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的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的两句话掷地有声:“中国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广东新丰人对总理的话有着切身的体会。回顾半个多世纪来走过的路,新丰人感慨良多。 [B]三碗水与一碗水[/B]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位于广东中北部山区的新丰人,清楚地知道每天他们都与惠州、东莞、深圳、香港的2000多万人,共饮着这条身边淌过的新丰江水,每三碗东江水中就有一碗多取自新丰江的源头。 建国初期,新丰为了支持新丰江水电站的兴建,无偿将自己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河源。水库建成后,库区淹没了该县马头镇的大部分山林、田地和村庄;截断了县城与惠州的水运交通,并且承担了8200多名移民的转移安置工作。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新丰人自我牺牲换来了青山,涵养了绿水。 [B]绝不能坐困愁城[/B] 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目睹周边地区的GDP每年都在直线上扬,而新丰却还是全省16个贫困县之一的现实,新丰人心理有点不平衡了:为保护东江供水的洁净,我不砍树毁林,为什么却要捧着金饭碗“坐困愁城”?新丰人坐不住了,他们要摆脱贫困。然而受视野的局限和思维的制约,新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从一极走向了另一极。 好木材、好水源,曾经让新丰县造纸厂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风头一时无两:纸厂一年上缴利润70多万元,连续三年获得纳税先进单位称号。随之,化肥厂、淀粉厂、钢铁厂纷纷上马,它们一年为新丰县的财政税收增加500多万元,对一个贫困县来说,这着实是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 “但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到底是行不通的。”时任新丰县县长邓阳秋对记者说,“居住的环境变坏了,新丰人自己第一个不答应,何况还影响着下游几千万人。” [B]要发展更要保护[/B] 新丰人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困惑了一段时间后,清醒了过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路不能走,而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也不是一对老冤家。不断的摸索与总结,终于让新丰人改走了一条“引江源为财源,化边缘为前沿”的新路。 他们砍掉了所有有污染的工业项目。新丰总共有19万多公顷用地,其中林业用地占了16万,是广东省的林业重点县。上世纪80年代末,林业局曾是全县地方财政的支柱。但为了涵养水源,90年代末,林业局全面改制,不再担任经营职能,由砍树变成种树护林。新丰还主动关停近百家木器加工厂。 [B]有污染我们不要[/B] 邓阳秋县长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2004年底,41个来自东莞的老板到新丰来考察投资。他们在看了新丰如何保护江源生态的录像后,对新丰重视环保的做法大加赞赏,并主动表示:“我的企业是有污染的企业,不能建在新丰,但我一定帮新丰引入无污染企业。毕竟我们同饮着一江水。” 去年新丰的工业增长速度,位居韶关市第一,预计今年工业产值将再增长25%,达到6亿元。制衣、玩具、小五金加工、食品加工、工业陶瓷等无污染企业纷纷落户。“环保是第一位的,再高的产值效益,只要有污染,新丰都不要。” [B]亮点是生态旅游[/B] 三年前,新丰县成立了旅游局,大搞生态游。“虽然起步晚,但仅去年,新丰新开办的旅店有100多家,相当于过去几十年数量的总和。为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300多万,旅游总收入排在韶关市第4位。”县旅游局冯局长兴奋地说。 开发源头游,首重是环保。机动车一律不准上山;所有山上产生的污水,全部就地过滤处理;并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慢慢发展。“宁可慢也不能乱。先要保护好这片山水,才会吸引更多的人。” [B]支柱是绿色农业[/B] 在广州的越秀市场,有条新丰无公害蔬菜一条街。无需政府组织销售产品,全新丰有300个流通大户活跃于城乡之间,每天100辆货车满载新鲜蔬菜,奔驰于广州、东莞、深圳,高峰期日销售量超过400吨,平均在200吨;年出口量达6万吨。在新丰,无公害蔬菜成规模的已有20多个品种,已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年产值超过3个多亿,占农民纯收入的45%。 1999年,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刚一出台,新丰就看准了这个契机。种植无公害蔬菜对环境的要求高,同时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新丰的农民从种植无公害蔬菜起步,现已发展到开展绿色食品的培育以及有机食品的开发中。 同时,新丰的高山花卉、蚕桑、竹子产业、水果、高山茶的种植推广,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今年初,新丰人的眼睛亮了:去年GDP增长速度位居韶关市第三,地方财政增长速度位居全市第一。惊喜之余,新丰人想不到,绿色生态成了新丰加速发展的助推器。现在的新丰,宛如一块绿色的翡翠: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78.6%,是广东省第一;新丰江水质,一直保持为国家地面水标准二类;一年365天几乎天天空气质量都是一级。新丰人完全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