徐氏陵墓建设工程后,敕授他为钦天监博士、进五品灵台郎,赐予“精明地理”碑额金榜。派庶吉士王英率兵六百,护送他沿故长城相度,选择合适位置修建军事要塞。曾从政餐风露宿,跋涉6年,经过辽宁、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六省,沿长城择定了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山西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九镇基址,按照“因地而形,用险制塞”的原则,在宛蜒如带的万里长城中打上9颗牢固的桩,变成了一道纵深完整的防御体系。
  为酬谢曾从政的功劳,永乐皇帝厚待于他,御赐额匾文:“开口名师”,授官太史,并给假还乡。也就是说,曾从政并不象廖均卿那样,被供养(或曰软禁)在北京,直至老死。
  曾从政还乡一年后,永乐皇帝再次下诏请他去北京,为北京天坛祈年殿选址。不幸,曾从政在北京亡故,永乐帝厚恤于他,并遣二名太监护柩还乡荣葬。可惜我在三僚村还没有找到曾从政的墓,却找到了送他的灵柩回乡的太监黄榜的墓,碑文说:“太史从政公再召入京都, 旋卒,上命力士官黄公护枢回籍……”
7楼
走进三僚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一)
胡玉春
  想写一个关于兴国三僚村的系列文章,在下心愿久矣,但迟至今天执笔,却是因为昨天陪香港亚洲电视的专栏主持和记者一行16人专访三僚,他们在杨公祠祭祀时虔诚地说:“兴国三僚是我们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呀!”我心中一震,多年搜集的三僚文化历史,象涌泉般从我心里汩汩而来,化作一首小诗: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这一片神秘的土地……

世上每一位堪舆先生
都知道祖师“救贫仙人”
他生活在兵燹乱世
挟着皇宫窃出的禁书
找遍全国觅一方净土
让他参透的天地玄机
成为平民百姓的福祉。
他,走进了三僚……

杨公带着他的徒弟,
走遍中国千山万水。
看到这天生的八卦,
他们徘徊不忍离去,
这是一个奇怪的地形,
上天生它八卦的形状,
活脱脱是风水罗盘……

徒弟文辿尘心未断
希望后代富贵为官
给三僚断了句谒语:
“前有金盘玉印
后有凉伞遮荫
代代能文武
世世好为官。”

逃出官场的杨公
他的断言惊天地:
“前有罗经吸石
后有包裹随身”
也许弟子失望的脸色
杨公又换了语气:
“布衣接圣旨
代代拜皇都。”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隐居在这神秘之地……
  据说,杨公泄露了天机
所以他没有子嗣
他的曾廖俩个弟子
却在这里繁衍不息
他们相对而建村落
仿佛阴阳太极鱼
各自祖祠为鱼眼……

三僚人不忘师德
他们的祖祠中间
都供奉杨老仙师
他们的卧室箱底
都存放先师密诀
他们的祠堂庐墓
都藏着先师至理
甚至于古驿小道
也隐现堪舆玄机
他们会说给人听
却不肯让人看明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这一个神秘的土地……

莫谓山高皇帝远
其实心远地才偏
一拨一拨的钦差
正快马加鞭而来
圣旨一到山河动
不过请三僚地师
去把驾薨皇帝埋

十年间进出三僚
我熟了三僚道路
杨老仙师的至理
越来越扑朔迷离

我们一起走进三僚
读懂这神秘之地……


  三僚村其实并不遥远,位于江西省兴国县东南近70公里,是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等三县交界处。现在全村人口约4600余人,分居在18个村民小组,居民主要曾、廖两姓。村里有曾氏、廖氏二个杨公祠,里面有杨筠松和他的俩个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塑像,三僚村里还有许许多多堪舆文化的典型建筑和遗迹可供人们参观。
                                      2001年4月16日晚
8楼
曾文辿和三僚村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三)
胡玉春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
  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
  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他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廉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拜朝中;
  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曾文辿唐末五代时迁三僚,时历宋元明清,迄今千多年来,特别是明清两朝以来,文辿后裔蕃衍千枝万派,分布全国各地,已成万丁著族,人文蔚起,忠烈满堂,卓然俊拔之士达于中外,足见杨筠松当年的预测不谬也。现在许多海外易经考察团专程到三僚村,都是拿着这份钳记,寻找中间提到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甲木水”的所在。
  割据赣州的卢光稠慕名聘请杨救贫弟子为他择基修筑赣州城后,又恳求杨救贫为其选一块“天子地”。这一段历史掌故,赣州府志记载甚详:“唐都监杨筠松避地于虔,谒卢光稠,为其卜地云出天子,卢遂改葬其母,复问还有此地否?曰:有,一席十八面;曰:何面出天子?曰:面面出天子。卢恐他姓得之,遂毒杨。杨觉,携其徒曾文辿及去之,至一处间,问何地名,曾答:药口。曰: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小子志之。说卢王于赣州磨车湾安水碓,十字路口开一井,则世世为天子矣。曾曰:何谓也?曰: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后卢果疽发背,痛不能忍而缢死。”杨救贫逝世后,曾文辿遵其所嘱,回赣州说服卢王城内磨车湾安了水碓和十字街凿了井,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并制煞了卢光稠。他担心卢王报复,远走万载县西山隐居,后人称其隐居处为曾公塘。曾文辿著有《八分歌》、《泥水经》等书传世。
9楼
三僚村曾氏八景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十八)
胡玉春
  三僚村的四维是曾、廖二姓所共有,但对“八景”的分布却两姓素不相同。三僚村曾氏的“八景”,据曾氏古族谱《僚溪文丛》记载,乃当年杨公亲自命名,他对弟子曾公说:“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谗岩,赏南林之晚翠, 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 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憾矣。”杨筠松之所以隐居三僚,著书立说,显然与三僚的八景风光有密切关系。但这千年前的八景今安在哉?我曾经专门费时寻访。
  眠弓岭,即是三僚村东面的东华山,此景现在仍存。我们沿山路曲折而上,一峰独起,云遮雾绕,险峻异常,仿佛步步登天,故称“眠弓峻岭”。古人有诗曰“攀桂莫言云路远, 登临正如步蟾宫。”形容登眠弓岭如同登天。
  独石岩,就是三僚村口的罗经石,在黄土平原上一峰突起,其状如罗盘中的指针,山腰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石灰岩溶洞。独石山的山形独特,从西面看如玉兔望月,从北面观察是个仰天狮形,从东面望去乃马鞍形,从南方眺望最像罗盘中的指针。
  汾水龙潭在三僚村南方的天马山下,是从溶洞观音岩侧涌泉流入的深潭,人民公社时建三僚水库,将潭淹没,故景已不存。这条河水极为清澈,在三僚圩与另一河会合时,清浊分明,杨公钳记中的“南方天马水流东”就是指这条水。
  留记珠石,据清代宁都进士丁有美的三僚游记,留记珠石在三僚村真君祠旁,古人有诗描绘:“山腰有石一珠圆,屹立巍巍万古看。威势雄昂如虎踞,形横屈曲似龙盘。”我去真君祠旁寻访,却没有找到这块留记人间千年风雨盘龙巨石,甚憾。
  西山晚照,其实就是三僚村的晚霞,古人有诗云:“金乌欲坠晚将临,万叠西山渐送阴。雁落芦汀翎带锦,鸦投江树翅翻金。”三僚村西方山峦迭嶂,现在植被不好,看不出古人的诗意了。
  东郭朝云,是三僚村朝霞满天的景观。现在村子东面看见的正是石灰山、水泥厂,山体破损。古人诗谓“好看随风收敛去,不知还在几重山。”现在倒是很贴切。
  北浦渔歌,浦字的本意是湖泊或大海边,北浦乃古代三僚村东北的水泽。从三僚古村图上看,古代村东北是一个湖泊,荷花映日,碧叶连天,村民在湖内捕鱼捉虾。古人诗云:“湾湾流水抱树前,北有渔翁乐自然。噫欤数声烟树晚,徘徊一曲夕阳天。”北浦现在是一片稻田。
  南林晴翠,南林是村南面的天马山下,与于都梅屋村交界处的一片缓坡土岗,古代是一片树林,现在仍屹立不少大松树。晴雨之间,风光无限。
  八景的位置也是按东西南北的方位有规律的排列,符合八卦的方位
10楼
三僚曾氏杨公祠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十五)
胡玉春
  参观堪舆圣地三僚村,一般都要去朝拜杨公祠。
  据兴国明代的古县志《窦志》载:三僚村曾姓的杨公祠始建于元朝末年的至正年间(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距今约650年左右),祠堂位于三僚村盆地的中央,(今三僚诚真希望小学前面、三僚村委会东侧),座向是壬丙兼子午,殿堂上杨筠松居左,曾文辿居右,均为和真人大小的樟木雕像,镀以金漆,民间俗称“杨公金身”。 元朝杨筠松雕像完成时,大学士欧阳圭有诗赞曰:“大道无形,公独有像,神仙不死,公独有葬。”
  杨公祠在历代都有维修,最后一次在原址重建是在1998年,祠分为前后两殿,大殿祀杨筠松和曾文辿,后殿祀当坊福主。2000年,广东的何益波先生捐资16万8千元,用花岗岩石雕刻了整个杨公祠的门面。现在祠前是相对的两只石鼓,阶下立着两只石狮子。门面花岗石上雕满了各种图案。在门庭顶是一些动物和花卉纹饰。第一幅石刻图是“九天玄女授书”, 是最大的一幅,嵌于大门上方,用的是镂刻法,图案左边是九天玄女立云端,将一卷书递出。九天玄女为汉装,高发髻,衣裙飘飘,是美丽的仙女,身后还站着二位侍女。图案右下面肃立一位老人,举手作接书状。老人即杨筠松,他身后还站着两位弟子。杨公体胖,面容虔诚,穿着汉装。杨公师徒站在陆地。图左下方是一株大树,大树下站着三位观看的老百姓,穿的是短装。在此图下面是四块方形石雕图案,从左到右分别是:杨公进政、杨公看风水、杨公出游、杨公著书。杨公进政图中是皇帝将一个罗盘授给杨公。图中是头戴皇冠的皇帝,后面有宫女摇扇,旁边站着大臣,杨公在皇帝的书案前拱手接受罗盘。杨公看风水是杨公站在一房子前,身边两弟子,其中一个把罗盘递给杨公。杨公出游图是杨公在小桥流水的地方游玩,身后有弟子和书童,还有一位挑着食合的佣人。杨公著书是杨公坐在书案前援笔著书,旁边有三个站着看。大门两侧是一幅对联:学究天人泽被士庶 功参造化名倾万国。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三幅画,用黑大理石磨成,右边是群山叠翠(深山古松寺庙)和江山多娇(苍松古柏飞瀑垂柳拱桥亭台楼阁),加官进禄。左边是山清水秀、玉溪春色、天官赐福。
  杨公祠内还二幅对联曰:
    名扬百千万年仙踪永驻
    文钳三十八代德泽长存
    灵应九州
    图书有象悟通消息达天机
    造化无形参透盈虚成大道
    万国朝元
    自古天下重名此仙有几
    能使山川生色惟公独尊
  曾氏杨公祠第二进供奉本坊福主关云长,关公红脸长须,金衣,手持朝板,座下分立二人,武将打扮,一人持金瓜长锤,一人持长柄大刀。关公头上横幅为“天地同流”,两边联是“举念时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 到头处是是非非曾放过了谁”。两侧廊联是:“冬去春来千山树木迎春绿 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柱联是:“新岁新春一派新风新气象 好山好水千村好景好时光”。“竹翠松青万里河山春常在 花红柳绿九州天地同东升”。
11楼
参与相度十三陵的其他三僚堪舆大师
(客家堪舆文化的圣地系列文章之十四)
胡玉春
  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介绍了廖均卿、曾从政、廖文政、曾罗三等四位参与明十三陵卜选的堪舆大师了,有朋友问我,明十三陵里的皇陵,是不是全部都由三僚堪舆术士卜选的?这我就不敢作肯定答复了。
  十三陵中,有些皇陵并没有进行过认真卜选,比如崇桢皇帝的思陵,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自缢而亡,时年34岁。崇桢帝未建皇陵,他死前咬破手指血书一信李自成,说自己的尸身任凭分割,请勿滥杀百姓。李自成读后喟叹不已,念其临终之际能够思念百姓祸福,遂派人将其遗骸葬入贵妃田氏墓中,这座位于昌平鹿马山南麓的贵妃墓遂成十三陵的最后一座皇陵。
  有些皇陵卜选后,弃置未用,后面的皇帝暴卒,就把该墓用起来。比如36岁寿终的穆宗,生前未及建陵,即利用廖文政替世宗父亲卜选并建好未用的显陵安葬,更名为昭陵。查考明史,明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的长陵、明世宗的永陵、明神宗的定陵等3座皇陵是皇帝生前亲自主持卜选的,举行了隆重的卜选仪式。廖均卿、廖文政二位术士的堪舆活动,因为他们留下了“行程记”或“实录”,我们了解比较清楚。而曾罗山在十三陵的堪舆活动,还没有找到其笔记,只有一点粗略的了解。三僚其他的堪舆师也还有不少人参加了十三陵的卜选活动,他们参加的卜选的情况,我们只能从县志和家谱中找到一些简略的记载了。
  据《潋水志林》记载,廖文政的孙子廖胜概,嘉靖年间,奉诏迁造献陵有功,授钦天监博士。献陵是明仁宗的寝陵,为何在一百多年的嘉靖年间才诏三僚堪舆先生建造呢?原来仁宗在位时间很短,不足一年,驾崩后,继位的宣宗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匆匆将仁宗寝陵完工,非常简陋。明世宗即位后,大规模进行建陵活动,也顺便把过于简陋的仁宗献陵进行了重建。廖胜概回乡后,名重一时。相传他替人堪舆,只收半价。即东主赠予的红封,他一定退回一半。即便如此,仍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年收田租竟达七千多担。
  据《兴国县志》载:明嘉靖年间,三僚曾鹤宾,奉诏钦取到北京相造寿宫,敕授钦天监博士,进阶正七品。
  根据《兴国人物录》记载:三僚曾永章,号焕卿,曾征诏参与昌平州皇陵(十三陵)卜选,清顺治16年敕授钦天监漏刻博士兼掌天文科。从时间上看,曾永章是清初去十三陵卜建皇陵,那他只能是替明朝的末代皇帝崇桢建思陵了。原来,李自成当年只是把崇桢全尸葬入田妃墓。清军入主中原后,为了表示对汉人的怀柔,平息明朝遗民的仇恨,下令以汉族的帝后礼重葬崇桢,完成了十三陵的最后一陵。曾永章的侄子曾国瑞亦同时被征诏进京,授钦天监漏刻博士,参与建陵,可惜未任而卒。曾永章大约是三僚村最后一位卜建皇陵的堪舆大师。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