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文化研究2

楼主
曾子文化研究2
[P][FACE=方正小标宋简体][SIZE=22pt]治世安民是曾子文化的政治内涵[/FACE][/SIZE][/P][P][ALIGN=center]——曾子文化研究之四[/ALIGN][/P][P] [/P][P]治世安民是民本思想的充分体现,是曾子一生的追求。孔子去世以后,曾子勇敢地担起了推行仁德的重任,他为仁“死而后已”。他曾到齐、郑、楚、卫、费等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同情下层民众,批评“上失其道”。他坚持君子气节,不受鲁君赠邑。他不苟权贵,拒绝楚、齐、晋给予的高官。他为推行治世安民的政治主张奔走呼号,费尽心机。从曾子一生的作为看,他推行的孝道、修身、礼制都是为推行治世安民的政治主张服务的,显而易见,治世安民便是曾子文化的政治内涵。[/P][P]一、推行孝道是治世安民的基础[/P][P]躬行孝道是曾子做人的最高准则。他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孝道,而且行动上更注重实践孝道。他认为孝道是天地间的常行法则,是人们应该躬行的。只有躬行孝道,才能守住宗庙、官职,实现治世安民的政治主张。[/P][P] “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孝是天下最主要的法则。把孝立置便顶天立地,把它横放便横盖四海,把它延续到后世便没有一朝一夕不存在,推行到东海能够成为准则,推行到西海能够成为准则,推行到南海能够成为准则,推行到北海能够成为准则。”这里说孝道是天底下最主要的法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准则,强调治世安民应该以孝为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见《孝经·三才章》)。“孝道是天地间常行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躬行的。天地间的常行法则,人们认为它是准则。用它规范天,天则光明,用它规范地,地则增利,用它规范人类,则天下顺。因此,用它教化虽不急速却能取得成效,用它行政虽不严厉却能使天下太平。”这充分说明孝道是人类社会的常行法则,是规范天地间万事万物都能生效的铁律。推行治世安民的政治主张必须以孝治作基础。“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使弟犹使承嗣也;能取朋友者,亦能取所予从政者矣。赐予其宫室,亦犹庆赏于国也;忿怒其臣妾,亦犹用刑罚于万民也。是故为善必自内始也。内人怨之,虽外人亦不能立也。”(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能侍奉好父亲就可以事奉好君主,能服事好哥哥就可以事奉好老师和长辈;使唤儿子如同使唤臣下,使唤弟弟如同使唤嫡长子;能获得朋友的人,也能获得一同从政的同事。赏赐自己的妻妾,就如同国家给人庆赏;忿恨自己的奴仆,就如同惩罚民众。所以做好事情必须从自己家里开始。连自己家里人都怨恨你,那么你也没有能力把国民治理好。”这就是说以孝治家就如同以孝治国。如果以孝治好了家就能以孝治好国,以孝治国必先以孝治家。想治世安民者必先以孝治家。“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欢心,以事其先王。……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见《孝经·孝治章》)。“过去圣明的帝王用孝道治理天下,不敢遗忘小诸侯国的臣民,何况是有爵位的诸侯呢?所以能得到众多诸侯国的欢心,从而继承他先代帝王的事业。……这样,父母活着的时候就能得到安逸,死后就能得到祭祀。因此,天下和睦平安,没有灾害发生,没有祸乱兴起。因为圣明的帝王用孝道治理天下,所以能够如此。”这里说的是孝治的重要作用。坚持孝治,就能使天下太平,民众安定。只有坚持治世安民的圣明君王才能以孝治天下。[/P][P]孝道属于孔子思想的内容,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准则之一。曾子则把它作为“仁之本”,在《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以及《孝经》等著作中大加阐发,从而推及到处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述的一些论述,就足以证明,唯有以孝治国,方可推行仁政德治,以达到治世安民之目的。所以说推行孝道是治世安民的基础。基础不牢,治世安民的主张便无法实施。[/P][P]二、推行修身是实施治世安民的保证[/P][P]曾子把修身看作是实现仁政德治的根本,他提出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三纲领是仁政德治的目标,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途径,而八条目的关键是修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身治国理论,为实施治世安民的仁政德治开辟了道路。 “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则得而有之;人徒之众,则得而使之;舜唯以待之也。是故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君子认为仁德最为尊贵。富有天下四海之内,叫做富有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富有;贵为帝王天子,叫做尊贵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尊贵。从前,舜只是一个普通平民,广阔的国土却归他所有,众多的百姓却来归顺,舜只是靠仁德才得到的这些。”这就是说只有推行仁政德治才能治世安民,使自己尊贵和富裕。而只有虔诚修身才能推行仁政德治。“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均见《礼记·大学》)“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得到民众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失去国家。”这说明君子修身要达到爱民、聚民、亲民、安民的境界,爱民之所爱,恶民之所恶,做民之所喜。有了这样的境界,就可以民安国治。“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知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谨守其职却不嫌劳苦,环境安适却不懈怠,待人谦逊却不献媚,宽厚却不放纵,给人好处并不吝啬,正直而不求捷径,就可说是懂道理了。”唯有修身到“懂道理”的程度,方能自觉推行治世安民的主张。“近市无贾,在田无野,行无据旅,苟若此,则夫杖可因笃焉。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靠近集市而没有存放货物的栈房,在田野里劳动没有供休息的草庐,行走在路上没有可依托的客房,假如你做到这样,那么你持有的操守会更加坚定了。以曲意奉迎得到的富贵不如贫穷而有个好名声,屈辱地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耻辱可以避开,就避开它算了;到了不可避开的时候,君子就要临死不屈、视死如归。”这就是说修身应该做到:廉洁奉公,操守高尚,仁德至上。当操守和仁德遭污辱时,就要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去维护。只有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不顾一切地推行治世安民的主张。“是故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拱而俟,然后可以征。”(见《大戴礼记·主言》)“所以最高的仁爱没有超过热爱人的,最高的智慧没有超过了解贤能的,最大的政治没有超过官吏贤良的。帝王诸侯具备这三点,那么四海之内都会拱手以待,这样才能外去征伐。”这里讲的是修身得道之明君的征伐之道。它说明只有推行仁政德治、贤良处事、治世安民的君主才可以外去征伐不推行仁政德治、治世安民的国君。[/P][P]从以上引用的一些论述中,就可以体会到,推行治世安民主张就可以国兴、民富、社稷隆。仁政德治是推行治世安民的保证,而只有坚持自身修养具有正确思想作风的人才能坚持仁政德治,实施治世安民。所以说,修身为本就是坚持推行治世安民主张的保证。[/P][P]三、推行礼制是实施治世安民的精神力量[/P][P]曾子很重视礼制,他从礼与德行的关系入手,提出了礼的实质:“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曾子说:“德行是按礼仪行事的意思。”“礼是尊敬地位高的人,孝顺老年人,慈爱年幼的人,友爱比自己年龄小的人,施恩惠于贫贱的人。这样的礼,做到它就是有德行,树立于天下就是正义。”接着,曾子提出了礼的九条要求:一要走正道;二要光明正大;三要做事合时宜;四要互相帮助;五要尽本份;六要安贫乐道;七要坚定操守;八要爱憎分明;九要谦虚。这样,就将维护等级名分之“礼”演化成了待人恭敬、谦虚礼貌之“礼”,使“礼”成了施行治世安民主张的精神力量,使治世安民主张的实施有了精神支柱。只要上下左右各类人物都遵循这样的礼制,大家就都有共同的精神依托,治世安民的政治目标就能实现。曾子说:“故君子不贵兴道之士,而贵有耻之士也。若由富贵兴道者与贫贱,吾恐其或失也;若由贫贱兴道者与富贵,吾恐其赢骄也。”(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因此君子不崇尚不走正道的人,而崇尚有羞愧心的人。如果从富贵因不走正道而走向贫贱,我担心他会疑惑为什么不能满足欲望;如果从贫贱因不走正道而走向富贵,我担心他会更加骄横。”这里所说为人要崇尚循礼制、讲仁爱之人,否则就不能作到治世安民。“曾子门弟子或将之晋,曰:‘吾无知焉。’曾子曰:‘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谓之友,无知焉谓之主。且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兄弟。’”(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曾子的学生中有人将要到晋国去,对曾子说:‘晋国没有我熟悉的人。’曾子说:‘为什么要有熟悉的人呢!去吧。有熟悉的人称他为朋友,没有熟悉的人就去做他的客人。君子坚持仁爱,成就德行,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这里所说的人只要遵守礼制,坚持仁爱,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循礼制、遵德行是一张走遍四海的通行证。曾子说:“故君子不假贵而取宠,不比誉而取食,直行而取礼,比说而取友。”(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所以君子不靠向地位高的人乞求而得到宠爱,不靠亲近好名声的人而求取俸禄,要靠走正道而获得礼遇,要从相互喜爱的人中寻求朋友。”这里所说的人不能献媚取宠,要靠坚持礼制,走正道获得礼遇来达到个人的良好愿望,维护民安和谐的局面。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民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察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见《孝经·广要道章》)孔子说:“教导百姓亲爱,没有比用孝道更好的办法;教导百姓礼貌顺服,没有比用悌(敬爱兄长)更好的办法;转变风俗习惯,没有比用音乐更好的办法;安定君主,治理百姓,没有比礼制更好的办法。所谓礼,就是尊敬罢了!尊敬他的父亲,做儿子的就高兴;尊敬他的哥哥,做弟弟的就高兴,尊敬他的君主,做臣下的就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万人高兴,所尊敬的人少而感到高兴的人多,这就是重要的道理。”这就充分肯定了礼制对于治世安民的精神作用,说明“内化”了的礼制是治世安民的精神力量。[/P][P]综上所述,曾子治世安民的政治主张的实现,是有其优秀的文化做基础的,他所推行的孝道,坚持的修身和“内化”了的礼制,为推行治世安民的主张做了充分的准备,只要按他设计的思路努力奋斗,坚持而不放弃,实施而求精准,治世安民的政治主张就一定能实现。孝道、修身和“内化”了的礼制,分别是曾子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孝道是根本,修身是保证,礼制是精神支撑,这些都是为着治世安民的政治主张而推行的必备情操和品德。要想实现治世安民的政治主张,就必须坚定地坚持孝道、修身和礼制,同时,也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行孝、修身和守礼,才能为实施治世安民的政治主张做不懈努力。所以,我们说,曾子文化的政治内涵就是治世安民,这也是曾子一生的追求,是曾子文化的优秀传统所在,是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弘扬的。[/P][P] [/P][P]2019年7月15日[/P][SIZE=16pt]
[/SIZE][P][FACE=方正小标宋简体][SIZE=22pt]曾子文化的现实意义[/FACE][/SIZE][/P][P][ALIGN=center]——曾子文化研究之五[/ALIGN][/P][P] [/P][P]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我们对曾子文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和分析。我们认为,曾子文化是货真价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对孔子文化的继承、完善和发展,曾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大贡献者。曾子文化不仅在过去封建统治时期具有进步性,就是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对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等诸多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P][P]一、传承和弘扬曾子文化,有利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P][P]行孝道、讲礼仪、修美德是曾子终身坚持的行为准则。他把以孝为本作为人的道德素质的根本。行孝是人的行为准则。曾子说:“孝是天下最主要的法则。”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见《孝经·开宗明义》)孔子说:“孝道是德的基础,教化从这里产生。”曾子说“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均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说:“所以平时起居不端庄,就是不孝;为国君做事不忠心,就是不孝;担任官职不敬业,就是不孝;对待朋友不诚实,就是不孝;参加战斗不勇敢,就是不孝。这五个方面做不到,伤害到自身,怎敢不恭敬呢?”这里是说庄、忠、敬、信、勇都是孝的作用。以孝为本的人,其言谈举止就有礼节,道德素质就会大提高。仁、义、忠、信、礼、行、强都是孝的体现,所以行孝是做人的准则。“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见《论语·学而》)“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追念祖先,这样百姓的道德风尚就归于淳朴厚道了。”可见,只要坚持以孝为本,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就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就可以实现。所以说,传承和弘扬曾子文化,就可以提高公民基本道德素质。[/P][P]二、传承和弘扬曾子文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P][P]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我们传承曾子所倡导的礼,人们的道德水准就能提高。曾子将维护等级名份之“礼”逐渐演化为待人恭敬、谦虚礼貌之“礼”,使“礼”成为后世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积极意义不可低估。曾子说:“礼有三仪: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集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见《说苑·修文》)“礼有三条准则:君子遵循礼用来树立志向,那么思想上就不会出现贪欲;君子思考礼用来成就品德,那么怠惰轻慢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君子遵循礼用于仁义,那么忿争暴乱的言词就会远离。”这就是说,凡事礼为首,贪欲就会消失,品行就高尚,言辞就文明,精神就会纯净。“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贱者惠焉。此礼也,行之则行也,立之则义也。”(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德行是按礼仪行事的意思。礼是尊重地位高的人,孝顺老年人,慈爱年幼的人,友爱比自己年龄小的人,施恩惠于贫贱的人。这样的礼,做到它就是有德行,树立于天下就是正义。”这里曾子对“礼”作了全面具体的解释,并将“礼”与“德行”和“正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礼就有德行、有正义。曾子还提出了礼制的九个方面,即走正道、光明正大、相互帮助、尽本份、安贫乐道、坚定操守、爱憎分明、谦虚、礼貌等都是礼的内容。“且夫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兄弟。苟是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远矣。’”(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君子坚持仁爱,成就德行,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加强学习修养,那么,即使是你的亲人,那又有谁肯亲近你呢?”这里强调加强学习、坚持仁德的重要性。“曾子说:‘没有才能就学,有疑难问题就问,想做事就仿照贤人,虽然有艰难的道路,沿着这个方向去做就没有行不通的。”学习加效贤,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见《孝经·卿大夫章》),“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道德的事不做;只说合乎礼法的话,只做合乎礼法的事;言论传遍天下,却没有说错的话,行为天下全知,却没有谁责怪做错了事。”这就是遵礼守法的好处。上述这些,与我们今天 提倡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措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我们说继承和弘扬曾子文化,就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P][P]三、继承和弘扬曾子文化,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P][P]修身为本是曾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他把修身看作是实现仁政德治的根本。他以君子修身为标准,就如何说话、做事、待人、交友、治家、理政等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他以学习、实践与自我反省有机结合作为基本修身方法,强调“爱日以学,及时以行”,“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他的“吾日三省吾身”和“慎独”要求,是人们公认的修身规范;他的“冻饿而守仁”,“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气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烈士的壮举,不能不说没有受曾子思想的影响。在《曾子立事》一篇中,整个修身理论很周全,下面略举几例加以印证。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曾子说:君子要祛除他的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过失,增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去掉偏爱的欲望,见到义举就跟着去做,可称得上学习了。”这里主要讲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克服自身的所有弱点。“君子要珍惜学习时间,学到的知识准备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图安逸,以正义为行为准则,白天从事事业,晚上自我反思,以这种态度坚持终身,就可以称得上守住基业了。”这里是讲怎样学和要用守住基业的劲头学习。“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的不够宽广;学的知识既然宽广了,就担心对这些知识不能够温习;就是对这些知识温习了,担心的是不能够理解;就是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担心的是不能把它们用于实践;就是能够用于实践了,可贵的是能够做到不突出自己。君子的学习,能够做到这五点就可以了。”这里,他把学习分为“博学、温习、吃透精神、付诸行动、不自满”渐进的五个方面,这些是我们干部都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思考问题要克服感情用事,考虑好了再行动,论证后才去做。做事必须能够公开说出去,说话必须考虑全面,考虑全面必须考虑到能够说全面,就称得上谨慎了。”这里,他把行为过程分为思考、论证、行动、检验四个阶段,极具哲理性。曾子还强调为人说实话,接着体现在行动上,可以称得上言行一致。在是非没有辨明之前不要发表意见,没有研究清楚也不要发言。应怀着担忧害怕的心情去修养自己,远离财色,不说没有根据的话。他提出“己善,亦乐人之善”,“不绝人之欢”,“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等等,对后世社会生活、人们的行为规范产生过重大影响。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见《论语·学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见《礼记·大学》)这里既有思想意识形态的规范,又有言谈举止的标准,还有自省和慎独的要求,这都是对提高干部自身素质特别需要的。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好干部的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要求自己,践行曾子修身的一些做法,坚持不懈地努力,干部的自身素质就一定会不断提高。[/P][P]四、继承和弘扬曾子文化有利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P][P]曾子是一位理论联系实际的儒学大师,他说以孝道为本,将躬行孝道视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他自己便是躬行孝道的典范。他照料父母“昏定晨省”;奉养父母“必有酒肉”;敬重父母“不过胜母之闾”;关心父母“不离亲一夕宿于外”;顺应父母“委身以待杖击”。父亲去世“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泣下沾襟”。以致“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梨蒸不熟而出之”。他提出修身齐家治天下,便“吾自三省吾身”,“慎独”;勤学好问,一次就向孔子请教达四十多问,凡是吉、凶、军、国的礼仪,常规和权变的方法,没有不问个究竟的。曾子强化自身修养,道德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孔子夸赞说:“孝顺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兄长是道德的延续,信用是道德的深化,忠诚是道德的主旨,曾参是符合这四种道德要求的人啊!”(见《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他积极宣传礼制,并将服务封建等级之“礼”演变成待人恭敬、谦虚、礼貌之“礼”。他守礼至终,终生按礼制去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生追求治世安民,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到齐国,国君未接受他的政治主张,便回到鲁国;然后又到楚国,楚怀王热情接待他,让他做了高官,但没有接受他的政治主张,他不到一年便辞职回到鲁国。为了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还到过郑、卫、费等国,都不得成功。孔子说:“把自己的主张应用于政治,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见《论语·为政》)曾子从此以后便不再追求做官,但仍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德政的好处,宣传孝治和德治思想。同时特别注意用儒家道德,君子形象来感化影响社会。他坚持仁爱、坚持道义、坚持礼仪、坚持诚信、安贫乐道,不为名利所动,都是自己亲力亲为,言行一致。“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言论不离开实际去说,是言论有根本,行动不离开亲自去体验,是行动有根本。言论和行动都有根本,就能使自己的知识见闻得到丰富。君子尊重知识,就能够使德行高超明达,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就能够使事业宽广宏伟。德行的高超明达,事业的宽广宏伟,不取决于别的,取决于意志的加强罢了。”这足以证明,曾子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强调和重视。我国古代的道家、法家、阴阳家都对他持赞扬态度。可见,曾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我们的古人曾子能够做到,而且做得那么好,今人就毫无疑问应该做到、做好。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努力学习曾子文化,并用以指导实际,就能帮助我们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得好上加好。[/P][P]五、继承和弘扬曾子文化,有利于促进加大改革创新发展的力度[/P][P]曾子一生,是处在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环境中,但他不安于现状而立志改变现状,他的一生是在改革创新和发展中度过的。[/P][P][b]首先,他是将孔子学说真蒂传承于后世的第一人。[/b]唐朝韩愈在《送王埙序》中说:“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皆得其性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柯师子思,而子思之学盖出曾子。”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个传承链条中,曾子是承上启下的第一人。可以说没有曾子,便没有后世的传统儒学。[/P][P][b]其次,曾子是将孔子的孝道思想构建成理论体系的第一人。[/b]曾子把孔子学说的根本思想“仁”,植根于血缘亲情“孝”的基础上,增强了儒学的群众性。孔子把孝作为做人的准则之一,曾子则把孝作为“仁之本”,通过《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孝父母》以及《孝经》等著作,从理论上大加阐发,从做人的准则之一发展为做人的根本法则,并进一步把它推及到处理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上,“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从而构建了自己孝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由于有血缘亲情的维系和长期的教化,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它的影响甚至超过人们对儒学根本思想“仁”的认识。这是他对孔子思想的完善和发展。[/P][P][b]其三,曾子是系统阐述修身理论的第一人。[/b]他把孔子的政治观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上,完善了孔子的政治理论,增强了儒学的世俗性。孔子的政治观是仁政德治,曾子把修身看作是实现仁政德治的根本,因而他特别强调修身,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他从提出修养方法、修养标准,直到在《大学》中提出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三纲领是仁政德治的目标,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途径,而八条目的关键是修身,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修身治国理论。尤其是他在《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和《礼记·大学》中“慎独”作法,更是人们公认的修身规范,使孔子的仁政德治从可望不可及的玄念中变成了“格物、至知”“正心、修身”即可达的进修阶梯。在社会动荡不安和礼崩乐坏的环境中,实现了理论创新。[/P][P][b]其四,曾子是儒学学派系统谈宇宙观的第一人。[/b]曾子把孔子学说植根于自然天道之上,打牢了儒家的理论基础。曾子在《曾子天圆》一文中,阐明了自己的社会观。其中阴阳二气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这一看法,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从自然谈到社会。首先,从当时存在的天圆地方说开始,指出天圆地方是从“道”的角度说的,并不是一方一圆。“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其次,提出了“气”和“阴阳”的概念,并指出了阴气、阳气的来源和所处的地位。天吐气,地含气,“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再次,在阴阳二气的基础上,提出精气的概念,指出阴阳的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第四,用阴阳二气关系的变化解释自然现象,“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化之也。”第五,紧接着用阴阳二气解释了万物的生存,最后归结到人类社会。“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圣人是天地万物精中之精,是人类社会得以治理的导师。圣人制历法、定音律、立五礼、制五衰、和五声、合五味、正五色、成五谷、序五性,规范了人类社会,突出了圣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里不仅涉及了宇宙观,而且还阐述了阴阳学说。他在文中提出的阴、阳二气及精气等哲学概念,比系统化的阴阳学说出现的时间早得多,是阴阳学说理论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贡献。曾子将阴阳学说引入儒家思想体系,把儒家学说植根于自然天道之上,这就从根本上捍卫了儒家学说,大大扩展了儒学派的理论阵地。这就是曾子对儒家学说的重大发展。[/P][P][b]其五,曾子是将旧的礼制由“外在”向“内化”转变的第一人。[/b]曾子使孔子的重要思想“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增强了儒学的适应性。礼是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儒家最初的礼是用来维护等级名份、帮助统治者统治民众的,没有多少进步意义可言。曾子作为孔子弟子,一方面积极维护旧的礼制;一方面又为适应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推进礼的内化。曾子从礼与德行的关系入手,提出了礼的实质:“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接着提出了礼的九条要求:一要“富而不以道则耻之,贫而不以道则耻之”,即走正道;二要“执仁与义而明之”,即光明正大;三要“杀六畜不当及亲”,“使民不时失国”,即做事合时宜;四要“己先则援之,己后则推之”,即相互帮助;五要“使之为夫人则否”,即尽本份;六要“富以苟不如贫以誉”,即安贫乐道;七要辱不可辟则“视死若归”,即坚定操守;八要“父母之仇不与同生”,即爱憎分明;九要“有盛教如无”,即谦虚。怎样才能做到这九条呢?曾子提出了两条途径:一是努力学习知识,“不能则学,疑之则问,欲行则比贤”;二是加强仁德修养,“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这样,“礼”就成了待人恭敬、谦虚、礼貌之“礼”,赋予了“礼”的积极意义。例如,晏子虽然没有按旧的礼制办丧事,因为他待人谦虚、恭敬,曾子仍称赞他“懂得礼”。(见《礼记·檀弓下》)。正是由于曾子发轫的这一改造,“礼”才成为后世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积极意义不可低估。[/P][P][b]其六,曾子是最早的“实践论”者。[/b]曾子把孔子学说变成可“行”的学说,增强了儒学的实践性。曾子的一生最重实践,讲孝,他身体力行孝;讲修身,他“日三省吾身”。他的高明之处,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他说:“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见《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他还把实践分为“思考、论证、行动、检验”四个阶段;“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必思复之。”(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曾子的这一思想,把儒学变成了实践的学问,变成了更贴近民众的学问。从哲学的角度说,曾子的这一思想,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P][P]从以上可以看出,曾子对发展孔子的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在世界观上,他冲破了孔子没有定见的状态,提出了自然天道观,将阴阳学说引入儒家思想体系,从根本上捍卫了儒家学说。在伦理思想上,他把礼节仪式之“礼”,逐渐演化为待人恭敬、谦虚、礼貌之“礼”,给礼赋予了积极意义。在认识论上,他拓展了孔子重实践的思想,他在学与行、言与行、知与行的关系上反复强调行,把孔子的学说变为了可实践的学说。所以说,曾子既是儒家文化的坚决维护者和实践者,又是儒家学说的改革者、创新者和发展者。我们学习曾子文化,更要学习他那种改革、创新、发展的精神,全面落实习主席关于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的指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雄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总之,曾子文化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除了上述六个方面外,还有在治国理政、待人接物、反腐倡廉、以人为本等诸多方面都有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定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明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P][P] [/P][P] [/P][P] [/P][P]2019年7月31日[/P][P] [/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