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九九重阳,今又重阳..

楼主
[分享]九九重阳,今又重阳..
[SIZE=3]重阳节的起源与简介:【资料来源:百度搜集】[/SIZE]


[SIZE=3]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SIZE]

[SIZE=3]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SIZE]

[SIZE=3]庆祝方式 :[/SIZE]

[SIZE=3]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SIZE]

[SIZE=3]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SIZE]

[SIZE=3]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SIZE]

[SIZE=3]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SIZE]

[SIZE=3]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SIZE]

[SIZE=3]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儿女无暇照顾自己的父母,而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孝顺的儿女都会专程探望自己的父母,重阳节时“常回家看看”成为儿女送给父母最珍贵的一份礼物。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不要忘记常回家看看,而不仅仅是在重阳节。
[/SIZE][SIZE=3][/SIZE]

[SIZE=3]重阳: [/SIZE]

[SIZE=3]【年代】:五代
【作者】:李煜
【作品】:谢新恩
【内容】: [/SIZE]

[SIZE=3]冉冉秋光留不住,
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SIZE]

[SIZE=3]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
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
愁恨年年长相似。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作品】:秋登兰山寄张五
【内容】: [/SIZE]

[SIZE=3]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SIZE]


[SIZE=3]【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内容】: [/SIZE]

[SIZE=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SIZE]

[SIZE=3]【年代】:唐
【作品】:李白
【作品】:九月十日即事
【内容】:[/SIZE]

[SIZE=3]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SIZE]

[SIZE=3]【年代】:唐
【作品】:李白
【作品】: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内容】: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SIZE]

[SIZE=3]【年代】:唐
【作品】:王勃
【作品】:蜀中九日  
【内容】: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SIZE]

[SIZE=3]【年代】:唐
【作品】:王缙
【作品】:九日作  
【内容】: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SIZE]


[SIZE=3]【年代】:唐
【作品】:杨衡
【作品】:九日  
【内容】: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SIZE]

[SIZE=3]【年代】:唐
【作品】:韦安石
【作品】: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内容】: [/SIZE]

[SIZE=3]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SIZE]


[SIZE=3]【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作品】:九日齐山登高
【内容】:[/SIZE]

[SIZE=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SIZE]


[SIZE=3]【年代】:北宋
【作者】:黄庭坚
【作品】:南乡子
【内容】: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SIZE]

[SIZE=3]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SIZE]

[SIZE=3]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SIZE]


[SIZE=3]【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醉花阴
【内容】: [/SIZE]

[SIZE=3]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SIZE]

[SIZE=3]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SIZE]

[SIZE=3]【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对菊自叹 醉花荫
【内容】:[/SIZE]

[SIZE=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SIZE]

[SIZE=3]【年代】:南朝 陈
【作者】:江总
【作品】: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内容】: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SIZE]

[SIZE=3]【年代】:元
【作者】:张养浩
【作品】:双调·殿前欢
【内容】:对菊自叹 [/SIZE]

[SIZE=3]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
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SIZE]


[SIZE=3]【年代】:明
【作者】:文森
【作品】:五律
【内容】: [/SIZE]

[SIZE=3]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SIZE]


[SIZE=3]【年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1929年10月
【作品】:采桑子·重阳
【内容】: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SIZE]

[IMGA]http://tkfiles.storage.msn.com/x1p4duNwsPlMCyKqhPdsot116AwJByJAwq65FklhxXUxN5GZboLapAePFuCvTlA_0aF5yCrVJqoymkiDlQUgSJyWBZqzti34dErCkmmb4kdLKcviR0cbX0JNQ[/IMGA]

1楼
祝愿所有曾氏家族老年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2楼
好得很增长知识
3楼
明天是九九重陽節了,在此祝所有宗親重節快樂。[em40][em27][em41]
4楼
时间过的好快啊!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