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顺德锦里房~75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2270
  • 经验83813
  • 文章2185
  • 注册2005-05-08
《儒藏》史部孔孟史志提要
[upload=12308,0]未命名.JPG[/upload][upload=12309,0]未命名2.JPG[/upload]
 
[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01][B][COLOR=#800080]《东家杂记》[/COLOR][/B][/URL]
王智勇校点,李文泽审稿
      《东家杂记》二卷,宋孔传撰,爱日精庐影宋刻本。
      传原名若古,字世文,山东曲阜人,孔子四十七代孙。精易学,操行介洁。建炎初,随孔端友南渡,遂流寓衢州。绍兴二年除知邠州,移知陕州,改知抚州,官至右朝议大夫。晚号杉溪,卒年七十五,封仙源县开国男。有《孔子编年》、《东家杂记》、《杉溪集》。
      此本为爱日精庐影宋刻本。卷首有孔传绍兴甲寅(四年,公元一一三四年)自序,称先圣没一千五百余年,传世五十,或问其姓,则内求而不得;或审其家,则舌举而不下,是为孔子后人之愧。于是推原谱牒,参考载籍,验祖壁之遗书,访阙里陈迹,纂其遗事,缀所旧闻,成此一编。分上、下二卷。上卷分九类,曰《姓谱》,曰《先圣诞辰讳日》,曰《母颜氏》,曰《娶亓官氏》,曰《追封谥号》,曰《历代崇奉》,曰《嗣袭封爵沿改》,曰《改衍圣公告》,曰《乡官》。下卷分十二类,曰《先圣庙》,曰《手植桧》,曰《杏坛》,曰《后殿》,曰《先圣小影》,曰《庙柏》,曰《庙中古碑》,曰《本朝御制碑》,曰《庙外古迹》,曰《齐国公墓》,曰《祖林古迹》,曰《林中古碑》。其时旧迹尚多存,传又生长仙源,事皆目睹,故所记特为简核。钱曾《读书敏求记》云,壬戌冬日,叶九来过芳草堂,云有宋椠本《东家杂记》,因假借缮写。此书为先圣四十七代孙孔传所编。首列《杏坛图说》,记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观杏坛,历级而上,顾弟子曰:“兹鲁将臧文仲誓将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瑟而歌。其歌曰:“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考诸家琴史俱失载,附录于此。详其语意,未知果为夫子之歌否也云云。案此歌伪妄,不辨而明。曾乃语若存疑,盖其平生过尊宋本之失。然曾云三卷,此本实二卷。曾云首列《杏坛图说》,此本《杏坛》为下卷第三篇,且有说无图,亦无此歌。不知曾所见者又何本,其或为误记耶。又《四库全书》本前有《孔子生年月日考异》一篇,末署“辛亥淳佑十一年秋九月戊午朔去疾谨书”。末有《南渡庙记》一篇,题“宝佑二年二月甲子汝腾谨记”。二人皆宋宗室子,故皆不署姓。去疾称旧有尹梅津跋,四库本及此本无之。四库本后有淳熙元年叶梦得跋,此本亦无。疑三篇皆重刻所续入。
      是编为现存较早的孔子史志,对于考证、研究孔子生平事迹、孔氏家族史以及南宋以前历代崇祀沿革甚有价值。原刻讹误甚多,末附《东家杂记校讹》甚详,可资参考。 [ALIGN=center][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02][COLOR=#800080]《孔氏祖庭广记》[/COLOR][/URL][/B]
王智勇校点,郭齐审稿
      《孔氏祖庭广记》十二卷,金孔元措撰,影印元刻本。
      元措,字梦得,生卒年月不详。孔子五十一代孙。金章宗明昌二年(一一九一)袭封衍圣公,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后敕兼曲阜县令。金宣宗时授东平府通判,改太常博士、太常寺丞、同知集贤院。金末帝时授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后迁光禄大夫,晋太常卿。蒙古灭金,元措仍袭封衍圣公,曾上言太宗窝阔台整理礼乐。元太宗十一年(一二三九)奉召进京,使与金朝掌乐许政、掌礼王节及乐工翟刚等九十二人整理练习礼乐,并于东平造乐器、制冠冕法衣、钟磬笋竽等仪物。后召乐人至日月山试奏于帝前,遂获准用以祭天。元朝礼乐,多由元措议定。
      是书撰成于金正大四年丁亥(一二二七),左丞张行信为之序,镌版于南京。此本则蒙古壬寅年(一二四二)元措归阙里后开雕之本。据元措序称,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曾纂集孔子事实及后裔各支世系,刊板印行,于是有《孔氏宗谱》一书。四十七世孙孔传克承前志,推原谱牒,参考载籍,摘拾遗事,先成《阙里祖庭记》一书。因值建炎之际,不暇镂行。后又以旧闻,重加编次,题名《东家杂记》,布之天下,于是《阙里祖庭记》与《东家杂记》二书并行。但金元之际,因遭兵灾,阙里家庙半为灰烬,文籍多散亡。元措悼斯文之将泯,恐祖牒之久湮,去圣愈远,来者难考,于是与太常诸公讨寻传记及诸典礼,于二书外得三百二事,皆往古尊师之懿范,本朝重道之宏规,前此所未见闻者。于是增益二书,合为一编。并图圣像、庙宇、山林、手植桧等列于篇首,题曰《孔氏祖庭广记》。其两汉以来林庙碑刻,旧书止载名数,是书亦并文而录之。
      宋元以前孔氏谱牒,多已亡佚,今之存者唯孔传《杂记》与此《广记》而已。是书大抵因《孔氏家谱》、《阙里祖庭记》之旧,质诸前史,参以传记,并录林庙历代碑刻,兼述皇统、大定、明昌以来崇奉孔子故事,博采详考,正其误,补其阙,增益纂集,共成一书,凡十二卷。举凡孔庭事迹、林庙族世、古今名号、典礼沿革之始末,皆并列于一编,粲然完备,诚为考证孔子事实、孔氏源流、孔庭规制、阙里遗迹以及元代之前崇祀典礼之重要资料。此本原刊于蒙古太宗之时,向为藏书家宝贵。末有钱大昕、孙星衍、黄丕烈等名家题识,对于讨究版本亦极有价值。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03][COLOR=#800080]《阙里志》[/COLOR][/URL][/B]
刘琳校点,李文泽审稿
      《阙里志》二十四卷,明陈镐纂修,孔胤植重修,明崇祯刻清代修补印本。
      陈镐(生卒年不详),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正德年间先后任山东提学副使、山东按察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著有《金陵人物传》等。孔胤植,孔子六十五代孙,崇祯中袭封衍圣公。
      阙里向无志乘,仅有《孔庭纂要》、《祖庭广记》诸书,稍称完备。弘治十七年(一五〇四),阙里孔庙大修竣工。闰四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奉旨至曲阜祭告孔庙。此间,东阳与巡抚都御史等共议撰修一部《阙里志》。时为提学副使的陈镐参阅衍圣公孔闻韶所提供之孔府文献资料,至弘治十八年修成,李东阳亲作序,刻版印行。该志共计十三卷,详细记述孔子生平事迹、阙里庙制、历代皇帝封赐、祭孔礼乐等内容,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孔氏家族史。崇祯年间,六十五代孙胤植又取该志再三研订,纲目无改于旧,而捉笔纂要,斥赝登遗,重新修订补充,编为二十四卷。是即今传之本。卷一为图像志,包括崇祀像、行教像、司寇像、凭几像、乘辂像、鲁国图、圣庙图、阙里新城图、尼山图、防山图、孔林图等。卷二为礼乐志,包括位次图、礼器图、礼器说、陈设图、乐器图、乐器说、乐舞图、奏乐位次图及歌章。卷三为世家志,包括世表、姓谱、本姓。卷四为事迹志,包括尼山毓圣、年谱等。卷五为《史记·孔子世家》。卷六为祀典志,包括祀典、谥号、章服等。卷七为授官恩泽、世职知县、四氏学学录、尼山书院学录、洙泗书院学录、孔庭族长、林庙举事等。卷九为人物志。卷十为甲科、乡科、监生、岁贡。卷十一为林庙地民、山川志、古迹志。卷十二为恩典志。卷十三为弟子志。卷十四为历代诰敕。卷十五为明朝诰敕。卷十六为御制祭文、谕祭圣裔文。卷十七为御制赞。卷十八、十九为撰述,包括历代碑记、明朝碑记。卷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为艺文志,包括歌诗、辞赋、铭、辩、颂、杂体、奏疏、表章、墓志、墓表、神道碑等内容。
      全书网罗文献,荟萃故实,尤其是有关孔子、孔门弟子、孔氏家族、孔庙礼乐、历代崇祀的资料,极为丰富,可补史书之遗,于研究孔学沿革甚有裨益。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04][COLOR=#800080]《阙里广志》[/COLOR][/URL][/B]
王智勇校点,郭齐审稿
      《阙里广志》二十卷,清宋际、宋庆长同撰,清康熙十三年刻本。
      际字峨修,庆长字简臣,俱为松江人。
      阙里有志,自明陈镐《阙里志》始。陈志大抵以记累朝表章之盛、报祀之隆、礼乐之赐、田宅之锡、封爵之贵、纶诰之宠。至于孔子之遗迹,后裔之贤达,诸贤之配享,也并载于书。其后自弘治至清初,屡有修辑,但多有纰缪。康熙十二年,宋际为孔庙司乐,宋庆长为典籍,有感于旧志之无文,于是相与搜求典故,考核文籍,芟其不经,择其言尤雅训者,辑成二十卷,名《阙里广志》。其书因旧志而增损之,分《图像》、《世家》、《礼乐》、《林庙》、《山川》、《古迹》、《恩典》、《弟子》、《职官》、《圣裔》、《贤裔》、《艺文》十二门。书前有龚鼎孳、王光承、沈荃、刘芳躅《阙里广志序》各一首,并附明李东阳、孔胤植旧志序。王光承序对《广志》篇目顺序有所解释,云:首列图像,志羹墙也。图像者尊圣人之身;尊圣人之身必尊其所自出,故次之以世家。孔子布衣,而用天子礼乐,故次之以礼乐。行礼奏乐,心严其地,故次之以林庙。林庙踞冈陵名胜之区,高山大川环之,故次之以山川。凡山川皆孔子平生所游息,后世识之,至今不忘,故次之以古迹。迹虽求旧,典则维新,二千余年来,帝王尊礼代有异数,故次之以恩典。恩典崇于至圣,而并及其门人,故次之以弟子。亲奉圣人之遗书而毖其祭祀者,执事之群有司,故次之以职官。职官异姓四人,余皆孔氏子孙仕于家者。若乃出仕王朝,为公卿侍从者尤多,皆列名正史,故次之以名裔。圣人之祚胤流庆无疆,而四氏大贤亦施于子孙,故次之以贤裔。至于帝王卿相诏诰碑铭,以及四方文士拜瞻林庙者各有诗歌赞颂,天下文章莫大于是,故最后次之以艺文。
      是编所载,于圣门故实较详,荟萃资料,取材较旧志精严。后来居上,实非过誉。对于研究孔子生平、孔氏家族、孔学流传以及孔庙典礼、崇祀沿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05][COLOR=#800080]《阙里文献考》[/COLOR][/URL][/B]
吴洪泽校点,李文泽审稿
      《阙里文献考》一百卷,清孔继汾撰,清干隆刻本。
      继汾(一七二一~一七八六)字体仪,号止堂,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九代孙,衍圣公孔传铎第四子。自幼博闻强记,淹通经史。干隆三年贡生,十二年举人。十三年,干隆皇帝初幸曲阜祭孔,继汾引驾,并讲《中庸》称旨,授内阁中书舍人。后任军机处行走、户部主事。十九年,被命随军筹饷。不久告假。继汾通悉历朝掌故及典章制度,于干隆二十七年撰成《阙里文献考》一百卷。同年又编《孔氏家仪》,因所述服制与《大清会典》不符,被人告发,发往伊犁充当苦差。经次子孔广森多方营救,中途赦还。因不愿家居,南游杭州,客居友人梁同书家。干隆五十一年卒。著作尚有《乐舞全谱》二卷,《劻仪纠缪集》三卷,《行余诗草》(附词)二卷,《丧祭仪节》、《嫡系小谱》十卷,校刻《文献通考序》一卷。
      孔氏家乘,前有《孔丛》、《家语》诸书,后有《孔子实录》、《孔庭纂要》、《素王事纪》、《世家谱》、《东家杂记》、《祖庭广记》、《圣门志》、《孔门佥载》等书,记录阙里故实。然或缺佚而不传,或芜杂而不精。明弘治年间,陈镐始裒集旧闻,著为《阙里志》,纲举目张,事迹粗备。然考据不精,去取失当。其后虽有增辑,但止缀述恩荫,更杂以簿书文章,而于前人纰缪繁漏之失,未有匡正。康熙中,曾别纂新志,一变旧志体例,颇有所增益。但芜杂附会,所失更多。干隆九年春,孔氏大修谱牒,继汾参与其事。故事:修谱毕,即增辑志书。而继汾荏苒宦途,未成厥事。后告假家居,方整理旧稿,剪芜秽,刊谬误,增加近年诸典制,历时十六年,于干隆二十六年秋始克成书。
      书分十六门,共一百卷。《世系考》述姓源、世系、年谱,《林庙考》述曲阜孔庙圣林、圣庙及书院,《祀典考》述汉唐以来封谥、配享以及祭典,《世爵职官考》述孔庙奉祀职事,《礼考》、《乐考》则备述祭祀礼乐仪式,《户田考》则考述孔庙户役、祭田沿革,《学校考》述阙里建学沿革,《城邑山川考》述阙里周围山川形胜,《宗谱考》述孔氏族谱,《孔氏著述考》、《艺文考》述孔氏子孙著述文章,《圣门弟子考》、《从祀贤儒考》述孔门弟子及先贤先儒事迹,《子孙著闻者考》则考述孔氏子孙有闻于世者之事迹,后列《叙考》一门,撮述著书缘由及全书内容。该书体制严整、内容翔实,于孔氏家族志中堪称上乘之作。对孔氏家族人物、世系、林庙沿革、祀典变迁、孔庙礼乐、孔氏著述以及从祀、配享人物皆罗列详尽,类别门分,剔繁辨误,考订精核。言不越七十万,而二千三百余年之事,粲然大备。其资料得自孔氏家藏,又加辨析考核者甚多,可补正其它史志之阙误。(吴洪泽)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06][COLOR=#800080]《阙里述闻》[/COLOR][/URL][/B]
王智勇校点,李文泽审稿
      《阙里述闻》十四卷,清郑晓如撰,清同治七年刻本。
      晓如,山东曲阜人,著有《夏时考》一卷。其母为孔子七十一代女孙,晓如与母借居曲阜外祖父家,得遍览孔庭所藏有关孔子之书,撰成《阙里述闻》十四卷。
      是书分《孔子世家考》、《圣门弟子考》、《圣门故交入庙从祀考》、《孔门后学入庙考》、《孔门后学改祀罢祀未复考》、《皇朝太学释奠考》、《临雍释奠礼仪考》、《皇朝经筵释奠考》、《圣庙殿庑位次考》等目,对孔子生平、孔子弟子、孔子后学、孔庙从祀、学校礼仪作了详尽的考述。郑氏家曲阜,与孔子为世姻,因得尽观孔门文献,于孔子事迹之传信传疑、从祀诸贤之疏阙,多有辩证。举凡谶纬不经之说、稗官信笔之谈,刈而芟之,摒弃不录。而于褒成谱系、后贤事迹,则言之綦详。全书以孔氏之家牒为基础,佐以历朝之史籍,并以各种志乘相印证。卷一、卷二为《孔子世家考》,引证史籍,对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多有辨驳。而又作《孔子世家考余论条辩》一卷,以为著述出于孔门之外者,大约傅会不实,无中生有,或骋其诡辩之才,或文其怪僻之行,嫁名圣人,百无一实。诸如《晏子春秋》及墨、列、庄、荀、淮南诸子书、《韩诗外传》、《说苑》、《吕氏春秋》、《吴越春秋》、《风俗通义》、《论衡》、《搜神记》、《拾遗记》、《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演孔图》以及谶纬之书,不可枚举。而 后儒之《十三经注疏》、薛据《孔子集语》、蔡复赏《孔圣全书》、马骕《绎史》、孙星衍《孔子集语》等书,繁征博引,诬圣惑俗,乱人耳目。《史记》、《汉书》、《路史》、《通鉴前编》、《阙里志》诸书所记,亦不无可议,不可尽据。惟胡仔《孔子编年》、林春溥《孔门师弟年表》考证较确,故稍采其说,而以《春秋》经传为根据,《论语》、《古家语》为证佐,取《史记》“世家”之名,而考辨是非。其它各卷,亦多有考证,非杂采诸书、无所折衷者比也。各卷之末皆有“述曰”,总括本卷大旨及取舍之意,甚便观览。
      该书取舍甚严,是其优点。然对孔门之外群籍贬抑太过,似亦不无矫枉过正之嫌。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07][COLOR=#800080]《孔圣全书》[/COLOR][/URL][/B]
卷首至三,杨世文校点,刘琳审稿;
      卷四至二二,刁忠民、郭齐、李文泽校点,刘琳、刁忠民审稿;
      卷二三至三五,刁忠民校点,郭齐审稿
      《孔圣全书》三十五卷,明蔡复赏辑,明万历十二年金陵书坊叶贵刻本。
      复赏,巴陵(今湖南岳阳)人。卷端自题恩贡出身,南京户部修职郎。
      其书原缺卷三十一,又缺目录第一至五叶。《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史部存目,云前有《自序》,称是书始成,就正于兵部侍郎姜廷颐。廷颐乃次为六卷,上卷曰《经书》,中卷曰《子史》,下卷曰《杂说》,首卷曰《帝王崇重盛典》,尾卷曰《经术经理世务》。六卷内复条分为四十卷云云。案《序》称上中下卷首尾卷凡仅五卷,不应称六卷。又书三十五卷与四十卷之数亦不合。书前有凡例二十一条,以为自天子、王侯、学士大夫,幼如童蒙,远如四夷,微如市贩,愚如妇人女子,莫不想见圣人之仪,故以孔庙旧藏孔圣遗像绣于卷首。又考《家语》、《史记》及孔子世谱载先圣世系颇详,此亦不敢简略,故卷首以世系次之。又系以林庙墓宇,俾学者览之,则虽未尽至其地,而阙里奇观亦大略可睹。又以历代帝王,不能外吾孔子之道以致天下之顺治,故有崇重之典,自当首加于孔子。此书首卷即系以崇重之盛典。又以衢州家庙及宋时封爵、世次之派附入在内,庶几不二本。孔子言行见于四书五经、为众所共知者,亦悉加辑录,以五经四书白文为上卷,而不录传注。记礼子史载孔子之事,间有可疑,本书亦兼收并录。又下卷内杂以纬书野史、诙谐梦语、道经佛谭。盖以世人多有性耽于杂说者,故道听涂说,凡可以助词锋谈柄者靡不毕纪,使日用不知之细民亦得识圣道之绪余于万一。
      是书对文献所载孔子一言一事,往往俱录全文,不为省约。孔子言行散见诸书,互有异同,也通常彼此并录。书虽主为孔子而作,其中或录及弟子与国君、卿大夫及逸民之类。其它舆地、书学、琴谱、乐舞、蒙学、诸子百家等,凡与孔子相关者,无不备录。此书之作,意在求全,其间鄙俚荒唐,庞杂割裂,鬼神怪诞之语,优伶亵诨之词,无不载入,颇为芜蔓。其保存资料,汇集群籍,固不无功劳;但玉石俱采,熏莸同器,亦贻人讥。读者慎择之可也。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08][COLOR=#800080]《孔圣家语图》[/COLOR][/URL][/B]
刁忠民校点,郭齐审稿
      《孔圣家语图》十一卷,明吴嘉谟撰,明万历刻本。
      嘉谟字绩可,汉阳(今属湖北武汉)人。万历三十五年丁未进士,令新建。史载嘉谟事迹称,邑多盗,擒其渠魁,余乃散。戊申涝灾,买舟数十,遍历诸村渡之,因请赈、请蠲、请改折,又请寛二百里长港禁,复筑长丰圩堤以防水。擢戸部主事,管太仓,宿弊尽洗。迁员外郎中,出守扬州,以疾告归。此书原题“武林后学”,当是寄居杭州时作。卷首有吴嘉谟自叙、王鏊题辞、王世贞叙以及凡例十一条,卷末有杨士经跋。
      案《汉书·艺文志》著录《孔子家语》二十七卷,注云“亡”。唐颜师古注云“非今所有《家语》”。后世流行十卷四十四篇,学者多指为三国王肃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诸书中有关古代婚姻、丧祭、郊禘、庙祧等制度,割裂织成之。肃字子雍,东海人。官至中领军散骑常侍。事迹具《三国志》本传。肃不好郑玄之学,作《圣证论》以攻郑,所据资料多取自《家语》。据肃《家语》自序云得自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东银雀山出土汉简亦有《家语》残篇,说明王肃之言未可全非。但王氏表彰此书既在驳郑,其于原文不能无所厘订。是书虽未必全为王肃伪作,但亦非先秦成书。然其中保存了较多孔子及弟子之生平事迹、学术思想资料。嘉谟是书所据为王鏊家藏本《家语》。
      是书卷一为图,下十卷为《家语》本文。图录绘孔子生平,自诞育至逝世,共四十幅。每图皆有传文及按语。卷首凡例称,自天子、王侯、学士大夫,幼如童蒙,远如四夷,微如市贩,愚如妇人女子,莫不欲想见圣人之仪容,故以孔庙所藏衣燕居服、行教阙里小像最真,绣于卷首。而先圣历年事迹,杂见传记诸书者,多牵合附会,莫可据信。惟《家语》、《史记》及《孔氏世谱》载先圣历年事迹颇详,故据其说,续以《圣迹图》,绘成四十幅,并加按语,以便考古者稽览。又以历代赞咏,载于诸书者甚多,不能尽述,录其一二附于卷末。《家语》中记载间有阙略而文不相蒙,而杂见礼经子史者反为周详,遂分行补注其阙文之下。本文别见于经史百家者,其注疏之说辞虽不一,皆可以发明王注之所未及,故参伍其辞以补注之。王注简严未易卒解者,即按经史注疏本文节钞于其后。王注传写虽讹,无经史可据,以及毁蚀无文可考者,皆阙之、以俟知者。其篇章次序,则依何孟春氏编次。
      要之,是书“图按《圣迹》之遗,文仍王本之旧”,“庶同志者统观《家语》,可以窥圣经之全,而首按其图,又可以见圣人之迹”。是书刻成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图绘生动细腻,刻工甚精,为明本中之上乘。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09][COLOR=#800080]《圣迹图》[/COLOR][/URL][/B]
尹波校点,吴洪泽审稿
      《圣迹图》一卷,明佚名撰,清同治三年刻本。
      是图为孔府旧藏。孔庙有圣迹殿,世代相沿,代为增修,绘孔子诞降之初、历聘之终、言行问答之故事、常变顺逆之遭逢,无不详明切究,绘为全图,镌刻于石。《幸鲁盛典》卷七附录明张应登《圣迹图记》曰:“阙里故有《圣迹图》若干幅在枣梨,亦散在各籍。巡按御史何出光裒四千缗,辟殿后之隙为殿,图圣迹入于石,为久逺不磨计。知曲阜事弘复实肩厥役。壬辰十月朔,应登按部而来,释奠告成,仍商之弘复,增旧图所未有者,定为百十二图,列之俎豆之上,可瞻而谒,可搨而传。升堂入室,开卷观德,庶几有儆。”张应登字玉车,四川内江人。登进士第,万历中任彰德府推官(亦称司理)、林县知事、兵科给事中。据其文,则明万历之前已有《圣迹图》。又据干隆《御制文二集》卷十八《大禹治水图题语》称,内府藏有周文矩《圣迹图》。考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云:“周文矩,建康句容人,事江南李后主,为翰林待诏。工画人物、车马、屋木、山川,尤精士女。大约体近周昉,而更増纤丽。有《贵戚游春》、《捣衣》、《熨帛》、《繍女》等图传于世。”由此可知《圣迹图》之作,昉于五代十国以前,历经宋元明清,代有增补,非作于一人,亦非一时之作。
      是图始自“圣行颜随”、“尼山致祷”,终于“汉高祀鲁”、“真宗祀鲁”,共一百零六幅,将孔子事迹绘制成图,每图都附以简要说明文字,使后人见此图,有助考据,对了解孔子出身行事诚有助益。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0][COLOR=#800080]《圣域述闻》[/COLOR][/URL][/B]
刁忠民校点,郭齐审稿
      《圣域述闻》二十八卷,清黄本骥辑,清道光廿六年刻本。
      本骥(一七八一~一八五六),字仲良,号虎痴,湖南宁乡(今属湖南)人。与父黄湘南、兄黄本骐俱有文名,砥学砺行,县人比之“眉山三苏”。道光二年(一八二二)举人。选黔阳教谕,建教泽堂,课士多所成就。好文物,喜考古。搜集秦汉以后金石文字数百种及古琴、刀、布等甚多,名其居曰”三长物斋”。尝至沅水流域寻访米寿图墓。卒年七十五。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于考古、文物、地理、方志、古史姓氏及职官制度,研究精湛。著述颇多,有《古志石华》、《隋唐石刻拾遗》、《集古录辑佚》、《金石萃编补目》、《元碑补目》、《续金石萃编》、《湖南风物志》、《韵学卮言》等,后人辑有《三长物斋丛书》,共二十五种,一百五十九卷。其中,《历代职官表》和《郡县分韵考》二书价值最大。
      是书乃本骥教谕黔阳之时,遵县令龙光甸之嘱,编辑庙学典礼、圣贤事迹而成。古代有学而无庙,自唐代以来,乃因庙立学,是谓庙学,为作育人材之地。而礼乐器数,代有沿革,学士儒生读书习礼于其间,对于往哲行事、从祀先后往往茫然不知其详,是为阙典。是编首述历代庙祀及位次先后,皆纂辑旧闻,述而不作,“备后学之参稽,存胶庠之实录”(龙启瑞序)。书前有道光二十一年裕泰序、道光二十四年龙启瑞序。书分二十八卷,卷一为历朝祀典,卷二为本朝祀典,卷三为文庙位次、大成殿正位、四配位,卷四为十二哲位,卷五为朱子,卷六、七为东、西庑先贤共七十七位,卷八至卷十七为东庑先儒二十六位,卷十八至卷二十七为西庑先儒二十七位,卷二十八为崇圣祠位次,包括正祀五位,东、西配先贤四位,东、西庑先儒四位。
      是编于先贤事迹,博采古书,人所习见及认为记载未纯者不采。汉唐以下,一以正史为据,惟于各传后增入祀年代,以备查考。不见正史者,如隋王通,宋周、张之父,元陈澔,明孙奇逢,虽旁及他说,亦不泛征。取材较审慎,资料较翔实,对于了解古代庙学制度诚有一定裨益。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1][COLOR=#800080]《洙泗考信录》[/COLOR][/URL][/B]
杨世文校点,郭齐审稿
      《洙泗考信录》四卷,清崔述撰,清道光四年刻本。
      崔述(一七四○~一八一六),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年十四,即泛览群书,里人惊为奇才。干隆壬午举于乡,嘉庆初,选授福建罗源县知县,旋调署上杭县。县饶关税,宦闽者视为利薮,述则以关税所余数千金解充缉盗公费,日食蔬饮粥。继复反任罗源,邑人迎者万余人。乃革弊俗,修文庙,课诸士,讲学日昃不辍。嘉庆六年,老病乞休。既归,往来河北,以著述自娱。卒于嘉庆二十一年,年七十有七。
      前人称崔述之学,考据详明如汉儒,而未尝墨守旧说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尝空谈虚理而不核乎事之实。其所著书有《考古提要》二卷,《上古考信录》二卷,《唐虞考信录》四卷,《夏商考信录》各二卷,《丰镐考信录》八卷,《别录》三卷,《洙泗考信录》四卷,《余录》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附录》二卷,是为《崔氏考信录》。其自叙曰:“述自读书以来,奉先人之教,不以传注杂于经,不以诸子百家杂于经传。久之,始觉传注所言,有不尽合于经者;百家所言,往往有与经相背者;于是历考其事,汇而编之,以经为主,传注之与经合者则著之,不合者则辨之;而异端小说不经之言,则辟其谬而删削之。题曰《考信录》。”其与《考信录》相辅者,别有《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读风偶识》四卷,《尚书辨伪》二卷,《论语余说》一卷,《读经余论》二卷,《五服异同汇考》三卷,《易卦图说》一卷,惟《春秋类编》四卷未成。著作由门人陈履和汇刻为《东壁遗书》。
      《洙泗考信录》考订孔子生平事迹,篇目有原始、初仕、在齐、自齐返鲁、为鲁司寇、适卫、过宋、厄于陈蔡之间、反卫、归鲁、考终、遗型诸篇,辨析疑伪,务在去诬罔不经之说,还孔子本来面目。书中有备览、存疑、附录、按语诸例,自谓折衷于孔孟,取信于诗书。其持论多有精辟之处,故深受近世疑古之家推崇。然亦有仅从情理推论,多使用默证,不免武断之处,此学者不可不知也。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2][COLOR=#800080]《洙泗考信余录》[/COLOR][/URL][/B]
杨世文校点,刁忠民审稿
      《洙泗考信余录》三卷,清崔述撰,清道光四年刻本。
      崔述生平著述见《洙泗考信录》提要。
      《洙泗考信录》主要考辨孔子生平事迹,《余录》则以考辨孔子弟子为主。其《考信录提要》云:“孔子之道,皆门弟子与子思羽翼而流传之。是以战国之时,人皆骛于功利,纵横之徒方盛,杨、墨之说肆行,而孔子之道卒以不坠。无孔子,则尧舜文武之道泯然俱尽;无门人弟子,孔子之所传述不复能存。然则诸弟子与子思之为功于后世大矣。向无《论语》,后世学者但据二戴记百家之方,何由得识圣人之真。《左传》虽不尽合经意,而纪事详备,学者赖之,得以考事之首尾而究《春秋》之义,此其功不可没。而战国秦汉之间,称孔子及门人行事多失实,后世说经者亦不能无揣度附会之失。故于《洙泗考信录》作成之后,又类辑颜、闵以降诸贤之事,别为《余录》以订正之。自周秦以上,典册罕存,今惟取见于经传者少加编次,而于其失实者考而辨之,一以表卫道之功,一以正流传之误。”
      崔述勇于疑古,本书对孔子弟子言行加以辨析,证诸文献,揆之情理,往往能指其谬妄,启人深思。虽间有疑古过勇、论据不坚之病,然瑕瑜不掩,足资考证,不可忽也。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3][COLOR=#800080]《圣门人物志》[/COLOR][/URL][/B]
李文泽校点,刁忠民审稿
      《圣门人物志》十二卷,明郭子章撰,明万历二十年赵彦刻本。
      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自号蠙衣生,别号默逸拙者,明江西省泰和人。隆庆五年辛未(一五七一)中进士,任浙江湖州知府。升浙江左参政,迁都御史。后因功授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历官广东、四川、湖北、福建、浙江、山西,著述甚丰,主要有《易解》十四卷、《豫章书》一百二十二卷、《豫章诗话》六卷、《续豫章诗话》十二卷、《平播始末》三卷、《黔中平播始末》三卷、《粤草》、《蜀草》、《楚草》、《闽草》、《浙草》、《晋草》、《留草》五十五卷等。通医术,善治痘,《博集稀痘方论》堪称我国第一部预防医学专书。
      先是,山西巡抚魏允贞以孔门从祀先贤先儒,诸生往往有不悉其姓氏、履历、行实者,是不合孟子“友天下之善士”、“尚论古之人”之意,而《史记》诸书记孔门弟子亦多有抵牾,且甚简略。于是责令学官采集,山西提刑郭子章编辑成《圣门人物志》十二卷。其书卷一录《史记·孔子世家》。卷二录颜、曾、思、孟四配。卷三、卷四录闵、冉等十哲。卷五、卷六为先贤,录孔门其它弟子六十二人。卷七至卷十为先儒,录左丘明、公羊高以下至明陈献章、胡居仁等有功儒学者十六人。卷十一为启圣祠,叙叔梁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激、程珦、朱松、蔡元定等八人。卷十二为会典祀仪。据该书凡例,凡孔子世家与孔子门人传,以司马迁《史记》为主,《史记》略者,旁征诸书加以补充。
      孔门弟子,文献记载不一。《孔子家语》作七十二贤,《史记》作七十七贤,《通典》作八十三贤。而孔子本人言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本书即以七十七人为定。《史记》称自颜回至公孙龙三十五人,颇有年名及受业,见于书传;自冉季至公西蒧四十三人,无年及不见书传,但纪其名。本书亦沿《史记》之例,而先贤先儒及启圣公从祀次第,则依《大明会典》。至于昔祀而今黜者,如荀卿、扬雄之类,本书俱不立传。圣贤赞依《史记索隐》例,其中先贤赞多袭用宋高宗旧赞,先儒赞多袭用宋儒旧赞,原无赞者本书亦予以补充。至于先贤姓氏,旧多讹误,如以复姓作单姓,或以单姓作复姓,本书悉加厘正。至于宰我非阚止子我,公孙龙非坚白之公孙龙,本书亦明正其误。而谷梁子之名、巫马期之籍贯,史多异说,本书两存之以阙疑。《会典》祀仪,文庙最重,本书附载于后,不仅表见明朝崇儒重道之迹,也可以供考礼者参稽。
      要之,该书汇集孔子及门人、后儒资料,尤其对文庙从祀、配享诸儒生平事迹搜罗较备,对学者研究了解孔门人物、祭享制度颇有帮助。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4][COLOR=#800080]《圣门志》[/COLOR][/URL][/B]
李文泽校点,刘琳审稿
      《圣门志》六卷,明吕元善撰,明崇祯刻本。
      元善字季可,号冠洋,海盐(今属浙江)人,天启中官山东布政司都事,遭乱死之。
      其书卷一为《圣贤表传》,包括孔子年表、谥号、庙宇、书院、林墓,以及四祀、十哲、先贤列传。卷二为《从祀列传》,录历代先儒、启圣祠、孔庙改祀、罢祀、拟祀、孟庙拟配、拟祀、曾庙配享、从祀、孟庙配享、从祀,以及分省姓氏、魁名内阁。卷三为《四氏封典》,包括孔氏姓谱、颜氏姓谱、曾氏姓谱、北宗博士、南宗博士、孟氏姓谱、曲阜知县、四氏学录、尼山学录、洙泗学录、孔庭族长、林庙举事以及历朝甲科、历朝乡科、国朝岁简科、国朝监生、孔子闻达、颜氏闻达、曾氏闻达、孟氏闻达、孔子流裔。卷四为《礼乐》,纪祀典、章服、祭期、礼器、乐器、乐章。卷五为《古迹》,记地里、山、水、城、堂、亭、台、阁、楼、馆、宫、室、祠、书院、墓、树、庙、林。卷六为《二氏世系》,述东野氏、仲氏世系。全书凡子目六十有五。盖元善官山东时,所得孔氏诸家谱牒为详,因辑其宗系,述为此编。又取后代理学诸儒,附于弟子之后。
      元善书成未付梓,其子兆祥重加校订,海盐令樊维城为刻入《盐邑志林》中。卷末附崇祯初曲阜祠祀元善及四氏子孙等给匾案牍。《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史部存目,云:“然如魁名内阁,无关道统,而详悉胪列,别次于从祀诸儒之末,殊为不伦。又以诸儒未入祀典者,别载拟祀三十五人。中如岳飞之精忠,不在乎阐明理学,钱唐之直谏,亦未闻其诠释圣经,乃欲例诸历代儒林,拟议亦为失当。”
      是书编纂体例不无可议,但罗列资料,汇集典故,旁搜博采,对于后世研究孔子及圣门人物、孔庙配享祭祀制度、孔孟家族、圣贤遗迹,仍有助益。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5][COLOR=#800080]《圣门志考略》[/COLOR][/URL][/B]
杨世文校点,吴洪泽审稿
      《圣门志考略》二卷,附《熙朝盛事》一卷,清沉德淐撰,清康熙刻本。
      德淐,海盐(今属浙江)人。该书卷首有康熙甲子(一六八四)两浙督学张衡、康熙癸亥翰林院编修、彭孙遹序。书后有汪尔敬、姚夔跋及沉德淐自述《圣门志考略缘起》。
      据序称,德淐字二含,盐官人,曾任衢州开阳教官。以兴起教化为己任,尽出其生平之学,鼓舞劝导诸生,刻《白鹿洞学规》、《决科要录》诸书,相与切摩。德淐以先代帝王各有史乘以详世系,备故实,班班可考。其中《孔子世家》载在迁史,而《仲尼弟子列传》其间姓氏不无异同。且《家语》、《家乘》、《传道录》诸书,志当时者或不及后世,举大要者或不备节目,其间若庙号之沿革、支派之流寓、爵秩之封袭、祠宇之建废、从祀之升降、礼制乐器之精详、手泽遗迹之存没,其大者虽载孔氏谱牒中,而轶事往往散见群书,未尝汇合成集,使后人一览而识渊源所自,亦学士大夫之憾。于是辑为《圣门志》一编,自先圣先贤以迨从祀名儒,各有表传,而享祭、封谥、礼乐、章服、山川、里居,无不原原本本,厘然灿然。
      是书分上下二卷,上卷为圣贤表传,包括孔子年表、谥号、庙祀、四配列传、十哲列传、先贤列传、历朝先儒列传。卷下为祠祀沿革、姓氏源流、礼乐定制、圣贤遗迹。其体例、细目与吕元善《圣门志》大同小异。据书后德淐自述,其先王父与吕元善明末同居历下,吕氏《圣门志》中叙论,十之五六皆其王父手笔。后来吕氏之子刻是书于家,不二载版遂亡散,流布未广,而其间考核亦颇多纰缪,又每略前详后,卷帙虽备,无益学者。德淐秉承父志,乃于讲业之暇,采录传记,搜讨载籍,删繁补漏,悉为厘正。其中表传事实、源流因革、历代崇奉、礼乐遗迹,莫不条分缕析,约为四则。以尊统宗而衍道脉,则表传改罢有记。溯来源而详世系,则姓氏封典有记。祭器章服、礼器乐章诸大典,所以见明禋之隆渥。至于山川林庙、凡辙迹回环、授经讲道之所,靡不具列。圣贤裔胤,越千古而会聚一堂。
      是书成于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秋(一六八三),虽脱胎吕氏之作,但亦有删繁补阙之功,简明扼要,可以与之并存。末附《熙朝盛事》一卷。康熙甲子(一六八四),帝东巡,幸临阙里释奠。德淐以临幸大礼著之于篇,并采成均诸书及历代临幸图考,成此一编,俾学者有所考镜。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6][COLOR=#800080]《孔门弟子传略》[/COLOR][/URL][/B]
杨世文校点,刁忠民审稿
      《孔门弟子传略》二卷,明夏洪基撰,明崇祯刻本。
      洪基字符开,明末清初高邮(今属江苏)人。其书合《史记》、《家语》所载孔门弟子,得八十人。卷首《凡例》称,《孔子家语·弟子解》止记姓名邑里,而言行散见别卷,不相统摄。《史记》则杂撮经书,语无伦次。《四书人物考》及《备考》收录群书,庞乱无纪,先后失序。是编各传首叙圣贤教学,次及行事,终以评语。其有岁年无考者,则依先后审定,庶几一览犁然。诸儒言行见于经史、典要明确者大书,列为正传。事琐文异者小书附焉。至于极妄诞者,亦杂录备览,而申以论辨。诸儒议论及先儒问答之语,习见经书,不能悉录,录其有关于学行者。如子夏之问《易》,足征其学;曾子之言孝,足征其行。其它事迹阙略者,亦间存一二。又有一事而诸贤同见,则审所归重,止载一人名下,如颜子传孔子游农山之类是也。有两贤共一事,而彼此叙次,详略各异者,如冉有、樊迟战于郊之类是也。有一事而两传俱载,各有取义者,如子游为武城宰,于子羽则表其行己,于子游则表其得人之类是也。有事相类而疑载两传者,如闵子、曾子听音之类是也。群书所载,其文多异,惟择其雅赡者录之,审其讹谬者正之。或有疑误难明者,则直据原文,不敢臆改一字。
      《四库全书总目》列是书入史部存目,谓其搜择颇勤。然《论语》、《礼记》之文,在旧时人人习读,亦一字一句备录不遗,未免冗赘。卷末附录者九人,为仲孙何忌、仲孙说、左丘明、伯鱼、子思、孟子、颜涿聚、公罔之裘、序点。其辨仲孙说与南宫适为二人,颜涿聚与颜雠由为二人,《论语》左丘明与传《春秋》者为一人,皆为典核。至公伯寮之列于弟子,虽有《史记》为据,然明代已罢其祀,洪基仍载入,似有失考。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7][COLOR=#800080]《孔门儒教列传》[/COLOR][/URL][/B]
刁忠民校点,吴洪泽审稿
      《孔门儒教列传》四卷,明佚名撰,明刻本。
      全书图文相辅,每页皆上图下文,表现儒学人物事迹、典故。卷一载孔子及颜回等十人,卷二载有若等十九人,卷三载曾子至孟子六人,卷四载陶潜至朱熹等九人。图凡一百五十余幅,各图均以六字或八字分刻于左右两柱,如孔子“适周问礼老聃”、“杏坛设教三千”、“入鲁庙观欹器”;颜回“颜回陋巷乐道”;闵损“闵子父留母”等等。图像刻工拙朴,文字大量使用简体,钱伯城先生推断撰者为元人或元人入明者,书刻于明初书坊(《孔门儒教列传跋》)。是书前有三页残缺,下文也有部分残损,但全书总体保存尚为完好。
      本书以图文展现儒学人物主要事迹,通俗易懂,不失为一种宣扬儒学思想主张的有效方式。所收儒学人物,孟子之后即接以陶潜,且陶潜图像有五幅之多,过于周敦颐、张载、二程,可谓标新立异。书中一百余幅版画,刻工较精细,极有研究价值。全书刊刻总体颇佳,但亦有多处误字,如“嘉”误“加”,“封”误“对”之类,读者详之。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8][COLOR=#800080]《孔子弟子考》[/COLOR][/URL][/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8]附《孔子门人考》[/URL][B][/B]
尹波校点,吴洪泽审稿
      《孔子弟子考》一卷、附《孔子门人考》,清朱彝尊撰,《学海类编》本。
      朱彝尊(一六二九~一七○九),字锡鬯,号竹垞,嘉兴人,著明学者。自幼好学,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诏试博学鸿词,以布衣入选,授检讨官,参与修《明史》。后出任江南省主考官。康熙三十一年托病还乡,专事著述,造诣宏深,成一代大家。早年以诗文著称,中年以后致力于经史,撰《经义考》三百卷。康熙南巡时,题诗于卷首,并赐御书“研经博物”匾额。所撰《日下旧闻考》四十二卷,博考群书及金石遗文,摘引书目达一千四百余种。又有《曝书亭集》八十卷。另编有《明诗综》一百卷、《明词综》二十六卷。
      孔子弟子之数,素无定说。《孔子家语》作七十二贤,《史记》七十七贤,《通典》作八十三贤。而孔子本人言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至于弟子姓名,诸书所记亦多有不同。彝尊以为孔氏之徒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子,其云三千、云七十,皆为概数。世儒据以考定弟子之籍,祇用《史记》、《家语》,论者纷纷,以臆断为进退,举凡《论语》、《春秋传》、《礼记》所记,漫不加省,甚至复姓者改姓一字,书于木主,上自国学,下至府州县学皆然,以讹传讹,悖礼害教。于是归田之暇,作《孔子弟子考》一卷,专考孔子及门之弟子。又撰《孔子门人考》一篇,考证孔子门人之弟子。
      是编原收入《曝书亭集》卷五十六、五十七。曹溶编入《学海类编》。其对孔门弟子姓、名、字及生平事迹,皆有考辨,广征博引,时有发明,足资研究孔学者参考。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19][COLOR=#800080]《圣门十六子书》[/COLOR][/URL][/B]
郭齐校点,李文泽审稿
      《圣门十六子书》,清崇川冯云鹓编,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所谓“圣门十六子”,即“四配”、“十二哲”:颜子、子思子、曾子、孟子、闵子、冉子(雍)、端木子、仲子、卜子、有子、冉子(耕)、宰予、冉子(有)、言子、颛孙子、朱子。该书裒集以上孔门人物之言行、遗迹、世系,分之各为一书,合之称《十六子书》。仿史家体例,首列传,次论,次赞,俱采辑旧文。其有按语,则加“谨按”于后,以存己见。“四配”之中,颜氏有《陋巷志》、孟氏有《三迁志》、曾氏有《武城家乘》,搜罗资料较为繁富。而述圣之后,虽有世职,并无成书,故录《孔丛子》、《绎史》等以补其阙。颜子书有诸城张氏所刻十二篇,计一百三十二章,每章寥寥数语,且择焉不精,本书概从删削。曾子书十篇,见《大戴礼记》。后世校刻《曾子全书》,始以《王言篇》补入,且颠倒次序。本书一依原次,而补录另为一卷。孟子书以《三迁志》为主,而年谱则依世系谱,并钞入《外书》。十二哲中,闵子家乘、年谱颇详,惟事迹阙如,本书采其所长,益其所短。冉子三书,《东原志》、《世系谱》、《宗谱》各自为说,不能强同,本书各从其旧。端木氏《性道志》、《年谱》事迹最详,然已录原文于后,故年谱中稍从节略。《仲里志》刻有定本,而后人又有删改,不如原本之精详,本书一从原本。言子文学录注释太烦,本书一概从删。卜子宗谱并无事实,本书补入。颛孙氏堀坊志分章详注,颇称赅洽。本书祇提纲挈领,故不备载。有子宗谱事迹甚略,而年谱颇详。本书节短取长,以昭画一。朱子书惟载本传及言行录,若语录、诗文则不赘入。各书中祠墓古迹一本《阙里志》、《文献考》、《山东通志》及河南、江南各省通志。凡微波榭中藏书,搜罗殆遍。各书中宗子世表,悉依家谱采入。或家谱刊刻在前,而世职在后者,俱查核卷宗,采访后裔,一一登载。其中《颜子书》七卷,《子思子书》六卷,《曾子书》八卷,《孟子书》七卷,《闵子书》六卷,《冉子书》四卷,《端木子书》七卷,《仲子书》六卷,《卜子书》五卷,《有子书》六卷,《冉子书》五卷,《宰予书》七卷,《冉子书》五卷,《言子书》三卷,《颛孙子书》六卷,《朱子书》三卷。
      是书卷数虽多,每卷篇幅却甚小,仅一、二页。孔庆镕序称其“书传赞则备乎史也,详谱系则本乎志也,言行则通乎教也。盖自诸子百家以及志乘诸书,合之以集其成,详之以补其阙,存之以纪其实,删之以刊其误”,“俾圣贤之片言轶事昭然与《语》、《孟》并著”。“网罗散失,凡稗官野史、衢谈巷议,下及妇孺之歌谣,其足资劝戒者,皆悉心采之,以为考镜,又于残编蠧简之中,或姓氏之不传者,或世代之无考者,或昔传之而今逸者,或昔未传而今始传者,莫不搜访无遗,汇为卷帙”。
      该书虽颇芜杂,但亦保存了较多孔门弟子的相关资料,可资参考。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20][COLOR=#800080]《闵子世谱》[/COLOR][/URL][/B]
郭齐校点,李文泽审稿
      《闵子世谱》十二卷,明张云汉撰,清顺治十四年刻本。
      云汉字倬侯,宿州人。
      闵子即闵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宿州旧有闵子墓,历代祠祀不绝。盖闵子本宿人,春秋时宿属青州,为齐地,故《孔子家语》以为齐人。少孔子五十岁,以德行孝友著名。《论语》记闵子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为圣门狷洁之士。是编兼及闵子后裔之事,故曰《世谱》。卷一《姓氏》,考证闵姓缘起及历世传承。卷二《里居》,记闵子祠、闵子墓、以及近墓山川景物,末附有图。卷三《特传》、《列传》,含闵子传记、图像、像赞等内容。卷四《祀典》,收录汉唐以来历代祭祀典制,如祭器、祭品、祭文、祭田、祭田碑、祠田记等。卷五《修葺》,记录闵子祠庙、坟墓历代毁葺之,并附感应传。卷六《官生》,记世袭奉祀始末。卷七《世系》,列有《迁九华世系图》、《再迁临川世系图》、《复业宿州世系图》。卷八《迁徙》、《复业》,述闵氏迁九华始末,附小像避难图、九华唱和、小像方外四友图、迁抚州始末、复业宿州始末。卷九《列女》,记录闵氏家族烈女蒲氏、节妇马氏、徐武二氏事迹。卷十、十一《艺文》,收有宋苏辙《齐州闵子庙碑》、明刘三吾《宿州重修闵费公祠堂记》、闻人诠《重修闵子祠碑记》及其它多人所撰祠碑记、宋真宗御制宣圣赞、明钱学周等谒祠诗、赞等文字。卷十二《家约》,载认祖归宗、宗庙祭田、庆吊往来、婚冠丧祭等条文。
      该书收录闵氏资料较详,可补史传之不足。《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21][COLOR=#800080]《仲志》[/COLOR][/URL][/B]
郭齐校点,李文泽审稿
      《仲志》四卷,明刘天和撰,周鼎重订,明崇祯十三年刻,清康熙增修本。
      天和字养和,麻城(今属湖北)人。正德三年戊辰进士,出按陕西。屡迁湖州知府,多惠政。官至兵部尚书,提督团营,谥庄襄,事迹具《明史》本传。
      仲子即孔门高弟仲由(前五四二~前四八○),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时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东)人,少孔子九岁。有勇力才艺,为人果烈刚直。后死于卫乱。孔子尝云:“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又言自有子路,恶言不入于耳。在孔门以政事著名。刘天和自序云孔门之士半产于鲁,但因世事递改,文献无征,故子孙流落莫辨。至今袭官博士者,唯颜、曾二家,享有专祠者则仅仲、冉、闵三家而已。
      是编乃天和官总督河道都御史时,以济宁仲家浅有先贤仲子祠,故志其建置之由,而并及其生平行事大略,名之曰《令名志》。崇祯中,仲子裔孙于陛等复增损旧本,易以今名。又绘像列图于卷首。清初,总督河道、工部尚书宜兴周鼎重订,济宁儒学训导崔如岱编次。书前有明崇祯间张有誉、张献廷、王三德、李恪伯、陈伯友序跋,以及万历中胡瓒序、嘉靖中刘天和自序。正文共分四卷:卷一前有崇祀像及仲子小像,后将子路生平重要事迹绘像列图多幅,图后附明人赞语,或一二篇,或三四篇,多用四言韵语。卷二首列子路年表,后为姓谱、史记列传、林墓、庙宇、钦定章服、礼仪、乐曲、历代谥号、历代祀典、仲氏子孙流寓、古迹、子路实迹、封赠奏疏及朝廷公文,以及宗子世纪。卷三收录从元至明有关子路之庙记、祠堂记、墓记、书堂记、书院记、祭田记、碑记等。卷四杂录宋至清初祭文以及赞、颂、论、诗、赋、谒文、对联、墓志铭等。
      是书汇集子路资料较为全面,尤以历代崇祀记述较详。《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
[B][URL=http://gj.scu.edu.cn/old/article/20051016114036.htm#122][COLOR=#800080]《陋巷志》[/COLOR][/URL][/B]
郭齐校点,李文泽审稿
      《陋巷志》八卷,明吕兆祥撰,明万历二十九年刻,明末清康熙间增修本。
      兆祥,海盐人,元善子。该书收录历代崇奉颜回有关资料。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为孔门第一高弟,最为孔子所赏识。孔子许其好学,又赞其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子陋巷,相传在曲阜孔庙东北六百步,旧无记载。正德中,提学副使陈镐始为作志。万历中,御史杨光训又续编辑之。而兆祥是编盖因二家之本,重为订定。
      是书所载皆历代崇祀典礼,而冠以《退省》、《从行》诸图。分为八卷。卷一为《像图志》,列先师衮冕像、退省小像、从行小像、杞国公衮冕像、鲁国图、陋巷图、复圣林图、侍郎林图、元陋巷庙图、元杞国公庙图、国朝复圣庙图、嵫阳文庙图、礼器图共十三图。皆有说明。卷二、卷三为《世家志》,有先师世家、先师集纪、宗子世家、支子世表、闻达列传,为颜回及后人的传记资料。卷四为《恩典志》,搜集历代号谥、祀典、章服、授官、给赐、优祀等。卷五、卷六、卷七为《艺文志》,搜集历代诰敕、御制碑文、御制祭文、御制赞、诏旨榜文、碑记、赞、颂、铭、论、说、祭文、奏疏、诗歌等。卷八为《艺文志附》,附录颜氏先贤志铭、墓表。
      其书规制严整,眉目清晰,颇为得法,搜集资料亦称完备。览此一编,历代对颜回之崇祀褒赠,可一目了然。 [/ALIGN]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研究会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顺德锦里房~75派
  • 级别
  • 徽章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9
  • 财富2
  • 积分2270
  • 经验83813
  • 文章2185
  • 注册2005-05-08
《宗圣志》(明·吕兆祥撰)
郭齐校点,李文泽审稿

      《宗圣志》十二卷,明吕兆祥撰。
      元善、兆祥父子先撰《圣门志》,述孔门故实,后又撰《宗圣志》,述孔子高足曾参一脉之典故、事迹。曾子为孔门翘楚,孔子尝许以好学,并以孝著称,相传《孝经》成于曾子,《论语》成于曾子之门人,《礼记》之《大学》、《中庸》二篇,又由曾子传于子思。孔子之学,惟曾子闻“一贯”之道,得其心法,经子思、孟子接续,更加弘扬,被宋儒奉为孔学“正宗”。然自隋代之前,历朝罕有推崇曾子者。唐开元中,始封曾子为郕伯,跻于十哲之次。宋大中祥符二年晋为侯,咸淳三年晋郕国公,与颜子、子思、孟子升为四配。元至顺元年加号宗圣公,“宗圣”名目盖始于此。明世宗访曾子裔孙于江西,乃设五经博士于嘉祥,俾奉祭祀。清沿明制。
      是书始修于万历年间。卷首录崇祯中孔胤植、丁宾、项梦原、樊维城、吕化舜诸序及万历中姚思仁、焦竑、万民命、李天植、朱之蕃旧序。卷一为图像、卷二为世家,卷三、四为追崇,卷五、六为恩典,卷七、八为事迹,卷九、十、十一、十二为艺文、奏章、记序、碑志、诗词等。
      全书网罗载籍、荟萃故实,对于研究曾子及其后人、曾子崇祀源流、曾子著述有一定参考价值。初刻于明崇祯末,清康熙年间有增修。

《宗圣志》(清·曾国荃撰)
郭齐校点,李文泽审稿

      《宗圣志》二十卷,清曾国荃撰,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曾国荃(一八二四~一八九〇)字沅甫,湖南湘乡(今属湖南)人,曾国藩之弟。咸丰二年(一八五二)优贡。太平军起,为国藩画三十二策,无不效。国藩困于武昌,国荃募勇援之。屡得志于江西、安徽、江宁,捕洪福、李秀成,以功封一等威毅伯,任湖北巡抚。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后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卒,谥忠襄。国荃工古文词,然为政坛之名所掩,其专集未见,仅散见于各家选集中。
      《宗圣志》,本明万历二十三年曾子裔孙翰林院五经博士承业始撰,崇祯二年海盐吕兆祥续修,清初又有增益。国荃任两江总督时,南宗曾氏自江西邮寄吕志,乞重刊以永其传。国荃遂委托东湖王安定校订。安定以吕志所载曾子言行既多疏漏,而体例杂沓,于是尽变原例,属丹徒陈庆年依类编次,采用吕志者什不及二三。吕志于曾氏世系邑里殊多臆撰,舛戾甚伙,安定手加辨订,赝者纠之,漏者补之。尤以崇祯以来至光绪十六年二百五十余年宗裔之袭代、祀典之增加、林墓祠庙之兴替、祭田户役之存没,补辑为多。卷一、二为图像,卷三为传记,卷四为世系,卷五为邑里,卷六为述作,卷七、八为祀典,卷九为祠庙,卷十为林墓,卷十一为祭告,卷十二为荫袭,卷十三为祭田,卷十四为户役,卷十五为院第,卷十六为弟子,卷十七为私淑,卷十八为赞颂,卷十九、二十为旁裔。
      是书虽题署曾国荃重修,实成于王安定、陈庆年之手。书成之前,曾国荃即已谢世。全书规制严较,引用文献甚富。卷首有王安定序、卷末附录明万历初修《宗圣志》序二首(姚思仁、焦竑)、明崇祯续修《宗圣志》序二首(孔胤植、吕化舜)。览此一编,曾子之生平事迹、曾氏之世系传承,以及历代祀典、林墓兴废等皆略备,可称曾子资料之大全。

《文庙从祀弟子赞》
尹波校点,吴洪泽审稿

      《文庙从祀弟子赞》,清卢存心撰,《昭代丛书》本。
      存心原名琨,字玉岩,别字敬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卒年不详。恩贡生。与桑调元为总角交。干隆元年荐举博学宏词,不遇。工诗,著有《白云诗集》七卷、《别集》一卷,传于世。
      《文庙从祀弟子赞》共八十首,原附刻于《白云诗集》内,杨复吉刻入《昭代丛书》。以十二哲东西庑为次,而四配暨颜路、曾皙皆所未及。赞用四言韵语,而征引故实极为奥博,可资考证。

《圣贤像赞》
尹波校点,刁忠民审稿

      《圣贤像赞》三卷,明吕维祺撰,明崇祯五年刻本。
      维祺(一五八七~一六四一)字介孺,号豫石,河南新安(今属河南)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兖州推官,擢吏部主事,累迁至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洛阳,维祺劝福王常洵散财饷士,以济时荒,不省。维祺乃尽出家私,设局赈济。被执,义军中有识其面者,欲释之,而终于洛阳城周公庙引颈受死。著《孝经本义》二卷、《孝经大全》二十八卷、《孝经或问》,编《节孝义忠集》四卷,另有诗文集二十卷。
      是编有图有文,以孔庙位次为序,首孔子,次四配,次先贤,次先儒。始于孔子,终于王守仁。每人皆先绘像,次列历代赞颂之语。于被赞者姓名、生平事迹、历代封赠、崇祀大略,亦有所考述。图绘精细,文字简洁,便于初学。

《孔颜孟三氏志》
舒大刚、刁忠民校点,李文泽审稿

      《孔颜孟三氏志》六卷、《提纲》一卷,明刘浚辑,明成化十八年张泰刻本。
      刘浚,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乡贡进士,成化中官邹县儒学教谕。
      邹县为孟子所生地,有孟庙在。刘浚因考证孔子、颜子、孟子三氏世系以及褒崇诸典,彚辑成书。书前为《三氏地总图》及《提纲》共一卷。正文六卷,包括《宣圣孔氏志事迹》四卷、《复圣颜氏志事迹》一卷、《亚圣孟氏志事迹》一卷。皆首考姓氏源流,次列出处事迹,次列庙宇、林墓,次列历代封谥、褒崇、主祀、贤宦之典。至于历代赞咏颂美之诗、祭告修建之文,亦皆录于其后。
      其书对孔、颜、孟三氏世系及历代褒崇典礼记载较详,尤以金、元时期之相关资料为少见,可补史志之不足。“志事”部分《宣圣孔氏志事类》、《复圣颜氏志事类》、《亚圣孟氏志事类》,分列姓氏源流、出处事迹、历代封谥、诏旨、赞文、诰敕、庙宇沿革、历代主祀宗子特授恩典、历代题咏、历代修建庙宇碑文等内容,网罗丰富,汇集艺文,为该书之特色。
      是书亦有不少疏误。前列提纲一卷,则壬子四月紫阳杨奂所述《东游记》。壬子为元宪宗二年,而浚于“壬子”下注云“元宪宗淳佑十二年”,纪年既误,又以宋理宗年号移之于元,殊为疏舛。而文字鲁鱼亥豕之误尤多,此盖明人编书、刻书之通病,不必讳也。

《三迁志》(明·吕元善撰)
李文泽校点,刁忠民审稿

      《三迁志》五卷,明吕元善撰,吕兆祥、吕逢时续撰,明天启七年刻本。
      元善字季可,号冠洋,海盐(今属浙江)人。天启中官山东布政司都事,遭乱死之。
      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孟轲三岁丧父,其母躬自鞠育。始,其舍近墓,轲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遂迁于市傍,轲又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家学宫之傍,轲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喜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安家于此。后孟子逐渐成人,学六艺,终成大儒。后人以“孟母三迁”之事谓孟母善于教育。孟子得蒙养之正,其学实基始于此。
      《三迁志》主要搜集孟子生平事迹、历代崇祀资料以及《孟子》一书的研究资料。先是,嘉靖时,沂州道佥事苍溪史鹗撰《三迁志》。万历中,邹县令汉川胡继先以原志疏略,重加纂订,易名《孟志》。吕元善所撰盖因史鹗、胡继先二家旧本为之订补,未脱稿而元善卒。其子兆祥、孙逢时乃续成之。是书凡五卷,每卷之中又各分三子卷(卷四仅上下),凡二十一类。卷一上为地灵、石像,中为祖德、母教、师授,下为年表。卷二上为佚文,中为赞注,下为崇习。卷三上为爵享、弟子(配享、从祀、附祀、拟祀),中为礼仪、恩赉,下为宗系、名裔。卷四上为祠庙,下为林墓。卷五上为祭谒,中为题咏,下为古迹、杂志。每类前为四言赞一首,概述宗旨。卷首附载天启七年李日华、贺万祚、吕浚诸家序,以及史鹗《三迁志序》、黄克缵《孟志前引》、胡继先《孟志引》、潘榛《孟志后引》、周希孔《孟志后序》、孟承光《孟志跋语》,显见其撰著源流。《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史部存目,谓其“纪载颇详,而体例标目俱未能雅驯”。
      该书荟萃孟子家族、门人、著作、古迹及历代崇礼资料较详,可资治孟学者参考。

《三迁志》(卷一至卷七 清·孟衍泰等撰)
郭齐校点,刁忠民审稿

      《三迁志》十二卷,清孟衍泰等撰,清康熙六十一年刻雍正增修本。
      衍泰,孟子六十五代嫡孙,康煕五十九年加一级,承袭翰林五经博士。
      按:《三迁志》原为明嘉靖时沂州道佥事苍溪史鹗撰。万历中,邹县令汉川胡继先以原志疏略,重加纂订,易名《孟志》。此后天启中山东布政使吕元善又因史鹗、胡继先二家旧本为之订补,未脱稿而元善卒。其子兆祥、孙逢时乃续成之。然体例标目,俱未能雅驯。至清康熙年间,孟子六十五代孙衍泰与滕县王特选、济宁仲蕴锦以吕志漶漫,而清初尊崇之典及子孙世系、林庙增修亦未登于卷,于是以次补辑,成书十二卷,凡二十一类。
      其书类目大体与吕元善本相同,而略有调整。吕本卷分上中下,而此本皆单成一卷,故卷多于前。卷一为灵毓、像图,卷二为祖德、母教、师授,卷三为年表,卷四为佚文、赞注、崇习,卷五为爵享、弟子、礼仪、恩赉,卷六为宗系,卷八为庙记,卷九为墓记,卷十为祭谒,卷十一为题咏,卷十二为古迹、杂志。每类前为四言赞一首,正文记载颇详。卷首载史鹗、黄克缵、胡继先、潘榛、周希孔、贺万祚、吕浚、李日华、孔胤植、吴麟瑞、虞廷陛、施凤来旧序及于斐康熙六十一年序。
      是书虽在吕元善《三迁志》基础上增辑扩充而成,然增加内容亦不少。如卷一灵毓、像图,较吕本加详。吕本仅有孟子石像一幅,而此本增至三幅,每图之后皆增赞语或说明。此外还增入天震井图、桧柏图、礼器图等,内容大过吕本。其它各卷也增入不少内容。其所补清初资料,尤有可观。虽不免鱼龙混杂,疑信参半,然对于了解孟子生平事迹、历代崇祀沿革以及相关之历史古迹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重纂三迁志》
郭齐校点,刁忠民审稿

      《重纂三迁志》十卷,清孟广均原撰,陈锦、孙葆田重纂,清光绪十三年刻本。
      广均,山东邹县(今属山东)人,孟子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存目著录有《三迁志》五卷,原为明嘉靖时沂州道佥事苍溪史鹗撰,盖取《列女传》孟母三迁之义。原序以为孟子作圣之功,由于母氏蒙养之正者是也。万历中,邹县令汉川胡继先以原志疏略,重加纂订,易名《孟志》。此后天启中山东布政使吕元善又因史鹗、胡继先二家旧本为之订补,未脱稿而元善卒。其子兆祥、孙逢时乃续成之。所载孟庙事迹凡五卷,每卷之中又各分三子卷,凡二十一类。每类前为四言赞一首,正文记载颇详。至此又复《三迁志》之名。而体例标目,俱未能雅驯。至清康熙年间,孟子六十五代孙衍泰与滕县王特选、济宁仲蕴锦以吕志漶漫,而清初尊崇之典及子孙世系、林庙增修亦未登于卷,于是以次补辑,成书十二卷,二十一门。道光末,孟广均又重纂,而稿未定。光绪中,山东盐运使候补道陈锦乃据广均之本加以损益,发凡起例,定为十卷,为目十二,属孙葆田校订。葆田乃搜辑旧闻,修严体例,各述编纂之旨于卷末以发明之。是此书由明迄清,历二百余年,实递有修订。
      此刻卷首有御制文、圣像及诸图。卷一为孟氏世系、孟子年表。卷二为事实,辑录孟子生平事迹。卷三为经义,包括诸儒解经、历代尊经、诸儒传述,历代有关《孟子》的著作。末附佚文。卷四为历代祀典,包括爵享、林庙、祭仪、乐章、礼器。卷五为从祀。卷六至卷九为艺文,收录历代有关孟子的文字。卷十为杂志,记录异闻奇事。
      是书搜集资料较全,编纂体例亦尚严整,对于了解孟子生平、历代尊孟及祀典、有关《孟子》的著述等情况颇有助益。

《孟子游历考》
王智勇校点,刁忠民审稿

      《孟子游历考》一卷,清潘眉撰,昭代丛书本。
      潘眉字寿生,吴江(今属江苏)人,官兴化知府。著有《三国志考证》等。
      是书虽名《孟子游历考》,然所考并不仅限于游历。诸如孟子之姓氏名字、国邑、生卒、丧葬、师承等皆有所考证,而以孟子游历为其重点。关于孟子生平事迹,由于文献无征,诸书所言矛盾丛出。潘眉是考引证诸家之言,断其得失。如考孟子生卒之年,以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所云孟子生年有讹,而以卒年、存年推之,以为当以烈王四年生之说为近。孟子游历先后,更为关系其生平事迹之大者。欲稽孟子事实,必先考定七国之纪年。而《史记》多所漏略,幸有《竹书纪年》为证。《史记·田敬仲世家》云:桓公六年卒。司马贞《索隐》引《纪年》云:齐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见。《史记·魏世家》云:武侯九年,齐威王初立。《索隐》引《纪年》云:齐桓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因《史记》脱去十二年,遂与燕哙让国之年不合。司马光虽多有订正,然亦未能尽合。谈孟子生平者,往往忽略《索隐》所引二条《竹书》。眉即据此以定田齐之纪年,并推定燕哙让国之年数,从而考出孟子先游梁、后游齐之年数。虽所引多为旧说,但具有证据,诚可资研究孟子生平事迹者参考。

《孟子弟子考》
尹波校点,刁忠民审稿

      《孟子弟子考》一篇,清朱彝尊撰,《学海类编》本。
      朱彝尊事迹已见《孔子弟子考》。
      《孟子弟子考》一篇,原收入《曝书亭集》卷五十七,共列孟子弟子乐正克、万章、公孙丑、浩生不害、孟仲子、陈臻、充虞、屋庐连、徐辟、陈代、彭更、公都子、咸丘蒙、高子、桃应、盆成括、滕更等十七人,大多以赵岐《孟子章句》为据。如“乐正子克,宋政和中赠利国侯。赵岐曰:孟子弟子,为鲁臣。”“万子章,宋赠博兴伯。赵岐曰:孟子弟子。”“公孙子丑,宋赠寿光伯,赵岐曰:孟子弟子。”唯盆成括一条引“孙奭曰:盆成括,尝学于孟子。”按:孟子弟子人数,多有异说。赵岐注列孟子弟子十五人,学于孟子者四人,共十九人。尚有季孙、子叔二子,赵岐明言孟子弟子,而朱彝尊未收。宋政和中以程振请赠爵者十八人,皆本赵注,惟遗滕更一人。朱彝尊则增滕更,去季孙、子叔,共十七人。
      是篇虽未完备,考证亦欠深博,然对于了解孟子学术传授,仍有裨益。曹溶曾辑入《学海类编》。

《孟子弟子考补正》
吴洪泽校点,刁忠民审稿

      《孟子弟子考补正》一卷,清朱彝尊原著,陈矩补正,《灵峰草堂丛书》本。
      朱彝尊生平事迹见《孟子弟子考》提要。
      陈矩(一八五〇~一九三九)号衡山,贵阳(今属贵州)人。著有《孟子外书补注》。偶见彝尊此篇,病其简略,遂取《孟子外书》及其它资料而作《孟子弟子考补正》。
      《孟子弟子考》一篇,原收入《曝书亭集》卷五十七,共列孟子弟子乐正克、万章、公孙丑、浩生不害、孟仲子、陈臻、充虞、屋庐连、徐辟、陈代、彭更、公都子、咸丘蒙、高子、桃应、盆成括、滕更等十七人,大多以赵岐《孟子章句》为据。如“乐正子克,宋政和中赠利国侯。赵岐曰:孟子弟子,为鲁臣。”“万子章,宋赠博兴伯。赵岐曰:孟子弟子。”“公孙子丑,宋赠寿光伯。赵岐曰:孟子弟子。”唯盆成括一条引“孙奭曰:盆成括,尝学于孟子。”按:孟子弟子人数,多有异说。赵岐注列孟子弟子十五人,学于孟子者四人,凡十九人。尚有季孙、子叔二子,岐明言孟子弟子,而彝尊未收。宋政和中,以程振请赠爵者十八人,皆本赵注,惟遗滕更一人。彝尊则增滕更,去季孙、子叔,凡十七人。朱熹集注则祇取十三人。元吴莱《孟子弟子列传》取十九人。张九韶《群言拾唾》载孟子弟子十七人,去季孙、子叔、滕更、盆成括,增孟季子、周霄。宫梦仁《读书记数略》则去滕更、浩生不害、盆成括,增孟季子、曹交、周霄。
      所据《孟子外书》四篇,宋代以后少有著录。明代复出,学者多疑其伪,而林春溥作《孟子外书补证》,信其为真,陈矩亦以《外书》为可信。故于彝尊十七人之外又补入告子、季孙、子叔、匡章、曼丘不择、孟季子、周霄等七人,共计二十四人。并广征群书,加以考证,篇幅四、五倍于彝尊原本,于孟子弟子资料罗列颇详,诚有补于孟学者也。

《孟子事实录》
舒大刚校点,李文泽审稿

      《孟子事实录》二卷,清崔述撰,《畿辅丛书》本。述生平事迹见《洙泗考信录》提要。
      崔述《考信录提要》称,向无孟子,不但异端之说惑世,即《周官》、《戴记》、《国语》、《逸周书》等书所述,亦无从辨其是非真伪而识圣道之真。但孟子有功于圣道虽大,而其生平行事,文献所载多有出入。幸《孟子》七篇之中,适梁、游齐、居滕、至鲁皆备载之,不难考其先后,故为另录以明之。
      其书分上下二卷,首考在邹,辨孟母三迁之说、孟母裂织、买豚之说并不可信,又辨孟子无受业子思之事。次考适梁,辨宋人疑孟子见诸侯之误、孟子救时之旨、利非不可言、孟子至梁在惠王后元之末、《竹书纪年》“今王”即襄王、孟子在梁未仕。次考游齐,辨孟子至齐在至梁之后、孟子不尊周室之故、孟子之王政、孟子救世苦衷、孟子用人之说与齐大夫、齐王悦服孟子、客卿与居官、《战国策》记齐伐燕事失孟子意、伐燕为齐宣王事、孟子去齐之故、孟子心事、孟子不受齐采邑、齐宣王胜人三事等。次考由宋归邹、之滕、至鲁。主要依据《孟子》本文,辨孟子游历先后、辟杨、墨之功等。附录孟子弟子乐正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事迹,以及《孟子》七篇源流考。又附韩愈称述孟子三则,并附论孟子改善之旨,以及读《孟子》余说一则。其书有补、有备览、有附论、有附录诸例。有考证,有议论。
      孟子生平事迹,史文多缺,文献无征,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关系较大者,如受业子思之疑案,适梁适齐之先后,皆无定说。《史记》云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而赵岐谓孟子亲师子思,隋人王劭遂谓《史记》“人”字为衍。是编考证孔子之卒下至孟子游齐、燕人畔时,已一百六十有六年,伯鱼之卒在颜渊前,则孔子卒时子思当不下十岁。即令子思享年八十,距孟子生时尚有三十余年,孟子何由受业子思?孟子云:“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若孟子亲受业子思,则当有言之。故孟子必无受业子思之事,应以《史记》之说为定。此论为近理。其它考证,亦皆可备一说。
      述勇于疑古,然若干结论并无圣实证据,实不足以服人。如疑三迁、裂织等事,是书于研究孟子生平事迹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孟志编略》
杨世文校点,刁忠民审稿

      《孟志编略》六卷,清孙葆田撰,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葆田(一八四二~一九一一)字佩南,山东荣成(今属山东)人。同治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知县,铨授安徽宿松。史称其在任勤政爱民,日坐堂皇,妻纺绩,室中萧然如寒士。调合肥,不畏强御,人谓包龙图复出。有御史劾葆田误入人死罪,诏巡抚陈彝按之,卒直原谳。葆田遂自免归,名闻天下。故从武昌张裕钊受古文法,治经实事求是,不薄宋儒。历主山东、河南书院,学者奉为大师。巡抚张曜疏陈其学行,赐五品卿衔。中外大臣迭荐之,诏征,不出。宣统元年卒,年七十。
      是书首有葆田叙,以为孟子当战国之时,异说蜂起,乃独著书论道德,以仁义为本,述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意,作七篇之书。遭秦灭学,诸经或亡或微,而《孟子》以儒书独存。汉文帝时,《孟子》曾立为博士,其后罢不复置。东汉诸儒著述,唯赵岐有注。历经魏晋六朝,学术纷歧,孟子之书虽存,得其宗者鲜有其人。至唐韩愈氏出,作《原道》以明圣贤之绪,始表彰孟子。厥后皮日休请以《孟子》为学科,然终唐之世,议不行。宋兴,真宗时始诏孙奭等校刊《孟子》,由是学者翕然宗之。其后《孟子》卒升为经。及程、朱诸儒出,表彰愈力,孟子之道日益尊荣,科举之制亦自此兴。元、明以来,其书大显,而禄利之途一开,学者竟莫窥其本原。《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存目著录有《三迁志》五卷,原为明嘉靖时史鹗撰。万历中,胡继先重加纂订,易名《孟志》。此后天启中吕元善又因史鹗、胡继先二家旧本为之订补,未脱稿而卒。其子兆祥、孙逢时乃续成之。至清康熙年间,孟子六十五代孙衍泰与滕县王特选、济宁仲蕴锦又加补辑,成书十二卷,二十一门。道光末,孟子七十代孙孟广均又复重纂,而稿未定。光绪中,陈锦乃据广均之本加以损益,定为十卷,为目十二,属葆田校订。葆田乃搜辑旧闻,修严体例,各述编纂之旨于卷末以发明之。《孟志编略》即以《三迁志》为基础编纂而成。
      书分六卷:卷一年表,卷二事实,卷三祀典,卷四从祀贤儒传,卷五历代注解传述,卷六杂志。本书虽参考《三迁志》,但并非节略之本,而是加意之作。其间考证,往往吸前儒成果,而加以裁断。如孟子生卒年之推定,《山堂肆考》具载孔、孟生卒,谓孟子生于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卒于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年八十四。旧志据《孟氏世谱》定为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生,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卒。明人郝敬《孟子说解》论孟子生卒,以为当在安王时,非定王时,《四库全书总目》以为近是。清初阎若璩作《孟子生卒年月考》,博引诸书,考孟子出处始末,初辨孟子所生之邹是邾非鄹,次考来往梁、齐、滕、宋之年月,中间旁及万镒、百镒之数与所以去齐不入燕之故,而于生卒年月卒无的据。周贞定王无三十七年,或疑为安王之讹。然安王亦止二十六年,其二十七年为烈王元年。自烈王元年至赧王二十六年当得八十七岁,与八十四岁之说亦不合。或又谓孟子八十九岁而卒。葆田以为纷纷异论,俱出臆测,非有确征。故《孟子年表》不载孟子生卒年月,以示慎重。其书荟萃孟子资料,简而得体,不枝不蔓,足资治孟学者参考。

《闲道集》
舒大刚校点,刘琳审稿

      《闲道集》四卷,清孟经国纂辑,清道光刻本。
      经国,浙江绍兴(今属浙江)人,孟子后裔。道光中尝佐幕福建。
      据是书末孟经国《孟子年表跋后》称,其少时从塾师学《孟子》书,即心向往之。稍长治制艺,究心集注,然不过领会章节及句法段落,于此中精蕴未能深悉。后以家贫弃举业,游于公卿之门。禀牍余闲,重新取赵岐《孟子题辞》及孙奭《正义》读之,遂逐层体贴,悉心揣摩。复取《战国策》、《史记》、《竹书》、《通鉴》以及《注疏》、《大纪》、《考略》诸书参读,始知孟子抱道自重、游历诸侯,以仁义王道相期,而屡见沮。而留下七篇之书,继往开来。
      是书为经国佐幕余闲,荟萃各书而成。分为四卷:卷一为《孟子外书》,卷二为《孟子逸文》,卷三为《孟子年表》,卷四为《孟子注解》。书前有吴荣光、恒豫、韩克均序。卷首有孟子石像、孟子墓图。
      案赵岐《孟子题辞》云,《孟子》七篇之外”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正》,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应劭《风俗通》也称《孟子》十一篇。但《外书》久佚。宋人刘昌诗《芦浦笔记》卷二”性善辨”条记:“予乡新喻谢氏多藏古书,有《性善辨》一帙。”然此一帙后世亦无见。而明代人忽刻《孟子外书》四篇流传,学者多指其伪。至于《孟子》佚文,古文献中颇有征引而不见今本《孟子》者。如《扬子法言·修身篇》引孟子:“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周礼·大行人》注引孟子曰:“诸侯有王。”宋鲍照《河清颂》引孟子曰:“千载一圣,犹旦暮也。”《颜氏家训》引孟子曰:“图影失形。”《梁书·处士传序》引孟子曰:“今人之于爵禄,得之若其生。”《广韵》圭字下注曰:“《孟子》六十四黍为一圭,十圭为一合。”以及《孟子集注》中程子所引荀子、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门人疑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今《孟子》书皆无其文。孟经国用力搜辑,成《孟子佚文》一卷,诚有功于孟学。其《孟子年表》一卷,折衷众说,于孟子生卒年考证尤详。但有些地方引伪《孟子外书》为证,是为其失。

《学宫辑略》
郭齐校点,刘琳审稿

      《学宫辑略》六卷,清余丙撰,李元春增辑,清道光十五年刻本。
      丙一作炳,字敬捷,禹州人。
      是书于先师孔子及从祀先贤、先儒俱考其事迹及世系、里居,编次成帙。其祀于崇圣祠者皆并录其言行,其改祀于乡者自郑众以下三人、罢祀者公伯寮以下十三人亦皆附入焉,间加案语,以志从祀进退岁月。叙述颇为简畧。卷一为至圣先师孔子事纪、四配列传、十二哲列传,卷二为东庑先贤列传,卷三为西庑先贤列传,卷四为东庑先儒列传,卷五为西庑先儒列传,卷六为崇圣殿五王列传、配享先贤列传、从祀先儒列传。
      其书材料大多采自经史,间加按语说明。虽无甚考证,但对于了解历代学宫祭祀诸儒及其升降亦有补益。有道光十五年朝邑刘氏刻青照堂丛书本。

《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
吴洪泽校点,刘琳审稿

      《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一卷,清郎廷极撰,学海类编本。
      郎廷极(一六六三~一七一五)字紫垣,一字紫衡,号北轩,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隶汉军镶黄旗。康熙间以门荫授江宁府同知,仕至漕运总督。任江西巡抚时,曾于景德镇窑监造瓷器,被称为郎窑。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郎窑红釉瓶多件,即为仿宣德宝石红釉之作。江西多山,州县运粮盘兑,民间津贴夫船耗米五斗三升,载赋役全书,岁分给如法。户部初议驳减,总督范承勋以请,得如故。至是户部复议停给,并追前已给者,廷极累疏争之。寻兼理两江总督。五十一年,擢漕运总督。卒,谥温勤著有《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胜饮编》、《北轩集》等。
      孔门弟子,文献记载不一。《孔子家语》作七十二贤,《史记》七十七贤,《通典》作八十三贤。而孔子本人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至于弟子姓名,诸书所记亦多有不同。隋代之前,孔庙之中只有颜子一人配享。东汉时虽尝祀七十二弟子,但仅止于阙里。唐开元中加赠诸贤,悉从《史记》七十七人,又从《家语》、《文翁石室图》增蘧瑗、林放、琴张、琴牢、申枨六人,天下学宫并遵行之。到宋祥符、大观中加封从祀,惟除去琴牢,余并如开元。明嘉靖九年厘正祀典,删重复,易舛讹,复位孔门从祀弟子七十六贤,其中祀正殿者十二人,祀两庑者六十二人,祀启圣祠者二人。旧时公、侯封爵皆不用,只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十哲而下概称先贤。清朝沿袭明制,先师、先儒、先贤位号未改。郎廷极尝历官数省,每谒学宫,必展礼两庑,见先贤位次率多舛误,且东西多寡不齐,位次紊乱。又荒僻之处,诸贤姓名亦多互异。于是作《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厘正姓名、位次。至于先贤字籍,亦学者所宜熟晓,特系于姓名之下。先儒事迹之不甚显著者,也节录数语附于其后。计正殿四配十哲,两庑先贤先儒九十七人,启圣祠从祀贤儒八人。
      是书甚简明,先贤姓名、位次一目了然,对于了解孔庙祭祀制度有所补益。

《圣节会约》
王智勇校点,刘琳审稿

      《圣节会约》一篇,清郭存会撰,昭代丛书本。
      存会,字聚五,黄州人。是篇之作,意在尊孔。孔子生前不遇于时,身后则受尊崇、享厚祀。鲁哀公十七年为立庙于旧宅。汉高、光二帝皆以太牢祀阙里。文翁治蜀,尝绘孔子及七十二贤像。其后诸郡邑间有作孔子庙者。唐贞观四年,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宋大中祥符中,加圣像冕九旒、服九章、圭用玉。崇宁四年增冕十二旒。明嘉靖中改称至圣先师孔子,用木主,不设像。自汉以来,孔庙祀典虽代有兴革,配享、从祀亦有变化,然历代皆甚重视。孔子诞节,春秋二时,皆有祀典。然普通学者,散处四方,无法亲登阙里之堂,睹其车服礼器。孔庙虽遍天下,多在郡邑治所,远难悉赴,读书人甚至数十年未尝一进拜孔子,几乎忘记自己为圣人之徒。故撰此会约,倡议学者宜随其所籍之邑、所居之乡,各约同志,共结一社,当孔子诞忌之日,祭拜孔子。至于孔子生卒年月日,说者纷纷,此则定以生周灵王二十一年庚戌(鲁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即今之八月二十七日也。卒鲁哀公十六年四月乙丑,即周敬王四十一年壬戌。四月乙丑,即今之二月十八日。于此二日,共同祭拜孔子,以示自己为圣人之徒。

《文庙从祀位次考》
刁忠民校点,刘琳审稿

      《文庙从祀位次考》一卷,清陈锦撰,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陈锦,号补勤,浙江绍兴人,光绪中作过济南盐运使。
      文庙从祀人物、位次,历代有所升降变化。汉光和时,立鸿都门,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已有次序。自唐迄宋,从祀诸贤并列殿上。宋政和年间修新仪,始分两庑。《朱子语类》卷九十云:“孔子居中,颜、孟当列,东坐西向七十二人。先是,排东庑三十六人了,却方自西头排起,当初如此。自升曾子于殿上,下面趱一位,次序都乱了。”可见宋时位次即已紊乱。明宣德三年命礼部考正从祀先贤名位,颁示天下。嘉靖九年厘正祀典,删重复,易舛讹,复位孔门从祀弟子七十六贤,其中祀正殿者十二人,祀两庑者六十二人,祀启圣祠者二人。清雍正二年,命九卿等详议增祀、复祀诸贤儒,并通行直省,悉依国子监序列。干隆十八年复命廷臣考史传,于先儒先贤分列之中,以年齿先后为序,垂为典章。自是从祀贤儒东西互列。但从道光二年以来,增祀者又不少,礼部随时酌拟位次,不便因增祀一人而移易原来位次,仅止约其辞曰“位在某庑某人之次”,而于对待之序则不明确。同治二年重加厘定,两庑先儒互易达三十余位之多,皆遵干隆十八年成例,以年齿先后为定。但自唐宋以来,先儒先贤多有塑像,位置有定,各地艰于移易,文庙从祀位次往往以讹传讹,不能尽改。同治中曲阜重修林庙,陈锦奉宪监修,有鉴于文庙从祀位次紊乱,遂照楚刻文庙位次重加编次,截至光绪三年宋儒辅广从祀之日止,共得先儒六十八位。排列先后皆依年齿。凡有并世而生者,悉遵部例,详考生年,以为座次。间或未详生卒,则附考其始仕终官,略推时世,务令东先而西后,东奇而西偶,以求所谓寓先后于对待之中者。编内附载事实,详略不同,皆专为座次而设,故无关于此者皆不录。至于哲配、两庑及崇圣祠祀位序次,则一成不变。
      是书虽简略,但对文庙从祀先后位次的考订,有助于纠正舛讹。卷首自序对孔子及贤儒塑像沿革的考订,对学者亦有参考价值。

《文庙贤儒功德录》
刁忠民校点,刘琳审稿

      《文庙贤儒功德录》三卷,清张偀撰,清刻本。
      张偀,蔚州人。是书作于康熙年间,原本于《圣门礼乐统记》。作者自序称孔子天纵之圣,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参天地,赞化育,一贯传心,六经垂教,为万世仁义礼乐之宗。七十二人亲炙圣教,各擅所长,以赞斯文。孟子生于战国,正人心,述仲尼,拒诐行,辟杨墨。战国而后,秦火炎炎,六经脱烂,诸儒继出,发明圣教。自汉有董仲舒而正谊明道之言,一尊孔子先难后获之训,唐有韩愈,而佛骨投火之谏不啻孟子息邪拒墨之功。迨宋周、程、张、邵诸子出,义理之学复兴。朱子出而厘正讹谬,探索深微,包千圣,统百家,集其大成。迄于元、明,代有大儒,羽翼圣道。圣贤迭出,前后相望,而源源不绝。故其始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至孔子而始明。及其后也,孔子之道传之颜、曾、思、孟,以及周、程、张、邵之学,至朱子而复明,迄于后世,礼乐明备,焕若日月经天,诗书烂陈,浩若江河行地。然而后世学者日读圣贤之书,日周旋于孔庙俎豆之事,至叩其某贤某儒姓氏若何,谥号称于何代,从祀起于何时,茫焉莫识其由来,是为士林之羞。
      是书之作,因《圣门礼乐统记》,删其繁华,简其精要,推往哲之端委,阐理学之薪传,彰兴朝隆师重道之制,以及历代帝王褒封诸贤之典,详其姓氏,悉其里居,述其制行、著作。以文庙位次为序,始孔子,终胡居仁,后以启圣祠先儒。每人皆考其生平、著作、历代封赠、享祀沿革,后附前人赞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孔子及四配、十哲、东庑先儒。中卷列文庙祀典,包括祭物、祭器、祝文、仪式等。下卷为西庑先儒及启圣祠先儒。上、下二卷皆为孔庙人物,又在二卷之间插入文庙祀典一卷,未知何意。
      其书简明扼要,有助于了解孔庙享祀制度的沿革。

《文庙丁祭谱》
刁忠民校点,刘琳审稿

      《文庙丁祭谱》四卷,清蓝锺瑞撰,清道光刻本。
      锺瑞,湖南醴陵人,县学廪生。
      学校祭祀之制,起源甚古。《礼记·文王世子》云:“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郑玄注:“先圣谓周公若孔子。”又《周礼》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此之谓先师。又按《月令》,仲春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郑注以《夏小正》丁亥万用入学证之。此于学祭先圣、先师之权舆。自汉初以太牢祠阙里,以后逐渐有庙祀。州郡学以春秋仲月释奠,则始于隋。晋、宋迄隋,以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惟唐初以孔子为先师,后定为先圣。明嘉靖间,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圣与师为一,其尊益隆。于是变释菜之薄礼,合乐用牲,天下郡县皆得以太牢祀。清代沿袭明制,《大清会典》、《大清通礼》对孔庙礼乐器具、典礼仪式皆有规定。所谓丁祭,即每年春二月、秋八月第一个丁日(上丁)举行祭孔仪式。《唐六典》卷四:“仲春上丁释奠于孔宣父,以颜回配,其七十二弟子及先儒并从配。仲秋之月亦如之。”此制历代相沿,后世海内外学校庙祀先师,以春秋上丁备牲牢、礼乐,其制一如国学。
      《文庙丁祭谱》是清道光年间湖南醴陵县士绅襄办,具体由廪生蓝锺瑞、拔贡黄文镇、增生罗文谦、附生锺英、贡生贺之熺、举人刘德瑛、职员易光焯、罗之埙、张存瀚、廪生史益谦、蔡运寅、附生袁家驹、监生锺璞等编纂。是书分四卷。卷一为典礼考,卷二为源流考,卷三为礼器图考、乐器图考,卷四杂录学宫、祭器、牺牲、乐器、仪注、乐舞等内容,并附录与本书编纂相关的往来公文。其中卷一《典礼考》多据《大清会典》、《大清通礼》二书。卷二《源流考》考证自汉至清孔庙祭祀源流。卷三礼乐器图考,图文并茂,往往据朝廷颁布的定制、曲阜孔庙所藏原件以及其它文献记载绘图详说。卷四杂录钦颁礼乐全制、陈设举行各仪节,并录《圣门礼乐志》叙丁祭全礼。附呈定谱本缘由终篇。
      全书内容翔实,对孔庙礼乐制度记录极细,对于研究历代丁祭沿革,特别是清代丁祭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

《圣门礼志》
郭齐校点,刘琳审稿

      《圣门礼志》一卷,清孔令贻汇辑,清光绪十三年重刻本。
      令贻(一八七二~一九一九),字谷孙,号燕庭,曲阜人,孔子七十六代嫡孙。光绪三年袭封衍圣公。光绪二十四年孔令贻奉谕为翰林院侍讲,并正式主持府务。光绪十八年署理四氏学学务。光绪三十三年孔令贻奉旨稽查山东学务。一九一五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组织“筹安会”,孔令贻为“名誉理事”,袁称帝后,加封孔令贻“郡王”衔。一九一九年春,孔令贻进京为废帝溥仪祝寿,蒙赏紫禁城骑马。同年秋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病逝。
      据是书卷首孔衍泽序云,春秋时韩宣子谓周礼尽在鲁。汉初有天下,特征鲁诸生定礼仪,师弟相传,遂有戴、马之学。司马迁适鲁,登阙里庙堂,观其车服礼器,诸生习礼其家,低回留之不能去。则圣门为礼教之宗,庙迁禋祀,历代加隆。设典礼之员,备奉礼之士,祼将酌献,皆有定制,讲明而娴习之,可以为万世之式。朱子考圣庙礼制,究三代遗踪,铸造礼器,古朴精详。明洪武七年,为圣庙专设礼士额,选儒童在庙供祀。清代沿明旧制,钦定礼器,又奉特典,令天下文武一体入庙。孔令贻典礼庙庭,公余辑成《圣门礼志》一书,公之海内,专记孔庙车服礼器。分为十三目:丁祭全礼、祭品制造法、陈设图、曲柄黄盖、镇圭、法琅铜器五、金龙朱漆几五、周器十供、礼器图、礼器名义、建官历履、礼生历履、礼学条规。于礼典程序、礼器名称样式、礼制沿革记录尤详。览此一编,可使考礼者未登庙堂,而车服礼器皆如目睹,对于了解孔庙制度诚有助益。
      此书原有康熙时孔氏刻本,光绪十三年孔令贻将《圣门礼志》、《圣门乐志》二书汇辑合刻。

《圣门乐志》
郭齐校点,刘琳审稿

      《圣门乐志》一卷,清孔尚任撰,清光绪十三年重刻本。
      尚任(一六四八~一七一八)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塘,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自幼熟读经史,好诗文,通音律。屡试不第,中年隐居石门山。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四),康熙帝驾幸曲阜祭孔,尚任御前讲经而受褒奖,授国子监博士。后赴京任职,期间曾到淮扬一带治水数年。康熙三十八年成《桃花扇》一剧,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演唱,轰动京城。后被罢官,归居故里。一生著述颇丰,有《石门山集》、《出山异数记》、《湖海集》、《长留集》、《岸堂文集》等作品传世。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三),尚任尝受衍圣公孔毓圻之邀,续修《孔氏家谱》,广征博采,撰成《阙里新志》二十四卷。
      是书共分二十六目:音器谱法、音谱、钟鼓齐鸣、钟磬谱、歌声谱、琴谱、笙谱、埙谱、箎谱、凤箫谱、双管谱、油箫谱、笛谱、乐章、朝元歌、引道图、旌节、就位式、转班法、转班鼓谱、奏乐图、舞谱、乐器图、乐器名义、建官。有文字,有图示,对孔庙乐舞制度记载颇详。
      此书对考证孔庙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原有康熙时孔氏刻本,光绪十三年孔令贻将《圣门礼志》、《圣门乐志》二书汇辑合刻。

《文庙礼乐考》
刁忠民校点,刘琳审稿

      《文庙礼乐考》二卷,清金之植、宋氵窟编,清刻本。
      金之植,官杭州府儒学教授。宋氵窟,官杭州府儒学训导。
      孔子生前不遇于时,身后则受尊崇、享厚祀。鲁哀公十七年为立庙于旧宅。汉高、光二帝皆以太牢祀阙里。文翁治蜀,尝绘孔子及七十二贤像。其后诸郡邑间有作孔子庙者。唐贞观四年,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宋大中祥符中,加圣像冕九旒、服九章、圭用玉。崇宁四年增冕十二旒。明嘉靖中改称至圣先师孔子,用木主,不设像。自汉以来,孔庙祀典虽代有兴革,配享、从祀亦有变化,然历代皆甚重视。至于孔庙用乐,起源甚早,历代相承,有因有革。东汉元和二年,章帝过鲁祀孔子,始作六代之乐。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释奠,设轩辕之乐,舞六佾。陈至德二年,后主释奠太学,设金石之乐。隋开皇元年,始创释奠乐章。唐贞观二年,皇太子释奠先圣先师,创乐章。开元二十七年诏祀先圣乐用宫悬,舞用六佾。宋建隆三年,裁定祭文宣王乐章。政和四年,徽宗制释奠乐奏,颁行天下。绍兴十四年,颁大成乐舞于太学,令诸生肄习,释奠文宣王。元大德初,宣圣庙释奠用登歌雅乐。至大元年,更定祭文宣王大成乐。明洪武十七年,命礼官详议大成乐,二十六年,颁大成乐器于天下,令府州县如式制造。嘉靖九年,厘正孔子祀典,定乐舞六佾。清朝孔庙乐舞沿袭明制,有所损益。
      《文庙礼乐考》成书于康熙年间。当时遂宁张鹏翮巡抚浙江,有鉴于孔庙礼乐间有错乱,于是集学博及郡之文献家,取姑苏刘氏《礼乐全书》,删繁补缺,正谬订讹,撰成此书。卷首有张鹏翮、马如龙序,末有苏良嗣后叙。正文分为二部:一为礼考,二为乐考。对于孔庙礼乐沿革、礼乐器形制、配祀位次、典礼仪式、乐舞技法都有详列,有图有文,极便读者观览。

《孔子言行类纂》
邱进之、王开队选辑 校点,舒大刚审稿

      《孔子言行类纂》邱进之、王开队选辑 校点。
      自有孔子以来,载有其言其行的书籍不啻汗牛充栋:《论语》可谓记叙孔子言行的专书,《孝经》集中了孔子对孝道的论述;此外,司马迁作《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行谊堪称全面,《孔子家语》一书也记载了孔子关于儒学及政治的议论、与弟子时人的问答,以及许多轶闻逸事。然而这些书远未将孔子的资料网罗无遗,许多有关孔子言行的文字同时还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易传》、《仪礼》、《礼记》及《大戴礼》、《春秋》三传、《国语》、《国策》、《孟子》、纬书、《墨子》、《庄子》、《列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孔丛子》等书中都有大量文字,或记孔子之言,或述孔子之事,或诘难或引伸发明孔子之说;汉、唐诸家文集中,称引或评论孔子的文字往往而有;他如水经地志,与各地孔庙或学宫的碑碣,也含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此外,释、道二家著述,如《抱朴子》、《弘明集》之类,也往往言及孔子或孔学。另一方面,如许林林总总的材料由于散见多书,翻检既不易,且又杂乱无章,多呈零散的状态,既非整体,也不系统,正如拆散了的七宝楼台,不成片段;即使是《论语》、《孝经》、《家语》这几种专书,虽说内容丰富,毕竟是儒者一家之言,且篇章卷帙多为语录体或问答体段落的联缀,似乎很难看出其间有何较然分明的内在联系。这种资料不集中的状况,对于人们深入研究孔子、认真探讨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颇有不方便之处。
      为此,本书将散见于唐以前各种典籍的孔子言行资料加以搜集荟萃,重行纂辑,旨在利用历代史料,以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孔子这位影响中华文化至钜至深的伟大圣哲。
      根据所辑录资料的内容,本书分为论六经、论修身、论教育、论政治、论君臣、论民族及博物、轶事、传奇、寓言、辑评等若干门类;各类之中,视其内容多寡,又或立小类。大体上以孔子原语或近乎总论的材料冠于篇首,以下或依成书先后为序,或据所记言行之先后为序,或兼顾二者为序,略作编次。俾一编在手,便得以基本掌握唐代以前典籍有关孔子的所有资料,从而减轻研究工作中的翻检之劳,同时也能由此领略和品味孔子的人格魅力。
      本书所收资料以唐代 (包括五代)为断。主要辑自经、史、子、集各部典籍,凡属唐以前产生的文献,以及近年来之出土文献,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孔子诗论》等,原则上都在辑录范围。唐以后的典籍中,有关孔子言行的文字同样所在多有,其中虽不乏富有新意的内容,然亦颇多沿袭前人之说者,故暂不之及。此外,本书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原始资料,故不重考据,亦不以重复为嫌。如《庄子》“寓言十九”,其言及孔子的内容固不必视为信史;纬书之说神秘色彩浓重,甚至荒诞诡异,然亦反映了当时的某些观念,可以为今人研究孔子提供一个特殊的参照系,其价值亦不可抹杀。又如诸书所记或同为一事,然而内容详略不同,视角亦未必一致,甚至看法针锋相对,故兼收并录,以求客观。即使如此,本书疏漏之处,亦仍所难免。(邱进之)

《孔子弟子资料类编》
李冬梅辑录 校点,郭齐审稿

      《孔子弟子资料类编》李冬梅辑录并校点。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其门人弟子号称三千。弟子承其遗风,蔚为学派,名曰“儒家”。《孟子》屡称“七十子”,似孔子高弟凡七十人。《吕氏春秋·遇合》也称“委贽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然《史记·孔子世家》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则孔门高弟为七十二人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检传中所录,确为七十七人,其中见于《论语》者二十七人。《孔子家语》亦记七十七人(今本记七十六人,缺颜何),其中与《史记》异者三人(《家语》不载公伯僚、秦冉、鄡单,而别有琴牢、陈亢、县亶)。但今本篇名则曰《七十二弟子解》,篇末又曰“右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是《史记》及《家语》均各自相矛盾,不知何故?汉代文翁《礼殿图》刻画有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中林放、蘧伯玉、申枨、申堂四人,为《史记》、《家语》所无。苏子由《古史》著录七十九人,自谓通《史记》、《家语》而兼录之。近孔昭焕《阙里文献考》博采诸书,增多十有四人。朱彝尊《孔子弟子考》又增宾牟贾、左丘明二人。孔门弟子,人数究竟为何,具体名氏又为何,可谓众说纷纭。然孔门记录,终以《论语》为较可信。故今遂以《论语》为主,参以《史记》、《家语》及其它史料记载,考辨确实可靠者、或虽有异议却尚有所据者,合计为百人。
      据司马迁所考证的孔门弟子国籍来看,孔门弟子来自于当时的各个诸侯国,有鲁、齐、卫、陈、晋、宋、蔡、秦、燕、楚、吴等国,其中以鲁国为最多。孔子教育弟子有其特有的要求和方法。他提出教育的总条目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始终贯穿着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正是因为这种注重个人主动性和优势性的教育方法,使孔门出现了各式德才兼备的人才。《论语·先进》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些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此外还有曾子、子张、公西华、原宪等人,可谓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司马迁说:“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子张居陈,淡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史记·儒林列传》)《孟子》书载:“曾子居武城,……从先生者七十人。”(《孟子·离娄下》)说明曾子的弟子也有七十人之多,更不用说子游、子夏之弟子了。《韩非子·显学》亦云自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就有“子张之儒”、“颜氏之儒”、“漆雕氏之儒”等,这些都表明了孔学传授的盛况。
      关于七十子的记载,除散记于历代史料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保存了比较可信的材料。《孔子家语》中也有关于孔门弟子的记载,但今本《家语》已非《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原书,恐不可完全信据。此外,清人马骕《绎史·孔门诸子言行》、李锴《尚史·孔子弟子传》及《孔子门人》辑录了历代史料中的一些孔门弟子资料,可备参考。对于孔门弟子,历代学者都曾作过一些考证,如苏辙《古史·孔子弟子列传》、戴表元《剡源文集·孔子弟子传总论》等,其中以清人考述为重。如朱彝尊《曝书亭集·孔子弟子考》及《孔子门人考》、秦瀛《小岘山人文集·仲尼七十子考》、金鹗《求古录礼说·孔子弟子考》、张澍《养素堂文集·孔门弟子名字释》、朱骏声《传经室文集·四配十哲考》、俞樾《宾萌集·释孔子弟子三千人》、崔述《洙泗考信余录》、梁玉绳《史记志疑》及《人表考》等。近人刘汝霖《周秦诸子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蒋伯潜《诸子通考》等也都对孔门弟子有所考辨。近又有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高专诚《孔子、孔子弟子》以及李启谦、王式伦编的《孔子弟子资料汇编》。这些考述和研究孔门弟子的专门论著,对于研究孔门思想以及儒学的发展和演变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更是为我们研究孔门弟子提供了更为原始的材料。然目前却还缺乏一种将上述资料和研究成果汇总并将其加以分类编纂的著述。这即为我们要编著这部《类编》的原因所在。(李冬梅)

      (以上除署名者外,皆杨世文撰写)
 
 
文章出处:儒藏
文章作者:儒藏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研究会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6
    • 财富1
    • 积分3225
    • 经验140062
    • 文章3690
    • 注册2007-10-26
    有我们参公的:《儒藏》吗?
    诚信做人   踏实做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声望+1
      • 积分745
      • 经验25120
      • 文章747
      • 注册2008-06-06
      有参公的史料就好。
      曾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0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