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3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SIZE=3]《战国策·魏策一》载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并非是今天的鄱阳湖,因为在吴起的时候,鄱阳湖还是一片沼泽,没有大面积湖面,形成大湖是在隋唐时期。战国时期,反而是今天的武汉附近是一片大湖,名曰云梦泽。所以是沧海桑田的变化。而“衡山在其北”也明显是与今日地理不符。所以司马迁也发现了不对,在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改成了:“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洞庭与彭蠡的位置调了个,彭蠡变到了洞庭的西边,则彭蠡更不是鄱阳湖了。这也说明古时的记载与今天的洞庭有很大的矛盾之处,今天的洞庭是南下的人从故地带来的,所以地理上不能完全对应。[/SIZE]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3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SIZE=16px]《战国策·魏策一》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只能说明今天的洞庭是可疑的,并不能说明古洞庭到底在哪里。[/SIZE][/P][P][SIZE=16px]所以需要借助另一部书的记载。《穆天子传》记载了古三苗的活动地点,位于长沙之山附近,而长沙之山的南部就是文山,所以这就印证了“文山在其南”。而长沙之山的西侧就是著名的巴里坤湖,古称蒲里,蒲里正是彭蠡的对音。所以古洞庭即为巴里坤湖东八百公里左右的古居延海,是可以确定的。那么”衡山在其北“如何解释?如果看地图,此两湖之北的山脉,正是杭爱山,杭爱即衡,可以说是“杭爱在其北”。[/SIZE][/P][P][SIZE=16px]所以,古洞庭的确是古居延海,没有一点问题![/SIZE][/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39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不在这里论证古湘江了。这里给出一个反证就说明问题。《列女传》:“舜陟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今天的湘江与长江是成垂直交汇的关系,而“江湘间”的描述,江与湘一定是是平行的关系,否则古人说出不如此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P][P]这里只有一个答案,就是古湘江是古弱水。上古文献中的河与江都另有其原型,并非今天的黄河与长江,因为上古古籍中对于河与江都有着明确的描写,与今天是完全不符的。[/P][P]最后,上古的缯与杞是发源于古弱水流域的,古弱水流入的是古居延海。所以在汉后,中原混乱之时,杞与缯的后人逐渐搬迁到了湘江流域附近,这个湘江是古弱水流域的人南下带来的,时间大概是殷商时期,这些将古湘江带到今天位置的人,很可能是炎帝的一支后裔,因为古弱水流域最初居住的是炎帝部落,炎帝部落在弱水流域的时间,可以推到4400年前。[/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40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清时的《文史通义》讲到:“《论语》记夫子之微言,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训,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闳肆焉,著述至战国而始专之明验也。(《论语》记曾子之没,吴起尝师《曾子》,则《曾子》没於战国初年,而《论语》成於战国之时明矣。)”[/P][P]《曾子》的著作,在战国初年恐已经遗失。而从吴起所掌握的地理看,如果《曾子》存留于世,历史不会变得如此的扑朔迷离,很多历史的真相不会被扭曲了几千年之久!!![/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41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大禹之祭器,黑外朱内。“喀喇”一词可以追溯到夏后氏时期,今天有喀喇昆仑,喀拉墩,喀拉海的名称。[/P][P]而酒泉附近的地理,黑水也称弱水从东流过,黑水的下游是著名的黑水城。巨大的黑戈壁坐落于酒泉的正北方,今天酒泉与张掖之间还有一处黑泉,当地的撒拉人称为”尕拉玉里“,意为黑色之泉。尕拉通喀喇,是黑色之意。可以说酒泉是一座被黑色之名包围了的城市![/P][P] [/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4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礼记》:“曾子”吊于负夏。[/P][P]禹为崇伯,其地为崇山。是故夏人遗民进入中原之后,以嵩山为坐标,将夏地崇山附近的地名在中原之地重新命名。曾子所吊负夏大致是在河南,而且应该是卫地以西,即安阳西南部。但具体在何处,古籍中并未透露。[/P][P]而唯一的线索就是找出原始的负夏与崇山的对应关系,从而找出曾子所吊之负夏,具体在嵩山的哪个方向。所以说,曾子所吊负夏的大体位置是可以找得到的!!![/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4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礼记》:“曾子吊于负夏。”而《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P][P]舜也曾经在负夏活动过,那么舜之负夏与曾子之负夏是同一地点吗?[/P][P]显然两个负夏并非一地,而是相隔了上千公里!舜之负夏是夏地的贸易中心,是4000年前夏地的物资转运中心。[/P][P]而曾子之负夏,是殷商时期夏人带入中原的一处地点,是上古时期东西方通路的终点,这条通路在后世被称为丝绸之路。[/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44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先不说负夏,如果研究上古时代的缯,结果是这是一群寻求自由之人,在历史的关键点做出选择之人群。[/P][P]夏商之交,缯选择了支持商汤,反抗夏桀的暴政,另一方面,因为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枯竭,要探索新的世界-东亚是摆在桌面上的议题,而夏桀是阻止的力量。[/P][P]西周末年,面对文明的衰落,缯与申联合犬戎击杀了幽王。[/P][P]王莽乱政之时,曾氏选择了南下,离开是非之地。[/P][P]这一系列的重大选择,体现的是理性与远见,这些是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下的智慧![/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45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上古时期的中原,并非我们祖先所发源之地,从来都是四方强权所殖民之地,四战之地,并无有独自的文明思想。在夏商人进入之前,中原更多应该是受到了江汉平原文明的影响,所谓的二里头文明,不是夏商人所建,而是夏商人进入前的本土文明的遗存。我们需要成立组织,去祭祀真正的大禹之廊庙,凭着理性与逻辑![/P]
                    [ 此贴最后由 曾天山 在2016-5-1 7:06:47编辑过 ]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4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确定曾子所吊之”负夏“,大概即可以了解殷商西周时期,缯所处的地理位置。[/P][P]《谷梁.襄公六年》:"学秋,葬杞桓公。滕子来朝。莒人灭缯。非灭也。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缯,中国也;而时,非灭也。家有既亡,国有既灭。灭而不自知,由别之而不别也。莒人灭缯,非灭也,非立异姓以莅祭祀,灭亡之道也。"[/P][P]缯,中国也,实际说明了一个真相,在夏商周三代中,缯一直都是位于文明世界的核心位置。[/P][P]曾子所吊之负夏,是殷商时期至于西周时期,当时文明世界的中心位置,只要确定了负夏,就可以知道缯在殷商与西周时期的地点![/P]
                      [ 此贴最后由 曾天山 在2016-5-3 9:51:51编辑过 ]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4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历史记述中最困惑的事情是,曾子之负夏在古籍中没有过详细的解释,所以如果不能解开舜所迁之负夏,那么曾子所吊的负夏也成千古之谜。[/P][P]这里似乎出现了悖论,晚期的地点需要早期的地点的线索,但这就是事实,很多不可能的事情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所以很多逻辑推理在东亚是失效的,因为你很难等得到真相漏出端倪的那天,但终究规律与逻辑会说话的,只是个时间问题![/P]
                        祖籍长沙,宪字辈
                        在线情况
                        4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积分262
                          • 经验235376
                          • 文章279
                          • 注册2014-10-31
                          [P]孟子:舜迁于负夏。此负夏是大体位于今天的哈密地区,即古籍中的崇山脚下。如果以上古的崇对应中岳嵩山,则曾子之负夏是位于嵩山脚下的,大体是嵩山以南,今天的新密或者登封附近。[/P][P]《礼记》:“曾子吊于负夏”,曾子吊的应该是自己的先祖,他不可能去凭吊周人或商人的先祖。《左传》:“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也说明古人的祭祀是有严格之规定的。[/P][P]如果说的更精确一些,曾子凭吊的是曾经在负夏生活过的缯国先祖,而缯国在西周之前很长的时期是在嵩山附近的新密登封一带.[/P]
                          祖籍长沙,宪字辈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9 queries.