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姓,姜姓与五岳的来源

0楼
[P][ALIGN=left][FACE=AdobeSongStd-Light][SIZE=12pt]幽王之乱后三年,即公元前768[/FACE][/SIZE]年,东天山附近到来了大批人群,这个群体文化很奇特,不同于一般的游牧文化,出土文物有青铜车马器,也有中原的漆器,铁器。从墓葬看,这些于幽王之乱后到达天山的人群是混合的文化。所以幽王之乱的结果,缯的人群很大可能被分流,人数急剧减少。幽王之乱百年后,人数剧减的缯人东去山东建国,甚小而微。[/ALIGN][/P][P][ALIGN=left][/ALIGN] [/P][P][ALIGN=left][/ALIGN] [/P][P][ALIGN=left][FACE=AdobeSongStd-Light][SIZE=12pt][/FACE][/SIZE][/ALIGN][/P]
[upload=37347,0]20170329091500795.jpg[/upload]
1楼
[P][SIZE=4]西周时期,位于嵩山下的缯,与犬戎是贸易伙伴,实际上一直活动于晋南与河套地区的大夏,也是缯的贸易伙伴。山东的鄫首次出现于僖公14年,即公元前646年。而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伐大夏后盟于召陵,距离鄫的出现只有十年,鄫迁山东正发生在齐桓公伐大夏之后。在齐桓公拥王攘夷的行动中,大夏被赶往了西方,缯失去了最后的贸易伙伴,转而离开中原进入了山东。[SIZE=4][/SIZE][/SIZE][/P][P][SIZE=4][SIZE=4][/SIZE][/SIZE][/P][P][SIZE=4][SIZE=4]《左传》:僖公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SIZE][/SIZE][/P][P][SIZE=4]僖公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SIZE][/P]
2楼
[P][SIZE=4]《史记》: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SIZE][/P][P][SIZE=4]齐桓公伐大夏与召陵真实影响了阳城-南阳附近的局势,时间与缯出现于山东的顺序完全吻合,缯迁山东与齐桓公拥王攘夷事件必然有关。齐桓公伐大夏,是真正以中原作为母文化地的开始,各族群的混合与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SIZE][/P][P][SIZE=4]所以山东的鄫国可以提供的远古信息是很少的,因为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变。[/SIZE][/P][P] [/P]
[upload=37407,0]大夏召陵.jpg[/upload]
3楼
[P]从大夏,犬戎与缯在商周时期的密切联系可以知道,姒姓缯的来源并非中原,而是丝绸之路的另一端,他们是丝绸之路的奠定者,所以司马迁所说的张骞凿空西域是不符合历史的,只是茶壶煮饺子的说法。同时,中原文明的来源与夏后氏并无直接联系,而是来自于夏末时期与夏后氏决裂的缯,华夏文明的很大部分基础贡献是来自酒泉的缯,是不可以抹杀的,这没有什么夸大的部分,完全是真实的历史。[/P]
4楼
[P][SIZE=4]大夏的起源,是河西走廊西端,在西周时期也被称为西夏氏。周穆王时期,大臣曾祝带领穆王一行西游至西夏氏的领地,在《穆天子传》中有详细记载。古缯国对大夏的了解很深,盖因缯在夏末时期从河西走廊的西夏迁往了洛阳附近的东夏地区。[/SIZE][/P][P][SIZE=4]大夏与东夏之人在商周时期建立了玉石与缯絮之路,比丝绸之路要早出千年以上。[/SIZE][/P][P][SIZE=4]参见:揭[/SIZE][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c5a8c70102xeel.html][SIZE=4]开东夏的面纱[/SIZE][/URL][/P]
5楼
[P][SIZE=18px]商汤灭夏后,作为商人的同盟者,缯从河西走廊迁入豫西随州一线,其祭祀中心设于湖北枣阳。商代天下为三,缯居其一,势力一度达到顶峰。武王伐纣后,周在枣阳分封姬姓诸侯,初期以枣阳为中心,为汉阳诸姬之一。姬姓曾国是建立在商代的缯国的中心位置之上的,而姒姓缯国则在西周时期退居南阳缯关以北。[/SIZE][/P][P][SIZE=18px]流传中的从南阳至鄂北的所谓夏道是真实存在的,这条夏道是洛阳-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的延伸,所以汉代以后的丝绸之路,是商周时期缯絮之路的再版。[/SIZE][/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