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80
    • 经验1856
    • 文章74
    • 注册2009-01-05
    曾昭山佚事
    [IMG]http://z.alimama.com/alimamal.php?i=mm_10228333_566055_971370&w=120&h=240&re=1440x900&sz=22&cg=bef98b04907aa085e6634621e7fc0788&pro=93096564&cas=pro&cah=872&caw=1440&ccd=32&ctz=8&chl=0&cja=1&cpl=0&cmm=0&cf=10.0&u=http%3A%2F%2Fwww.chinajunzheng.com%2Fbbs%2Fhtm_data%2F60%2F0801%2F3688.html&r=http%3A%2F%2Fwww.baidu.com%2Fs%3Fcl%3D3%26wd%3D%25D4%25F8%25C9%25DC%25C9%25BD%26t%3D5&sx=1261&sy=325&cbw=1420&cbh=15006[/IMG]曾绍山,1914年12月出生,金寨人,1929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政治部少年宣传队队长,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少共团委书记、少共国际团排长,第十师二十八团一营书记、师政治部秘书、司令部参谋。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北上长征,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绍山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司令部作战股股长、三八五旅七六九团作战参谋,10月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战斗,歼敌100余人、毁伤敌机24架,创造了以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辉煌战例。1939年,任三八五旅参谋长。7月初,指挥部队粉碎了日军对我太行山根据地的进犯。1939年起任一二九师新编第十旅副旅长兼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清乡”,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皖西军区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二野”第十一军军长。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陇海、定陶等数十次战役或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建国后历任陆军第十一军军长,陆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川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十二军军长,第三兵团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辽宁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辽宁省革委会主任,济南军区顾问等职。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5年1月26日病逝于济南。


    智取马坊据点
    1944年冬,李德生向军分区请战。曾绍山司令员问他:“打马坊你有什么好办法?”

      “摸清敌情,突然袭击。”李德生说,“我准备化装进据点实地侦察。”听了这话,曾绍山担心地说:“这可是件危险的事,弄不好你进去就出不来了!”李德生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尽量小心就是了。”

      曾绍山紧紧地握住李德生的手说:“好!我同意你们的意见!这是啃硬骨头,任务艰巨,一定要慎重小心。”

      李德生发现,马坊据点的敌人经常让各“维持村”送菜,就决定化装成送菜农民进据点。他向房东借了套满是油垢、棉花外绽的破旧棉衣穿上,头上扎一条灰不溜秋的羊肚毛巾,脚穿一双破了口的老头鞋,脸上再抹点锅灰。又叫伙房弄来10多公斤土豆,装在柳条筐里背上,手里还提了一个篮子,放了10多个煮熟的鸡蛋和烧饼。就在一个大白天,李德生带领几个连排干部大摇大摆向据点的西便门走去。在据点内给日军当炊事员的地下党员翟富才早在门外迎接。翟富才带着李德生等人来到门口,对日军哨兵说:“慰问皇军的圣战,一点小意思的干活!”李德生立即上前,将篮子举到日军面前。日军已好些天供应不足,一见鸡蛋,笑咧了嘴,伸手就抓了几个放进衣袋里,又顺手拿了几个烧饼,连声说:“良民,大大的好!”然后,摸了摸几个连排干部背的土豆袋子,一挥手说了声:“走!”就敲开鸡蛋吃了起来。

      翟富才将李德生等人领进厨房,让李德生坐在靠窗户的桌边,倒了一杯水给他喝。李德生边喝水边从窗户向外看。几个干部放下土豆,从厨房走进院子,蹲在屋檐下,一边拉起衣服扇风、擦汗,一边仔细观察地形。

      看了一会,感到基本情况已经了解了,李德生便向翟富才使了个眼色。翟富才机灵地走过来,故意带李德生等人穿过院子,从南面正门出去,让他们再看看院内的地形。

      讲到这,李德生停了一下继续说道:“回到驻地,我向曾司令汇报了情况,并和他研究确定了下步行动。随后,我在全团挑选了82名官兵组成突击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1945年3月4日下午,李德生带领突击队出发了。大家冒着大雪一路急行军,约晚上10点来到马坊据点不远处的一个废土窑内隐蔽起来。此时,在参谋长张振华的带领下,团主力部队也行进到附近山沟里集结待命。

      3月5日6点,天刚蒙蒙亮,在伪区公所工作的我方人员刘战才,从外面进入据点打饭。他出来时,正是日军起床坐在炕上吃饭的时间。按约定信号,刘战才一出据点,就将饭盆狠摔在墙上。听到信号,李德生一声令下,二连连长刘树德和两名排长各率一排的突击队员扑向据点。

      突击队员冲到门边,飞起大刀,将站在门口的敌人哨兵砍死。接着,一个排按事先分工,冲进日军哨兵班住的房间。正盘着腿坐在炕上吃饭的日军,做梦也没有想到八路军已经到了跟前,一个个吓得发懵。突击队冲进屋后,首先扑向墙边的枪架,将枪支全部控制起来。惊醒过来的日军赤脚跳下炕,哇哇乱叫着扑过来。突击队员们怀着满腔仇恨,挥舞大刀,将日军哨兵班砍死在屋里。一个排冲上炮楼夺得敌人重机枪、平射炮,然后调转机枪,向闻声逃窜的敌人扫射。与此同时,一个排占领了敌人电台,切断了敌人同外界的联系。我军主力部队赶到后,立即投入战斗。一时间,院子里硝烟弥漫,枪声、杀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

      李德生看到战斗完全按预定方案进行,便提着一把战刀,带着两名战士,堵在大门口。这时突然从院子里窜出一个又高又胖的日军,手提战刀发了疯似地向李德生猛劈过来。李德生闪身躲过,顺势抡起战刀,向敌人头上狠劈下去。这个日军赶紧躲闪,李德生用力过猛,砍刀劈在石墙上,溅出了火花,连刀也砍弯了!那个日军连滚带爬冲出大门,被守在门外的两名战士活捉。经查,此人就是日军小队长铃木。

      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枪声渐稀,部队边打扫战场,边仔细逐屋搜索残敌。经过清查,此次战斗,我军全歼日军一个加强小队,缴获轻重机枪各1挺、平射炮1门、步枪20余支、弹药90余箱,以及大量军用物资。

      最后,李德生高兴地说:“马坊据点拔除后,我太行军区二分区根据地连成一片,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抗日军民的信心。日军受此打击,再也无力在马坊一带建立据点。”
    12军在上甘岭战役
    10月20日,3兵 团电报通报了上甘岭激战7昼夜,毙伤敌8000人以上的战况;同时指出敌仍不死心,又将美空降187团、哥伦比亚营、阿比西尼亚营陆续投入战斗。兵团命令将12军31师91团,调平康以北地区,作15军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曾绍山军长同我们研究后立即命令31师91团团长李长生、政委张士诚来军领受任务。
      曾军长代表军党委交代任务后说:"你们要当好12军的代表队,服从命令听指挥,指到哪打到哪,要虚心学习15军的好经验,同时也要运用金城防御阶段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把仗打好!"
      李长生1938年参军,在延安抗大学习过一年半的参谋业务。抗日战争胜利时,我担任太行军区769团团长,李长生是2营营长,作战勇敢,指挥灵活。到朝鲜后,在金城防御作战中,
      91团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比如8连2班在坚守920高地时,班长张象山用兵巧妙,敌人上来一个排,他只用一个人顶,上来一个连用一个小组打,而在火力分配上则以多胜少,充分发挥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的威力,一个班抗住了敌人两个营兵力的进攻,歼敌400多人。2连7班班长李经盛率领全班坚守坑道1
      0昼夜,抗住敌人100多次进攻,主动出击20几次。这些经验,不但在全军推广,而后还在《人民日报》作过详细报道。我们军里几位领导决定派91团率先去上甘岭作战,就是考虑到这个团的作战特点,坚信他们一定能打好。
      曾军长还嘱咐李长生要做好思想工作,部队已接受换防去后方休整的任务,现在突然要投入作战,而且是激烈的战斗,思想上要转好弯子。
      李长生坚定地说:"我们是老红军团,一定完成好任务!"
      曾军长又问:"明天部队就出发了,还需要什么?"
      李长生想了想说:"只要求给一点新兵。"
      曾军长立即给了91团1个新兵营。李长生对战斗的激烈程度是有充分估计的。
      第二天,他带着3个营级干部、4个连长、8个排长,先坐车提前出发了,部队随后步行出发。
      上甘岭的炮声,仍然日夜不停。各种迹象表明,敌人这次精心策划的攻势,不打出结果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不受到严厉的打击,也是不会轻易退却的。我们军的几位领导同志已作了全军都开往上甘岭与敌人决战的思想准备。10月26日,军指示各师、团:在撤离金城防区向谷山开进中,必须加强与军师无线电联络,随时准备返回前线投入战斗。
      继91团之后,92团、93团也相继接受了去上甘岭参战的任务,开赴前线。
      这时,曾军长接到3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的电话,要我立即去兵团接受任务。
      军部正在向谷山转移途中,离兵团部不远。我带着作战参谋张军到达兵团部,见到了王近山司令员和杜义德副政委。
      他俩早已等着我,见面后,没讲几句话就立即到作战室介绍情况。王司令员指挥作战一向从容,可今天却显得有几分焦急。他对着地图,边指边讲:"上甘岭地区形势十分严峻,敌人投入了空前多的兵力、火力,向五圣山前沿疯狂进攻。15军能投入的机动兵力已全部用上,但敌人的攻势仍未减弱,还在不断补充兵员。这一地区的战斗,已发展成为战役规模,敌人的意图是战略性的。从各方面情报看,敌人在后期,还将投入更大兵力向我进攻,战斗将更激烈残酷。"
      "我们的决心是坚决守住上甘岭,寸土不让!前沿阵地一丢,敌人会乘势攻占五圣山,从我中线突破,那将使整个朝鲜战局改观,绝不能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要把敌人消灭在最前沿,不准它前进一步!每一个阵地上都要和敌人反复争夺。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要十分注意研究敌人的进攻特好思想工作,转好弯子,准备从休整地区返回前线投入战斗。
      最后,王司令员以十分坚决的语气嘱咐我:"12军现已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同志从上到下,要准备全部投入战斗。战斗将空前激烈,要准备像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那样,一个战士,从开始打到结束时指挥一个连队作战
      !我们正在上报,准备在15军统一指挥下,成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你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12军、15军所属的部队;炮兵由炮7师师长颜伏负责指挥。你们要注意协同。"
      "战斗情况及时直接报兵力团,也要报15军军长秦基伟,仗是在他们阵地上打的,要听从他们统筹调动指挥,相互搞好团结。"
      我当即表示:坚决执行兵团命令,指挥好前线的战斗。
      随即我们研究了兵力的使用。尽管31师已全部拉上去,恐怕还不够,要再抽调强有力的师团增援!王、杜首长对12军的部队是很熟悉的,决定将34师、35师的主力100团、106团、10 3团也全部拉上去,和敌人展开决战!并由兵团下达了部队调动命令。
      从兵团部出来,我对作战参谋张军说:"你立即带上命令,截住已经向谷山转移的部队!3个团正在朝后方走,多走一天,就远离前线一天。你坐车追,尽快截住他们!"后来才知道,张军拿到命令后,不顾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日夜赶路,截住了100团。随后他又乘摩托车去找103团。车开得太快,途中连人带车翻到沟里,幸好没负重伤,他爬起来,又乘车往前飞驰,终于截住了103团。106团则是由军部另一作战参谋章昭勋截住的。3个团接到命令后,立即停下,马上进行动员,星夜向上甘岭战地前进。
      我回到军部,向军里几位领导传达了王司令员交代的任务及部队使用情况后,立即出发去上甘岭。到了15军,见了秦基伟军长、谷景生政委及45师崔建功师长,听取他们介绍10几天来的战斗情况和经验教训,对敌我攻防特点有了大体了解,随即驱车继续前行。
      我乘坐的吉普车离前沿还有五六公里,就进入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区。敌人的远射程炮不分白天黑夜,一直对我纵深进行轰击,企图破坏我后方人员物资的运输,一路上弹片横飞。夜间敌机投入照明弹,把沿路照得如同白昼,紧接着强击机就对公路沿线目标进行轰炸扫射。即使这样,我军运送弹药物资的车辆、人员,仍络绎不绝地从我身边经过,奔向前方。
      根据战况,明显看出,敌人的攻势并未减弱,火力仍然十分猛烈,兵员不断增加,从番号上看已知当面敌人是4个师,陆空火力已深入我纵深几十里。这样大的规模,岂止是为了前沿两个连的阵地?我前沿阵地已打成一片松土,表面工事全部被摧毁,战士们反击上去如何存身?仅存的几条小坑道里缺粮、缺水、缺弹药,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封锁坑道口,我方人员进不去出不来,如何解决吃喝、保持体力、补充弹药?前沿到纵深几十里地翻山越岭,敌人飞机、大炮层层封锁,如何保证物资往前方运输?阵地上的电话线经常被炸断,如何保持通信联络?反击时炮火如何配合?反上去怎么才能守得住?人多了会遭杀伤;人少了又怎么守?要想扭转被动局面,夺回前沿阵地,牢牢地站住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汽车上到山顶,快到德山岘前线指挥所那段地区,公路特别难行,一条马蹄形的简易公路绕向山北坡的指挥所坑道。各种大小车辆都拥在路上往前走,十分拥挤。一次,敌人一发炮弹打来,就炸毁了4辆车。白天,敌人的炮兵校正机在头上盘旋,指示目标。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才行!
      
      德山岘指挥所前面是五圣山,团指挥所就在五圣山上,在那里可以俯瞰两个前沿阵地。军前指和师指挥所在一个狭窄的坑道里。地方很小,每天和衣而卧,参谋、警卫员就睡在地上,吃饭只能到洞外蹲着吃,敌机来了才进去。旁边的作战室也十分拥挤,大家紧张工作,但井井有条。
      我到达前指的当晚,马上找31师的领导了解情况。这时,该师指挥所有31师政委刘?、副师长李长林、参谋长林有声、政治部主任李宝奇,当时敌人进攻的重点是我右前沿的597.9高地。我打电话到团指挥所,询问先期到达的91团团长李长生战斗准备情况,电话上难以说清,我要他来指挥所详细汇报。
      李长生入朝后,很注意总结同美军和南朝鲜军的作战经验,所以,面对当前相当严重的敌情,十分沉着,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对这一点,我特别满意。他到前线后,亲自和15军13
      5团团长,坦率地交谈了前阶段战斗中的经验和教训,并从山上观察了阵地。他又命令同去的营连排干部,下到前沿与同级干部对口交流经验,还在适当位置观看友邻对敌战斗的实况,从中研究敌人进攻特点,及战斗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3天深入第一线的调查研究后,李长生将干部们召集回来摆问题,想对策。
      大家认为,前面打得很苦,阵地上工事都摧平了,但关键是供应问题,只要团里能保证枪炮有弹药、人能吃上饭、喝上水,就能打胜仗!
      李长生的汇报,也是从谈问题开始的。我和师、团的同志采取军事民主的办法,一面听问题,一边研究解决办法。
      第一,解决弹药运输的问题。
      15军原来的弹药库,离前沿四五公里远,按平日防御阵地的小型战斗,消耗弹药不多,是可以应付的。但这次敌人持续猛烈进攻,前沿需要弹药的数量非常大,敌人动用了大量远射程炮火和飞机,从前沿到我阵地纵深几十里,层层火力封锁,越往前封锁得越紧。通向前沿没有公路,全靠人力长途运送,又远又累。在运输部队中,有的战士累得吐血,到了前沿,连跑步通过封锁线的力气都没有了,造成很大伤亡,弹药还供应不足。有时一个营作战,需两个营运输弹药。大家想出分段运输的办法。山后面,用汽车运。再往前,从团后勤到营到连,每50米为一段,分几个人专门负责,沿途挖若干猫儿洞,藏放弹药,利用敌人炮火间隙,快步往前运送。由于路程短,往回走的时候可以恢复体力。这个办法效果很好,实行后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基本保证了前沿作战有充足的弹药。我们的支前运输队伍是庞大的,后来发展到1300多人,而且还有20辆汽车,用于从德山岘到水泰里之间,敌人炮火封锁最严密的短途地段,在硝烟、弹片中日夜不停地往返奔驰。
      由于阵地上硝烟尘土弥漫,挡住了视线,进攻的敌人随炮火跟进,炮火一停,敌人已冲到跟前。步枪单发射击,已失去作用,在前沿都是用冲锋枪、机枪、手榴弹和爆破筒。打到后来,阵地上全成了虚土,手榴弹投出去都给埋在土里,只好投空炸,所以最起作用的是手雷和爆破筒,后方就尽量供应这些武器。这种情况的改善,大大增强了部队对敌人的杀伤力。从试行一周后两个阵地部队的实力统计,就很能说明问题。
      597.9高地零号阵地:91团1连1排38人。步谈机一部;轻枪枪2挺,子弹4000发;冲锋枪12支,子弹6000发;手榴弹236
      0枚;手雷106个;爆破筒73根。
      5号阵地:91团1连2个班31人。轻机枪1挺,子弹300发;冲锋枪8支,子弹5000发;手榴弹1760枚;手雷500个;甲种手榴弹35个;爆破筒70根。
      以这样的实力,火力,一个阵地对付敌人两个团的进攻都没有问题。从以上数字不但能看出我军条件的改善,而且可以看出上甘岭战斗与以前历次战斗不同的特点。
      第二,解决吃饭问题。
      前阶段作战中,每个连队一个伙食单位,以致在分散的阵地上,被敌人封锁隔离的战士,独立作战的小组,往往吃不上喝不上,体力耗尽难以作战。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五圣山后山脚,741高地后面一个岩洞里,由团里统一组织食物供应,从各个连队抽调来10几个炊事员,24小时不熄火,日夜蒸馒头、包子,源源不断出笼,组织了50多人的专门运输队,不分昼夜,冒着炮火,不断地往前沿运送熟食。为了保温,用棉被裹着。前沿战斗激烈不便集中吃饭,就用小袋子分装,一袋5个、10个,一次背几十袋。炊事员到阵地上,一袋袋地扔给战士们。缺水或运水不便,就背送苹果解渴充饥。
      741高地供应站,还成了开"流水席"的供应点,凡是到前沿或返回后方的人员,都可以随时进餐。以后战斗的20几天里,这里蒸了4万多斤面粉的包子、馒头,保证了前沿战士吃饱了好作战。
      第三,解决野战工事问题。
      当我们军接受任务上阵地时,阵地上的表面工事已全部炸毁,到处一片虚土,一脚踩下去齐膝深,表面工事无法挖,没工事怎么打仗?根据以往作战的经验,只有用麻袋装土构筑工事。我立即叫参谋给军里打电话:"送1000条麻袋来!"当天夜里汽车就将麻袋送到前方。
      由于原来两个前沿阵地上的地面工事被毁,坑道工事未形成与战壕相连接的战斗体系,屯兵坑道与山顶阵地相距数十米,战斗进程中,增加兵员就要在暴露的阵地上通过,常遭敌人火力杀伤,特别是敌人一旦占领阵地,就能封锁住我屯兵的坑道口,给我防守分队造成被动。我们一上阵地,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解决站住脚和屯兵的问题。运来麻袋装上土,围成一个圆圈,暂时可以存身,但这样的工事难于抵御敌人猛烈的火力,所以一上去,就必须加紧突击挖坑道和抢修战壕。为了让一线部队休息好,保存体力准备第二天作战,由预备连队上去挖坑道,并提出挖一米坚石坑道立一次三等功,鼓励大家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立功。有了这些措施,使阵地状况日益改善。屯兵作战均有了条件,解决了在阵地上"站住脚"的问题。
      第四,解决通信问题。
      敌人的炮火不分昼夜地往这两个小阵地上打,电话线刚拉上去就被打断。不能保障通信联络,上级怎么指挥?下面的情况怎么能报上来?
      上甘岭战斗十分激烈,电话线打断了,接线的电话员冒着敌人的火力接线,几乎是上去一个给打掉一个,伤亡太大,就干脆多准备些钱,部队上去打一次反击,通信排就跟上去拉一根新线。稍靠后方一些的地区,电话线埋在堑壕一侧专挖的小土沟里,基本保证了团到前沿通信联络的畅通。后来报话机也配备到连和突击排。
      在上甘岭观察敌情有其特点。我们看着地图研究,可以看出,597.9高地的11个阵地不是一条直线排列的,而是由两条山脊向南,形成前三角形,部队将山上重要无名高地分别编号,以便于使用炮火和作战指挥。西北方向一条山梁从后到前,分别编为6、5、4、0号阵地;东北方向一条山梁从后到前是2、8、1、3号阵地,交叉到前面正好是三角形,主峰就是3号阵地。3号阵地西南还有10号阵地。正面是9号阵地,再往东南下去是靠敌人最近的7号阵地。山脚东面是11号阵地,其东北面就是小村庄上甘岭。11号阵地东面是一条山间公路,公路向东就是537.7北山了。
      这样犬牙交错的地形,打起来,指挥作战,部队运动,相当复杂,但由于山形有前有后,弯弯曲曲,却提供了从前后和两侧观察战况的好条件。团里就由侦察股长组成一个观察网,各阵地上设立观察员,及时将看到的情况汇集上报连、营、团。夜间,不断地派小分队摸到敌人阵地前沿或阵地上了解敌情;有的点上还专门配上报话机,由干部协同工作。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严密的通信观察措施,使上级指挥机构对团、营、连,直至前沿班的敌我情况,都能及时准确掌握,对指挥作战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步炮协同作战中,步兵观察所成了炮兵的眼睛,后来,在遇见情况紧急时,直接给炮兵指示目标,使炮兵及时以猛烈的火力消灭敌人,有时是成连成营地杀伤了敌人。
      第五,解决如何用兵。
      上甘岭前沿阵地狭小,敌人炮火空前猛烈,上去的人越多伤亡越大,但又要守住阵地,掌握敌情,随时准备击退敌人不同规模的持续进攻,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91团比别的部队有更多的优势。在一年金城防御作战中,他们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坑道战、阵地战经验,基本掌握了敌军攻防规律,并且组织全团班以上战斗骨干集训,请战斗英雄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介绍消灭敌人的经验,所以到上甘岭看了敌人进攻和作战后,大家感到并不陌生,对战胜敌人充满信息。根据几天来观察到的敌人活动规律和上甘岭地形特点,团里果断采取了十分特殊的、适应当时当地的战斗部署: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劲。全团9个步兵连,从五圣山到最前沿,一条线排成9个梯队,使师、团控制了充足的预备队,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以对付敌人的持续进攻。不但师、团如此,直到最前沿的战斗小组,也通常是战斗小组长带一人守阵地,掌握一个战士在后面补充。这样富有创造性的部署,使敌人猛烈炮火袭来时,我阵地上人员稀少,避开了敌火车优势,伤亡不大;而当大批敌人涌上阵地时,我军炮火、冲锋枪、机枪和手雷、爆破筒等又发挥了重大作用,给敌以毁灭性打击。
      经过军、师、团三级研究的结果,使大家觉得能想到的问题,大体都得到解决了。
      10月30日晚,15军组织10个连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向
      597.9高地的敌人发起反击,至31日夜,夺回了除11号阵地外的所有阵地,但敌人继续组织进攻。
      11月1日,91团接防。我要求他们:"要下最大决心,千方百计打击敌人,守住阵地!"
      91团8连,占领了597.9高地3号、9号、10号、0号、4号、
      5号、6号等阵地,部队不顾疲劳,立即抓紧时间抢修工事,利用麻袋、弹药箱等就便器材,构筑了部分掩体和交通壕,同时备足了弹药。
      11月2日7点多钟,敌人即对597.9高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首先以密集火力向我阵地反复轰击,发射炮弹近10万发,坦克开至山脚抵近射击,飞机百余架次轮番轰炸,持续达两小时之久。我阵地上硝烟弥漫,土石纷飞,地面工事全部被毁。从
      10时起,敌即以美7师1个营、美空降187团1个营、哥伦比亚营,及南朝鲜军第9师30团1、3营,先后向我各阵地发起多路、多梯次猛烈进攻40余次,我8连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量敌用兵,采取小兵群战术迎敌,干部战士发扬孤胆作战的勇敢精神,与敌激战7个多小时,仅以亡36人,伤59人的代价,毙伤敌千余人。位于1、2、8号阵地的友邻分队也多次打退敌人攻击,歼敌一部。
      坚守在最前沿东侧9号阵地的8连4班,巧妙地利用弹坑、岩石缝隙和残存的工事,加以改造作为依托,分两个小组轮流作战,激战一天,仅以轻伤3人的代价歼敌400多名,击退敌人
      7次冲击,创造了在坚守防御战中小兵群近战歼敌的光辉范例。该班在激战过程中,连长3次派兵增援,副班长蔡兴海却说:"阵地上没有工事依托,兵多了反而增加伤亡,你们回去增援友邻吧!"有个新战士听见山顶上有敌人的活动,流露出焦急情绪,蔡兴海安慰他说:"沉住气,敌人要是下来,我舍身爆破!绝不让敌人堵死我们洞口!"
      也是在这一天,当战斗进行到下午4点多钟时,从1号阵地上,友邻86团8连来了一个同志求援,急切地说:"大批敌人涌上来了,阵地上的同志已大部伤亡,阵地危急!"91团8连1班战士王万成、朱有光战斗小组立即前去支援。当他们快冲上阵地时,敌人也成群地往上涌,手榴弹铺天盖地扔过来,他们又踢又扔,闪了敌人的急袭,用冲锋枪扫射开路,终于冲上了阵地。这时,成群的敌人蜂拥上来,在这最危急的时刻,王万成、朱有光两人各拉响两根捆在一起的爆破筒,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支援力量及时赶到,使友邻阵地得以恢复。两位青年战士惊天动地的英雄行为,教育了所有部队。战后朝鲜人民将他们的英名镌刻在五圣山石壁上,千秋永垂!
      在第一天作战胜利的基础上,部队边打边总结,越打越有经验。
      这段时间,志司和兵团大力加强了上甘岭地区的炮兵火力,参加作战的炮兵,已有各种火炮170余门。特别是对空火力组织严密,以八五高炮12门,三七高炮24门,和所有高射机枪密切配合,从军前线指挥所的德山岘直到前沿的整个上甘岭地区,组成了密集的多层火网,频频击落击伤敌机。仅高炮35营,在5天中,就击落敌机5架,击伤敌机17架。在上甘岭地区,敌人炮兵校正机到后来越来越少,其他类型敌机更不敢低空飞行,部队创造了朝鲜前线前所未有的,我军车队可以白天行车的条件,保证了交通运输,掩护了炮兵阵地,支援了前沿作战。
      为保持一线连队的战斗力,抗击敌人的连续进攻,继8连后,91团其他连队陆续轮番投入战斗。
      11月3日,南朝鲜军先后以3个营向597.9高地之9、10号阵地连续攻击20余次,都被我击溃。下午4点,敌人30辆汽车载了一个营的兵力增援,遭我炮火杀伤之后,即撤回出发地去了,我军观察到敌人新的集结地以后,于下午7时,以卡秋莎火箭炮两个营发射了一个齐放,将这些敌人大部消灭。
      11月3、4日,敌人以一个营至一个团的兵力不断向我9、10号阵地进攻,均为91团7连、9连击退,歼敌1200余名。
      11月5日拂晓,南朝鲜军组织第2师、第9师共15个营的兵力,在飞机百余架次、坦克30余辆及大量火炮配合下,再次向
      597.9高地发动猛烈进攻,战斗空前激烈,我防守主峰的6连顽强坚守,连续打退敌人多次攻击。8时,我将5连主力加入战斗,经过10小时激战,先后击退敌人42次冲击,歼敌2000余名。坚守3号阵地的新战士胡修道,在战友们都伤亡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坚持战斗,英勇顽强,机智灵活,从上午打到黄昏,歼敌280余名,终于在后续力量增援下,守住了阵地。胡修道荣立特等功,获一级杀敌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5日以后,敌人再也无力对697.9高地发起大规模进攻,91团和93团担负起了该高地的防守和恢复工事巩固阵地的任务。到11月30日,共26个昼夜,他们在敌火下昼夜突击,抢修了坑道24条,长131米,掩蔽部19个,避弹坑17个,交通沟1200米。
      11月7日毛主席亲拟的军委给志司、三兵团的复电中。指出:"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11月9日,军委及总参对上甘岭地区作战部队发来嘉奖电报。军委办公厅的电报中还讲到,毛主席于11月8日,将志司对上甘岭作战部队的嘉奖令,批转给了全国各大军区、各特种兵及军政院校。
      志司当即电告3兵团并要求"鼓励15军与12军参战部队及配合作战之特种兵部队,坚决作战,为争取全胜,恢复和巩固全部阵地,再予敌以更大杀伤而奋斗。"
      前阶段作战中,我军着重打击进犯597.9高地的敌人,现在该高地除11号阵地外,已为我恢复并逐步巩固,兵团决定将作战重点东移,恢复和巩固537.7北山阵地。
      为了加强指挥,我派31师副师长李长林到前面去亲自掌握
      537.7北山战斗。李长林1950年任团长时,曾出席全国英模大会,战斗经验丰富,指挥沉着稳重,他到最前面去指挥作战是可以放心的。
      反击537.7北山的战斗更为艰苦,因为南面537.7高地的主峰为敌人占领,北山的敌人鼻子底下仅100余米,西面为597.9高地敌占的11号阵地火力控制,东面又受敌人注字洞南山火力侧射,这个阵地孤立突出,三面受敌。加之自敌占领了北山表面阵地后,昼夜突击,已构筑了比较坚固的野战工事,设置了铁丝网、地雷等大量障碍物,仅有少数坑道为友邻分队坚守。
      因此,反击537.7北山带有攻坚性质。我和师的同志研究后,决定由李全贵团长、孙坚政委率领92团,全力反击537.7北山,以93团9连部分兵力,同时反击西侧的597.9高地的11号阵地,牵制敌人,以保障92团进攻时西侧的安全。李基中团长、吕光赞政委率93团2、3营作预备队。
      3兵团在总结前阶段经验时,关于五圣山前沿阵地的作战方针,曾作过原则指示:我反击成功后,除主峰基点必守之外,应该是不可不守,不可全守。有利则守,无利则???连仅用10分钟就占领了阵地,消灭了全部敌人,消除了敌对53
      7.7北山我攻击部队西侧的火力威胁。12日晨,敌人一个营在炮火掩护下疯狂反扑。我9连以小兵群战术,顽强抗击敌人进攻。12日夜,2连接替9连防守,先后击退敌人一个班至两个营的40余次进攻,歼敌千余名。至11月20日,敌人再也不敢进攻。至此,579.9高地才全部恢复了战役前的态势。
      11月14日起,93团2、3营接替92团在537.7北山继续作战,经过3昼夜激战,打退敌人一个排到一个团的70余次进攻,歼敌1400余名。
      11月15日,3兵团首长通令嘉奖12军:"你们刚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归来,不顾艰苦,立即投入五圣山前沿争夺战,你们在15军已有的胜利基础上,在强大的炮火协同下,斗志昂扬,打退敌连续数日无数次反扑。""你们坚守的579.9高地屹立未动,特别在11日晚的反击中,又一举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你们打得英勇顽强,工事修得既快又好,战术灵活。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小群孤胆的战斗作风,既能以小的代价坚守地面阵地,又能大量杀伤敌人,要将战斗坚持到全部恢复我原有阵地,直到敌不敢轻易向该地进犯为止。
      11月17日,我军又派武效贤团长、于永贤政委率106团,接替93团加入537.7北山作战,继续与敌人反复争夺阵地,到2
      1日,击退敌人一个班到一个营的50余次冲击,阵地进犯为止。"
      11月17日,我军又派武效贤团长、于永贤政委率106团,接替93团加入537.7北山作战,继续与敌人反复争夺阵地,到2
      1日,击退敌人一个班到一个营的50余次冲击,毙伤敌1500余人。
      鉴于一个多月激烈争夺战中,敌人伤亡惨重,美7师损兵折将撤出战斗西移。南朝鲜军2师、9师被打得无力再发动大的攻势。我不需要再投入兵力,乃赋予106团打到底的任务。并采纳106团党委提出的改变战术手段的建议:集中兵力扼守要点,集中全力抢修工事,改善作战、生活条件。到12月3、4日,106团粉碎了敌人最后一次两个多营的猛烈进攻,从此,敌人再也无力向我大规模攻击,537.7北山阵地得到完全巩固。
      11月28日,31师奉命将597.9高地之全部防务移交15军部队。12月15日,106团奉命将537.7北山阵地移交15军部队。经
      106团在敌火下艰苦努力,抢修的阵地坑道工事,已可容一个营的兵力和团以下伴随火炮了。
      战役结束,五圣山前线指挥所奉命撤销,我告别了15军战友,返回12军工作。至此,我军圆满完成了参加上甘岭战役的作战任务。
      1952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在《祝贺"上甘岭"大捷》社论中指出:"这次胜利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次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是15军和12军团结协作、同生共死、并肩杀敌的光辉典范,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志愿军总部、3兵团各级领导正确指挥下,所有参战各兵种各部队共同奋战的结果,也属于祖国,属于那些在战斗中流血牺牲的烈士和英雄们,属于每一个参加战役的干部和战士!也属于支援上甘岭战役而日夜辛劳的8000多朝鲜人民和那些为掩护我军伤员而英勇献身的朝鲜英雄儿女们!
      上甘岭战役敌人动用兵力达6万余人,使用大量飞机、大炮、坦克,向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个小阵地倾泻了190余万发炮弹,经过43天的激烈争夺,敌人被歼2.5万余人,终以失败告终。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后来公开承认:这次作战是"战争最血腥的和时间拖得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蒙到受重大的损失"。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则写道:"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之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我认为这次作战是失败的。"美联社记者写道:"这
      3个星期的战斗,是28个月的朝鲜战争中第二次损失精锐部队最多的战斗,这次损失,仅次于1950年第8军在北朝鲜惨败时的损失。"
     
    曾氏一族安徽金寨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80
      • 经验1856
      • 文章74
      • 注册2009-01-05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同敌人打得最漂亮的又一次战役。整个朝鲜战争,是中朝人民军队,以劣势装备,同有着陆海空军优势、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的一场大较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时3年,最后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告结束。中朝人民及其军队抗美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打破了世界上不少人的"恐美症"。战争的胜利,再次证明毛主席的英明论断: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上甘岭战役后不久,美国不得不回到板门店谈判桌前,最后,不得不签下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历史向人们展示,正义战争必定战胜非正义战争,共产党员领导下的人民及其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一九三六年的秋天,红四军十师历尽了千难万险走出了草地,来到甘肃南部的旧城。在这里,部队一边休整,一边侦察敌情,为大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就在我军进驻旧城第三天,马步芳的骑兵旅星夜从临夏、夏河方面赶来包围我们了。

      旧城外的小山上,过去马匪军修了一些砖头碉堡,我们来到后略加整修,就成了我军城外的警戒点。战斗开始的第一天,敌人的骑兵向我外围发起进攻,碉堡里的战士凭借着有利地形,给敌人以大量杀伤,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猖狂气焰。入夜,部队调整了部署,除留一部分部队在城外支撑点坚守以牵制、阻击敌人外,其他小据点的部队,一律撤进城内准备守城。

      第二天,敌人的步兵来了。加上头天来的骑兵,兵力共约七千多人,等于我们的七倍。敌人凭借着优势的兵力,向城外的碉堡发起了疯狂的进攻,我军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尤以二营六连最突出,该连战士们和敌人浴血搏斗了一天,最后,除三个战士在我城头的重机枪掩护下撤回城里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我军守的碉堡和城墙约有一千米之隔,我们在城墙上从望远镜里清楚地看见敌人攻上了碉堡,把负了重伤的战士剥光了衣服,推到碉楼顶层的平台上,一个长满络腮胡的马匪军,提着明晃晃的马刀,把伤员们一个个活活砍死,然后割下头,挖出心,用枪尖挑着挂在碉楼上。我们的心被仇恨的怒火烧焦了,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出城去,救回同志们,把残暴的敌人全部歼灭。可是城墙被数倍于我的敌人团团围困着,力不从心,只得暂时压下悲痛坚守城围,相机歼灭敌人,为战友复仇。

      第三天,敌人开始攻城。我当时在师部任侦察参谋。为了加强防守,及时而有力地支援守城部队,师首长命令我从师的领导机关、直属部队及交通侦察队当中,选拔一些人员组成一支强有力的突击队,每人带一支驳壳枪,背一把最好的战刀,带上充足的弹药,由我带领着,不分昼夜在城上巡逻,发现哪里危急,就赶到哪里去支援守城部队。这支突击队的成员,有机关干部,有传令兵和侦察兵,还有炊事员,马夫和理发员……这支突击力量出现在城头,给守城部队很大鼓舞。

      当天夜里,我带着突击队在城上巡视,战士们用柴草扎成火把,点着扔下城墙,借着火光观察敌人动静。忽然传来消息,说城北关敌人开始了攻城,情况非常危急。我们像一阵风似的扑到城北,只见有些敌人已经爬上城墙,城下还有许多的敌人,抬着梯子继续靠上城来,城外的一片房子被敌人点着了,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敌人像一团团的蚂蚁,密密层层地顺着梯子爬上城头,喊声、枪声响成一片,我一挥手喊了一声“打”,一排手榴弹在敌人堆里爆炸开花。敌人随着爆炸火光纷纷摔下城墙。后面督战的匪军官又赶着匪兵一次又一次地往上爬,只见刀光闪闪,热血飞溅。子弹打光了,我们就举起大刀砍,刀刃砍卷了,就搬起砖头砸。靠着城墙,有一排破旧的房屋,我们把砖头梁柱拆下来,搬到城墙上,用它来打击敌人,砖头滚木像下雨一般飞向敌人堆里。师部有个老理发员,过去一直没有参加过战斗,但当他看见城外同志们被残害,心中无比仇恨,不分日夜,冒着炮火上城送弹药、抬伤员,并坚决要求参加突击队。在战斗中他一连砍死了几个爬上城头的敌人,最后负了重伤。就在这时,一个冲上来的敌人,用马刀戳穿了他的肚子,腹内的肠子一涌而出,他忍痛把肠子塞进肚里,紧了紧皮带,猛地从后面扑向一个敌人,一口咬住敌人的脖子,死死地抱住敌人就地一滚,一起摔下了几丈高的城墙,与敌人同归于尽。

      经过十几分钟的血战,敌人终于被打了下去。月亮升上来,照着这片刚刚血战过的战场,城头上到处是砍卷了刃的大刀,砸断了把的步枪和敌人密集的尸体。战士们连夜打扫了战场,修补了城墙,补足了弹药、砖头、滚木,并进行了动员,准备迎接更残酷的战斗。过了一阵,南关的敌人又开始发起攻城,我们提着刀,又向南关奔去。

      激烈的血战,一直连续了五昼夜。

      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城内的处境也越来越危急。每个战士身上只剩下几粒子弹,粮食也吃完了,伤员不断增加。最令人焦虑的是战斗打响的第二天,旧城与总部的电话联系就被切断了,全师已处于脱离上级指挥的孤立无援的境地。

      师部决定派小部队突围,与总部取得联系。

      第一次派出的部队,刚刚出了城门,就被敌人密集的火力压回来了,第二次突围部队冲到城东的大路上,又遭到敌人骑兵的包围,经过一场激战,突围人员全部壮烈牺牲。从此,敌人更加强了城外的警戒。

      傍晚,我走进指挥所,政委正在屋子里焦急地徘徊着。师长左臂负了伤,脖子上挂着一条沾满血污的绷带,伏在桌子上看地图。他们已经有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眼皮浮肿,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桌上摊着一张地图,地图上从旧城通往新城的一条大路上,用红铅笔画了许多符号,师长目不转睛地盯着地图,仿佛是要从这张普通的白纸上,寻找出如何解救全军危境的秘密来。

      我知道我们目前的处境是非常严重的,部队距离主力很远。总部又不知道我们的情况,坚守下去?弹尽粮绝全军覆灭的危险在等着我们,全军突围?也势必受到重大的损失。部队处在这样严重的情况下,对一个负担着全师命运的指挥员来说,心情该是多么的沉重啊!

      政委见我走进来,抬起了头,用严肃的声音对我说:“曾绍山同志!你来得正好,我们决定再派几个干部带领一支部队突围,不论多么困难,一定要设法冲出去,与总部取得联系,你看谁去比较合适?”

      我说:“干部们经过了几天几夜苦战,都累垮了,还是让我去吧。”

      政委听了以后,一句话也没有说,他摇摇头,踱到屋子角落里,顺手撕下一张废纸,撒了些烟末,卷上一支烟,使劲地抽起来。

      我心里暗想:在司令部的干部当中,我曾多次勘察过城外的道路,并且掌握我军部署和敌方的详细情况,便向政委要求说:“城外的地形和城里的情况我比其他同志熟悉,一来出城比较有把握,二来也便于向总部汇报情况,再说新城又不太远,最多一昼夜就赶回来了。”

      政委还是沉默着,不断地喷着烟。

      我想,政委也许是在担心我的安全,我清楚地知道,执行这个任务随时有牺牲的可能,但一想到我军目前的处境,我的心便沸腾起来。在全军命运处于危险境地时,个人的安危又算得了什么呢?

      想到这,我更加坚决地要求政委派我出城。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他终于答应了。

      根据上两次突围的教训,我决定只带两个交通侦察员。之所以这样做,一来为了不影响守城的战斗力;二来人少目标小,行动灵活便于隐蔽。

      我来到交通侦察队,把这次突围的计划一宣布,一群侦察员立即包围了我,决心书像雪片一样递到我的手上来,个个要求同我一起出城。

      侦察员魏生友同苟元书把两份血书塞到我的手中,恳求地说:“带我去吧!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我望了望这两个青年人,问道:“这次出城,是老虎嘴里敲门牙,脑袋别在胯腰上,你们不害怕?”

      魏生友一瞪眼睛虎彪彪地答道:“反正一辈子只死一回,怕个啥!”

      我深深懂得我们战士的性格,在需要的时候,就是上刀山、下油锅也在所不辞,便笑着对他说:“为什么打算死呢?我们要活着完成任务回来!”

      我决定带苟元书、魏生友出城。我们从师部抽了两支最好的驳壳枪,带了充足的弹药,每人背上一把最锋利的马刀,换上草鞋,又把身上伪装得同自然景物一样,一切准备停当,天已经黑下来了。

      那正是九月中旬,月亮很明亮,政委陪着我们走上城头,远远望去,城外敌人烧起的篝火,一堆连着一堆,一团团的火光,把城墙层层围了个水泄不通,火光近处,人影晃动,战马嘶鸣,敌人盘问口令呼喝声不时传来。我们准备先用筐子绑上绳子,一个个吊下城去。试了一次,又觉得不保险,万一被敌人发现,坐在筐里,悬在空中,上下不得,岂不束手待毙?经过研究,决定从南门出城。

      月亮偏西,已经到了后半夜,城外敌人的篝火有的已经熄灭了,我们来到南门,政委握着我的手,声音低沉而有些嘶哑地说:“你们的成败,关系着全军的命运。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祝你们成功。”

      城上的战士和伤员们,也团团围上来,伸出包扎着绷带的手,向我们告别,我环顾了一下,战士们大多是带着伤坚持战斗的,身上溅着血污,瘦削的脸上,呈现着兴奋的神色,无数对陷落下去的眼睛里,闪射着关切、鼓励和希望的神情。我用力握着他们的手,说:“同志们!等着好消息吧!我们三个人,只要有一个人活着,剩下最后一口气,爬也要爬到新城,同上级和兄弟部队取上联系。”

      守城门的战士,搬开了堵城门的沙包,伏在门上听了一阵,听城外没有声音,才轻轻地把门开了一条缝,政委亲自指挥部队掩护我们出了城。

      我们先顺着城墙根向东爬行了约百多米,在一段土坎下伏下来。三个人不约而同地回头望城上,在昏暗的月色照耀下,城垛上露出了许多黑色的人影,那是政委和守城的战士们正关切地注视着我们的行动。我的心里突然升起了一个念头:“如果顺利,两天后我们就会把援兵带回;如果不顺利,也许这就是与同志们最后的告别了。”我努力压下自己纷乱的思绪,留恋地向城上的战友最后望了一眼,带着苟元书和魏生友,看准城外一间平房和一个碉堡之间的空隙,慢慢摸过去。

      靠着身上伪装的掩护,我们越过了城外第一道警戒线。我们时而身体紧贴着地面,时而匍匐向前,时而低姿跃进,经过了无数的洼地、田坎、刺丛,爬过了敌人的尸堆,向敌人第二道警戒线爬去。为了绕开敌人的哨兵,我决定从敌人两堆篝火当中的田坎边上摸过去,因为往往越是在敌人眼皮下,敌人越是容易麻痹大意。

      火堆越来越近了,几个敌人围着火正在煮夜饭,麦秆子劈劈啪啪地烧着,火星乱飞。窗体底端两个马匪军一边吃着饭,一边哇哩哇哩地不知说些什么,其中一个站起身来冲着我们隐蔽的地方走过来了。我回头一看,见我们左边有一堆麦垛,我做了一个手势,魏生友和苟元书连忙爬到麦垛后边隐蔽下来,哪知这个匪军竟向麦垛走来,黑暗中我碰了魏生友一下,他轻轻抽出了大刀,准备敌人万一发现我们,就挥刀将他砍倒。敌人越来越近,差一点踩上了苟元书的脚,黑暗当中,幸好没有被他发现。原来匪军们麦秆烧光了,他是来抱麦秆的。敌人哗啦啦地抱着麦秆,叽里呱啦的回去了,趁着这阵响动,我们迅速地越过了麦地。

      月亮落了,天显得特别昏暗,几米外的树木草丛都模糊难辨。

      我们在黑暗中摸索了两个多小时,忽然感觉正前方有一些黑压压的东西挡住了去路,又行几步,觉得手上摸到了一摊湿漉漉的东西,一闻原来摸了一手血,地上横七竖八放了几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仔细一看是被敌人残杀的战友,有的被砍断了手,有的被割去了头,看样子牺牲前都与敌人激烈地搏斗过。再抬头一看,我们吃了一惊,原来我们摸到敌人碉堡边上来了。

      碉堡里的敌人,这时已沉沉入睡了。匪军的哨兵夹着枪,揣着手,缩着脖子,在碉堡四周踱来踱去,魏生友气得红了眼睛,他一伸手拔出马刀来,就要向碉堡奔去,干掉哨兵。我挥手止住了他。当时我也真想向枪眼里甩几个手榴弹,炸他个血肉横飞,为死难的战友复仇。可是一想到我们的任务,我压抑住了愤怒。我知道稍一暴露,我们就将前功尽弃。我们绕过碉堡,沿着一条小河,飞快地向河下游跑去。

      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地,这时天已经蒙蒙亮了。我们爬上一道山梁,想把周围的道路地形观察清楚,以便确定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但是丘陵起伏,晨雾迷茫,夜里出发时看到的判断方位的目标,现在都看不见了。哪个方向是通向新城的道路呢?我们一刹那间转了向。

      苟元书焦急地说:“天快亮了,到处是敌人,要是摸到敌人阵地上,牺牲了事小,完不成任务怎么交代?”

      魏生友操着一口大别山六安土话说:“管它三七二十一,依我说,我们朝东方顺大道放开胆子走,冲出去了算我们命大,冲不出去,豁上这百来斤,拼他几十个也够本。”

      我开玩笑地安慰他们说:“我们三个是程咬金搬兵,福星高照。有马克思在天之灵,一定会马到成功,先莫着急,我们顺着南边的山梁走,天亮了就会找到道路。”

      三个人正在商量,忽然听见草堆里有响声,仔细一听,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喊:“同志!同志!”把我们吓了一跳。走近一看,见一个重伤员躺在草堆里,他遍身是伤痕,面色苍白,伤口流出血,把草地染得鲜红,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原来他是城东北角碉堡里的射手,在敌人攻占碉堡后,负了重伤,藏在战友的尸体下躲过了敌人的屠杀,夜里,忍着痛咬着牙爬到这里来。他紧紧地抓着我们的手,眼泪夺眶而出,断断续续地说:“……同志,请转告首长……我们全连的同志,同敌人拼到最后一口气……没有辱没红军战士的光荣……”他吃力地喘着,还想说什么,但还没有说出来就昏迷过去了。

      我同魏生友、苟元书三个人抬起他,想把他安放在一个较隐蔽的地方,但他却挣扎着,用极轻微的声音说:“我不行了,你们不要管我了,快赶路吧,城里的同志等着援兵呢!”苟元书安慰他说:“我们不能丢掉你,我们把你背到新城去。”走了几步,他冰冷的手臂垂了下来,安静地闭上了眼睛,牺牲了。

      我们把他安放在一个土坑里,盖上青草,含泪向他告别,怀着悲伤和仇恨,飞快地跑下了山,根据牺牲射手提供的情况,大致上判定了我们的方向,顺着一条土路,放开大步,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跑去。

      走了不远,突然土路上出现了敌人的骑兵巡逻队,我们连忙让开道路爬上路南的山梁,刚走几步,山梁上也出现了敌人的骑兵。在山梁与土路之间的半坡上,有一片刺丛,刺林很密,下边还有一个半人深的坑洼,虽离土路咫尺之隔,倒也十分隐蔽,我们急忙钻进刺林,紧紧靠在土坑的壁坎上,驳壳枪顶上了膛,手榴弹抽了弦,注视着敌人来的方向,耳听纷乱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渐渐来到我们的头顶上,领头的匪军勒住了马,同山梁上的敌人互相打着招呼,然后扬鞭驰去。马蹄掀起的灰尘、石子,纷纷掉到我们的头上。

      苟元书拍了拍身上的灰,俏皮地说:“敌人真个是瞪眼瞎,做梦也想不到,在他鼻子下还有我们三个程咬金。”

      敌人走远了,我们才深深吐了一口气,这时猛然感觉到浑身发痛,原来全身的衣服和肉皮都被荆棘剐破了。正准备上路,敌人的巡逻部队又出现了,如是者三。我们见敌人巡逻很严密,只好伏在刺坑里等待天黑。

      我们靠在刺坑里,眼巴巴地望着天上的太阳,盼它早些落山,可是太阳却像故意与我们作对一样,一动不动的挂在天上,手表上的秒针滴滴答答地响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比平常慢好几倍。

      到了下午,肚子里叽里咕噜叫个不停,魏生友摸了摸,才发现带的干粮袋在沿河边奔跑的时候丢掉了,饿了一天一夜,肚里实在难受,魏生友风趣地说:“现在要能有一块牛肉干,那可真解馋。”这一说不要紧,把苟元书的话匣子可打开了。他滔滔不绝地吹起四川吃食来,什么回锅肉、炖蹄子、炖腊肉……来了一顿丰富的精神会餐。

      太阳落山以后,路上巡逻的稀疏了,我们赶紧登程,一口气跑了二十几里路,只觉得腰酸腿软,口干舌燥。抬头一看,迎面有一道小河,清亮的河水从一道堤坎上奔流而下,靠着堤坎,有一座磨坊,流水哗哗啦啦的冲击着一个巨大的木头轮子。我们觉得又渴又累,想找个隐蔽的地方歇歇脚。我派苟元书到磨坊侦察了一下,磨坊主人跑了,我们顺着石阶,走到河边上,把头埋在水里,饱饮了个痛快。坐了一会儿,正准备继续前进,忽然听见大路上有人说话的声音,急忙闪进磨坊隔着门缝向外窥视,见有两个马匪军挑着两担麦子,下了台阶,径直向磨坊走来,看样子是来磨面粉的。

      我向魏生友使了个眼色,他们闪身躲在门后,磨坊很窄,狭路相逢,敌人一进门就发现了我们,一场搏斗开始了。敌人摞了麦担子,伸手拔出明晃晃的鬼头刀,猛地向苟元书头上砍来。苟元书一闪身,刀刃砍进了一个木柜子,陷得老深,拔也拔不出来,敌人回头抽出了扁担,劈头就抡,被苟元书伸手夺过扁担,当头一棒,把他打翻在地。另一个大胡子慌了手脚,拔腿就跑,魏生友抽刀堵住了门口,大胡子敌人见势不妙,抛了大刀,连喊带叫地跳上窗户,还没有跨出前腿,魏生友蹿上去手起刀落,把大胡子一刀砍倒,狂叫着摔到窗外的河沟里,水里浮起了一阵红色的泡沫。

      我们不敢再顺大路前进,只得沿着山梁后的小路行走,午夜,在起伏蜿蜒的丘陵地带里,呈现出了新城模糊的轮廓来。

      “到了!可算走到了!”我们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顿时精神百倍,忘了饥饿,忘了疲累,脚下像长了翅膀似地飞跑起来。不一会儿,新城的城门、寨墙、房屋愈来愈清晰了,几天以前,我军路过新城时的情景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时,城里的地主老财都跑了,老乡们在街头上热烈地欢迎我们,我们砸开了地主满登登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群众。夜里,在十字街口搭上台子,点着亮堂堂的火把,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革命的道理。想着想着,不觉来到了城下,抬头一看,我们吃了一惊,城墙上贴着敌人的告示,城外的广场上,横列着许多被残杀的群众的尸体,许多房子被烧成了废墟,出发前,分析说新城驻着我们的友邻部队,可是看看现在的景象,明明是敌人刚到过这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费了很大的工夫,才敲开了城外一家老乡的门,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看我们的打扮,急忙把我们拉进房子,拴上了门,向我们哭诉起来,原来新城的红军在上午撤走后,马匪军的骑兵进了城,又是烧又是杀,他的儿子因为给红军带过路,也被匪军用马刀劈成了两段,听完了老人的话,就像是迎头泼了一盆冷水,我们的心凉了半截,三个人沉默了半晌,苟元书抬起头来,问道:“怎么办?我们不能再耽误时间了。”我站起来,一摔帽子说:“走!再往东走,一定要追上部队,他们不会走远!”

      绕开城墙,我们又出发了,刚出城不到两里之遥,迎面又来了一支骑兵队,眼前是一马平川,没有一块可以隐蔽的地方,骑兵队立即发现了我们,纵马奔来,马蹄扬起的灰尘,遮住了昏暗的天际,我们三个人,立刻抽出了手榴弹,拉天线,准备同遭遇的敌人作最后的搏斗,骑兵愈冲愈近,看来约摸有三十多个人,带着皮帽子,穿着大皮袄,手里挥着雪亮的马刀,眼看就要冲到我们的面前。就在这一刹那,我的心被一种懊悔的心绪纷扰着,想起了旧城的战友们,他们正在殷切地盼望着援兵,想起了政委送我们出城时的嘱托,想起了牺牲射手临死前眼睛里闪射着那种期待的神色……这一切都像钢针一样刺着我的心。我们几个人,牺牲了事小,而没有完成求援的任务,这将要使城里的多少同志遭受到更大的流血和牺牲啊!

      骑兵队冲过来了。我正要拉开手榴弹的保险弦,领头的一个大个子突然勒住马,挥手喊道:“不要开枪!你们是干什么的?”

      我们一听他那满口的大别山土话,心里怔了一下,正要答话,魏生友却操着大别山的六安腔开了口:“我们是旧城出来的,你们是哪一部分的?”

      领头的大个子听见了乡音,对我们打量了半天,笑着跳下马来,说:“同志们,是自己人!我们是九军侦察排,来增援你们的,你们辛苦了!”说着一拥而上,使劲握着我们的手,一股热乎乎的暖流,涌上我们心头,我回头一看,魏生友的眼睛里已经包满了激动的泪花。

      不一会儿大队赶到,九军政委陈海松同志也来了。我把城里的情况向他做了详细的汇报,他立即命令炊事班为我们做饭,并热情地对我们说:“你们守得很顽强,我们带了两个师来增援你们,只要城里能再坚持一夜,明天拂晓,我们就能赶到了。”

      我们三个人在他热情的招待下饱餐了一顿挂面,我骑上一匹马,走在前边为骑兵部队带路,星夜向旧城飞奔。

      第二天拂晓我们赶到旧城。

      敌人步兵事先得知消息,已有一部撤走,另一部分正在仓惶地收拾行装,我们催动战马,排山倒海地向敌人冲去,杀声震天,雪亮的马刀飞舞,把敌人杀得人仰马翻,乱成一团,纷纷向西边溃退。

      城里的同志,一见援兵来到,个个精神百倍,集中火力,猛烈向敌人开火,顷刻,一片火海扑下城来。在我们内外夹击下,敌人死伤无数,匪军的骑兵也拨转马头,狼狈逃窜。我带领了城内一队骑兵,狠狠地追赶敌人,战士们被复仇的火焰烧红了眼,刀光四起,枪声稠密,子弹连串的射进敌人胸膛,矛头戳进敌人的肚子,大刀飞向敌人的颈项,敌人的脑袋,像落了蒂的西瓜纷纷滚地,断胳膊断腿的敌人,狂叫着翻下马来。一口气追了三十多里地,田野里扔下了三百多具匪军的尸体,我们终于给死去的战友们报了仇了!

      援兵同守城的部队在城下会师了。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歌声、笑声和欢呼声,响彻了田野。守城的战士们把魏生友和苟元书围起来问长问短,问着问着,把他们抬起,向空中扔啊扔啊,扔了好半天,沉寂了七昼夜的旧城像一片沸腾了的海洋。我同师政委站在城头,望着这欢腾的胜利情景,回忆起几天来的浴血战斗,真是百感交集,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曾绍山,原名曾昭山,金寨县南溪镇东湾村人,1914年12月出生。他家世代为农,父亲曾广实,母亲曾黄氏,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曾绍山从小聪明伶俐,10岁那年,被送到村子里一家私塾读书。虽说是进了学堂,但因家境实在贫穷,也仅仅是年成好时去上几天学,年成不好时就在家里放牛,断断续续读了三年半书。
      15岁那年,豫东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革命斗争形势急剧发展,革命火焰燃遍了每一个小山村,曾绍山所在的东湾村也沸腾了。1929年5月6日,党组织以他的家乡丁家埠为中心领导农民和民团发起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9日,整个商南地区各路起义队伍汇集斑竹园,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并成立了临时革命政权。曾绍山怀着对地主富豪的仇恨,扛着梭镖,与农友们一起打富济贫,他家也分得了部分土地、粮食等。6月的一天,
      他与5名青年伙伴一起参加了红军。
      1926年6月,曾绍山参加红军后,任红三十二师九十七团勤务兵。同年夏,调至师部当传令兵。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9月,调任红一军手枪营传令班长。期间,曾绍山参加了金寨、麻城、新集等战斗。1931年,先后任红四军教导团和红四军政治部少年宣传队队长、方面军教导团少共团委书记。1932年3月,任少共国际团班长、排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入陕;12月,任红十师二十八团二连宣传队长。1933年1月,任红十师二十八团一营书记,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红十师二十八团支部书记;12月,任红十师政治部秘书。在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中,参加了粉碎四川军阀田颂尧、刘湘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和川陕“会剿”等重大战役。1935年春,曾绍山任红十师司令部参谋,参加了强渡嘉陵江战役。5月,随红四方面军北上开始了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历尽艰辛,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
      1937年8月底,曾绍山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参谋。10月19日黄昏,参加了七六九团夜袭阳明堡机场,歼敌100余人,毁伤敌机24架,创造了以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辉煌战例。随后,七六九团连续进行正太路上头泉微水、狼峪、下盘石等大小20余次战斗,取得了歼敌3000余人的战果。
      1938年2月至4月,曾绍山参加了长生口和响堂铺伏击战及反“九路围攻”的战斗。在长生口伏击战中,七六九团奉命攻占娘子关,经5个小时激战,歼敌大部,并乘胜攻入井陉,钳制了日军向晋南的进攻。由于曾绍山在多次战斗中的出色表现,6月,他调任三八五旅司令部作战股长。7月,一二九师部队整编,曾绍山任三八五旅独立一团(后改为十三团)参谋长。
      1939年,曾绍山任三八五旅参谋长。7月初,指挥部队粉碎了日军对我太行山根据地的进犯。   6日,七六九团夜袭辽县寒王镇之敌,毙伤敌50余人。11日,七六九团与独立二团在辽县石匣以西狼牙山地区伏击回窜之敌,重创日军板津大队,毙伤敌中队长以下百余人。17日,独立团主力与七六九团一部在昔和公路紫落山、架璁一带伏击敌人。22日,独立二团冲入辽县城内与敌巷战,激战一夜,歼敌300余人。同年秋,曾绍山协助陈谢首长指挥部队全歼顽军张荫梧特务团和皇协军二军三旅七团。12月8日,奉令参加邯(郸)长(治)战役,25日收复涉县城及邯、长公路沿线据点23处,歼敌700余人。此役粉碎了敌人对太行山区的分割,使太南、太北连成一片,巩固了后方。
      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向日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在8月至12月的这次战役中,曾绍山身先士卒,始终指挥在第一线。三八五旅参加大小战斗40次,屡建战功,受到上级表彰。
      1941年3月,曾绍山奉命到北方局党校学习。7月1日,调任太行第二军分区司令员。10 月,新十旅机关与军分区合并,曾绍山任新十旅旅长兼二分区司令员。当时,太行二分区正处于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敌人不仅在二分区的中心地带安下了据点,而且还隔断了二分区与太行军区的联系,致使二分区内外受敌。同时,敌人还不断依托其据点和交通线向边沿区逐步“蚕食”、反复“扫荡”,“三光”政策达到了极点。根据地被分割缩小,变成了“格子网”,武装明显削弱,群众埋怨,干部思想波动,军队与地方的团结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曾绍山到任后,针对敌情严重和内部团结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对敌斗争中,采取了“敌进我进”的方针,组织起数支精干的武工队,深入敌后,打击敌之要害,粉碎敌人的“扫荡”。在半年的时间内就摧毁和瓦解了根据地内大部分敌伪建立的“自卫队”、“棒棒队”、“肉电杆”及会道门组织。同时,大力开展针对敌伪军的工作,在伪军伪组织内建立了各种有利于我方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使敌之行动、计划能被我军迅速了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在协调军队和地方的关系上,强调军队要保护地方干部,地方要爱护军队,军队和地方要保护群众的利益,使军队和地方之间加强了联系,增进了了解,最终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和支持。就在这个时候,日军发动了1942年5月的大“扫荡”。根据刘邓首长的指示,曾绍山立即组织各种力量,从敌后发动攻势,一夜之间将以马坊为中心的200多个村的维持会全部摧垮,拔据点、炸桥梁、破路,闹得敌人后方鸡犬不宁,迫使敌片山旅团分路回防,取得了5月反“扫荡”的胜利,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1943年12月,曾绍山又兼任二分区政治委员和地委书记,军队和地方两副担子一肩挑。领导二分区根据地军民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开展以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不仅战胜了严重灾荒,而且密切了军民关系,为更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取得对敌斗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春,晋冀鲁豫根据地开始对敌展开攻势作战,进行局部反攻。曾绍山指挥二分区部队与三分区主力一起围困辽县,强袭洪社,攻克土里店等据点。在道清战役中,袭取马坊据点,将日1个小队全部歼灭。为配合冀中区的子牙河战役,6月中旬,曾军绍山指挥部队在宁晋以南发起攻势,经6天激战,攻克艾辛庄、东汪、东陈等据点,击退宁晋城出援之敌,歼灭日伪军700 余人。在安阳战役中,曾绍山指挥二分区主力和太行一分区部队攻克仙翁寨、南佐、同冶镇等10余个据点,歼敌500余人。
      1945年8月,曾绍山任太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上党战役。9月12日,解放屯留县城,歼敌2800余人。30日,曾绍山奉命率二支队与兄弟部队昼夜冒雨向屯留以北地区前进,将南援的阎锡山部8个师全部合围在屯留、老爷岭地区。经4昼5夜鏖战,阎部援军2万余人除2000余人逃回沁县外,其余全部被歼灭。1945年10月7日,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等4个军区主力依次编成第一、二、三、四纵队,曾绍山任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参加了邯郸战役。在邯郸战役中,为围歼南撤之敌,根据部署,10月29日晚,他指挥七、八、九旅在严上、鬼谷子、冢王向西玉曹方向之敌出击。九旅二十五团、决九团以严上村为依托,给南逃之敌迎头痛击。二十六团在三岔口设伏,围歼敌约1个团,俘敌500余人,缴各种炮24门,战至29日24时,余敌溃逃被截歼;七旅十九团于31日夜,歼灭由东玉曹向冢王撤退之敌一部,主力则乘雾将冢王之敌包围,11月2日拂晓,敌畏歼企图由东南突围,与严上之敌靠拢,遭到三营猛烈阻击后缩回。十九团二营和二十一团的一个营乘敌突围又缩回的混乱之机,从四面向村内猛突,旅山炮击中敌师部,将敌师长王震击毙,敌失去指挥顿时大乱,被我军全歼;八旅于10月29日晚趁敌不备,夺取西玉曹村西沙丘,困敌于村内,后又迫敌于村外聚歼,共毙伤敌800余人,俘敌师长李学正以下官兵500余人,缴各种炮8门、轻重机枪70余挺、电台1部、掷弹筒15具、弹药物资一批。
      1946年8月10日,曾绍山率部参加了晋冀鲁豫解放区发起的陇海战役。三纵作为右路军的一部,重点攻击兰封、民权。在友邻配合下,歼灭国民党五四一团、五四三团全部及部分地方团队,攻占车站3个,破坏铁路30公里。9月3日至8日,他又率部参加了定陶战役。在战役中,曾绍山靠前指挥,将敌四十七师与整三师隔开,攻克申倪寨,使整三师师部暴露,为围歼该师创造了条件,圆满完成了南顶北攻任务,并在追歼中大量歼敌,取得胜利。此役,三纵共歼敌5000余人,打垮了国民党军钳形进犯西路大钳,粉碎其合击计划,对解放区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定陶战役后[,他又率部参加了巨野、鄄南、滑县、巨(野)金(乡)鱼(台)、豫皖边等战役。1947年3月至6月,曾绍山率领三纵,先后配合友邻部队攻打汲县,解放汤阴,围攻安阳,肃清土顽。经大、小湖营一仗,全歼国民党第二快速纵队,并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豫北广大地区,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山东解放区的作战。1947年8月7日,三纵随刘邓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0月上旬,三纵集中主力,发起张家店作战,除敌八十八师副师长兼六十二旅旅长世纪光逃跑外,其师部及六十二旅全部被歼,共毙敌900余人,俘敌少将六十二旅副旅长唐家辑以下官兵4700多人,缴山炮3 门及枪数千支。11月15日,皖西区党委、行署、军区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曾绍山任军区司令员。从此,他领导皖西军民展开了创建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面对敌重兵对皖西地区实施的全面围攻,曾绍山采取避强击弱的斗争方针,指挥部队积极地打击敌人。同时,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破路、反抓丁、反抢粮、反掠夺的斗争,并协助地方工作,不断扩建地方武装。至1947年底,县、区各级人民政权相继建立,皖西部队也有了较大发展。由第二十、二十四团各抽出3个连为骨干,分别发展成为舒城、桐城、芦江、太湖、潜山、宿松等6个县独立营,以纵队补充团为基础,组成了第三分区基干团。这些部队的发展壮大,对坚持皖西根据地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
      1948年3月,三纵主力随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皖西军区部队和地、县武装独立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曾绍山指挥部队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连续粉碎了敌人的“三月扫荡”和“四月清剿”,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使用主力“分散看家”为“集中主力外线歼敌”,尽管敌人“扫荡”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增多,但我皖西反“扫荡”的主力也一次比一次更集中,并正确运用运动战的军事原则,集中外跳,有力穿插,寻机主动歼敌。经过半年的反“扫荡”、反“清剿”,毙伤敌7000余人,俘敌4000余人,不仅坚持了根据地,而且还发展了一些新区。
      1949年1月23日,曾绍山由大别山返回纵队。3月2日,三纵在阜阳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一军,曾绍山任军长。4月21日,曾绍山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在追击作战中,十一军历时23余天,行程1500余里,主要战斗40次,连克祁门、遂安、汤溪、龙游、永康、缙云、丽水、宣平、遂昌、松阳、青田、云和、景宁等县城,歼敌2.5余人。6月下旬,曾绍山奉命率十一军由浙江金华地区进军四川。11月1日,刘邓首长发起川黔作战,十一军被编入左集团,协同兄弟部队会歼宋希濂集团。11月上旬,曾绍山率部相继解放了咸丰、黔江。半个月的川黔进军作战,十一军俘获敌师长以下8000余人,与兄弟部队粉碎了敌川湘鄂边的防线,打开了川东门户。11月24日,协同友邻部队解放南川县城。11月30日,曾绍山率部北渡长江,在友邻部队的协同下解放了重庆。至此,曾绍山指挥十一军胜利完成了川湘追击作战任务。12月5日,曾绍山率十一军主力向成都方向攻击前进,歼灭胡宗南第一军十八师一部,解放潼南县城;9 日,解放南充,11日,将西逃之杨森部二十军第一三四师全部聚歼于青岗坝、文星场地区,俘敌1300余人,26日,李文兵团全部被十一军和兄弟部队歼灭,生俘兵团司令李文以5下万余人。与此同时,敌十六兵团、十八兵团、七兵团等相继起义。成都宣告解放。
      1950年1月,曾绍山调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兼川东军区副司令员、十一军军长,协同指挥部队开展剿匪斗争,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等。11月,曾绍山奉命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2月1日,曾绍山调任十二军军长(未到职,仍在学习),奉命编入志愿军第三兵团,入朝参战。
      1951年3月21日至25日,十二军在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先后由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入朝。曾绍山奉命从南京军事学院赴任,直到朝鲜才赶上队伍。到达朝鲜后,他来不及熟悉情况,即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4月22日,全线发起总攻,十二军随三兵团担任中央突击。他指挥十二军三十四、三十五师,同时向草幕、富兴洞之土耳其旅展开攻击,当即将敌击溃,歼敌300余人。随后,根据兵团的部署,追击南进,在永平、金谷之间地区,歼灭南逃之敌100余人,并突破三八线。在追击前进中准确判断抱川地区之美第二十五师和土耳其旅尚未后撤完毕,遂决定向抱川西南地区出击,切断抱川至议政府公路,伺机歼敌。27日清晨,第三十四师第一六团发现竹叶山以南寺谷松岘间有美军约300余辆汽车装载步兵准备南撤,立即组织攻击。美军遭受攻击后,即展开反扑,并出动约2个团的援军,在几个炮兵营和40余架次飞机支援下,对第一O六团阵地狂轰滥炸。一O六团在连续作战四昼夜,并断粮2天,且无工事依托,无炮火支援的情况下,与敌展开激战,在子弹打光后,以石块、刺刀与敌实施白刃肉搏。当军主力赶到准备围歼该敌时,被困美军已在援军的接应下,绕道南撤。十二军继续追击南进,于29日进抵汉江北岸。5月16日18时,东线志愿军各突击集团全线发起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进攻。曾绍山率十二军按预定计划奋勇前进,很快突破敌军一线阵地,向敌纵深展开猛烈穿插。主力于三巨里歼南朝鲜第五师一部,继在自隐里北侧与美第二师及法国营展开激战,经过连续4次猛攻,突破加里山敌军阵地,歼敌2个营大部。此后,在向纵深发展时,攻占扇坪。19日,十二军主力前出至踏枫里、新村地区,并向丰岩里攻击前进。担任迂回任务的第十二军第三十一师主力于20日黄昏前全部进至束沙里以北地区,其第九十一团于20日晨前出到束沙里南之三巨里、兄弟峰。5月21日,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结束。此战,十二军共歼美、李(承皖)、土、法军3600人,击毁坦克26辆、汽车49辆,击落击伤敌机26架,缴获汽车176辆等大量装备。
      1951年11月8日,曾绍山奉命率十二军由谷山休整地抵达金城前线接替第六十七军防务。在金城防御作战中,他指挥部队创造了坑道防御战术,并采用小型反击,阵前歼敌,小部队深入敌纵深,开展阵地狙击手运动等手段,有力地打击了敌人。仅在1951年11月下旬至1952年1月上旬的两个多月中,十二军即组织小部队活动85次,平均每晚出动12个班组,每天捉住1个俘虏,共毙伤俘敌525名,并缴获各种枪支56支,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从1952年1月起,十二军又有组织地开展了冷枪冷炮杀敌的狙击活动,仅7月下旬至10月底的统计,共以5843发子弹、狙击歼敌2506名,平均每2.3发子弹即毙伤敌1人。
      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开始前的9月6日至10月底,曾绍山指挥部队先后对栗洞东山、690.1东北1.5公里无名高地、座首洞南700米无名高地、官垡里西1.5公里无名高地、栗洞南山、灰古介东北无名高地、690.1北无名高地、芳坪里东北山、科湖里东南山、690.1西北山、芳坪里东偏北无名高地、746.5南山棱线等阵地进行了反击和争夺,全歼守敌。10月14 日,“联合国军”又发起了“金化攻势”。志愿军为此进行了著名的上甘岭坚守防御作战。志司和兵团首长根据战役发展趋势,于10月20日决定以十二军九十一团调平康地区作为预备队,后又决定十二军三十一师南返参战,归十五军指挥,三十四师作好参战准备。11月2日后,十二军先后以三十一师和三十四师一O六团投入战斗,此役共歼敌1.1万余人。
      1953年1月中旬,曾绍山奉命率部由谷山地区开赴东海岸元山、高原、永兴地区,组织东海岸防御、协同朝鲜人民军第二、五军团粉碎敌人从元山、咸兴方向的登陆。4月18日,曾绍山调任志愿军三兵团副司令员。抓各项防御工作落实,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的海岸防线。
      曾绍山率十二军在朝鲜作战3年,指挥部队先后参加了第5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上甘岭战役、东海岸布防等,与敌交战数百次,歼敌4.1万人,毁伤坦克、汽车170辆,击落击伤敌机286架,缴获汽车176辆、各种炮90门、枪3237支等大批装备;全军荣立三等功以上的英模人物共14618名,二等功以上英模集体167个,胜利完成了赴朝参战任务。曾绍山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
      曾绍山从朝鲜回国后,任三兵团副司令员。1955年9月,曾绍山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同年9月,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对加强防区的战备工作,曾绍山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上高山,下海岛,勘察地形,了解部队的战备水平和设防情况。组织部队修筑公路、构筑坑道和野战工事,扩建营房,改善部队的住房条件。他协助沈阳军区完善了对外长山列岛的设防。
      1955年11月4日至18日,曾绍山参加了在辽东半岛组织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他作为这次演习的第一线直接指挥员,从组织指挥、情况处置、协同配合等方面表现出色,受到领导的称赞。1956年10月,曾绍山又参加了沈阳军区在辽东半岛庄河、安东(今丹东)方向组织的集团军、军两级首长、司令部带通讯工作的海岸防御演习。
      1957年,曾绍山作为中方最高军事首长,参加了总部在东北边境组织的中、朝、苏三国军事联合演习。军事演习不仅促进了部队建设、提高和检验了部队战斗力,同时也提高了他的谋略和指挥水平。
      1959年10月,曾绍山调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军事训练。1966年2月,任沈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动乱的岁月里,曾绍山和军区党委一班人,始终注重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大抓基层、不忘训练,牢牢把握部队建设的方向,使全区机关和部队在复杂情况下保持了良好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
      1969年3月,在中苏边境进行的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中,曾绍山和司令员陈锡联指挥军区前指,经过2日、15日、17日三天的作战,边防部队共击毁苏军坦克、装甲车17辆,打死打伤苏军官兵250余人,缴获苏T-62型坦克一辆,各种枪31支,以及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取得了自卫反击作战的全面胜利。
      1971年1月,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二书记,1975年9月,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辽宁省革委员主任。到任后,他忘我地工作,经常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学校了解情况、化解矛盾,抓好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为辽宁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0年1月,曾绍山调任济南军区顾问。1988年8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离职休养。
      曾绍山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1995年1月26日,曾绍山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去世,享年81岁。
      曾氏一族安徽金寨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80
        • 经验1856
        • 文章74
        • 注册2009-01-05
        找来的资料,请大家补充。
        曾氏一族安徽金寨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3
          • 积分1461
          • 经验129163
          • 文章1498
          • 注册2009-03-16
          学习了解[em01]
          川乐至:武城圣裔第73派!石堰二十二世裔孙荣字辈 洞口石堰曾氏二房宗良公派、入川开基祖:“天通公”十一世、原湖南宝庆府武冈州石堰曾氏老谱字派: 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 朝国正天心 顺家和如一 孔光昌荣耀 孝道启高贤 万世兴良善、学修永日新  QQ :924767632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湖南曾氏77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2
          • 积分1996
          • 经验222414
          • 文章2065
          • 注册2009-02-08
           曾绍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原名曾昭山,1914年12月生于河南省商城县丁家埠东湾村(今属安徽金寨县}
          [ 此贴最后由曾爱祥衡阳在2009-12-8 0:29:56编辑过 ]
          先世族谱兵燹无稽——益--贯(明洪武己酉二年旦落常宁县南甲山)---选(湘常宁东乡官庄开基祖)    
          我的QQ:602727577
          家族邮箱:zax@zengshi.net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79 德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3
            • 财富4
            • 积分2887
            • 经验328728
            • 文章3103
            • 注册2005-12-06
            看到有朝鲜战争的事情,想起我乡造机湾村掌管族谱祥号爷,他是47军的,在1次设伏打击敌人时,因撤退时受重伤,二等伤残,目前已经80出头。
            曾辉, 湖南怀化麻阳人,德字辈     
             55子集公-56芝公-57室公-60盟鎣公-65贞植公-70传振公-72广重公                                QQ415098910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2
              • 积分3040
              • 经验91188
              • 文章3771
              • 注册2009-01-06
              共和国的功臣,人民不会忘记。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73
                • 经验401
                • 文章316
                • 注册2009-08-31
                共和国的功臣,人民不会忘记。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
                  • 经验96
                  • 文章1
                  • 注册2009-12-06
                  [EM04]曾氏家族的光荣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