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一曲《南洋泪》[ALIGN=center]——记作家、侨务工作者曾昆洛[/ALIGN][ALIGN=center]李天锡[/ALIGN][TABLE][TR][TD][IMGA]http://www.fjql.org/image/536.jpg[/IMGA][/TD][/TR][TR][TD][ALIGN=center]曾昆洛近影 陈芳晓摄
[/TD][/TR][/TABLE] 我认识“昆洛”这一名字,是在听了菲华作家林鼎安先生推荐、读了他的散文《故乡的拍胸舞》并被深深感动的时候;而深入了解曾昆洛先生,却是在拜读了他的长篇小说《南洋泪》之后。原来以为,撰写这样一部浸透着菲律宾华侨血泪的、历史画卷般的小说者,若非专业作家,必定是菲律宾归侨;可他实际上却是一位曾饱经坎坷生活和磨练的侨务工作者。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曾昆洛出生于缅甸,幼年归国后落户厦门;在养父母的培养下,入学接受教育。或许由于学习过于刻苦用功,进入初中以后,他备受神经衰弱(严重失眠症)的折磨,不得不一再休学复学。其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大学,也是仅就读一学期,便又被失眠症所迫而休学。从此,他告别校园,于六十年代回到祖籍地——晋江务农。
在校期间,昆洛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尤其对文学有极大兴趣。因此,他就读中学期间即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在报刊发表。文革期间,曾昆洛在乡下务过农,当过人力车夫、建筑工地地盘工等。虽然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没有再搞文学创作,但仍然抓紧时间阅读一切尽可能搜集到的文学作品。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迎来了新的春天。昆洛又拿起搁下多年的笔,继续进行业余创作。迄今为止,他已经在海内外各种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与短篇小说一百多万字,并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因为工作需要,曾昆洛上调到池店公社(现称“池店镇”)侨联会从事侨务工作。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工作环境,昆洛在工作之余,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大量地阅读各种文学名著,有的还不止读过一遍。在侨务工作中,曾昆洛与海外侨胞(尤其是菲律宾侨胞)有了密切的接触。他深深地为他们的爱国爱乡传统所感动,为他们的艰苦创业精神所震撼,为他们的不幸遭遇而愤慨。为了加深对他们的理解,他多次往返菲律宾,查阅各种史料,考察菲华社会风土人情。随着积累素材的增多,一个用文学作品来展现晋江侨胞在菲律宾发展历程的创作计划便慢慢在他的脑海里酝酿。一九九九年春,晋江市文联主席杜成维先生对他说:“昆洛,你来写一部晋江侨乡的长篇小说吧!”他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此后,他即进入工作状态。每当夜深人静之际,他就在明亮的灯光下伏案疾书,并边写边交给多家报刊杂志刊载。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以后,一部洋洋洒洒二十九万字的长篇小说《南洋泪》(第一部)终于脱稿,并付梓出版了。
《南洋泪》以晋江侨乡为背景,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四十年代中期抗日战争中一个华侨家庭的遭遇。作者以细腻多情的笔调,在读者面前铺开了一幅气势磅礴瑰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多灾多难的时代,番客婶的人生悲剧,忠心报国的华侨抗日志士,与华侨水乳相融的善良的菲律宾人民……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完全摆脱了以往华侨题材大体雷同的模式,是一部难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华侨题材的史诗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忠于历史而又不束缚于历史的实事求是精神,描写了一九四二年四月十七日中国驻菲八位外交官惨遭日军杀害的这一现代中国外交史上最为惨烈的血案。这是迄今为止首次以文艺作品形式来重现这一惨案的长篇小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把它列为博士研究生的必读课本,而此前少数传入菲律宾的《南洋泪》,更是引起菲华社会,尤其是菲华文化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多家华文报纸对其作了推介,菲华社团还多次邀请昆洛赴菲举行首发式。
《南洋泪》是一长达三部的系列小说。现在,第一部出版以后,已引起了不同寻常的反响。我们恳切地盼望着第二、三部的问世,也期待着曾昆洛先生为读者奉献出更有深度、更高层次的作品。
原载:晋江乡讯227期[/AL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