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谱牒文化资源 联合新修曾氏家谱

楼主
开发谱牒文化资源 联合新修曾氏家谱
本文撰文: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副会长 曾广河
    在2006年9月成立的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大会上,把联合新修曾氏家谱当作理事会任务之一。2007年5月,总会在福建泉州会上,就新修族谱问题作了讨论,统一了思想,成立了谱牒组,着手制订修谱工作方案,经江西吉水、广东广州以及五经富等地三次会议,围绕着整理中华文化典藉,开发谱牒文化资源,联合新修曾氏族谱问题充分讨论,形成了《中华曾氏续修族谱工作方案》、《中华曾氏续修族谱会议纪要》等文件,中华曾氏续修族谱工作正式启动。
   目前,新修家谱工作如何深入开展,尚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统一思想认识,更重要的是解决好修谱的两大难题——组织领导、经费筹集。现我就家谱的特点与功能,家谱文化的传统性和时代性特征,以及收集部分宗亲对新修家谱的建议,谈如下意见,请大家议决。
 
一、关于统修族谱的总体目标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家谱,其资料价值、教化功能、寻根认同作用不可置疑。但由于种种原因,家谱文化曾被打入“禁区”。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部分专家学者呼吁解冻家谱文化。2000年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就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家谱的数字化、新修家谱等内容召开研讨和交流。据此,我们这次统修曾氏家谱,要有明确的总体目标。首先,收集整理保护传统家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理清世系关系,统修一部贯古今通天下的曾氏大宗谱。其次,考证各时期迁居始祖的迁徒历史背景,繁衍发展脉络,特别是曾氏名人名家、精神财富,把新修族谱当作一部文脉传承的曾氏文化史。再次,用高科技手段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家谱资源,建设曾氏家谱数据库,给家谱数字化生存拓展空间。
 
二、关于谱牒模式
    家谱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延续和发展,编修的体例、内容,到明代达到更加完备而被后人沿袭。在谱本上,沿用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内项,并将散布于各地的同宗支派统集一谱称会通谱、统宗谱。如今保留的旧谱基本都是这一模式。家谱,作为观念形态的产物,其内容、体例离不开特定时代所要求,在新时代修谱,其模式要体现一个“新”字,就是新在对旧家谱的改造、创新、升华,也就是要用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来编修新的家谱。
    这次是联合全族,统修大宗谱。根据各地经验,按照家谱的基本体例,要有所创新。在编修以家庭、房系、始迁祖的家(族)谱的基础上,编修以省或市县会合各迁派,贯通其源流为一体之会通谱。而会通谱在内容上扩展到繁衍发展的环境及文化。如海南省在28位清代以前迁琼的始祖修谱的基础上,编修《海南曾氏》一书,将曾氏族谱、文化、人物以及繁衍发展的经验等,集中于一册(已编出二部),把一部贯古今,史、志、谱合一的研究成果奉献给社会,也为编修大统宗谱创造条件。实际上,从每一始祖的家谱,到地域各支派的会通谱,最终完成编修大统宗谱,这一过程都需要联合行动,互相配合,相互连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新修家谱撰写的内容资料要有所创新,具有时代特征。世系是家谱的重要内容,在房系始祖家谱中,均按男女平等的原则,记载男女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及迁居住地。有些新修家谱,也对大专以上学历成员记载、介绍。至于会通谱、大统宗谱,其内容除保持五系的连接外,地域会通谱把史、志、谱合一,大统宗谱重点记载合族总系、迁徒发展脉络以及世代传承的文脉宗风,编成一部贯古今的曾氏文化史。
    新修家谱方法上也要创新。对于修谱机构的建立,人员的选定、经费的筹集,都不能沿袭过去修谱由族长制命令,当今修谱应采取民主、协商,组建家谱编修机构,选定编纂人员,不搞强迫,不搞宗派。经费一般采取自愿捐助和将新谱出售所得的办法解决。
 
三、关于统一派序问题
    曾氏族人因有统一派序引以为豪。在提出统修新谱以来,一些宗亲提出,派序是全族统一之纲,要在新修族谱中重申以往全族公认的统一派语,并作出延续派序的决定。对于这一问题,不能简单草率从事。首先要明确曾氏派语的来源,从清朝廷康熙谒曲阜圣庙赐四姓派语: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二十个字。清道光成皇帝又续赐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民国初期,孔令贻续订二十个派语:建、道、敦、安、定,懋、修、肇、慈、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并呈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应允咨行。也可说,四姓都共认这五十个字的派语。其次,要知道执行统一派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一个长期的逐步普及的过程,虽然曾国藩倡修族谱,提出从六十三代(宏字派)统一曾氏字派,但很多地方都不使用统一派语,强调在修谱时使用统一派语,成为一些尚未使用派语的地方的无奈之举。
    在续修族谱时,如何处理统一派语问题,我意见一是要认识四姓统一字派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由于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经历代皇封策赐的统一派语,是“四姓”圣裔的一份文化遗产,有其保留及延续的现实价值。其次统一派语其历史文化价值应在修谱过程中宣传推广,尽可能在修谱中使用或对照使用,但也未必强求硬性统一,尊重族人习惯和意愿。三是历史上形成的“四姓”统一派语,可以延用至107派,当前未必急于对统一派语作出新派语的决议,如果“四姓”宗亲会有提出议定,只能由“四氏”宗亲代表会形成派语决议案,报请政府民间组织管理机构应允,才能有沿续价值。
 
四、关于大统宗谱的编纂
    盛世修谱,成为当今氏族文化的普遍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在修谱。有些已完成了始迁祖及支系的修谱,有些市、县、省也会集各支派形成地域性的会通谱。这次联合总会提出的新修族谱,主要任务是编修中国曾氏大统宗谱。为完成这一任务,要着手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成立中华曾氏大统宗谱编审委员会,负责大统宗谱的组织编写、指导、审定工作。成员由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设主任委员1人,请联合总会主要领导出任。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如有必要可设常务副主任、名誉主任和顾问。在委员会下设史料收集考证、编写、评审等工作小组,所有成员及工作人员,均由各地推荐或自荐,经修谱办公室考核报总会聘任。目前可先聘任部分人员到位工作,逐步扩大充实。
    (二)制订大统宗谱纲目。考虑到曾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这次编纂大统宗谱,应突出文化传承。总名称建议用《中华曾氏》,内容纲目包括渊源繁衍、迁徒发展、文脉传承、望族星光等篇章,把古今曾氏承血脉、绵道脉的精华编集一书,这事广泛征宗亲意见后,由编审委员会议定。
    (三)组织协调房系及地区修好族谱,这是编纂总谱的基础,只有在各地普遍编修的同时,给总谱提供充实的资料,大统宗谱才能完整、真实。因此,联合总会应利用会员分布广泛的条件,普遍发动和组织各地宗亲完成基层修谱,并将新谱上送收藏。
    (四)适时召开大宗谱编修研讨会,包括纲目认定、专题研讨、初稿评审、印刷出版等,都通过民主程序作出决定,确保新编宗谱质量。
 
五、关于家谱数字化的利用与开发
    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利用谱牒资源是这次修谱的机遇和特征,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家谱资源已很广泛,而我国在这方面也在缓慢起步,并且展示无限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家谱数字化的利用与开发。
    应该说曾氏修谱利用数字化网络技术,已经有一定基础。2005年建立的《曾氏宗亲网》已经积累了大量家族文化典籍资料,包括部分房系的家谱资料,并且在不断扩展国内外宗亲联络渠道。我们相信,有了这个网上家园,曾氏家谱平台,将促使新修家谱更有成效地开展。
    家谱数字化生存空间,其核心问题是抓开发,首先是曾氏家谱数据库的建设开发,包括家谱目录数据库、渊源世系数据库、名人数据库等等。其次拓展和延伸与家谱相关的数据库,如家谱与地方志的对接等。再次是利用高科技手段修复、缩微保护原有家谱、文化遗产以及新修个人电子家谱。
    家谱数字化利用开发,要同人工修谱同步进行。相互协调连接,希望更多有这方面兴趣和经验的宗亲,参与家谱数字化利用和开发。
 
六、关于修谱经费的筹集与管理
    在曾氏联合总会发动和组织领导下,联合全族新修族谱,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从组织领导上提供了保证,但要完成这浩繁的文化工程,还得在经费上提供保障,要采取有力措施筹集经费,管好用好经费。
    首先,明确修谱经费不能强行摊派。一般发动经济条件较好的族人捐助,家族成员自愿捐资,也包括编好新谱进行出售所得等办法解决。总会将通过各种方式,包括颁发证书、留下芳名、推荐参加理事会等,表彰捐款者的功德。
    其次,修谱资金采取统一发动,分级管理使用的办法。总会筹集的资金,主要保障修大统宗谱的各项费用开支,包括会议、培训、旅差费、办公、电讯及专业人员适当补贴费、家谱数字化开发利用费、新谱编印邮寄费、资料收藏库建设保管费等。
    再次,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开支审批和民主监督制度,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由总会理事会指定专人设专户管理,既保证能及时支付必要的经费,又注意贯彻勤俭办修谱原则,使广大宗亲满意、放心。                       
                                            2008年11月24日
1楼
很好!但愿   全球中华曾氏通谱  早日竣修……
2楼
说到点了.很具体.期待联合新修曾氏家谱早日竣修。
3楼
希望曾氏宗亲齐心协力,为中华曾氏大统宗谱早日修成。
4楼
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5楼
如果真的认为有改《中华曾氏》的必要,本人认为,《华夏曾氏》更能体现我们曾氏的精髓所在。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