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难忘的少年时代

楼主
[原创]难忘的少年时代
[ALIGN=left][B](一)通向小学的青石板路[/B]

    我家门前有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弯弯曲曲通向沙湾渡口,通向我的小学母校。我家离小学校有五华里路,每天都要早早起来,急急忙忙喝上一碗粥,背起书包就开走。由于这条石板路是从沙湾到长江下游的泰安场的捷径,所以走的人多,路上的石板都磨的坑坑洼洼的了。虽然是石板路,但是下雨天也不好走。农村里的孩子,一年也只有一双过年的布鞋穿,平时都是赤脚走路。雨天路上粘满了田地里的泥巴,脚趾头都要拽紧才不溜滑。雨天我们都戴上一个蓼叶编的斗笠遮雨,一到这时,教室的后面一定摆满重重叠叠的斗笠,俨如一排排守卫的盔甲。

    从家里出来下个小坡,就到了一个叫石鱼鳅的地方。之所以叫石鱼鳅,是因为那里刚好是坡坝交界处的石埂子,粗大的黄桷树根盘在石埂上,上面的水田里不时有溪流下滴,使得路面湿滑,长上青苔,就像鱼鳅一样滑溜。我和伙伴们多次经过这里,谁不小心滑倒了,大家既要帮他,又要起哄一阵。过了石鱼鳅,沿着田埂,经过一冲缓缓下降的梯田,到达一个叫浮萍子的土埂子,就下到离与长江相通的桥沟。这个桥沟实际就是一个过水的水塘,只不过人们为了行走方便,在上面用长长的青石板架起矮平的石桥。梯田下来的水流就是经过桥下的小溪流到长江里去的,平时水量少很容易通过。每到大雨或洪水季节,冲沟流水汹涌或者长江水堵涌漫过石桥,要涉水通过都不行了,我们就要绕道山坡上才能通行。

    过了桥沟,穿过一片临江的桂圆林,再经过毗卢寺,顺着江岸半坡上的石板路走上10分钟才能到达读书的学校。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叫毗卢寺的地方,原来真是一个寺庙,当时在破败的寺庙遗址上,乱七竖八地躺着很多石雕佛像,还有几根矗立的寺庙大门石柱,上面雕刻着一些对仗工整的佛家箴言。这个在江边沙坝桂圆林的寺庙,随着时势转换,就变成了木船社的造船作坊,但毗卢寺的名字至今未变。

    五年的时间,就这样打着赤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沿着长长的青石板路,风风雨雨,来来去去,告别我的小学老师走向了新的起点。

(二)[B]沙湾街道和渡口[/B]

    我的小学母校就坐落在长江南岸山坡的沙湾街渡口顶上。从山坡顶到长江边,垂直高度有80多米,这条沙湾街就沿着半坡缓缓上升,形成一个傍山的集镇。很窄的街道紧靠江岸,沿街修了一排大木柱支撑的吊脚房,木柱下面是用石条砌成的柱基,而房内地面是木板铺成的,江水上涨的时候虽然多是淹没石条,但透过木地板的缝隙可以见到洪水上涨的波浪。街道虽窄,但是邮政代办处、饭馆、茶馆、副食品店铺却样样俱全。沿着街道往坡上走,还有酱园铺、肥猪屠宰店以及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的供销社。[/ALIGN][ALIGN=left][IMG=0,absMiddle]../images/fileType/jpg.gif[/IMG]图1 古老的沙湾街道
[IMGA=0,absMiddle]../images/upload/2007/06/18/071153.jpg[/IMGA]

[IMG=0,absMiddle]../images/fileType/jpg.gif[/IMG]图2 梯步顶上右的房子就是屠宰场和供销社,左边是酱园铺
[IMGA=0,absMiddle]../images/upload/2007/06/18/071234.jpg[/IMGA]


    泸州那时还没有机动船,来往于城区全靠人力木船过渡。长江流到这里的时候,上游100米处山壁上那坚硬的岩石稍稍往江心靠了一点,使得沙湾一带形成了一个迴水沱,具备了停泊船只的好条件,所以这个渡口是个很好的码头,与江北泸州城的澄溪口一起成为横渡长江的主要通道。农村的水果、蔬菜、烧柴,筲箕、刷把、笤帚等篾货,以及城里的洋布、盐巴和其他副食品都要经过这个通道运到合适的地方去买卖。因此,当时窄窄的沙湾老街真是热闹非凡,有带着木炭火炉烧水的理发挑子,有卖针头麻线的,有卖炒米糖开水的,也有挑个小炉灶现炸现卖熨斗粑、浑水粑的,还有卖白糕、猪儿粑的。全把本来不宽的石板路铺的小街摆的满满的,遇到赶场天那更是水泄不通。一到秋后柑橘成熟的季节,农民们就把一挑挑柑橘通过沙湾渡口,卖到河对面的澄溪口码头的收购商,商人们再把柑橘装船运到外地。这时的澄溪口千多平米的沙坝上形成了一片橘红色,景色颇为壮观。    

    这,就是沙湾街和沙湾渡口,那一派恬适的乡镇气息永远记忆在我的脑海里。


[IMG=0,absMiddle]../images/fileType/jpg.gif[/IMG]图3 渡口通向江边的石梯,绿树遮掩的白色墙顶上就是我的母校,它已经不在了。
[IMGA=0,absMiddle]../images/upload/2007/06/18/071322.jpg[/IMGA][/ALIGN][ALIGN=left]
[B](三)大佛寺——小学校[/B]

    沙湾渡口坡上原来有个大佛寺,解放后就改做了小学——这就是我读书的沙湾小学。说起读小学,因为我在家读过几天私塾,进校插班要考试,却考得不好。至今我记得考试题中有道题问:“列宁是哪里人?”我居然答曰:“山东人”,乡里娃那时真梦里懵懂的啊!不过还好,最终还是到四册班插班读书。

    进校需要登十几步石梯,当我第一次登上十几步笔陡的石梯进入学校大门时,看见的就是正殿正中靠墙壁供奉的带有蜘蛛网的几尊彩色贴金佛像。大殿里摆满了一排排陈旧的木桌和椅子,这就是校长和老师办公地方。大殿两旁的廊房就是高年级的教室,而我的教室则要向左穿过大殿和教室间的通道往里走,那里几间教室是过去庙里的厢房。大门、大殿、廊房围着一个石板平铺的天井,大概不到100平米,则是我们课间活动的地方了。左廊房的端头就是老师的食堂,路程远的同学可以带米带菜到食堂搭顿伙食。

    我记得当时的课程在学校里什么都新鲜,那时听课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我的班主任是个男老师,教我们的语文和历史课。年龄大概要五十了吧,个子高高的,脸长长的但很方正,头发每天都梳得齐整。嘴里镶了二颗金边牙,衣服穿的整齐得体,脚蹬一双方尖的锃亮的皮鞋。一看就知道他解放前家境富裕,学问好,解放后是续聘的老师。我最初对他的印象不太好,原因大概是他的打扮与我们这些土布赤脚的乡里娃反差太大的缘故吧!直到在课堂上他抑扬顿挫的朗诵,循循善诱的讲解,对全班同学一视同仁的作风;以及他学识全面,不但教我们语文历史课,还弹得一手好风琴,兼教我们的音乐的情况,才使我改变了印象,不由得对他尊敬起来。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与远房表哥在田埂上搞泥巴玩耍,记不起为啥把他的眼睛伤着了,学校找上门,我班主任来家访。看他高高的个子走进我们矮矮黑黑的茅草屋时,我都惊呆了,我心想要遭了,我只好远远回避着,没有干扰他与父母亲的谈话。不过还好,他把情况了解后知道我们两家是亲戚,已经自己处理好了,反而安慰父母亲不要对我责罚。当时家里也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他,他也不计较,饭也没吃就走了。

   每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使我至今无法忘记的就是我这位敬爱的班主任老师![/ALIGN]
1楼
少年时代的往事是美好的回忆,愿溯公晚年幸福!
2楼
广溯公又在写回忆录了啊!
哎,算来算去还是小时候好玩啊!
3楼
少年时代我住的地方己經完全拆掉了,舊城改建,已找不到童年時的記憶了[em04][em04][em04]
4楼
时光如长江流逝,美好的记忆却如轮巡的日月一般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重复出现~[em11]
5楼
记得当时年纪小,还去偷过葡萄呢?后来被守葡萄的大爷放狗追,想起就有趣![em08]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