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洪塘鄂里曾氏

楼主
福州洪塘鄂里曾氏
[SIZE=3]曾巩后裔榕赣亲缘 [/SIZE]
[SIZE=3]  曾宗彦之孙曾克同(1913 1988)生前任民进福建省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委,填报的籍贯是江西南丰。他报的是九百多年前的老祖宗———北宋著名文学家、福州知州曾巩(1019 1083)的籍贯。这与曾宗彦考进士时报籍贯为闽县(今福州),相差太远了。不过,此亦表明他们的远祖是在江西。 [/SIZE]
[SIZE=3]  曾巩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出任福州知州,虽在榕任职仅一年零一个月,算是“鹗里曾”这个家族的祖先第一次入榕。据《氏族略》记载,北宋最后一个年号靖康(1126年)年间,闽县曾升“戍楚州,战死于昭信县”,该县因此得到了保全。曾升之子也因父亲的功劳,以荫授官于江西,而留居下来。 [/SIZE]
[SIZE=3]  到了明初永乐(1403 1424年)年间,“鹗里曾”的始祖、国学生曾孟宁(卒于1425年),以靖难祸,又从江西新淦县(1957年2月改为新干县)麦井乡迁到福建福州的洪塘鹗里。何谓“靖难祸”呢?因永乐帝的帝位,是篡自胞侄建文帝的。当时,忠于建文帝的方孝孺被族诛,杀戮甚众。聚居于江西新淦县的曾氏家族,其中有一位名叫曾凤韶的监察御史,因永乐靖难之役不仕而自杀,其妻李氏及子曾功旺又自缢身亡,真是一门忠烈。当时,族长被遣戍,虽事较方孝孺稍轻而得免于杀戮,但是,族人深畏永乐帝之严威,四散奔窜。曾孟宁是曾凤韶的堂侄,因此,逃至福州今仓山区的洪塘鹗峰里定居下来。 [/SIZE]
[SIZE=3]  2 [/SIZE]
[SIZE=3]  忠君爱国十一世诗 [/SIZE]
[SIZE=3]  曾孟宁以肩扛布匹叫卖为生,在当时地处福州城外的洪塘鹗里定居下来后,仍不忘读书人的本色,嘱咐子孙以诗礼传家,争取多多念书。传至第四代曾元杰,为明代正德(1506 1521年)年间的庠生。再传至第六代曾士迪(1547 1627),为明代嘉靖(1522 1566年)年间的廪生。他是明廷内阁首辅叶向高(1559 1627)的诗友。叶向高晚年为其撰有《封柱史惠齐曾公偕配何孺人八十寿序》一文。到了第七代,即曾士迪的儿子曾熙丙(1576 1644),“其族始大”。这是由于曾熙丙中举出仕后,社会地位大为提升。 [/SIZE]
[SIZE=3]  曾熙丙谱名用晦,字儆炫。自他开始,“鹗里曾”迁居福州老城区(今鼓楼区)。他生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八月十四日,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举人,历任福建惠安教谕、广东新会知县、陪都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新会县时,“强干有智,发奸摘伏,以能吏称”。他于天启(1621年)初年上疏言十事,又力荐邹元标、董应举辈当大用。当时,太监魏忠贤擅权,毒流远迩,曾熙丙守正不阿,奸人侧目,然莫能加害。所上前后奏章皆无回音,遂以母老为由乞归养。经屡荐,而不出山。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北京城破,明朝灭亡。数月后,曾熙丙闻报,哭泣不食数日,月余卒,时为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他享年69虚岁,葬于南郊棠池石泉山(今仓山区上渡)。 [/SIZE]
[SIZE=3]  1945年,曾孟宁的十八世孙曾克耑(1900 1975)在上海印行了《鹗里曾氏十一世诗》一书;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又在香港印行了《曾氏家学》及家训、家乘等(现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皆有收藏)。此十一世诗,始于曾熙丙,止于曾克耑的父辈。这十一世“鹗里曾”诗人,代代能诗,从不间断,并且均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SIZE]
[SIZE=3]  3 [/SIZE]
[SIZE=3]  五子登科四代进士 [/SIZE]
[SIZE=3]  前述明代的曾熙丙,生有三子:庭龙、庭骐、庭驹。入清以来,起先曾庭骐的儿子曾大升较为显达,为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官至宁夏副使,以劳累卒于官。往后,曾庭驹的后裔后来居上:即曾孟宁的十三世孙、曾庭驹的六世孙曾晖春(林则徐的姨表亲)“五子登科”(这是横向的);晖春本人身为进士,直至曾孙曾宗彦接连四代皆为进士(这是纵向的)。这种状况,是清代福州惟一的一家(螺洲陈承裘“六子科甲”,但因其父陈景亮只是举人,未能成为接连四代乃至五代的进士。文儒坊叶观国“世翰林”,亦因其曾孙叶云滋只是举人,而未能形成接连四代乃至六代的进士)。 [/SIZE]
[SIZE=3]  曾晖春(1770 1853)谱名为城,字霁峰,号梅仙。为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历任国子监学正、江西新建等知县、江西义宁州知州。退休后,在家乡赞助公益事业,奉旨钦加四品衔。他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亲见五子登科,即五个儿子(元基、元炳、元海、元燮、元澄)皆中举人,其中元炳、元海、元燮又成进士。曾晖春原住福州西门大街,晚年随幼子曾元澄移居黄巷、安民巷。其长子曾元基,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官本省安溪县学训导。次子曾元炳(1794 1840),榜名曾元卿,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官安徽桐城、怀宁等知县,擢同知。三子曾元海(1797 1833),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贵州乡试主考官、广西学政,英年早逝。四子曾元燮,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官工部营缮都水司主事。五子曾元澄(1808 1874),为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官浙江乐清、黄岩知县。曾元炳的长子曾兆鳌(1816 1883),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官刑部浙江司主事、道台衔陕西即补知府、升用候补道台。曾兆鳌的长子曾宗彦(1850 1912),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亚元(举人第二名)、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江南道监察御史、贵州思南府知府等。从上述可列出四世进士的直系接连名单为:曾晖春———曾元炳———曾兆鳌———曾宗彦。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若再加上曾晖春的另一位曾孙曾福谦(1851 1922年)———他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官四川奉节、崇宁、仪陇知县,则是四世七进士。即:曾晖春———曾元炳、元海、元燮———曾兆鳌———曾宗彦、福谦。这是曾晖春本支的。若再加上曾熙丙的其他后裔,则共有九名进士、四十名举人。其中,有一个名叫曾照(又名元英,与“五子”同辈),家住南营巷,则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本省的解元(举人第一名)。这里还要补充一句:曾福谦与马尾船政亦有关。他曾任船政大臣裴荫森的帮办船政提调,接着又任前后学堂监督(校长)。   [/SIZE]
[SIZE=3]  4 [/SIZE]
[SIZE=3]  政坛论剑军史流芳 [/SIZE]
[SIZE=3]  说到对近代中国政坛、军界有影响的“鹗里曾”人物,就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甫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的曾宗彦。这一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运动发生了。这不是巧合,因为在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皇帝下“定国是诏”标志着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曾宗彦已在此前的四月初六日(5月25日)奏上《时艰孔迫宜用洋操克斯练陆军折》,主张在全国推行陆军的军事改革,为光绪皇帝所采纳,并在五月初一日(6月19日)公布实行。因此,才有了曾宗彦是“戊戌变法导火索”和“近代中国陆军之父”的说法。当代舆论是这么评论曾宗彦的:“监察御史曾宗彦提出陆军改革的建议,加快了近代中国新式陆军的建设。这支‘新军’在后来的辛亥革命过程中的转变,成为了满清王朝的‘掘墓人’。” [/SIZE]
[SIZE=3]  曾宗彦谱名成焘,字君玉,号幼沧。家住东街,亦曾住过安民巷。他有“鹗里曾”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其生母、江苏高邮人王如瑛(1818 1858)是嘉庆四年(1799年)参倒奸相和珅的王念孙(1744 1832)的曾孙女,对其也是不无影响的。 [/SIZE]
[SIZE=3]  由此延续下来,曾宗彦胞弟曾宗诚举人的两个儿子:曾毓隽举人与胞弟曾以鼎中将,先后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政界与海军界的重量级人物。曾毓隽(1875 1967),谱名以烺,字云霈,是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总参议。曾以鼎(1892 1957),字省三,是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海军总参谋长)兼江防副总司令,抗战胜利时的全国海军总接收员,曾得以集团军总司令的待遇接受培训,为抗日爱国海军名将。兄弟俩对全国海军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1923年由曾毓隽策划并出资、由曾以鼎具体实施的“沪队独立”事件。是年4月9日,驻泊上海的海军舰艇,在沪高昌庙原海军总司令公署旧址,成立海军领袖处,推闽人林建章为领袖,曾以鼎为掌握实权的参谋长。他们提出反对武力统一和联省自治的主张,同年5月7日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回电支持。虽然,当时孙中山主张和平统一,反对各省借名“自治”而实行割据。但对沪队独立还是表示欢迎的。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曾以鼎在祖国统一事业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回报,是十分独特的:曾以鼎卒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新中国为他设置的正军级的海军研究委员会主任正职,自他逝后再也无人递补。曾毓隽则与我国末代皇帝溥仪成了同事,被安排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SIZE]
[SIZE=3]  5 [/SIZE]
[SIZE=3]  父子外交艺坛蜚声 [/SIZE]
[SIZE=3]  曾晖春幼子曾元澄的第三子曾兆锟,是家住黄巷的清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郭柏荫的女婿。他是光绪八年(1882年)优贡,历任我国驻英国公使馆头等参赞、驻美国纽约总领事、候补道台。曾兆锟的儿子曾宗鉴(1882 1958),留学英伦,懂得七国语言。他于1919年12月31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全国经界局总办,先后出任北洋政府外交次长、驻瑞典兼驻挪威公使、国民政府铁道部常务次长和外交部常务次长。其妻罗氏,是家住南营巷的清政府出使英、意、比国大臣罗丰禄的胞侄女。 [/SIZE]
[SIZE=3]  曾晖春次子曾元炳的玄孙女曾明(1887 1973)是全闽第一绣手。曾晖春长子曾元基的玄孙曾克耑(其祖福谦出继元澄为孙),及克耑子永闳、永闿,均为旅港著名的书法家。曾克耑生前历任暨南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教授,亦工诗文,著有《颂橘庐丛稿》73卷(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亦有收藏)。 [/SIZE]
[SIZE=3]  “鹗里曾”家族人才辈出:无论科举人物、军事人才、外交官员、诗人、艺人等,皆出类拔萃。若说对祖国历史进程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近代中国陆军之父”曾宗彦为“鹗里曾”中的第一人。 [/SIZE]
[SIZE=3]   来源福州晚报[/SIZE]
1楼

三省吾身,人才辈出,[em41]曾氏的骄傲!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em27]
2楼
看来鄂里曾氏的辉煌真有点龙山派辉煌的影子,同样精彩
3楼
请问这里还有鹗里曾的宗亲吗?
4楼
[SIZE=3]“曾巩后裔榕赣亲缘”;“曾巩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出任福州知州,虽在榕任职仅一年零一个月,算是“鹗里曾”这个家族的祖先第一次入榕。”只听说“鹗里曾”明代从江西迁来福州,没听说“鹗里曾”就是曾巩的后裔。能提供史料依据吗?福州晚报也说长乐感恩曾是曾巩后裔,但至今找不到确切依据。[/SIZE]
5楼
泉州龙山分支螺阳獭江烟树曾氏始祖思斋公五子椿公,号安峰,其裔孙迁衍福州鼓山山麓(谱载:在马尾港以内)。清朝期间曾回獭江祭拜先祖,并竖匾『五子登科』于獭江曾氏宗祠内。现獭江曾氏五房安峰公墓尚在,在獭还有“五房山”及“五房井”遗址。(『五子登科』匾至文化大革命时间被焚毁)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