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096
    • 经验38133
    • 文章1814
    • 注册2005-09-10
    曾建民-廣西大學教授
        2002年,上海,世博会议大酒店金碧辉煌的讲演厅里,来自世界各地铸造学界的专家学者云集一堂,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压铸会议。站在讲坛上的是一位中国学者。身着银灰色夹克衫,戴着一副银白色的眼镜,仪表谦和而严肃,正用流畅的英语在宣读论文。他,就是广西大学“211工程”材料学科建设组组长曾建民教授。这次大会上,他的论文最终经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获得会议设立的唯一的金奖。 [ALIGN=center] [B]从事铸造辛苦但快乐[/B][/ALIGN][ALIGN=left]    1971年,年仅16岁的曾建民还是进工厂做了一名翻砂学徒工。当时曾建民所在的铸造车间实际上是一个小作坊,几根柱子支起几张铁皮就是屋顶。每天清晨四点半钟就要起床,劈柴、拾焦碳、点火烧炉。当时体重仅40多公斤的曾建民,每天要抬100多公斤的坩埚,举起40多公斤的铁锤砸生铁块。[/ALIGN]    六年的翻砂工经历,曾建民有幸接触到各种铸造工艺,学会冶炼各种合金和造型技术,成为了一名技术能手。然而,要干好这件工作也并非易事。在工作中,他深感自己知识的缺乏。在工余时间里,他刻苦自学了高等数学、机械制图、金属学等大学课程……。     1984年,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著名冶金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尧和院士的研究生。周院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务实、谦虚的品德深深地影响着他。跟随着周尧和院士,曾建民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涯。     在曾建民攻读研究生期间,某厂铝件生产的废品率居高不下,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工厂里的技术人员缩手无策。请来专家帮忙诊断,也未能解决问题。周尧和院士把攻克这个难题的任务交给了曾建民。     没有资料,他就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反复试验来摸索。为了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他自己骑着三轮车,拖着100多公斤的仪器零部件,顶着西北刺骨的寒风,在学校和工厂之间来回奔波。当曾建民拖着他的“宝贝”来到工厂,请求师傅们试用他所研制的新产品时,厂里的师傅们根本不相信他。然而,多亏他曾在工厂里做过工人,对车间工作很熟悉,能用“行话”跟工人们聊天。这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 [PP][B]漫漫求索路,几多风雨骤[/B]     对曾建民来说,是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之分的。那时,他的妻子、儿子都在南方。放假了,他也很想回家帮着妻子洗洗碗,带着儿子逛逛公园。但假期正是搞科研,做实验的好时候。这样,妻子只好带着儿子来西安跟他团聚。     从事金属材料研究,做实验是主要的工作。由于晚上是用计算机的最好时间,他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下半夜。每天工作结束后,缓步走在校园里,只有夜色衬着他那英姿勃发的身影。     曾建民在金属材料精密铸造技术的苦心钻研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在周尧和院士的指导下,最终发明了“调压成形精铸法”。这项技术成功解决了我国航空机载电子设备轻合金精密结构件制造技术的关键难题。工厂把它运用到生产中,不但产品的废品率实现了大幅度地下降,而且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调压成形精铸法”经航空工业技术部门鉴定,“是国内首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1989年,获得原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0年,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后又相继获得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和第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质奖。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谈起在研究生读书期间的科研成果就能获得国家最高级别的奖励,曾建民说:“如果说我个人所做出的某些成绩有什么诀窍,那就是我始终坚持面向实践搞科研。”在一般人看来,在材料学科中,铸造很冷僻,研究很枯燥。所以铸造研究注定是要吃苦受累的。但曾建民说:“从事铸造研究虽然很辛苦,但它也是快乐的——科学的道路因为孜孜不倦的探求而延伸下去,没有尽头。我感到苦和快乐并存。” [ALIGN=center][B]“用知识回报国家,是我一生的追求”[/B]     2003年,国家某国防重大科研项目需研制某产品部件。这项科研不但对理论水平要求很高,而且对研究者的操作技能要求也非常高。国家有关部门找到了曾建民,要他来承担这项攻关课题。未知世界是充满魅力和诱惑的,但那里通常也是充满迷惑的。要努力去开拓一个未知的世界,必定要付出努力和艰辛。     曾建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国内相关领域最难”的科研任务中。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肆虐中国,隔离、口罩、37.5℃……引起国人一阵恐慌。     “SARS肆虐,对我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在SARS爆发之前,我就已经被‘隔离’了。” 曾建民告诉我们。春节还没过完,他就告别妻儿,来到南方某地的军工企业,作为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被“隔离”投入紧张的研制产品部件中。国防科研项目与其他项目不同,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定要完成任务,而且成果验收的要求特别的高。     曾建民当时做得很辛苦。开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时间又比较紧,他每天焦虑不安,招待所的灯光经常亮到很晚很晚……“在感到最烦躁的时候,要不是在深夜,真想大喊大叫发泄一番。”     2003年夏天,我国南方遭遇百年罕见的高温天气,曾建民所在的试验基地持续多天40度以上的天气。高温迫使工厂都不得不停产放假。     “工人们放了假,我们不能放假。科技攻关迫在眉睫,不能停下。” 曾建民告诉我们,那车间里就像个蒸笼,一片雾气朦胧,热浪让人喘不过气来。不仅炎热的气候让人窒息,更让他焦急的是,某些工艺参数对于气温非常敏感,原来所采用的参数现在已不适用。这就意味着,从重新摸索适合于高温条件下的新配方,重新积累数据。     经过上百次的不断调整,反复试验,最后检验:X射线探伤合格、荧光检验合格、力学性能检验合格、化学成分合格、特种检验合格……一道道严格的关卡都顺利通过,终于成功了!     “那就如酷热的夏日中午在球场打完场球,喝了杯冰水那种感觉,透心的凉爽!”曾建民这样形容当时的快慰心情。 他首先想到赶快给妻子打个报喜的电话。自从被“隔离”以来,他已好久没有与家里联系了。打完电话,兴奋和激动难以控制,他将手机高高地抛上了天空。不知是不是他的精神感动了苍天,就在那天晚上,一场透心的暴雨倾盆而下,南方连续50多天的高温闷热天气终于结束了。曾建民站在雨中,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尽情享受着成功的喜悦。现在回过头来看,曾建民说,那段时间确实是他工作以来感到最困难、最疲惫的。“层出不穷的难题,不断的失败,还要与时间赛跑。每天几乎就像打仗似的!只不过是在科技战场上进行的一场战斗。”

        熟悉了解曾建民的同事们都知道,除了兴趣之外,那份责任、那份执著,在他三十多年的金属材料研究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在金属材料研究的奥妙世界里,曾建民尝到了创造的快乐,体味到了经过孜孜不倦,艰苦努力,颖悟突然而至的喜悦。他在科学的道路上跃进,每跃进一步,都进一步坚定他向前的信心。     长期高强度地工作,也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曾建民发现自己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过敏症。曾建民向我们袒露心扉:“国防事业跟民族的自强、国家的实力联系得太紧密了,你一旦置身其中,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很强烈的责任感。投身金属铸造世界,用知识回报国家,是我一生的追求。”正因如此,“事业重如山,名利淡如水”,成了曾建民的人生座右铭。     广西大学有色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新技术实验室位于西大美丽的校园西南角。这里原来是西大倒放处理垃圾的场所。1998年,在“211工程”建设的资助下,曾建民和他的同事在这片垃圾场的地基上一砖一瓦,白手起家,建起一座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2003年12月,实验室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装备有金属分析仪、高温金相显微镜和软件等国际上最先进的材料实验系统。实验装备、研究能力已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     自广西大学“211工程”立项以来,曾建民就担任西大“211工程”材料学科建设组组长。他清楚,这样一来,必将牵扯自己许多的精力。但他也认识到,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大伙和学校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意义更大。从项目的申请、经费的落实、仪器设备的购建到实验室发展规划、重点学科方向的确定等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的实施,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学科最终被确立为广西大学“211工程”5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211工程”建设五年来,广西大学材料学科建设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支包括5名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和一批研究生力量组成的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形成了以合金相图与相变、功能材料和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完成了多项国家及广西区科学基金项目。学科现已成为广西有色金属开发的重要研究基地。     曾建民教授还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学术带头人。他参与研制的“超薄壁铸件成形技术——调压铸造”及其产品代表我国参加了巴黎航空展览、国际航空机载设备和制造技术展览,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为祖国争了光。他长期参与国家国防科技攻关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荣获原国家航空工业部授予的“为航空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和为表彰对国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而设立的“光华科技基金奖”。    

        从事教育科研事业,除了自己奋斗外,还应放眼未来,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在指导研究生学习中,曾建民教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动手能力。     “一个熟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已建立的体系很容易使人就范,如果承认了这一范围内的所有一切都是合理的,那么就不会有创新,就失去创新的可能。”他经常对学生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拿到一篇论文,首先要抱着怀疑和审视的态度去读它,看文中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看所得到的结论是否恰当。只有当认真仔细地检查了这一切后,才能考虑是否接受文中的观点。”

        在实验室里,他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在科研上,尽可能的带领学生参与课题实践研究。广西大学有色金属加工实验室里的仪器,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

        “广西大学‘211工程’材料学科建设组组长、西北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兼职教授、中国材料学会理事”……细数一下,曾建民教授担任的各种职务头衔有10多个。行政工作要做,研究生要带,大会小会要参加……这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他很多的时间。“现在光埋头搞科研不行。你必须与同行们加强联系,经常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他说:“但如果能用我个人利益的牺牲换来实验室和学校的发展也是值得的。”     他妻子顾红的评价说:“他为人老实,就是想着干活,多做些工作。他从小就非常喜欢桂林山水,喜欢广西的风光。可我们来广西已七八年了,不要说去游漓江了,就是南宁周围的好多景点,我们都没去过。”    

        “广西重视科教兴桂,在财政并不太富裕的情况下,舍得投巨资支持科教发展。”这给曾建民搞科研增添信心,他来到广西,把自己的所学专长与广西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立志为广西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国家和广西都在飞速地发展,只要你努力,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机遇总是有的。”曾建民说,很多机遇自己都“碰”上了,“但是这些机遇的获得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个人的条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个人的愿望和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它才总能实现。”     “大风起兮云飞扬”,从铸造车间走向国际学术讲坛,从翻砂工人成为知名专家,道路崎岖而漫长。在金属铸造的征途上,闪烁着曾建民的人生追求与渴望,也留下他的艰辛和喜悦。坚毅探索,执著拼搏也使他的人生岁月如闪亮的金属一般绚丽多彩,熠熠发光。(完)[/ALIGN]
    广东兴宁人氏,宗圣公七十六派裔孙,繁字派,五十四派兴宁开基祖广新公房,本人QQ:412740062,曾氏宗亲11群QQ号:37473552,E_mail:YanHui_Zeng@163.com,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guluzhou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79 德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3
      • 财富4
      • 积分2887
      • 经验328728
      • 文章3103
      • 注册2005-12-06
      漫漫求索路,几多风雨骤
      佩服啊[em11]
      曾辉, 湖南怀化麻阳人,德字辈     
       55子集公-56芝公-57室公-60盟鎣公-65贞植公-70传振公-72广重公                                QQ415098910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