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务专栏
返回
登录/注册
重修族谱《凡例》(建议稿)
12楼
曾昭达 于 2009-02-17 11:49:12
先吹吹风好过风平浪静, 说说总好过什么也不说. 我拍摄的已制光碟, 广溯叔传来的也制.... 可惜印不出来,为什么???
回复
13楼
曾昭彦 于 2009-02-17 20:07:22
關於對〔修族譜《凡例》〕的建議
曾氏宗親聯合總會、譜牒編修委員會
暨廣河、令霞、存義、廣福、昭演宗賢
《凡例》較為全面,值得借鑒外,建議如下:
▲:對《凡例》相關條款的建議
第一條:《凡例》首條謂溯至封 ◇(符号◇为〈曾字旁+邑〉。该字从旧谱扫描过来,但网上发贴时无粘贴功能被据贴。下同)至曲烈,……稱《譜源》,建議改為【曾氏宗源】即祖宗之源也。
第二條:建議有二:
一、對須加入圖像、題詞、皇詔、禦封、禦贊等,宜隨其人所在【族譜】之冊編入,非冊內列世範圍之人與事不宜入該冊。
二、賢後對先祖祭祀、紀念、建廟、造祠、修墓等重大或公益活動及纂書、捐贈、題詞等,非屬【族譜】內容,宜另立卷、冊記載,或在卷、冊〖後跋〗設〖曾氏大事記〗等記載。
第三條:《凡例》曰〔聯譜、宗聖後裔,譜聯東南兩大宗,是為聯譜〕。此舉不妥。贊成前面的〔聯譜、宗聖後裔〕,不贊成〔譜聯東南兩大宗,是為聯譜〕。〔宗聖後裔〕,包括宗聖公曾參之後元、申、華繁衍的子孫後代。而〔譜聯東南兩大宗〕,僅系宗聖公長房元之後裔,不可視為曾氏〔聯譜〕。既然〔天下一曾無二曾〕,不說天下曾氏入譜,起碼中國大陸,包括港、澳、台(兩岸三通已具備收集資料之要件)在內的曾氏宗親也宜入譜,方可冠〔武城曾氏族譜〕。而〔東南兩大宗〕,僅是十五世〔據〕公之後〔闡〕公、〔陽〕公之後裔。只能冠〔武城曾氏豫章據公後裔族譜〕或冠〔武城曾氏廬陵據公後裔族譜〕或冠〔武城曾氏吉陽據公後裔族譜〕。
第四條:〔『宗聖老譜,盡在南宗,其餘各有房譜,以此繩昌之。合則收,否則去』〕。此為告訴後人,〔據〕公之後修有祖宗之譜(如較著名的圭、舊、略族譜),僅反映武城二世〔元〕公衍後的發展史,依此範本編撰,適合範本內容者則收入,否則去之而已,並非規定。建議此次編譜,切勿將武城二世〔申〕、〔華〕之後裔拒之譜外,應全編入,與武城二世長房〔元〕公衍後融為一譜為妥。
第六條:本條有六點建議:
一、譜圖款式:在本宗系各種版本及他姓眾多樣式譜牒,唯歐陽修式為佳。
二、在〔俟詳、查詳、未詳、不詳、O乙〕的表示法中,〔俟詳、查詳、未詳、不詳〕,可否將這四種表述改為一種,謂(失考)或(待考);〔無後,志以『O乙』〕,可否改為『止』或『失傳』;可否增加外徙者(外徙××地)和僑外者(徙××國××地),以明去處,又給徙與他鄉的開基祖源以何處之依據。以便後人追宗溯源。
三、〔妻書配《某地某氏某名》〕。可否改為〔某氏某名某年某月某日出生某地〕,以便後文書歿期及陽壽幾何。
五、妻配宜加一款『宗親聯姻,妻不得入譜』。
六、紀年法。現存共和前的譜牒多數採用(甲子)或(年號)紀年法。為反映歷史和傳承文化傳統,又與港、澳、台宗親及曾氏僑裔的文化底蘊相一致。可否改為:共和前採用『朝代』+『年號』+『年號紀年』+『公元』+『甲子』紀年法;民國時期採用『國號』+『民國紀年』『甲子』+『公元』紀年法;共和始採用『公元』+『甲子』紀年法。如:
民國以前:某某生清(朝代)乾隆(年號)壬辰(甲子)年××月××日,改為某某生清乾隆××年公元××××壬辰年××月××日。
民國時期:某某生民國××年公元××××丁巳年××月××日。
共和起用:某某生公元××××甲辰年××月××日。
第七條:建議之一:不沿襲《武城曾氏重修族譜》譜名。不可否認,共和前多數為此譜名,在湖南還有《武城曾氏九修族譜》之名。之二:該條中提到的《曾氏族譜總局》。按湖南各地編撰的族譜看,除寧鄉部分地域外,其餘編譜該局並未涉入。可見,該組織只局限于湖南寧鄉或湖南部分區域,不涉及其它地方。而本次具有全國性乃至海外,故譜名宜另行擬定。
第八條:其一:關於反映世系之〔吊線圖〕。此表示法適合某地開基祖至一世祖之間的表示法,按其列祖列宗的繁衍順序直吊下來(如石首宗親立平編制的世系表,雖吊到五十五世,也只能吊他所在的房系,其他房系則難以編入)。但作為聯譜或曰總譜,她要反映二千多年由武城一世祖繁衍下來的全部後裔載入史譜,宜用寶塔試或曰金字塔或曰魚網式(舉綱目張式之魚網)的的世系表示法為好。其二:《倫音》不宜舍去。『國有界,家有院,譜有框』,此乃人之早烙此印,如众宗亲議定舍去,也宜改用(天頭地腳)框法。讓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有天有地為好,有家有院更好。
▲:相關建議
應以『天下一曾無二曾』作為本次編譜一切計畫、工作、活動的中心。編撰出『天下一曾無二曾,曾氏同譜,天下宗親共用』之總譜。因此,建議如下:
第一、【總譜】規模
一、 縱向: 規模一——上自黃帝下至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規模二——上至黃帝下至七十世或更後些。從《譜牒文化研討會》的資料可見,總譜計畫除《譜源》外,上自一世祖下至五十五世止,余為房系譜牒。不妥。其一、五十五世前《派語》未出,到六十三世才用,具有本氏族凝聚天下曾氏宗親的軸心——〖派語〗,同時又是〖顏曾孔孟〗四姓通用字派不能編入總譜,那是天大的遺憾。其二、五十五世距現代空間甚遠,自五十五之后,步入天堂的列祖,不下十五世,甚至更多,這段空白留給後人,此又是一大遺憾。其三、該字派既通俗易記,又能『紀世次分昭穆別尊卑知長幼』。應毫無異議地載入總譜史冊。《下至七十世或更後些》,其意『止』于續派語:『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創立的次年為好。將那年出生在年最末(当年十二月最后一天二十四时前),而字派(輩分)排在最長之世止(可通過資料普查獲得)。自那派世之後起,由各地編修地方性房系譜牒為宜。其四、民國續派語創立以後,遷徙者已極少,散衍地基本固定,〖總譜〗上自黃帝下至氏族頻繁遷徙的動盪期後止,豈不是給後人留下功利之作。
二、橫向:不分世紀,不分朝代,不分世系,不分房支,不分地域,不分貧富,不分功過,所有武城一世祖之後裔宗親均編修入譜。宜包括:中國大陸的曾氏宗親;港、澳、台曾氏宗親;海外各國曾氏僑裔宗親。
第二、【總譜】內容
修譜內容的總框架宜為『縱橫相接、條塊相接、前後相接、文圖相结,以篇、部、卷、冊有機連貫,承前啟後,連綿不斷,覆蓋天下』。
一、《篇》——分《宗源篇》、《世系篇》、《文圖篇》,以三大篇概之。
二、《宗源篇》——即曾姓起源專篇。上自黃帝始下至曾點止。該篇將宗源的來龍去脈,世系,各時期的歷史變遷與發展一一闡述,並引入各發展、變遷時期相關《書》、《傳》、《史》、《記》的經典記載,尤其曲烈建國 ◇(符号◇为〈曾字旁+邑〉), ◇(符号◇为〈曾字旁+邑〉)國歷史,莒人滅 ◇(符号◇为〈曾字旁+邑〉)的歷史背景、經過、結局及其世子巫棄國 ◇(符号◇为〈曾字旁+邑〉),奔魯仕途,後以國名 ◇(符号◇为〈曾字旁+邑〉)去邑為曾姓的起源等記載,編入本篇。
三、《世系篇》——即世系表專篇。從一世祖始至七十世止或到民國時期續派語創立的次年止,估計男丁一千余萬。以寶塔式吊線圖,標注所有人丁。在版面的一側標明××世,人、名與世對應。若遷徙到某地或從某地遷來,宜在吊線圖的遷徙者旁標明。加之每人丁上下吊線,用三號字,B4紙雙面印,每本二百頁計,每套數百本乃至千本。不以部、卷、冊分之,則難明次序。
四、《文圖篇》——即族譜主题專篇。譜牒宜為《前序後跋中正文》模式(後跋也可用『後記』、『後述』)。正文編入《文譜》和《圖譜》兩部分。《文譜》中每位人丁標明《××世××派+名、號、字+述文》。《圖譜》即在文譜之前或之後,編入像圖,圖後列文字說明。從一世祖始至七十世或到民國時期續派語的次年止。按上所述一千萬男丁計,人均限文一百五十字的版幅,用三號字,B4紙雙面印。再加《圖譜》+《前序》+《後跋》所占篇幅,每本按二百頁計。每套不下千本乃至數千本。興許用部、卷、冊分之,亦難明次序。
第三、【總譜】譜式
一、譜名:《宗源篇》譜名為《武城曾氏宗源》。《世系篇》和《文圖篇》譜名均為《武城曾氏族譜》。
二、譜式:以歐陽修式為主,集眾家譜牒之長為輔。部、卷、冊之首宜分別增設該部、卷、冊的《編修機構、人員》、《說明》、《目錄》。部、卷、冊之後宜增設本部、卷、冊的《曾氏大事年表》、《曾氏名人錄》、《遺漏》、《待考證事宜》等(非對應本卷、冊內容不宜入內)。如〖宗源篇〗的『公元前××年堯帝賜禹姒姓,曲烈封國 ◇ (符号◇为〈曾字旁+邑〉),莒人滅 ◇(符号◇为〈曾字旁+邑〉),巫以國名 ◇(符号◇为〈曾字旁+邑〉)去邑為曾姓』等等。〖文圖篇〗中,如『公元前五零五年曾參誕辰,十五世據公率族二千餘眾遷徙江南,唐太宗命吏部尚書高士廉核定曾氏譜系,唐高宗贈參公為太子少保,唐玄宗贈曾子為郕伯,宋度宗封曾子為郕國公與顏孟共用孔廟,元文宗加封曾子為郕國宗聖公』等等;又如『建曾子廟,皇帝祭祀曾子廟,清康熙欽賜十五字派語,清乾隆的曾子贊,清雍正禦書贈曾參【宗聖廟】、【道傳一貫】、【省身念祖】,清道光續賜十字派語,民國續二十字派語』等等。宜將各時期各世代各年發生的具有曾氏全局性的重大、重要事件等分別列入《大事年表》,以後人紀念。
三、版式:文、圖、表、線、框,面向版面,均自上往下,自右至左豎排。
四、文字:正楷或行楷或黑體,繁體字。尤其共和前的古體字、舊體字、異體字、僻體字及文法、語法均宜回歸歷史。既弘揚歷史文化又適用港、澳、台及海外僑胞曾氏宗親通用。
五、裝裱:封面、底深蘭,字燙金。線裝。面向封面,裝訂右側。
六、遺缺:宜收齐资料,编全宗亲,不擅用『俟詳』、『查詳』、『未詳』、『不詳』、『失考』或『待考』;『O乙』或『止』或『失傳』,以免造成譜牒過多的遺缺。
第四、待考與糾錯
一、姓源出處:出處的說法不一。一是出自『姬』姓。有譜述『曾氏之先祖自禹……少典國君之子國于有熊號曰有熊氏長子姬水又以姬為姓帝元妃生昌意生顓頊生禹生啟生仲康生相生少康生曲烈』;二是出自『姒』姓。又有譜曰『曾姓源始自黃帝……嫡妃次子昌意生顓頊生鰥鰥生禹鰥妻因夢食薏苡而生禹堯帝賜禹姒姓禹生啟生仲康生相生少康生曲烈』。『曲烈始封于國 ◇(符号◇为〈曾字旁+邑〉)……春秋時莒人滅 ◇(符号◇为〈曾字旁+邑〉)巫仕魯 ◇(符号◇为〈曾字旁+邑〉)去邑為曾』,曾姓自此始。另一說法是『夏初河南方城北一姒姓部落氏族發明了炊器甑夏中極盛姒姓氏族自始為望族後氏族將甑去瓦以曾為姓』,曾姓由此而出。
二、演變事件:莒人滅國 ◇(符号◇为〈曾字旁+邑〉)。『春秋書莒人滅 ◇(符号◇为〈曾字旁+邑〉)傳曰非滅也立異姓蒞宗祀滅亡之道也』。滅國 ◇(符号◇为〈曾字旁+邑〉),『書』與『傳』闡述不一。
三、文字使用:如巫以國名 ◇(符号◇为〈曾字旁+邑〉)◇(符号◇为〈曾字旁+邑〉)去邑為曾,而有些書籍、譜牒述曾姓之出,常用鄫、繒、贈。曲烈之烈也有用列者。一世祖長房元公之後五世祖名 ◇(符号◇为〈得字去雙人旁〉字),而常用得、碍;十世祖名 ◇(符号◇为〈两点水旁+免〉字),但常用免、勉、浼、;十四世祖名 ◇(符号◇为〈土字旁+炎〉字),有的用炎、琰、;廿一世祖名用珣、旬、絢、;廿二世祖名用渙、煥;廿六世用玄、鉉;廿八世用璜、橫;卅四世有用珪、硅、圭等等,用字不一。次房申公和三房華公之後也免不了有此現象。在本次修譜中宜予糾正。
四、《派語》:建議:其一、在兩廣有些地方,遇到宗親,首報字輩(派語),後報名號。若字輩與武城通用字輩(宏聞貞尚衍……)相同者,相當熱情,免費接待。反之,視為冒牌宗親,拒絕接待,連水都討不到喝。由此可見,曾氏宗族對派語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現在大多數宗親派語,既有武城曾氏派語,又有以地方開基鼻祖後裔自編派語,兩種派語並存。本次修總譜,可否以『宏聞貞尚衍……』的派語,作為武城曾氏派語,其餘作為地方性派語。其二、『宏聞貞尚衍……』的四十五字派語,據有關譜牒記載,派語的出處、時間、歷史背景、誰人所為,說法不一。雖然用的是一樣的派語,但文字使用有出入。此次修譜,可否予以統一。
以上膚淺建議,僅供參考。若有誤請指正。
武城曾氏七十三世兆年(昭彥)淺議
二OO九年二月十五日于湖南長沙
回复
14楼
曾昭达 于 2009-02-18 13:01:54
哈哈.水田好 今次不说马屁精 擦鞋仔了?怎么又成了吹水王了? 自家人, 笑笑. 祝好.
回复
15楼
曾也魯 于 2009-02-18 13:12:50
[SIZE=5]你集華夏精囊予一身了......马屁精、擦鞋仔、吹水王都是同出一辙,都是拜宗聖公先師始祖?吾族可擾也![EM08] [/SIZE][SIZE=3][EM02][/SIZE]
回复
16楼
曾昭达 于 2009-02-18 14:55:15
哈哈.也鲁好 又是 华夏精囊 神物 万物之精!还有三个名未出.但千万别叫子由出来,因为是他领我进此网的,后天就是一周年了,真是大开眼....谢子由,过几天去饮茶,不知请得到他不. 笑笑.
昭彦兄弟的建议妙!仔细看了多次.是个专家. 有些重大历史分歧的,不同观点的该列出{?}. "宝塔式"好<打为"试',请改>,把记录得到的人名按派 家族全部记载.那可能是百姓最受欢迎者.如果制作成光碟,再把各人的传记放入光碟里,阅读 检索多么方便有趣! 谢谢.
回复
1
1
2
3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